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系统全面认识皂荚子,以增强临床对皂荚子的正确认识;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历代医家对皂荚子的论述,分类归纳古人对皂荚子的认识,收集笔者老师张政杰的临床医案,分析总结出皂荚子的临床应用适应症;结果:通过文献整理研究,皂荚子确有很好的散痰结作用,痰湿日久而化浊则非皂荚子不能打散,非其它化痰药可以代替,笔者跟师临床中,常加皂荚子于方中以攻痰浊,均能收到预期的临床效果;结论:皂荚子具有很好的散痰结、化痰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炎性因子在HUA发病中的作用,探讨新疆高尿酸血症(HUA)患者外周血中炎性因子蛋白表达与尿酸的相关性,及与痰浊阻滞与非痰浊阻滞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3例高尿酸血症患者,收集一般资料,确定痰浊阻滞;采集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中髓样分化因子88、核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a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痰浊阻滞与非痰浊阻滞炎症因子、体重指数、血糖、血脂四项、肌酐水平。结果:微炎症HUA痰浊阻滞人群中①体重指数、血糖、血脂四项、肌酐水平均呈高表达,具有明显差异(P<0.05);②外周血中NFKB、MyD88、TNF-a及IL-1β表达均高于非痰浊阻滞,具有明显差异(P<0.05);③痰浊阻滞与非痰浊阻滞外周血中MyD88、NF-KB、TNF-a及IL-1β蛋白表达与UA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①体重指数、血糖、血脂四项、肌酐、UA及炎症因子可能参与HUA的发生、发展;②MyD88、NF-KB、TNF-a及IL-1β蛋白高表达可能引起新疆高尿酸血症微炎症痰浊阻滞与非痰浊阻滞发病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始动和诱发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痰瘀互结”形成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发展的始动和诱发因素。痰浊为脂质代谢紊乱,瘀血为微循环功能障碍。痰瘀互结证(高脂血症)可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痰瘀同治是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祛除病理代谢产物(痰瘀互结)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法则。本文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揭示动脉粥样硬化致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量及痰瘀同治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审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我们在临床诊治时发现,非胰岛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形体肥胖的中老年患者,多由痰瘀互结而致,痰是导致该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糖尿病诸多合并症的主要原因.我们将此类病人分为痰浊中阻、痰热内扰、气虚痰阻3型分别将用燥湿祛痰、清热化痰、益气化痰3法治疗,治从痰论,痰瘀并沾,化痰降浊,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在病证结合的思想指导下,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证候要素为基本研究单位,以《神经病学》第6版《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标准》为诊断标准,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4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中医证候分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肝豆状核变性常见证候要素为肝、脑髓、脾、肾、痰浊、血瘀、血虚、湿热。中医证候分型出现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覆盖全部病例的94.5%。肝豆状核变性证素组合形式7种,单证形式前3位的为肝、脑髓、痰浊,两证组合形态前3位的为肝、脑髓,痰浊、瘀血和瘀血、肝;三证组合形态前3位的为痰浊、肝、脑髓,痰浊、瘀血、肝和痰浊、瘀血、脑髓;而四证组合以痰浊、瘀血、脑髓、肝和内湿、内热、脑髓、肝最多见。结论:肝豆状核变性的核心病位为肝、脑髓,与脾、肾、胆关系密切,而痰浊、瘀血是该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与内湿、内热关系密切,血虚、气郁等因素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胆汤治郁方略及其临证应用。方法在综合古今医家对温胆汤方证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温胆汤主证病机及其作用、治郁方略,并以此指导临证实践。结果温胆汤主证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痰浊内阻,作用部位主在中焦脾胃,其治郁方略以调中行气、驱化痰浊之功为见长。结论针对导致抑郁症的病机,以温胆汤调治痰气郁结及痰热内扰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非典型性肺结核2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廷塔  邵旭峰 《临床医学》2000,20(12):16-18
为了提高对肺结核的认识,以及时诊断和治疗,笔者收集了近年来临床上缺乏典型表现的非典型性肺结核23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6例,女7例。年  相似文献   

8.
非保留灌肠是将药物自肛门灌入,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临床中高龄患者多有内痔和外痔以及严重的内外混合痔,常用的肛管粗、硬,常引起患者的疼痛、出血,造成感染.不但不能很好的达到治疗效果而且更增加患者的痛苦.临床中我们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在高龄老年患者使用大剂量开塞露非保留灌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应用体会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气化浊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仅给予饮食、运动、降糖西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化浊胶囊。连续治疗12周,观察2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判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82.2%(P0.05);治疗后FPG,2hPG,HbA1c、FINS、HOMA-IR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证候改善明显(P0.05)。结论:益气化浊胶囊辅助治疗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2型糖尿病,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高血压肾早期损害的病因病机,并探讨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中医证型与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100例糖尿病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病例为实验组,50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病例为对照组,收集资料(患者一般资料、体重指数、血压、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肌酐、尿素氮、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实验组证型有痰瘀互结、气虚痰浊、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痰浊、阴虚血瘀、阴虚火热,主要中医症候分别为痰湿、血瘀、气虚。②2组病程均超过10年,年龄均大于60岁,体重指数大于25 kg/m2,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控制不佳,说明病程、体重指数、血糖水平与早期的肾损害有一定关系。③对照组气虚血瘀组尿微量白蛋白高于实验组,说明此证型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危害更大。④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肌酐比实验组高,说明糖尿病患者应该更好控制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并且监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以防导致糖尿病肾病。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组早期肾损害主要证型为痰瘀互结、气虚痰浊、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痰浊、阴虚血瘀、阴虚火热。肾、脾是本病的中心脏腑,病机为脾肾气虚而致痰瘀互结、气虚痰浊、气虚血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属痰瘀互结证患者脂质代谢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对AS的防治做好前期观察。方法:以76例痰瘀互结型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为对象,按随机数表随机分观察组(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组)、西药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各38例,疗程16周。观察组服用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两组服药16周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的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较前有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其中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具有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脂代谢作用,可通过改善脂代谢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血管内超声(IVUS)观察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CHD)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CHD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n=33)、痰浊阻滞证(n=42)与痰瘀互结证(n=41),比较不同证型CHD患者病变血管及斑块IVUS特征。结果 气虚血瘀证CHD脂质池面积、血管外弹力膜面积、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性指数均大于痰浊阻滞证及痰瘀互结证(P均<0.05);气虚血瘀证斑块内纤维脂质成分比例大于痰瘀互结证(P<0.05);痰浊阻滞证脂质池面积、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偏心性指数均小于、而斑块内坏死成分比例大于痰瘀互结证(P均<0.05)。结论 不同证型CHD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以气虚血瘀证斑块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治疗抑郁症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温胆汤治郁方略及其临证应用。方法在综合古今医家对温胆汤方证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温胆汤主证病机及其作用、治郁方略,并以此指导临证实践。结果温胆汤主证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痰浊内阻,作用部位主在中焦脾胃,其治郁方略以调中行气、驱化痰浊之功为见长。结论针对导致抑郁症的病机,以温胆汤调治痰气郁结及痰热内扰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孙钢教授认为,慢阻肺的迁延不愈,主要在于肺、脾、肾三脏亏虚,痰浊停于肺内,久病成瘀,痰瘀互结,故膏方诊治应以补肺益肾健脾为主,兼顾化痰祛瘀,遣方用药应强调"治本为主""标本兼治""以通为用""因人制宜",并举以临床验案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痰瘀互结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观察对象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中药离子导入,2组同时给以相同的营养支持用药,均以14d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症状、肺功能等各项观测指标改善程度上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对痰瘀互结型COPD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痰浊内阻证与血瘀证主成分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痰浊内阻证和血瘀证之间的内在相关性。方法用中医四诊调查表收集1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痰浊内阻证和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数据,用统计学方法提取主成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痰浊内阻证(tz)主成分分析获得两个主成分tzl和tz2,其中tzl的贡献率为42.645%,可看作是体现痰浊内阻证痰阻四肢经络方面的指标;tz2贡献率为24.898%,可看作是体现痰浊内阻证痰湿中阻、蒙蔽清窍的指标,有可能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痰浊内阻证的一个特异性指标。对血瘀证(xy)主成分分析获得3个主成分xyl、xy2和xy3,其中xyl贡献率为37.197%,可看作体现血瘀证血液运行不畅、瘀阻脉道、经络不通的指标;xy2的贡献率为21.627%,可看作是体现血瘀证离经之血停积体内、闭阻脉络、肌肤失养的指标;xy3贡献率为13.685%,可看作是体现血瘀证瘀阻脑窍、脑失所养的指标,有可能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瘀证的一个特异性指标。痰浊内阻证tzl与血瘀证xyl和血瘀证xy2呈显著正相关,痰浊内阻证tz2与血瘀证xyl和血瘀证xy3呈显著正相关(P均〈O.01)。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痰瘀两者密切相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痰浊内阻证和血瘀证的主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深入挖掘中医证候的内在特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气虚痰浊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气虚痰浊型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按诊断标准,临床随机采集气虚痰浊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患者,每型30例,另设健康体检样本30例,通过测定各型胰岛素敏感指数及空腹游离脂肪酸等指标,进行横断比较。结果:气虚痰浊型与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健康体检样本比较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显著偏低,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健康体检样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气虚痰浊型甘油三脂水平显著高于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3型间胆固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游离脂肪酸水平未在统计学意义上高于健康体检样本,只有气虚痰浊型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样本。结论:气虚痰浊型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肺脾肾俱虚,从而导致痰瘀阻结,肺气壅滞,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甚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文从"痰"论治肺胀,认为"痰"为肺胀疾病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多为外寒里饮、痰浊阻肺、痰热壅肺、痰蒙神窍。  相似文献   

19.
瓜蒌薤白半夏汤是《金匮要略》方,主治痰浊结聚较甚之胸痹证,胸背痛较剧,不能安卧者。方中薤白入心宣窍,行气活血而助胸阳;瓜蒌清热化痰,宽胸降气,且能润肠通便;半夏燥湿化痰,和中降逆。此方不仅应用于胸阳不振、痰浊结聚之胸痹证,内伤杂病中如胃脘痛、痞胀、痢疾等,随证加减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述近年中医药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及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相关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认识、相关实验研究及中药对其干预机制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结果:高LDL-C血症促进AS形成基本病机是以"脏腑亏虚"为本,"痰瘀毒互结"为标,正虚邪实相互影响,使病变不断发展。实验研究亦表明中药在降低LDL-C水平,抑制LDL氧化、减少ox-LDL生成,干预ox-LDL致AS的形成等环节方面效果突出。结论:中医药对高LDL-C血症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干预作用,作用广泛,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