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康复学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康复学科建设应厘清中医康复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在内涵建设方面应明确学科内涵定义,从临床医疗、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学科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在精准理解学科建设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学科建设外延,合理的人才梯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扩大中医康复学科的学术外延,发展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学科宣传示范基地,能在巩固内涵建设的基础上,扩大学科在业内和社会上的外在影响力,是学科外延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科内涵和外延建设对中医康复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护理学内涵与外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中医护理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中医护理学内涵丰富,包含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独特的护理技能3个层面。中医护理学的外延广阔,在研究对象方面,既涉及病人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生保健与防未病;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在学科任务方面既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与护理科研。在中医护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结构框架内,就如何突出中医护理学特色与优势,实现学科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探讨了中医护理学内涵建设的3个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医养生理论的既往研究多侧重于养生原则和方法的归纳整理,反复归纳但鲜有创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近年来,对其研究已深入到从养生理论建构的背景来研究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并通过文献、临床、实验等方面开展中医养生理论的现代研究,以及探讨中医养生理论对中医养生学发展的相关研究和中医养生理论的专题研究。据此,本文结合近10年来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文献,对中医养生理论研究进展加以整理,以此提出如何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进一步研究,从而深入挖掘中医养生理论的内涵,促进中医养生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中医内科血液学科建设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信义 《中医教育》2005,24(1):41-44
根据中医内科血液学科发展规划以及研究任务,提出了学科建设内涵与外延内容.内涵建设内容涉及临床医疗、教学教材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外延内容涉及思维方式、应用技术等方面,并界定了外延范围以及通过外延可能分化的新学科.  相似文献   

5.
我国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人口结构不断变化,老龄人口对于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医老年护理学科逐渐成熟发展。文章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医老年护理学的内涵与外延,提炼学科攻关重点与发展方向,确定下一步研究方向。通过梳理现阶段中医老年护理的学术前沿、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及发展前景,从概念、内涵建设、外延发展三个角度,初步探讨了中医老年护理学学科体系,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医血液病学科是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阐述血液系统病证、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讨论中医血液病概念、研究方向、内涵外延等学科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学科研究方向的制定要具备“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注重学科领域发展前沿、关注学科特色与优势”3个要素,并要把握好“严谨的科学态度、稳定的研究内容、持久发展的潜力”3个关键。内涵与外延要把握本学科自身建设特点,高度重视内涵、外延与相近、相邻学科的关联性和交叉性,以丰富和发展自身学科内涵、外延内容。  相似文献   

7.
健康管理是新兴产业,带动着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36所院校被批准建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关于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内涵,目前还未有明确的阐述,其与健康服务、健康管理以及中医养生等概念一直存在混淆的情况。对健康服务与管理的职业、专业、学科内涵及其与中医养生的区别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定位为“一个中心,五个结合”。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医心病学科发展规划以及研究任务,提出了学科建设内涵与外延内容,规范概括学科内中医名词术语,准确心病学科、心病及心病学科研究对象等概念,开拓心病学科外延,其在医学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都不断完善和增加,吸收多学科技术和进展,使中医心病学科规范、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医内科脑病学科发展规划以及研究任务,提出学科建设内涵与外延内容。内涵建设内容涉及临床医疗、教学教材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外延内容涉及思维方式、应用技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医内科血病学科发展规划以及研究任务,提出了学科建设内涵与外延内容,规范学科内中医名词术语,准确心病学科、心病及心病学科研究对象等概念,开拓心病学科外延,其在医学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都不断完善和增加,吸收多学科技术和进展,使中医心病学科规范、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医推拿学科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凭措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推拿疗法的预防、养生、保健应用的一门学科。对这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2.
中医肾病学科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中西医逐渐融合的情况下,界定中医肾病的内涵与外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医肾病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并展望了中医肾病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医养生学正在渐渐进入大众视线,但其相关的现状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阶段的探讨,对于模式的具体建设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河南省中医院国医健康管理中心作为国家"十二五"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代表之一,从其学科构建的"学术、科研、教学、商务、服务"五大平台实际经验出发,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养生学科的发展及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方剂学的学科内涵主要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是从中医基础跨向临床的桥梁,其研究核心--方剂,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和中西医之间的不断融合,方剂学的研究内涵和外延不断加深和扩展。方剂学从最初的理论、临床逐渐分化为理论、实验、临床、应用4个方面。传统的方剂学学科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中医药发展的趋势。从理论、实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方剂学的学科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将促进方剂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多元,使其更加符合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的标准已不再只是偏重疾病治疗方面,而是要求疾病治疗与疾病预防双管齐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发挥中医药在预防疾病方面巨大作用的重要载体。积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国家政策所需,更是满足民众健康需求所需。通过阐述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发展前景,分析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现状,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探析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好发展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医脑病学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脑病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系统阐发脑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等内容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脑病的论述,及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有效方剂等的探讨,促进了中医脑病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多学科、多途径的研究,更使中医脑病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发扬中医特色,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加强中医脑病的探索、研究、创新,必将推动中医脑病学规范、有效、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有机结合中医与传统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养生及康复等护理服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在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护理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对中医护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在培养中医护理人才方面还存在许多弊病,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医护理人才梯队建设的步伐。文章重点就我国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完善培训制度、开展分层培训、实施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及采用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等发展策略,以期推动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医消化病学科理论创新、诊疗共识意见与临床路径的制定、疗效评价及疗效评价量表的创制、学科优势病种及证候标准化探讨、科研进展、学术交流与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阐述了自"十一五"以来中医消化病学科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从加强中医消化病学理论继承与创新、学科规范化建设、建立科学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与标准体系、拓展诊疗技术与特色疗法、阐明中医学理论与治疗的现代科学内涵等5个方面,对中医消化病学科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2020—2021年度中医养生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养生理论、技术与方法、健康管理与临床应用等领域。中医养生理论研究重点围绕在儒道释养生文化、哲学思维和理论内涵等方面,旨在厘清中医养生理论的文化起源,还原中医养生的哲学思维,创新中医养生学说,构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中医养生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包括饮食养生、导引养生、香药养生、体质养生、辟谷养生等研究。应用领域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中医养生方法为主要干预手段对老年慢性病进行中医健康管理,并评价其干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疗效,在新冠肺炎的治疗及康复中也进行了科学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养老市场需求的扩大,为缓解市场紧缺的中医服务人才而新出现的中医康复养生专业,改变了以往中医教学的模式。本文主要从中医康复养生专业的教学出发,探究康复养生专业的教学优化思路,以期为中医康复养生专业的教学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