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锁定接骨板实施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asmussen评分膝关节恢复优良率及骨折复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锁定接骨板改良术式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效果更为理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临床较少见,专门论述此类骨折的文献不多,Khan RM于2000年在他的《胫骨平台骨折--一种新的分类表》中将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列为第三型第二种-P2型,并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自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我院采用后侧人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1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膝关节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5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8例实验组患者予以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37例参照组患者予以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对比二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以及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取我院在研究时段内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研究时段: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分组依据:入院时间奇偶性,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30例样本。对照组应用常规手术治疗方案,观察组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对比2组治疗优良率、膝关节活动度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优,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既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又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重庆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参与本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前侧入路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后侧入路手术。对所有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和统计,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可以采用后侧入路手术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经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78例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后侧入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内侧入路治疗,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手术治疗指标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内侧入路的治疗方式应用在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后内和/或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后内和/或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1~62岁,中位数45岁。单纯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4例,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10例,胫骨平台后内和后外侧柱骨折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0 d,中位数8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参照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1例切口出现血肿,经清创后切口愈合;所有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80.18±8.74)分,优11例、良8例、可3例。结论:采用后内和/或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骨折愈合率高,能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进行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术后采用Ras-mussen评价患者的术后骨折恢复质量,术后12个月采用HSS膝关节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中出血量(301.82±48.39)m L;手术时间(122.15±26.56)min;骨折X线愈合时间(92.78±12.55)d。患者术后的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胫骨平台内翻角与后倾角术后12个月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过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术后12个月的平均HSS膝关节评分为(91.26±6.01)分;术后的平均Ras-mussen评分为(15.67±1.36)分。结论应用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及操作方法.方法:对24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显露并固定骨折块.结果:术后随访5 - 17个月,平均10个月.24例骨折均愈合,抽屉试验阴性,所有病人无明显松动不稳主诉.结论:经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月~2012年1月,我们应用内、外侧入路辅助后内侧入路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3例,治疗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2~56岁。左侧5例,右侧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者2例、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者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V型4例,Ⅵ型  相似文献   

11.
自2001年2月至2006年1月,作者采用膝关节后侧入路钢丝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3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腓肠肌内侧头切断入路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缘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患有胫骨平台后缘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腓肠肌内侧头切断入路方式治疗,对照组采用腓肠肌外侧头切断入路方式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胫骨平台后缘骨折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后住院恢复治疗时间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肠肌内侧头切断入路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缘骨折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腓肠肌内侧头切断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缘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胫骨平台后缘骨折患者20例,采用经腓肠肌内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置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手术过程顺利,住院期间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获得随访的患者骨折术后活动度全部正常,伤口均为Ⅰ期愈合,Lysholm评分由手术前平均58.8分提升至最后一次随访平均95分。结论经腓肠肌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缘骨折简便、安全,可充分显露骨折区域,对骨折进行有效复位、固定。术后恰当的康复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尹善青  陈龙  郭晓山 《中医正骨》2011,23(12):34-34,37
单纯的旋转应力导致的后踝撕脱性骨折,骨折块一般较小,关节面也无损伤;但旋转应力合并轴向应力导致的后踝骨折,骨折块较大,常为粉碎性骨折或嵌插骨折,称为后Pilon骨折[1]。对后Pilon骨折目前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法,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笔者采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患者1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属关节内骨折,损伤机制复杂,治疗起来较为棘手,因此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手术仍是临床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最有效的方法,但哪种内固定方法才是治疗此类骨折的最佳方法尚存较大争议。本文从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损伤机制、特点、治疗、手术入路、手术时机5个方面对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采用"十"字内固定的临床疗效,介绍自行设计的单一切口同时显露平台外侧及外后侧进行治疗的经验。方法:从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外侧入路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12例。根据AO分型:41-B-2型胫骨外侧平台后侧塌陷性骨折5例,41-B-3型即胫骨外侧平台后外侧塌陷劈裂性骨折7例。均采用高尔夫支撑钢板外侧固定加镙钉前后位固定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0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3个月时骨折线模糊,未见高度丢失。Rasmussen放射评分14.0~18.0分,平均17.4分。膝关节总屈伸度100°~135°,活动范围平均120°.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5~96分,平均89.2分。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以后外侧为主时,采用改良外侧入路手术入路结合"十"字内固定具有手术显露清晰、直视下进行复位、内固定稳定、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髁骨折采用后内、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至2014年38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21~70岁,平均42.3岁;左侧肢体16例,右侧肢体22例。单纯后内髁骨折15例。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根据骨折部位分别行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及后内、后外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疗效。结果:所有的病人均获得随访,按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估:优20例,良1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9.5%.结论:采用后内、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操作简便、复位满意、固定可靠,软组织并发症少,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需进行胫骨平台三柱分型,并根据分型结果进行改良后后内侧倒L型入路手术或改良后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型入路手术治疗,回顾分析临床效果。结果: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端复位患者优良率为100.00%,术后即刻、术后1年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PA)、胫骨平台内翻角(PT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100.00%。结论: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临床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骨折症状及胫骨平面角度,可有效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有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寻经后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结合方案在三踝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4月为观察阶段,以此期间于该院就诊的三踝骨折患者42作为研究样本,均利用后外侧+内侧入路开展骨折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分析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42例三踝骨折患者术后复查X线,均显著骨折处解剖复位,对位情况良好,手术时间62~105 min,平均手术时间(82.45±11.39)min,愈合时间11~17.5周,平均愈合时间(14.69±2.75)周;42例中出现局部皮肤感染1例,无移位等其他并发症;随访12个月,42例患者经AOFAS评估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5.24%(40/42)。结论在三踝骨折治疗过程中应用后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方案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劈开腓肠肌内侧头的改良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4~69岁,中位数45岁。1例合并桡骨远端骨折、3例合并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例合并半月板破裂。采用经劈开腓肠肌内侧头的改良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同时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在4个月内达到临床愈合标准。15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至随访结束时未发生感染、骨折移位、关节面塌陷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5~96分,中位数92分。结论:经劈开腓肠肌内侧头的改良后内侧入路,可完成胫骨平台后方全部解剖结构的暴露与固定,而且不会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