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电动减重步态训练器SPT-JZQ-02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为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中风患者68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减重支持系统。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情况。结果:康复功能训练前两组Berg平衡量表(Berg)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 0.05),康复功能训练后两组Berg评分、FMA评分、ADL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康复功能训练后观察组最大步行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动减重步态训练器能明显提高中风患者各项运动功能指标,有效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间歇穿戴自制热敷盐手套结合运动疗法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采用间歇穿戴自制热敷盐手套结合运动疗法训练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训练治疗。经4个疗程治疗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Barthel(BI)指数观察上肢ADL能力,并观察患肢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患肢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上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肢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ADL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热敷盐手袖套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早期肩手综合征在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一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表里两经推拿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给予表里两经推拿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里两经推拿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和分析中西结合康复护理对脑中风瘫痪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80例脑中风瘫痪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结合康复护理。分析比较两组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护理前,两组FMA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优于护理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结合康复护理对脑中风瘫痪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影响,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依据其训练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训练,观察组用常规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Fugl–Meye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74(GQOLI–74)评分优于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常规训练的同时,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帮助其恢复运动功能的效果显著,经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卒中恢复期采用早期上肢功能训练对患者肺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水平评定量表(AD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54例)实施常规运动指导,观察组(54例)实施早期上肢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最大通气量百分比(MVV)、用力呼气25%肺活量时流速(V25)、用力肺活量(FVC)〕、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MVV、V25、FVC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应用早期上肢功能训练可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ADL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中应用训练流程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3月该院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8例,依据康复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4例,分别接受康复训练流程指导、常规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康复后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康复后ADL评分为(84.26±5.52)分,对照组为(71.49±4.7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流程用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康复中可以提升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电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综合康复疗法,包括电针治疗、关节松解疗法、运动疗法等,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ROM变化及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与对照组的7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ROM变化、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显著,能有效扩大肘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柏强 《中医药学刊》2010,(7):1540-1542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作业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改善能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均接受作业治疗,治疗组在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眼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休斯顿大学康复医学部ADL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ADL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01),治疗后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结合作业疗法可有效提高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作业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训练后的各项评分均出现上升,且观察组患者的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联合使用上肢康复机器人和常规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将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测定内收肌、腓肠肌和腘绳肌肌张力,采用粗大运动量表测量粗大运功功能,采用ADL评定量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肌张力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内收肌肌张力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腘绳肌及腓肠肌肌张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背屈角及腘窝角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股角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背屈角及腘窝角度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及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GMFM评分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是一种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及ADL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康复技术对脑梗死上肢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梗死上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康复技术组(A组),针刺组(B组),康复技术组(C组)和对照组(D组)。应用针刺疗法和康复技术康复治疗,观察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和简易上肢功能评分,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在对脑梗死上肢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面,A组明显优于其他3组,B组和C组无差异,A、B、C各组治疗后优于D组。结论:针刺和康复技术联合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瘫和早期康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数字OT训练系统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数字OT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M 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OT训练系统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A组(30例)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进行治疗,B组(30例)则采用作业疗法治疗;共8周,每周治疗5天,每天1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及手运动功能评定、肌张力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别采用Brunnstrom(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量表、Fugl-Meyer(FMA)、FIM、MAS等评定量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FMA、FIM、MAS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出现显著改善,其中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能力,使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恢复治疗。由此可见,上肢康复机器人已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及家庭训练(有经济条件的)不可或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而对照组仅加用康复治疗。治疗2个月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运动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均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生存质量、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效果。方法:6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观察组增加中医的针灸与按摩。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100)评定患者生存质量,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康复治疗前后WHOQOL-100评分、FMA评分、BI评分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1),但观察组治疗后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1)。结论:在运动训练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与按摩,对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组式训练运用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首次发病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对一训练模式,观察组进行小组式训练,并在训练前、训练1个月及出院前分别进行功能评估,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功能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定标准(FMA)评分、Barthel指数、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个月及出院前观察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C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小组式训练应用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中效果显著,有利于减轻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各项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其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展开探讨。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66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展开研究,33例患者为一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肢体功能训练,主要为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而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再加上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患者在训练前、训练4周后的进行检测、评定、评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从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及训练后肩、肘、腕的活动度、Lindmark评分的改善情况上看,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加以上肢康复机器人康复可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以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