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FOCUS-PDCA程序在降低新生儿脐静脉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行脐静脉插管的26例新生儿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1月行脐静脉插管的22例新生儿为干预组,对照组未应用FOCUS-PDCA程序,干预组应用FOCUS-PDCA程序,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静脉插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新生儿脐静脉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FOCUS-PDCA程序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静脉插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脐静脉插管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单腔4Fr的耐高压PICC导管通过心电监护下P波的改变进行PICC导管头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依据心电监护下P波改变对PICC导管头端进行定位;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后直接进行X线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及右心房入口的到位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及右心房入口的到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监护下依据P波的改变对PICC导管头端定位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集束化护理措施对脐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96例实施脐静脉置管术的新生儿作为样本,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护理干预后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指标。[结果]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UVC)术后并发症中,观察组新生儿感染、腹胀、导管移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脐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肝损伤、双下肢水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治疗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新生儿体重增加量较多(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集束化护理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床边实时超声在危重症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行脐静脉置管的新生儿126例,其中2019年4—12月的75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020年1月—2021年1月的51例新生儿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盲插法置管,并行标准胸腹X线定位;研究组行床边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并以导管末端位于下腔静脉-右心房交汇处为标准进行定位。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脐静脉导管平均使用时间、脐静脉置管失败原因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2.35%,导管中位使用时间为5 d,均高于对照组的65.33%、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失败拔管率为17.65%,低于对照组的3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计划中拔管率为72.55%,与对照组5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失败拔管主要以进入脐静脉置管解剖路径外的门脉分支为主,其中对照组20例(26.67%),研究组6例(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不良并发症7例(9.33%),研究组4例(7.84%),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置管在新生儿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儿78例,根据麻醉穿刺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予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予股静脉盲穿置管麻醉,两组均行静脉注射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所有患儿均完成穿刺。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插管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分别为(130.29±12.48)min、(46.55±7.82)min、(168.20±21.48)min,均少于对照组(245.30±18.47)min、(163.20±11.48)min、(265.39±20.0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静脉炎、局部渗血、液体外渗、局部循环障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5.0%vs. 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在麻醉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均处于正常水平。观察组术后48 h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vs.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置管可有效地应用于新生儿手术麻醉中;超声引导对于提高穿刺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52例行脐静脉置管术(UVC)的危重新生儿,2016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74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UVC常规护理。2016年12月—2017年5月收治的7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采用依据UVC常见并发症的循证护理证据总结出的最佳集束化护理策略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体重增加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20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27.0%。观察组患儿12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5.4%。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体重增加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UVC,可以减少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有助于患儿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脐静脉导管固定法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6月在本科出生并实施脐静脉置管的5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后导管固定方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前者采用荷包缝合法固定导管,后者为改良固定法,采用脐带结扎包橡胶圈固定脐静脉导管,无需缝合。2组均为胶布搭桥固定,比较2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在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1例出现脱管,4例出现导管移位;观察组2例出现导管移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5例患儿发生脐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为(9.39±1.52)d,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9.53±1.59)d,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橡胶圈固定脐静脉插管可以避免外科缝合,能够有效减少导管移位、脐出血的发生,操作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何淑儿  王昭丽  冯柳钻 《妇幼护理》2022,2(5):1167-1170
目的 分析改良外露脐静脉导管固定法在高危新生儿中的应用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 2019 年 12 月至 2021 年 8 月接收的 104 例高危新生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2 例)给予搭桥法固定外露脐静脉导管,研究组 (52 例)实施水胶体敷料叠加透明薄膜敷料联合固定外露的脐静脉导管。观察两组患儿脐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非计划性拔管 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研究组脐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非计划性拔管发 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9.62%)低于对照组(28.85%)(P<0.05)。研究组家属对 固定方法的满意度(94.23%)高于对照组(71.15%)(P<0.05)。结论 高危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应用改良外露脐静脉导管固定 法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置管有效留置时间,家属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余燕平  杨仙姬  李龙凤  黎燕清 《全科护理》2021,19(21):2936-2938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医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法,置管后行胸部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采取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再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第5胸椎~第7胸椎)到位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炎、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导管堵塞、心律失常、血流感染).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对于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率及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效果,可减少二次置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介入手术治疗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8例CH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X线曝光时间、住院时间、术后48h内视觉模拟评分(VAS)、满意度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X线曝光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率、血肿发生率、导管感染率、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HD介入手术治疗患儿采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儿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脐静脉插管术在早产儿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置管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治疗,观察组则行脐静脉插管术,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67%、6.67%,与对照组的76.67%、2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平均静脉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静脉插管术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无需反复穿刺等特点,可作为早产儿救治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应用脐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探讨对脐静脉置管患儿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月在本院NICU应用脐静脉置管救治的1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5)、观察组(集束化护理,n=5),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40.00%)(P0.05),导管感染、技术操作者失误、患儿过度哭闹、导管移位等为导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护理后,观察组导管留置、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体重增加速度大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明确引发并发症主要原因,给予脐静脉置管患儿集束化护理,可获得更理想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脐静脉插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脐静脉用药的窒息新生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实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脐静脉插管给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使用2~5ml注射器6号针头从华通氏胶外部进行脐静脉注射给药。比较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脐静脉插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及时、有效的为新生儿复苏建立用药通道,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床边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7例肿瘤患者根据肘部静脉情况,良好者,即肉眼或触摸可及有弹性的静脉,作为对照组(n=109);差者,即肉眼和触摸均不可及有弹性的静脉,为观察组(n=78).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观察组通过超声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舷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静脉炎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带管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患者舒适度高,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辅助心电图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的价值。方法选取PICC置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部X线片定位PICC头端位置的方式进行置管,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和超声监测技术对患者PICC管进行头端定位。比较2组患者头端到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于PICC置管术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头端到位率达到93. 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 7%(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只有5. 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 7%(P 0. 05)。观察组患者对于PICC置管术及后期护理的满意率达到91. 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 0%(P 0. 05)。结论采用超声监测技术辅助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术,能够较为精准地对PICC管进行头端定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引导的微波消融联合药物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优甲乐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应用超声引导的微波消融和优甲乐联合治疗甲状腺结节患者临床疗效理想,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FCMC)应用对母婴健康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待产孕产妇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产科护理措施,观察组予以FCMC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母乳喂养技能掌握、术后产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技能掌握优秀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便秘、尿潴留、切口感染及新生儿呛奶、红臀、脐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FCMC产科护理模式能促进母婴健康,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对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该院行血管内导管留置术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方式不同分为超声引导组(125例)和传统对照组(115例),比较2种静脉穿刺置管方式的穿刺效果,并观察2组在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发生率上的差异。结果超声引导组和对照组穿刺时间分别为(3.4±1.3)和(9.8±4.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颈内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和总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0.1%、88.9%、89.6%,而对照组分别为64.6%、62.0%、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颈内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和总的静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3%、14.0%、13.0%,其中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8.0%、7.8%,而超声引导组尚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能明显缩短穿刺时间并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并能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四点实时检测法(穿刺点静脉、双侧锁骨下静脉中段及术侧颈内、外静脉近心端)在PICC置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床旁超声引导下Seldinger技术的297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155例采用四点实时检测法为观察组,142例采用单纯穿刺点检测法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均常规进行胸部正位X线透视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种PICC置入方法导管异位部位及发生率。结果两组置管后胸片提示共发生7例导管异位,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1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0.65%;对照组发生6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47%,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实时检测穿刺点、双侧锁骨下静脉及术侧颈内静脉四点可在PICC置入术中导丝拔出前对导管位置进行判断,及时调整异位导管,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对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28例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新生儿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应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留置导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患儿PICC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阻塞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导管异位率、血栓形成率、家长对护理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能有效提高新生儿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患儿PICC并发症及护患纠纷,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