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使用桌面3D打印机制备兼容微孔板和平皿的斑马鱼定向工具,用于观察分析斑马鱼足细胞损伤后表型。方法:构建足细胞特异性表达硝基还原酶(NTR)的转基因斑马鱼Tg(pod:Gal4;UAS:NTR-mCherry),NTR/MTZ(甲硝唑)系统特异性诱导足细胞损伤,破坏肾小球滤过膜;应用Open SCAD软件设计模具的3D模型,打印材料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结合3D模具和全自动体式显微镜对足细胞特异性损伤斑马鱼进行高通量筛查,对水肿比例和严重程度,蛋白尿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桌面3D打印机制备的模具在微孔板或平皿内的琼脂凝胶中形成腔室,可排列48或96个斑马鱼胚胎样本。狭长的微腔确保斑马鱼胚胎方向和体位一致且不易移动。全自动显微镜获取排列在微腔内斑马鱼胚胎的侧面和背面视图,易于观察分析斑马鱼形态、荧光分布和强度。结论:本研究应用3D打印机制备模具,高通量定位观察斑马鱼水肿率和蛋白尿表型,是斑马鱼肾脏功能研究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合成的podocin多肽制备针对斑马鱼podocin的多克隆抗体,鉴定其特异性,并应用于斑马鱼足细胞损伤研究中。方法:(1)设计、合成斑马鱼podocin抗原多肽,将合成后的多肽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偶联,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血清,protein A亲和纯化得到抗podocin多克隆抗体;(2)ELISA和免疫组化检测抗体效价及组织特异性;(3)构建足细胞特异性表达硝基还原酶(NTR)的转基因斑马鱼Tg(pod:Gal4;UAS:NTR-m Cherry),NTR/MTZ(甲硝唑)系统特异性地诱导足细胞损伤;用podocin反义寡核苷酸阻断正常斑马鱼胚胎podocin mRNA的翻译过程,利用抗podocin抗体对上述两种疾病模型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验证合成的podocin抗体能否应用于斑马鱼足细胞研究中。结果:(1)化学合成的多肽纯度为92.6%,达到免疫用抗原标准;(2)ELISA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抗体效价分别达1∶5.12×105和1∶106;(3)免疫荧光染色表明无论在斑马鱼前肾还是中肾,podocin均特异性地表达于足细胞,且沿着毛细血管袢呈连续、线性分布,表明抗体具有良好的组织特异性;(4)MTZ诱导足细胞损伤24h后见podocin呈粗糙的颗粒状分布,48h后阳性表达面积占整个肾小球面积比值明显下降;(5)显微注射podocin反义寡核苷酸的斑马鱼胚胎出现心包水肿、体轴弯曲的表型,第3天时几乎无Podocin表达,随后逐渐恢复至正常,第5天时表达与正常组无异。结论:所制备的斑马鱼抗podocin抗体效价高、组织特异性强,能够反应足细胞损伤情况,是斑马鱼足细胞研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45β(GADD45B)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微分离37例肾活检证实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肾小球,qRT-PCR检测肾小球GADD45B基因表达,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GADD45B蛋白表达。进一步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研究GADD45B基因功能,Podocin启动子驱动和UAS/GAL4系统构建足细胞上特异性表达GADD45B转基因斑马鱼,硝基还原酶/甲硝唑(NTR/MTZ)系统特异性诱导足细胞损伤,观察斑马鱼水肿发生率,定量检测蛋白尿及足细胞凋亡。结果:FSGS患者肾小球GADD45B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与FSGS患者白尿、血白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密切相关;斑马鱼研究结果显示,足细胞上高表达GADD45B能够显著加重MTZ诱导的足细胞损伤,GADD45Ba/b转基因鱼的水肿发生率和蛋白尿水平均显著高于野生型斑马鱼。活性caspase染色结果显示,GADD45B转基因鱼发生凋亡的足细胞数显著高于非转基因鱼。吗啉环寡聚核苷酸注射斑马鱼抑制GADD45B基因表达,则MTZ诱导的斑马鱼水肿发生率和蛋白尿水平显著降低。结论:高表达GADD45B显著加重足细胞受损,而抑制GADD45表达则能有效改善足细胞损伤,提示其可作为治疗足细胞损伤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4.
肾小管酸中毒(简称RTA)是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盐功能障碍及(或)远端肾小管排泌氢离子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根据RTA的发病部位及发病机理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以下三型:①由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盐功能障碍所致者为  相似文献   

5.
肾小管酸中毒(RTA)是指在肾小球滤过率正常的情况下,远端小管排泄H~+发生障碍及/或近端小管重吸收碳酸氢钠发生障碍所致的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并发RTA临床上并非少见,其病程3~250月不等。  相似文献   

6.
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或坏死是急性肾损伤(AKI)最常见的原因。各种损伤可诱导激活上皮细胞关键转录因子和上皮内再生因子,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免疫细胞、间质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复杂的分子交互作用可调节肾脏的修复。与公认的促炎、促纤维化机制不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存在促进损伤后肾脏修复的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亚群。在轻中度急性肾单位损伤区域,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完全再生修复。重度损伤区域,再生过程受损失调,引起广泛的组织重塑和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肾损伤分子-1(KIM-1)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人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缺氧复氧过程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探讨HIF-1α对KIM-1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缺氧、缺氧复氧后不同时段培养的HK-2细胞,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KIM-1及HIF-1α表达,同时观察HIF激动剂(CoCl2)及抑制剂(雷帕霉素)对KIM-1表达的影响;应用凝胶迁移实验(EMSA)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ChIP)验证KIM-1启动子区和HIF-1结合情况.结果:HK-2细胞缺氧复氧过程中KIM-1和HIF-1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相关,HIF-1激动剂CoCl2或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上调或下调KIM-1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EMSA表明HIF-1α可以和KIM-1启动子区HRE结合位点为模板所设计的双链寡核苷酸探针特异性结合,而且这种特异性结合受HIF-1α调节,同时ChIP实验证实了KIM-1启动子区和HIF-1α的结合.结论:KIM-1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损伤时的表达受HIF-1α调控,KIM-1可能作为HIF-1的下游分子参与肾损伤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FSGS以足细胞损伤为突出特点,但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在这类患者很常见,而且蛋白尿的程度不足以解释其原因.由于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享许多共同的分子,因此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导致FSGS状态下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同时损伤的分子基础.有关研究显示,IL-13可以通过作用于足细胞膜上的IL-13R,导致足细胞的损伤.本研究对FSGS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IL-13R表达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以期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方法:选择肾活检明确诊断的特发性FSGS(n=41)患者,并排除继发性因素.对照选取伴大量蛋白尿的IgA肾病(IgAN,n=11)和膜性肾病(MN,n=10)患者.正常对照选择肾移植供体(n=5).FSGS患者小管间质病变分为:"正常"、急性病变、急性+慢性病变、慢性病变.IL-13R和RANTES染色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L-13R表达分布和强度采用评分方法.IL-13R与N-cadherin免疫荧光双标观察IL-13R在小管上皮细胞的分布. 结果:正常对照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IL-13R,但分布局限,而且强度弱.疾病对照组仅少数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中等量IL-13R表达,但强度较弱.FSGS患者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IL-13R表达总评分≥4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和疾病对照.小管间质‘正常'的患者IL-13R表达总评分均≥ 4,分布于小管的基底和侧面细胞膜.小管间质急性病变患者IL-13R表达总评分≥ 4比例为88.9%,分布于基底和侧面细胞膜.小管间质急性+慢性病变患者IL-13R表达总评分≥ 4比例为50.0%,分布于基底和侧面细胞膜,以基底面为主.小管间质慢性病变患者IL-13R表达很少,IL-13R表达总评分均≤2,主要分布于基底面细胞膜.FSGS患者IL-13R高表达的小管上皮细胞同时表达趋化因子RANTES,而且上皮细胞标志物N-cadherin表达减少. 结论:首次证实人肾活检组织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表达IL-13R.FSGS患者近端小管上皮细胞IL-13R表达的范围和强度高于具有同等程度蛋白尿的IgAN和MN患者.FSGS患者小管IL-13R的表达范围和强度与肾小管病变性质相关.FSGS患者IL-13R的表达增强启动了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过程.本研究表明,FSGS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IL-13R高表达参与肾小管间质的损伤,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讨FSGS患者足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共同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大鼠吸入有机溶剂的模型考察有机溶剂对肾脏的损害及其特点。方法:采用SD大鼠,放入IVC密闭笼内,吸入混合有机溶剂(汽油、二甲苯和甲醛按2∶2∶1的比例混合)12周,总浓度为12000PPM,每日吸入两次。结果:(1)在吸入有机溶剂5~6周后部分大鼠开始出现蛋白尿,此后缓慢增加,观察至12周时雄性组和雌性组的蛋白尿阳性率分别为43.8%(7/16)和25%(4/16),尿蛋白含量分别为(23.8±2.4)mg/gSCr和(21.2±3.1)mg/gSCr。(2)实验大鼠尿NAG酶在吸入有机溶剂4周时即明显升高,第6周时雄性组和雌性组的尿NAG分别为(36.3±4.5)U/gSCr和(25.2±3.8)U/gSCr,肾组织TUNEL染色可观察到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3)光镜下观察可见皮质区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扁平,部分小管上皮细胞崩解、脱落至管腔中。部分肾小球可见肾小管返流和轻度的壁层上皮细胞增生。超微结构观察可见多处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及胞质脱落,上皮细胞崩解。线粒体变性消失,内膜与外膜剥离。足细胞节段足突融合,个别见足突剥离,胞质可见细小微绒毛化。系膜区、内皮下、上皮侧及基膜均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4)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有机溶剂吸入12周后少数肾小球的Nephrin和Podocin呈节段不连续的颗粒样分布。部分足细胞中Desmin的表达显著增加,表明有机溶剂对足细胞的骨架结构存在损伤作用。结论:大鼠吸入有机溶剂后可出现蛋白尿、显著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肾小球足细胞的节段损伤,初步证实有机溶剂导致大鼠的肾损害。有机溶剂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明显早于足细胞,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程序明显比足细胞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显微注射吗啉环反义寡核苷酸(morpholino oligo,MO),使斑马鱼骨形态发生蛋白2a (bone morphgenetic protein 2a,BMP2a)基因敲降,观察BMP2a基因表达抑制后对斑马鱼骨代谢的影响。方法以受精后半小时斑马鱼受精卵为模型,将MO显微注射到受精卵(20个,对照组相同处理),对注射MO后及野生型(wild type,WT)的幼鱼于第9天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比较硬骨的形态差异,同时运用Image J软件对染色体积进行统计,比较差异。对注射MO后的幼鱼于第4天提取的c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Runx2a、Runx2b、Sp7、Alp骨形成相关基因和WT基因组的成骨下游基因表达的差异。对注射MO后第4天的斑马鱼予以成骨代表性的两个基因Runx2a进行原位杂交,比较WT幼鱼相关成骨基因表达部位的差异和信号强弱。结果与WT染色相比,注射抑制BMP2a的MO后第9天斑马鱼硬骨茜素红染色变浅,体积更小(MO vs. WT:3 276±153 vs. 4 768±231,P0. 05)。QPCR检测显示,注射MO后第4天的斑马鱼成骨代谢基因表达量与WT斑马鱼对应基因相比均下调(Runx2a:0. 348±0. 002 vs. 1. 007±0. 032;Runx2b:0. 525±0. 021 vs. 1. 013±0. 021; Sp7:0. 483±0. 026 vs. 1. 124±0. 173; Alp:0. 136±0. 012 vs. 1. 233±0. 237; P0. 05)。就Runx2a原位杂交而言,注射MO后第4天斑马鱼信号表达弱于同期WT斑马鱼。结论通过基因敲降技术使得斑马鱼BMP2下调,直观地观察到斑马鱼的骨发育迟缓,运用分子手段发现其基因下调造成一系列的成骨基因降低,用原位半定量方法靶向定位到斑马鱼蝶骨上,基因下调后造成斑马鱼的蝶骨信号消失。  相似文献   

11.
肾脏是一个高代谢器官,尤其是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生理情况下主要依赖脂肪酸氧化供能,但是在急性肾损伤(AKI)期间,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功能障碍,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代谢重编程,能量供应转向糖酵解,生成乳酸,并伴脂肪酸氧化紊乱及糖异生受损,短期内代谢重编程可能是对肾脏有益的能量代偿,但是该过程中也会加重肾损伤。本文就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代谢重编程在AKI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建立表达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同向性病毒整合位点(EVI)1融合基因斑马鱼模型,研究AML1-EVI1融合基因对造血转录因子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AML1-EVI1质粒,显微注射到斑马鱼胚胎单细胞期,建立生殖系稳定转染的转基因模型,常规养殖到F2代。以F2代转基因斑马鱼作为实验对象,运用反转录(RT)-PCR验证AML1-EVI1融合基因的表达,外周血涂片、肾细胞涂片检测血细胞形态学改变,全胚胎原位杂交及荧光实时定量PCR(RFQ-PCR)检测融合基因对造血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1(GATA1)、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影响。结果:在性成熟146条嵌合表达的F0代斑马鱼中鉴定得到3条(2.1%)转基因阳性斑马鱼,其中雄鱼2条,雌鱼1条。外周血涂片及肾细胞涂片显示转基因斑马鱼出现造血细胞分化障碍,幼稚细胞增多,全胚胎原位杂交及RFQ-PCR均显示,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型斑马鱼造血转录因子MPO基因表达量无论造血细胞发育早期还是晚期都明显下降,转录因子GATA1则在发育早期上调,晚期呈现明显下调。结论:AML1-EVI1融合基因通过调节转录因子抑制髓系分化,红系发育,促进原始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3.
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及其分子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有一些特殊的离子通道和转运体,它们选择性地重吸收和排泌不同的离子进入尿液中,调节机体的容量、电解质浓度和酸碱平衡。肾小球滤过的水和电解质99%从肾小管重吸收。一些遗传性的肾小管疾病其分子发病机制就是编码这些离子通道或转运体的基因突变,致使相应的离子通道和转运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导致严重的代谢紊乱。虽然这些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并不常见,但深入了解这些疾病的分子基础,有助于我们了解肾小管的生理功能,肾脏维持水、盐、酸碱代谢平衡复杂的生理机制,及肾脏与其他系统(如内分泌系统中肾素、醛固酮轴)的相互…  相似文献   

14.
由肾皮质部的间质纤维化所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受损,可见于各种炎症性和非炎症性肾脏病变。对近端肾小管的形态学测量研究,能取得有关间质纤维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途径的更多知识。40例肾活组织其中30例为各种肾脏病变(不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平均37.1±15.8岁,10例无肾脏病理学改变者作对照,年龄为16~46岁。分别测量并计算近端肾小管总面积,肾小管上皮细胞面积和肾皮质部的间质体积,同时测定血肌酐浓度和内生肌酐清除率,然后分析上述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经过统计学处理后所得结果显示:①血肌酐浓度与近端肾小管总面积及肾小管上皮细胞面积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②肾皮质部的间质体积与近端肾小管总面积和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面积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③血肌酐浓度与肾皮质部的间质宽度呈明显的正相关。④患者年龄与肾皮质部的间质体积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且与血肌酐浓度也明显有关。⑤未发现患者年龄与近端肾小管总面积以及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面积之间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源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老年大鼠(19-22月龄)皮层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效应。方法 利用活体微穿刺技术。结果 在基础状态下,老年大鼠比年龄大鼠(4-5月龄)肾小球血压(PGC)高。在注射外源性Ang-Ⅱ时,老年大鼠和年轻大鼠都出现显著血压高和肾血管收缩。对年轻大鼠,不改变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单个肾单位GFR(SNGFR);对老年大鼠GFR和SNGFR显著下降。血管紧张素在老年和年轻大鼠引起相同程度的入球和出球动脉阻力(RA、RS)和PGC。Ang-Ⅱ对老年大鼠和年轻大鼠近端小管绝对重吸收和相对重吸收均无影响。结论 在老年和年轻大鼠,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对升压剂量的血管紧张素有相同的敏感性,Ang-Ⅱ对近端小管绝对重吸收和相对重吸收的作用不受年龄影响,但是,在老年大鼠Kf对血管紧张素更敏感而导致SNGFR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低渗对比剂急性肾损伤动物模型,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干预后肾损伤的变化,从而对临床治疗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对比剂肾损伤模型组(对比剂损伤组,n=15),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n=15)及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治疗组,n=15)。分别于造模后第24 h、48 h、72 h处死动物,并检测血肌酐值,病理切片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肾小管损伤程度,试剂盒检测肾组织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相比,对比剂损伤组在建模后第48 h、72 h血清肌酐值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在相同时间点较对比剂损伤组血清肌酐值显著下降(P0.01);2 HE染色可见对比剂损伤组在建模后24 h至72 h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肾小管损伤,伴或不伴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空泡变性、细胞脱落及再生,部分肾小管结构破坏;与正常对照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比较,对比剂损伤组和治疗组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在相同时间点较对比剂损伤组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与正常对照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比较,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含量、T-SOD活性在对比剂损伤组和治疗组变化显著(P0.01),治疗组与对比剂损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可以减轻低渗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马兜铃酸(AA)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急性肾损伤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因子(Kim-1)的表达、分泌特点,并对其在AA肾毒性损伤中的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采用20μg/mlAA作用于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Ngal、Kim-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Ngal、Kim-1的分泌,底物显色法监测培养上清中N-乙酰-β-葡萄糖苷酶(NAG)的释放,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改变和凋亡情况。结果:AA处理HK2细胞6~12h内,Ngal基因呈一过性表达增加,而Kim-1基因在处理24~48h内持续高水平表达。培养上清中Ngal、Kim-1和NAG的分泌呈不同变化规律:给药12h出现Ngal的一过性分泌高峰;Kim-1的分泌高峰出现在24h并持续48h;NAG的分泌在12h后开始增加,并持续增加至48h。诱导Ngal、Kim-1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的AA有效剂量不同。诱导Ngal和Kim-1显著分泌的AA剂量仅引起少量细胞凋亡;而引起大量细胞凋亡的AA剂量不能诱导Ngal和Kim-1分泌。结论:AA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伴有Ngal和Kim-1的异常表达和分泌。Ngal是AA损伤早期一过性表达和分泌的分子,而Kim-1和NAG则在损伤过程中呈持续分泌,因此对于临床监测AA所致肾小管损伤具有重要意义。Ngal和Kim-1在AA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异常表达,为进一步阐明AA肾毒性机制以及临床上早期发现马兜铃酸肾病提供了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导致的一种炎症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是其发病的重要生物化学基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及Meta分析等研究发现了许多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基因,其中研究较为充分的包括SLC2A9、ABCG2以及SLC22A12.SLC2A9基因编码葡萄糖转运体9(GLUT-9),GLUT-9参与调节肾小管转运尿酸,在近端小管尿酸盐的重吸收中起重要作用.ABCG2编码ABCG2蛋白,在尿酸盐的顶端分泌中发挥作用.SLC22A12基因编码尿酸重吸收转运子1(URAT1),负责尿酸盐的重吸收.本文通过阐述这三个基因及其他一些基因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来探究肾脏调节尿酸排泄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9.
雷公藤内酯醇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炎症因子刺激下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C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和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以IFN-γ(200μg/L)和TNF-α(20μg/L)联合刺激HKC细胞或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二类复合体(MHC-Ⅱ),共刺激分子B7-1,B7-2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情况,细胞内ICAM-1mRNA 表达量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结果:普能培养时HKC细胞低度表达MHC-II分子,大量表达ICAM-1分子,不表达B7-1和B7-2分子,IFN-γ(200μg/L)和TNF-α(20μg/L)联合刺激24h后,小管细胞表面MHC-Ⅱ,ICAM-1,B7分子表达均显著增强,其中MHC-Ⅱ变化最大,RTPCR显示ICAM-1 mRNA表达也明显增加,雷公藤内酯醇可以剂理依赖性地抑制炎症因子引起的细胞MHC-Ⅱ,B7-1以及B7-2分子表达上调,但对刺激引起的ICAM-1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无明显影响。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以抑制炎症因子刺激下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MHC-Ⅱ及B7分子表达上调,减弱肾小管上皮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活化T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分析此病(OSAS)组17例,OSAS合并高血压组(OSAS+HT)18例,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8周血压降至正常者。结果:OSAS+HT组在CPAP治疗前,远端肾小管钠重吸收绝对值、远端肾小管重吸收率明显高于OSAS组,尿量、尿钠排泄量明显低于OSAS。OSAS+HT组在反复呼吸暂停导致—过性和渐进性血压升高状态下,近端、远端肾小管排水钠障碍,即压力-利尿钠机制障碍,可能在某些OSAS高血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