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种植修复同时口服桃红四物汤配合高压氧治疗对牙列缺损患者口腔骨内种植体骨结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将牙列缺损患者83例(共行口腔骨内种植体102枚)随机分为3组,每组34枚种植体。对照组1采用口腔骨内种植治疗牙列缺损;对照组2采用口腔骨内种植治疗牙列缺损,并于种植后行高压氧治疗,1次/d,1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采用口腔骨内种植治疗牙列缺损,同时口服桃红四物汤配合高压氧治疗,1次/d,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月口腔菌斑指数、种植体松动指数、骨接触率及X线改变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牙列缺损均得以纠正,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1、2治疗后各时间点牙齿松动度指数降低,骨接触率较高,口腔骨内种植体更稳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种植修复治疗牙列缺损,同时口服桃红四物汤配合高压氧的综合治疗可促进口腔骨内种植体骨结合,疗效优于单纯种植修复及配合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即刻加力和延期加力对微型支抗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例正畸患者上颌后牙区左右两侧各20枚微型支抗种植体分别采用种植后即刻加力和延期加力(4周后),观察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结果即刻加力组有3例种植体松动,成功率为85%,延期加力组有1例种植体松动,成功率为95%。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即刻加力和延期加力对支抗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无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在牙齿种植中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36例上颌后牙区种植患者资料,均采用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技术,植入32颗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26颗。结果种植体全部为临床骨结合,稳固,无上颌窦炎症。X线片显示上颌窦底抬高(3.48±1.18)mm,结构完整。结论作为一种临床实用技术,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技术安全可靠、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4.
目的:种植体数目与分布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实验模型,实施种植覆盖义齿修复,观察修复效果,探讨种植体数目与分布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牙槽骨改建的影响。结果:从三枚种植体模型中,可以看到,三枚种植体附近的应力明显要超过两枚种植体和四枚种植体模型。下颌两侧种植体附近的骨应力明显大于中线种植体附近的骨应力。在四枚种植体模型中,下颌骨的应力大小和两枚种植体模型非常相似,远中两枚种植体主要是皮质骨应力集中,并且近中区域的应力要小于远中区域的应力。结论:对咬合力长期加载的条件下改建下颌骨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不同数目种植体支持下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种植体附近的骨改建,可为临床选择最合适的种植体数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即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和全口曲面体层片(OPG)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佛山市口腔医院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需要进行种植修复的患者11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拍摄(CBCT)组和全口(OPG)组,对比两种方法拍摄后计算出的可受种植位点数(牙槽骨量≥10 mm标准)及可植入率,骨量不足检出率及未发生骨结合检出率,从而比较出两组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1)对缺牙区牙槽骨骨量判定,检出骨量不足率:曲面体层片检出率为13.64%(15/110),CBCT检出率为33.64%(37/110),CBCT检出率明显高于OPG检出率。(2)可受种植位点数(牙槽骨量≥10 mm标准)及可植入率:OPG计算出位点有179个,可植入率为65.36%(117/179);CBCT计算出位点有224个,可植入率为80.80%(181/224);另外OPG判定不能进行种植的64个位点中,后经CBCT检查判定有34个可以进行种植;OPG判定可以进行种植的117个位点中,后经CBCT检查发现存在颊舌向骨量不足,有22个位点需要额外进行植骨手术。(3)110例患者总共植入种植体157颗,术后种植体没有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OPG检出率为3.18%(5/157),CBCT检出率为5.73%(9/157)其CBCT检出骨量不足率高于OPG、可受种植位点数、可植入率高于OPG,且未发生骨结合检出率亦较OPG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所有患者均拍摄CBCT和全口OPG,两种方法对比,CBCT可以更准确的对种植区的骨量,可受种植数位点及术后种植体骨结合程度进行诊断,同时通过三维立体重建弥补了全口OPG二维图像的不足,在种植治疗中诊断价值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在种植牙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上下颌磨牙和前牙缺损且牙槽嵴高度或厚度不足患者,使用Bio-Oss骨粉充填骨腔同时植入共77颗标准种植体治疗,随诊观察1年。结果:3个月后,X线片显示植入的Bio-Oss骨粉均已改建形成新骨,种植体与Bio-Oss骨粉改建形成的新骨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37例患者种植的成功率为90.9%。结论:Bio-Oss骨粉能明显缩短术后骨缺损的愈合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回顾性研究百康特 BV 种植系统应用于上颌前牙缺失患者美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 至 2019 年 6 月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上颌前牙美学区单颗种植修复的患者 30 例植入百康特 BV 种植体。术后随访 12 个月,通过观察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X 线检查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调查患者满意度等方法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30 颗种植体成功率 100 %;骨结合良好,无松动、脱落征象,修复 1 年后种植体平均垂直骨吸收量为(0.50 ± 0.26)mm; 红色美学指数(PES)评分(9.20 ± 1.54)分,美学修复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达到 90 %。结论:百康特 BV 种植系统 应用于上颌前牙区缺失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修复功能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引导骨再生技术(GBR)在前牙区种植中不同类型骨缺损种植修复中的效果.方法:对30例前牙缺损且牙槽嵴唇舌向厚度<5mm的患者,采用GBR技术进行骨增量,在种植体植入骨床后,同期植入骨立生人工骨粉(CERASRBM),表面盖Resomatrix骨膜.通过临床评价和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种植术后6个月,种植体负载12个月后牙槽骨的厚度及高度的变化.结果:所有牙槽骨骨量不足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后6-12个月,临床观察种植体与骨结合良好,牙槽骨唇舌向宽度较术前明显增宽,种植体负载12个月后牙槽骨唇舌向及垂直向仅有少量吸收,无种植体失败.结论:引导骨再生技术[GBR]能有效地对前牙区不同类型的骨缺损进行骨增量,解决骨组织不足的问题,符合种植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常规负荷修复对于牙外伤后种植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前牙区牙外伤患者84例开展研究,患者均接受种植牙治疗,按修复时机分为Ⅰ组42例,实施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方案;Ⅱ组42例,实施即刻种植常规负荷修复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种植前,两组患者的骨长轴角度、骨高度比较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种植后,Ⅰ组患者的骨长轴角度小于Ⅱ组,骨高度大于Ⅱ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牙外伤后种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常规负荷修复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无较大差异,但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能够改善种植效果,促进骨结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了解颏部块状骨onlay植骨应用于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郑州拜博口腔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收治的23例前牙区有缺损的患者,采用颏部块状骨onlay植骨种植修复上颌前牙区缺损,观察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取骨伤口均为一期愈合,根据随访结果未发现颏部有异常情况。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后所有种植牙均存活,术后随访3个月和6个月的牙槽骨厚度和骨吸收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未发现种植体有松动脱落的现象,骨吸收情况良好。结论:颏部块状骨onlay植骨应用于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修复牙齿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膜引导骨再生疗法应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选取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慢性炎周炎伴骨量不足患者和牙周健康伴骨量不足患者各50例,两组患者各需要种植的义齿为60颗。两组患者都采用膜引导骨再生治疗进行种植修复,检测两组患者种植前与修复后6个月、12个月的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种植体周骨丧失;Jemt牙龈乳头指数(PIS);红色美学指数(PES)指数,计算修复后12个月种植的存留率,比较两组修复后6个月、12个月各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进行种植修复之后,其6个月以及12个月后的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种植体周骨丧失、Jemt PIS以及PES指数情况与常规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种植体的存留率差距并不大。结论:膜引导骨再生治疗应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中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口腔种植牙手术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临床上采用延期种植和即刻种植两种手术,种植D10系统柱状二段式种植体456枚。护理有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本组病例均获1~4年随访,456例种植牙牙齿牢固,无松动,X线显示种植体与周围牙槽骨间无明显的牙周膜间隙。结论术前精心准备,良好的手术配合及精心理护理、术后卫生宣教及康复指导,是种植艾齿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的效果。方法:将平顶山市口腔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接受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手术后6、12、24个月种植体成功率,判定后上颌窦内骨增量与牙槽嵴顶骨缺失情况,结合临床各项检查评价患者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种植术后6个月种植体成功率为97.9%、术后12个月种植体成功率为97.9%、术后24个月种植体成功率为96.9%。上颌窦内可见骨增量患者35例,骨丧失患者1例;牙槽嵴顶骨缺失可见增量患者14例,骨丧失6例。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并未造成严重并发症,只有2枚由于适应征选择不当种植体负载失败,另外2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穿通,患者患侧鼻腔发生少量出血。结论: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的效果可靠,具有操作简便、疗程短与创伤小等显著优势,临床上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U型反折结缔组织瓣在美学区种植二期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进行上前牙区种植修复患者30例,植入Ankylos种植体并行骨增量手术,经过4~6个月骨结合进行二期手术。观察组采用U型反折结缔组织瓣增量软组织,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口翻瓣术式完成,最后完成最终修复体,随访3个月后测量Furhauser美学指数、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出血指数(mSBI)及探诊深度(PD)。结果:观察组的美学指数为(9.40±2.9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7.20±2.88)分,且具有较佳的mPLI和mSBI。结论:二期手术应用U型反折结缔组织瓣可以促进上前牙区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上颌后牙区牙缺失剩余牙槽骨不足3 mm的患者中,进行上颌窦底外提同期植入手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并与上颌窦底外提延期植入手术疗效做对比,为选择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深圳恒生医院2011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上颌后牙区骨量丢失严重(3 mm)的49名入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共有26例患者,对照组共有23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均采用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上颌窦外提升术延期植入种植体。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种植体存留率和稳定性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康复时间上较对照组显著缩短3个月以上。结论:在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3 mm的患者中,采用上颌窦底外提同期植入手术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具有经济高效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系统种植体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及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接受牙种植术的患者54例,共植入38枚BLB(HA涂层)种植体,45枚ITI(SLA表面)种植体。观察两种系统种植体的应用情况,分别于种植术后3、6、9、12个月检查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于基台连接后1、3、6、9个月时采集种植体周围龈沟液(GCF),检测GCF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并选取种植部位同颌对侧同名天然牙36颗作为对照。结果:BLB、ITI种植体12个月内种植成功率均为10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9、12个月时,BLB种植体骨吸收量均明显高于ITI种植体(P0.05);基台连接后6、9个月时,BLB种植体PICF中AST水平均明显高于ITI种植体和天然牙(P0.05),而ITI种植体和天然牙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LB、ITI种植体短期内的成功率均较高,其中ITI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及软组织稳定性更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腔前牙区人工即刻种植的应用原则,初步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REPLACE种植体系统植入前牙缺失区,四个月后摄X-ray片,检查种植体与骨质结合情况,记录结果。结果:本组病例人工种植成功率为92.3%,失败率为7.7%。结论:人工即刻种植的临床方法可行,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修复美学效果佳。  相似文献   

18.
梁翊 《亚太传统医药》2012,8(1):145-146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支抗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失败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微型种植支抗方法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38例患者共76颗微型种植体,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及植入部位分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及植入部位是否在成功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未分离骨黏膜组成功率仅为67.86%;分离骨黏膜组成功率为95.59%;选择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为种植部位者成功率为69.23%,选择其他部位种植者成功率为9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的组织学研究及正畸力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在提高临床成功率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精确测量和评估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2003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25例(28髋)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男8例,女17例。年龄25~53岁,中位数30岁。左侧发病者10例,右侧发病者12例,双侧发病者3例。病程3~250个月,中位数125个月。按照Crowe分型,Ⅰ型7例7髋、Ⅱ型10例12髋、Ⅲ型5例6髋、Ⅳ型3例3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借助X线片和CT片进行股骨前倾角、股骨髓腔形态、髋臼骨量及截骨量的精确测量和评估,指导术中选择和植入假体,以及确定截骨量。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例患者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截骨长度(1.7±0.7)cm。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7~125个月,中位数76个月。未发生感染,假体脱位、松动、下沉,及假体周围骨溶解等并发症。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6.56±0.58)分降低至(1.02±0.46)分,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49.91±7.23)分增加至(0.12±6.11)分。结论:对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成人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术前借助X线片和CT片进行股骨前倾角、股骨髓腔形态、髋臼骨量及截骨量的精确测量和评估,指导术中选择和植入合适的假体以及确定截骨量,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髋关节疼痛症状及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现代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种植治疗成为口腔科常用的修复方式,种植成功率超过95%。随着口腔内种植体受众的增加,种植体周围病的发生率呈现增加趋势。种植体周围病分为种植体周围炎(PI)以及种植体周围黏膜炎(PM)。PI是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发生的炎症性病变,流行病学显示PI在种植患者中的发病率为3%~3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