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联合术中超声引导下定位对脑深部胶质瘤患者术式选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6月我院脑深部胶质瘤患者62例,按照检查方法分组,各31例。对照组术前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组术前在对照组基础上行DTI检查,且术中超声引导下定位。对比两组肿瘤切除情况、术后卡氏评分及术后致残率。结果:观察组肿瘤全切率70.97%(22/31)高于对照组45.16%(1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卡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致残率25.81%(8/31)较对照组51.61%(16/3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DTI检查联合术中超声引导下定位治疗脑深部胶质瘤患者,可提高患者肿瘤全切率,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减少术后残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及降低致残率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09~2014年间我科收治的48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I+DTI,用纤维束示踪方法重建出锥体束,明确肿瘤和锥体束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以避开锥体束设计手术入路,按纤维束受肿瘤侵袭程度指导手术切除肿瘤范围,术后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同时选取同期30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未行DTI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了解两者两组全切率及术后4周KPS评分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镜下全切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63.3%;DTI组镜下全切29例,次全切13例,部分切除6例,镜下全切率60.4%,两组镜下全切率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KPS评分为77.67±19.09分;DTI组KPS评分为87.29±14.84分,两组KPS评分比较,P <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术前DTI检查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有重要临床意义,起到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作用,但无提高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3.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涉及锥体束脑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的术前计划和预测临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涉及锥体束的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在常规成像基础上,行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检查采集全脑DTI原始数据,经工作站生成二维的部分各向异性伪彩图(FA color)和三维的锥体束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提供锥体束与脑内肿瘤的位置关系信息,优化手术方案,保护皮层下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束,并预测患者预后.术前、术后行KPS评分,评价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所有病人术前DTI图像采集经后处理均生成二维FA color图和三维锥体束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术前成功地显示出锥体束与脑内肿瘤的位置关系以及肿瘤对锥体束的影响,优化手术方案.36例病人中,20例DTI清楚显示肿瘤未累及锥体束,低级别16例、高级别4例,术前、后KPS评分平均为86和93;12例DTI显示肿瘤紧邻锥体束并推移,低级别6例、高级别6例,术前、后KPS评分平均为80和94;4例DTI显示肿瘤在大体上已浸润及/或破坏锥体束,低级别2例、高级别2例,术前、后KPS评分为67和80.结论在常规的MR成像后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研究,优化涉及重要白质纤维束如锥体束的脑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案,保护皮质下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并可预测患者临床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良性脑膜瘤患者,术前全部行头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加做DTI序列。结果:27例脑膜瘤患者,13例肿瘤累及锥体束,其中11例肌力有不同程度下降;4例累及视放射导致视力障碍;其余肿瘤未涉及重要神经传导束。结论:DTI、DTT能直观的显示肿瘤与重要神经纤维束的关系,与临床症状有良好相关性。对指导涉及重要神经纤维束的脑肿瘤手术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观察组(MRI)和对照组(CT)各3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诊断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直肠癌分期诊断的准确率(94.12%>76.47%,χ2=4.221)相对更高(P<0.05)。结论: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MRI是更好的诊断方法,相比于CT检查,MRI的优势更为显著,可以减少误诊、漏诊问题的发生,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对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儿童脑发育迟缓的检测价值。方法:以100例发育迟缓患儿为对象,以同期100例神经系统查体阴性在我院行颅脑MRI检查的发育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均接受DTI检查,对比两组儿童均扩散率(MD)值、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发育迟缓组额叶、颞叶、枕叶、半卵圆中心MD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脑白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后肢、内囊前肢、视放射FA值比较无差异(P>0.05);发育迟缓组额叶、颞叶、枕叶、半卵圆中心FA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TI检查显示发育迟缓儿童脑白质浅部FA值低于正常儿童,MD值高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视频脑电图(VEE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ET)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评估。方法:接受手术治疗切除致痫灶的癫痫患者73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VEEG、MRI、PET检查,比较3种检查方法术前定位与术中定位的准确性;同时比较两两之间的检出率。结果:本组MRI阴性24例,MRI阳性49例(67%)。VEEG、MRI和PET术前定位与术中定位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阳性率最高。PET与VEEG的诊断一致性高于MRI与VEEG的诊断一致性(P0.05)。结论:PET对癫痫病灶定位的敏感性高于MRI及VEEG,对于MRI阴性的患者更需要完善PET和VEEG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根据CSM病情轻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6例,重度组46例,选取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3组观察对象的颈部不同部位行常规MRI及DTI成像;分析3组观察对象颈部各部位表观扩散系数(ADC)、颈髓不同层面向异性(FA)。结果重度组ADC值明显高于轻度组与对照组,且轻度组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FA值明显低于轻度组与对照组,且轻度组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TI能够更好的鉴别健康人群、轻度CSM及重度CSM的ADC与FA值,对CSM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研究子宫颈癌术前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术前进行MR检查,对照组患者30例未进行术前MR检查,根据术前专项检查进行治疗,将患者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病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进行术前核磁共振检查,共有27例患者MRI检查结果为宫颈癌,检查准确率90.00%,25例患者MRI分期结果与术后分期结果一致,MRI检查分期精准率为83.33%;对照组患者进行术前临床分期,共有23例患者明确诊断为宫颈癌,诊断准确率为76.67%,与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共有19例患者结果准确,精确率为63.33%。观察组诊断准确率和精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准确度和分期精确度较高,可以作为常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MRI)成像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指导作用.方法:我院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62例,其中溶栓前功能头颅MRI检查(32例,MRI组)、CT检查(30例,CT组),以同期非溶栓治疗的超急性期脑梗死30例为对照组,于24 h内、7天、30天复查头颅CT或MRI.结果:各时点溶栓组完全恢复及基本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组脑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MRI组的出血率明显低于CT组(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MRI检查使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选择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8月我院颈椎管内肿瘤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5例设为对照组,均于入院后行DTI扫描检查,对比两组不同脊髓水平向异性指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术后随访3个月,分析FA、ADC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肿瘤头区、肿瘤区、肿瘤尾区FA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头区、肿瘤区、肿瘤尾区ADC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 Cormick各等级FA、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FA值高于预后较差组,ADC值低于预后较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扫描参数FA、ADC值应用于颈椎管内肿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反映预后情况,但与Mc Cormic脊髓功能分级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切除大脑功能区肿瘤中的应用,对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提高肿瘤全切率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36例颅脑功能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18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神经导航结合DTI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全切率,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状态。结果对照组患者肿瘤全切除8例(44.44%),观察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5例(8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997,P0.05);对照组患者10例(55.56%)KPS评分≥70分,观察组患者16例(88.89%)KPS评分≥70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846,P0.05),且两组KPS评分得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14例无症状生存,2例病情复发,2例伴有癫痫症状;对照组患者9例无症状生存,4例出现病情复发,死亡2例,3例伴有长期不完全性运动功能障碍。结论神经导航结合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明确肿瘤切除范围,有利于提高大脑功能区肿瘤全切率,改善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状态,保护大脑功能同时最大范围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成像在婴幼儿床边胸部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床边胸部计算机X线成像检查婴幼儿200例(观察组),同期行传统X线胸片检查婴幼儿200例(对照组),比较2组影像质量。结果:观察组图像甲级片率高于对照组(P0.05),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计算机X线成像可提高图像质量和病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9例,淋巴瘤8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的FA值、ADC值,分析比较不同肿瘤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肿瘤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主要为白质纤维束,并与肿瘤融合,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胶质瘤、脑膜瘤、淋巴瘤、神经鞘瘤肿瘤实质区平均FA值为分别FA1:0.318±0.0036,FA2:0.45±0.052,FA3:0.304±0.012,FA4:0.0362±0.071;ADC值分别为:ADC1:1.233±0.204,ADC2:1.061±0.039,ADC3:1.014±0.108,ADC4:1.469±0.062。脑膜瘤FA值最高,神经鞘瘤ADC值最高。淋巴瘤ADC值及FA值较低。各组间比较,按α=0.05水准,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F=92.308,P=0.000,F=30.955,P=0.000)。结论不同肿瘤的FA值和ADC值存在明显差异,DTI较常规MRI可更好地观察肿瘤造成的白质纤维束受压移位、浸润与破坏改变。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效果和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选取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120例,根据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检查期间应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检查期间应用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成像质量及检查舒适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完成检查率、检查依从率、优质图像率及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CT扫描造影剂渗漏、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能有效减轻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检查时CT扫描造影剂渗漏及造影剂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检查时依从性,确保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常规MRI检查评价非手术喉癌下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喉癌下咽癌患者(仅接受放化疗,未行手术治疗)共25例,全部病例均于患病局部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析患者MRI特点、测量肿瘤最大横截面积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包括平均ADC值、最低和最高ADC值);治疗后(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内)再次行MRI检查,测残留肿瘤面积及ADC值,并计算肿瘤缓解率。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肿瘤ADC值与肿瘤缓解率相关性;分析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CR组)与非完全缓解患者(非CR组)治疗前、后ADC值及变化的差异。结果 25例喉癌下咽癌患者治疗前肿瘤面积4.81(0.83~14.12)cm~2,治疗后肿瘤面积2.42(0~7.92)cm~2,肿瘤缓解率为74.8%(6.0%~100%),其中有11(11/25,44.0%)例患者治疗后肿瘤消失。治疗前肿瘤平均ADC值及最高ADC值与治疗后肿瘤缓解率呈负相关(r=–0.922、–0.691,P0.05),治疗后平均ADC值与缓解率呈正相关(r=0.678,P0.05);非CR组治疗前肿瘤平均、最高ADC值高于CR组,CR组治疗后平均ADC值及治疗前后平均ADC值的变化高于非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治疗前肿瘤ADC值以及治疗前后肿瘤ADC值的变化对评价非手术喉癌下咽癌放化疗后早期缓解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与不同级别肝硬化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的30例正常患者(对照组)和90例肝硬化患者(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分级不同分为A、B、C级患者各30例,均行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计算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和相对肝信号强度比较结果。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的相对肝信号强度更低,且child A级的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高于B级和C级;注射Gd-EOB-DTPA20min后与对照组的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相比,观察组的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更低,child A级的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高于 B级、C级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应用于不同级别的肝硬化患者能够提高肝功能评估,同时不同级别的肝硬化患者能够影响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的成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弥散成像评价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R弥散成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弥散成像是目前能在活体上进行水分子弥散测量与成像的惟一方法,反映的是水分子的微观运动状况.是从细胞水平来研究脑疾病的一种基于平面回波技术的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近年来,DWI与DTI尝试用于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开拓并丰富了脑肿瘤诊断的思维,补充了常规MRI的不足。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术前评估肿瘤的恶性度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肿瘤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并探讨磁共振肝肿瘤特异性成像检查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2017年2月期间,将该阶段内在我院接受肝脏MRI特异性成像检查的100例肝肿瘤患者纳入研究,采取计算机单盲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全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耗时、焦虑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检查耗时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图像质量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肝肿瘤患者磁共振特异性成像检查过程中,采取全程护理措施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使检查顺利开展,还可有效缩短检查花费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确保磁共振成像后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适宜的护理指导在核磁共振增强成像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初次进行核磁共振(MRI)增强成像检查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检查过程中给予适宜护理指导,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SCL-90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一次性成功率、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给予适宜的护理指导,能有效改善患者恐惧紧张心理,提高检查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