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背俞穴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行为学、血清IL-10的影响及针刺治疗CFS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5只。采用束缚+负重游泳+睡眠剥夺的复合应激法制备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干预,监测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中IL-10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活动度下降、体质量减轻,与电针组及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及电针组血清IL-10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背俞穴可调节CFS大鼠行为学,降低血清IL-10水平,可能是电针治疗CFS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逆针灸对慢性疲劳大鼠IL-1β、IL-6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逆针灸1组、逆针灸2组,每组10只。模型对照组先平行饲养,然后通过多因素刺激相结合的办法,制备慢性疲劳大鼠模型,共44 d。逆针灸1组、逆针灸2组在制备模型前依次先给予大鼠电针刺激10 d、20 d,然后再制备慢性疲劳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平行饲养。观察大鼠力竭游泳时间,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β、IL-6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模型对照组、逆针灸1组、逆针灸2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明显缩短,血清IL-1β、IL-6含量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对比,逆针灸1组、逆针灸2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血清IL-1β、IL-6含量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逆针灸1组和逆针灸2组造模后力竭游泳时间、IL-6含量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IL-1β含量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逆针灸干预能抑制慢性疲劳大鼠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紊乱的免疫功能,发挥抗疲劳作用,对慢性疲劳大鼠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肝郁脾虚型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治疗FD的另一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逍遥散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正常饲养,其余4组均采用复合病因法(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夹尾+摇晃)进行造模,造模21 d后按被试因素分组治疗14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6、IL-1β及TN F-α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大鼠血清IL-6、IL-1β及TN F-α含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逍遥散组大鼠血清IL-6、IL-1β及TN F-α均下降(P0.01),且隔药饼灸组效果优于艾炷灸组、逍遥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艾炷灸组比较,隔药饼灸组、逍遥散组大鼠血清IL-6、IL-1β及TN F-α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隔药饼灸可能是通过下调促炎因子,纠正IL-6、IL-1β及TN F-α的失衡,促进胃肠动力恢复,从而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火针对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6只SD大鼠分为造模组23只和空白组13只,建立KOA模型。造模组和空白组随机抽取3只比较Mankin’s评分进行造模鉴定。将造模组剩余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火针组,每组10只。火针组进行火针治疗,隔天1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对3组大鼠进行改良Lequesne MG行为学评分评估,治疗后检测3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MMP-13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造模组Mankin’s评分明显升高(P <0.05)。治疗前造模组改良Lequesne MG行为学评分高于空白组(P <0.05);治疗后火针组Lequesne MG行为学评分低于模型组(P <0.05)。治疗后火针组血清IL-1β、TNF-α、MMP-13表达低于模型组(P <0.05)。结论 火针能通过降低血清IL-1β、TNF-α、MMP-13表达减轻软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王氏连朴饮对脾胃湿热证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β)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调节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胃湿热证模型组、治疗组三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按“湿热环境+高脂高糖饮食+白酒”的内外因湿热证模型综合造模方法,建立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放免法检测IL-1β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结果: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中1L-1β含量明显增高,NO含量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治疗后大鼠血清中IL-1β含量、NO含量逐渐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王氏连朴饮能有效改善大鼠脾胃湿热证诸症状,使增高的血清IL-1β含量恢复正常,使降低的血清NO含量恢复正常。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脾胃湿热证大鼠血清中NO的含量,恢复抗氧化功能,调节大鼠的免疫功能;通过调节脾胃湿热证大鼠血清中IL-1β的含量,减少致热源,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取得治疗脾胃湿热证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IL-2、IL-6含量的影响,探讨温通针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模型组、空白组4组,每组15只。采用25%消痔灵注射液0.2mL(每单侧叶注射0.1mL)注入前列腺背侧叶的造模方法,造成CNBP的动物模型。针刺组采用温通针法治疗,药物组予前列康灌胃,均每日治疗1次,共30次,并观察各组大鼠血清中IL-2、IL-6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针刺组较药物组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IL-2及IL-6水平(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机理与降低IL-2、IL-6含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炎性应激机制及艾灸背俞穴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药物组各10只;运用束缚-游泳复合刺激造模,观察艾灸背俞穴对慢性疲劳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RP、IL-1β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CRP、IL-1β、TNF-α含量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艾灸背俞穴通过抑制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细胞的炎性应激,拮抗免疫功能的损伤,能有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乌头汤对膝骨关节炎大鼠血清和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和MMP-3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15只和造模组45只。造模组在第1、4、7天采用4%木瓜蛋白酶关节腔内注射复制膝骨关节炎模型。成功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只。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0.9%生理盐水;对照组灌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组灌服乌头汤。2周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d,共干预4个疗程。观察4组大鼠一般情况、关节液情况及血清和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MMP-3浓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和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和MMP-3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血清和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和MMP-3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和关节液中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乌头汤通过降低血清和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和MMP-3含量,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细胞外基质降解,减缓软骨退变,从而起到治疗KOA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齐刺胆的下合穴阳陵泉对胆绞痛豚鼠血清白介素1β(1L-1β)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以及镇痛效果。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药物组(20只)和针刺组(20只),空白组正常饲养,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造模成功后,药物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腹腔注射,针刺组取双侧阳陵泉穴进行齐刺,每日1次。治疗5天后于腹主动脉采取新鲜血液,匀浆、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E)测定IL-1β,IL-6的含量。结果: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豚鼠血清IL-1β、IL-6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针刺组血清IL-1β、IL-6含量明显偏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IL-1β、IL-6含量明显偏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对胆绞痛豚鼠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且针刺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湿疹清颗粒对慢性湿疹模型大鼠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湿疹清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运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复制慢性湿疹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12 h后取样,比较各组间脾指数以及血清中IFN-γ、IL-4含量变化。结果湿疹清各给药组均能有效减轻慢性湿疹模型造成的皮损与炎症程度;能有效升高慢性湿疹模型大鼠的脾指数以及血清中IFN-γ的含量,降低慢性湿疹模型升高的血清中IL-4含量(P 0.01或P 0.05)。结论湿疹清颗粒能有效升高慢性湿疹模型血清中的IFN-γ含量,降低IL-4的含量,其治疗慢性湿疹的作用机制与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冯卫星  杜筱筱  贺佳妮  张慧  熊雪  王强  王豆 《中国针灸》2023,(2):186-190+202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艾灸“百会”“大椎”对偏头痛大鼠血清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含量及脑干白介素-1β(IL-1β)、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偏头痛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预防+治疗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大鼠采用硝酸甘油皮下注射制备偏头痛模型。预防+治疗组于造模前7 d(每日1次)及造模后30 min予艾灸干预,治疗组于造模后30 min予艾灸干预,均穴取“百会”“大椎”,每次30 min。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前后行为学评分。干预结束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β-EP、SP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干IL-1β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干COX-2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0~30 min、60~90 min、90~120 min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预防+治疗组大鼠造模后60~90 min、90~120 min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β-EP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雷火灸对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雷火灸组、美洛昔康组,每组8只。Murat法制备膝骨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观察各组间症状体征变化,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实验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TNF-ɑ、IL-1β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TNF-ɑ、IL-1β含量均明显降低,雷火灸组、美洛昔康组大鼠血清TNF-ɑ、IL-1β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雷火灸组大鼠降低最为明显,血清TNF-ɑ、IL-1β与美洛昔康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雷火灸对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有抗炎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时辰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对其主要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将96只Sprague-Dawley(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简称空白组)、RA模型组(简称模型组)、卯时艾灸治疗组(简称卯时组)、酉时艾灸治疗组(简称酉时组),每组24只动物,雌雄各半。各组又按4个取材时间点分为(0AM组,6AM组,12N组,6PM组),每组6只大鼠。各组大鼠全程予以Light-Dark(L∶D) 12∶12的光暗限制。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予以右后足垫部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塑造RA模型。卯时组、酉时组大鼠分别在对应的时辰(卯时组5~7AM,酉时组5~7PM)接受单侧肾俞、足三里穴麦粒灸治疗(双侧交替),每日一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各疗程之间休息一天;其余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治疗。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各组相应时间点活体取血,采用酶联法(ELISA)检测血清IL-1β和IL-6含量。采用SPSS21. 0统计软件包分析实验数据。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总体血清IL-1β和IL-6浓度显著升高(P 0. 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总体血清IL-6含量显著降低(P 0. 05)。艾灸治疗实验性RA在子时对IL-1β、IL-6抑制作用最为显著。结论艾灸可显著抑制实验性RA大鼠血清IL-1β、IL-6含量从而对抗RA炎症。艾灸治疗RA具有节律性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颈椎病治疗仪对颈椎病模型大鼠颈椎骨组织中Ca、P及血清中IL-lβ、IL-6、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颈椎病治疗仪防治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2月龄SD大鼠48只,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和造模组36只。造模组予以切除C2~C7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分离椎旁两侧肌肉,建立颈椎退变动物模型;造模3个月后,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颈椎病治疗仪和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治疗4周后,处死动物,获取各组大鼠的C5、C6骨组织和血清,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C5、C6骨组织中Ca、P含量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IL-lβ、IL-6、TNF-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Ca、P的含量下降,IL-1β、IL-6、TNF-α含量增加(P均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a、P含量均升高,IL-1β、IL-6、TNF-α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病治疗仪可通过提高颈椎骨组织中Ca、P含量,下调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抑制颈椎退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刺激强度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L-1β、IL-10的影响。寻求最佳电针刺激强度。方法:将8wk龄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于造模成功后(24只)随机分成3组:模型对照组、弱电针组、强电针组,每组8只于缺血再灌注(I/R)6h后开始针刺。24h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10的含量,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中血清IL-1β、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中血清IL-1β、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弱电针组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电针组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0明显升高(P0.05);3.与弱电针组比较,强电针组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电针刺激能通过降低MCAO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IL-1β并提高IL-10的含量从而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救顽汤对慢性湿疹大鼠模型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与皮质酮(CORT)含量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救顽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救顽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运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复制慢性湿疹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连续给药10 d,末次给药12 h后取样,比较各组间皮损程度以及血清中IFN-γ、IL-4与CORT含量变化。结果救顽汤高、中剂量能有效减轻慢性湿疹模型造成的皮损与炎症程度;能有效升高慢性湿疹模型降低的血清中IFN-γ、CORT的含量,降低慢性湿疹模型升高的血清中IL-4含量(P 0.01或P 0.05),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结论救顽汤能有效调节慢性湿疹模型大鼠血清中异常表达的IFN-γ与IL-4水平,说明其作用机制与调节Th1/Th2平衡有关;救顽汤能有效升高慢性湿疹模型大鼠血清中的CORT含量,其作用机制还与调节糖皮质激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灸温下艾灸对于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IL-1β、IL-2及TNF-α含量的影响,为艾灸的局部抗炎免疫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CA)造模法制备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AA)。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出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24只均造模处理,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8只。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采用灸法治疗,治疗1组将施灸穴位局部温度控制在(38±1)℃,治疗2组将施灸穴位局部温度控制在(45±1)℃。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1β、IL-2及TNF-α含量。结果模型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血清IL-1β、IL-2及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组血清IL-2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组血清IL-1β、IL-2及TNF-α含量与模型组和治疗1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具有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提高IL-2含量作用,且45℃灸温能够提高艾灸的作用。艾灸抗炎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提高IL-2含量来缓解机体炎症反应,且艾灸作用发挥需要适宜的灸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麦粒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抗炎效应的IL-17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空白艾灸组、艾灸组、IL-17过表达模型艾灸组(IL-17过艾组)、IL-17沉默模型艾灸组(IL-17沉艾组)、IL-17过表达模型组和IL-17沉默模型组,前6组每组各9只,后2组每组各6只。大鼠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弗氏完全佐剂0.15 ml制作RA模型。造模后第2天进行慢病毒注射建立IL-17基因过表达、IL-17基因沉默模型。造模后第7天开始麦粒灸大鼠"肾俞""足三里"两穴各5壮,每日1次,治疗18天。观测计算大鼠足跖肿胀度;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大鼠血清IL-17、TNF-a、IL-1b含量。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右后足容积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麦粒灸后艾灸组大鼠右后足容积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IL-17、TNF-a、IL-1b显著高于空白组;麦粒灸后艾灸组大鼠血清IL-17、TNF-a、IL-1b显著低于模型组。麦粒灸后IL-17过艾组大鼠血清TNF-a含量显著高于艾灸组(P0.01);IL-17沉艾组大鼠血清TNF-a含量显著低于艾灸组、空白组。麦粒灸后IL-17过艾组、IL-17沉艾组IL-1b含量与艾灸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麦粒灸可能通过调控IL-17从而调节RA大鼠血清TNF-a含量,起到抑制RA滑膜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6(IL-6)及结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mRNA含量的变化,探讨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番泻叶灌胃+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腹腔注射+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灌肠建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神丸组及柳氮磺嘧啶(SASP)组,经药物干预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的TGFβ1、IL-6含量及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TLR-4 mRN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TGFβ1含量降低(P0.05),IL-6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中TGFβ1含量升高(P0.05),IL-6含量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5);各治疗组TLR-4 mRNA表达减弱(P0.05)。结论:四神丸能够通过下调IL-6和升高TGFβ1的表达,降低结肠组织中TLR-4 mRNA的含量,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上皮免疫系统,恢复肠粘膜微环境的免疫稳态,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消肿散对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PGE2、IL-6和IL-1β的表达量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从50只大鼠中随机选出5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造模,造模后从中选出5只作为模型组进行模型鉴定。鉴定完成后将剩余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消肿散组和模型组,然后将这2组再随机分为4个小组:1 d组、3 d组、6 d组和10 d组,每个小组5只。给予消肿散组大鼠消肿散外敷,模型组生理盐水外敷,将2组大鼠于以上时相点分批处死并制作标本。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PGE2、IL-6和IL-1β的含量,最后统计分析数据。结果消肿散组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PGE2、IL-6和IL-1β的表达量均先上升,在第3天达到峰值,后下降直至第10天。干预1 d后,2组大鼠血清中以上炎症因子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干预3 d后,与1 d组比较,2组大鼠血清中以上炎症因子的表达量均上升,且消肿散组低于模型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干预7、10 d后,2组均有明显降低,且消肿散组低于模型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消肿散所具有的消肿、镇痛等治疗作用,与其能降低血清中PGE2、IL-6和IL-1β等炎性因子的表达量有关,本课题为消肿散在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