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绝经状态妇女绝经症状与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对不同绝经症状妇女的健康保健措施。方法:366例就诊于更年期门诊的妇女按月经状态分成围绝经期组(n=104)、绝经早期组(n=194)、绝经晚期组(n=68),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法和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进行绝经症状及抑郁症状评分。结果:改良Kupperman评分异常者占46.99%(172/366),Kupperman评分绝经早期组和绝经晚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0.393,P>0.05);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t=2.899,P=0.004;t=2.371,P=0.019)。SDS异常者占11.20%,各组间SDS评分无差异。改良Kupperman评分与SDS评分具有相关性(18.58±9.05vs33.60±9.44,Pearson相关系数为0.599,P=0.000)。结论:绝经症状评分绝经妇女高于围绝经妇女,抑郁评分与绝经症状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故需关注妇女的绝经症状,尤其是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孕症女性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07名不孕女性的焦虑抑郁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1.488,95%CI=1.174~1.886)和既往治疗费用(OR=1.635,95%CI=1.202~1.223);而居住地为城镇是焦虑症状的保护因素(OR=0.400,95%CI=0.194~0.825)。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为不孕年限(OR=1.532,95%CI=1.315~1.785)和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高中及中专(OR=3.227,95%CI=1.578~6.599),大专及以上(OR=2.528,95%CI=1.242~5.367)。结论:年龄、既往治疗费用、居住地、文化程度、不孕年限是不孕妇女焦虑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胆固醇代谢与绝经的关联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杭州市拱墅区963例40~60岁女性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其月经史及其他临床资料,填写改良Kupperman更年期症状量表(mKMI),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水平。收集参与者教育程度、婚姻状态、职业状态、收入、居住地等社会人口资料。研究不同绝经状态女性胆固醇水平及高胆固醇血症、LDL-C升高的发生率,并分析年龄、绝经状态、FSH、E_2、社会人口等因素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结果963例参与者平均年龄(51.0±5.6)岁,其中绝经前期302例(31.4%),围绝经期197例(20.5%),绝经后期464例(48.2%),绝经后参与者的平均绝经年龄(49.9±3.8)岁。在所有参与者中,绝经前期mKMI总分(6.36±6.43)显著低于围绝经期(10.30±7.88)和绝经后期(10.35±7.97)(P0.001)。绝经前后平均TC、LDL-C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FSH、LH水平呈上升趋势,E_2水平呈下降趋势(P0.001)。所有参与者中高胆固醇血症比例为13.3%,LDL-C升高比例为15.0%,从绝经前期过渡到围绝经期、绝经后期的过程中,高胆固醇血症及LDL-C升高的发生率显著上升(P0.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FSH≥40IU/L是发生高胆固醇血症和LDL-C升高的危险因素(OR=2.821,95%CI=1.429~5.569,P=0.003;OR=2.587,95%CI=1.356~4.937,P=0.004),调整FSH水平后,年龄、绝经状态、E_2水平、社会人口因素与发生高胆固醇血症和LDL-C升高均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相比绝经前期,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平均TC、LDL-C上升,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增加,FSH水平升高可能是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内在机制,降低FSH水平可作为绝经激素补充治疗的目标和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更年期门诊妇女绝经综合征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7月—2017年2月期间因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在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更年期门诊首次就诊的妇女纳入本研究。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应用Kupperman绝经指数量表(Kupperman menopausal index,KMI)评估围绝经期相关症状,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对抑郁症状进行量化评分。结果共计调查153名门诊妇女,平均年龄为(47.3±4.3)岁,月经不规则者占77.78%。73.86%的调查对象患有绝经综合征(KMI6),疲乏(70.59%)、情绪波动(63.40%)、失眠(59.48%)、潮热出汗(56.21%)和骨关节痛(52.29%)是最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35.95%的门诊妇女存在抑郁症状(PHQ-9≥5)。绝经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相关症状的共患程度与门诊妇女是否患有抑郁症状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症与潮热出汗、失眠、情绪波动、眩晕、疲乏、头痛、心悸、性生活等具体症状的严重程度均有统计学联系。结论更年期门诊患者绝经综合征和抑郁症状间存在明显联系。未来应加强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使更多的妇女平稳度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选择治疗方法的相关因素。方法将连续2个月内因围绝经期症状在上海市城乡二三级医院绝经专病/妇科门诊就诊且接受治疗的妇女纳入本研究,并开展1年随访,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妇女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围绝经期综合征程度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modified Kupperman index,KMI)判断。结果就诊的349例妇女中共有161例接受治疗并进入队列,其中108例(67.1%)选择激素替代疗法(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MHT)。治疗后KMI评分正常的女性比例(37.9%)显著高于治疗前(13.0%,P=0.000),治疗后KMI总分(17.3±10.0)显著低于治疗前(10.6±8.2,P=0.000),治疗后13个症状单项得分均显著降低于治疗前(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同时患有1种[调整OR(a OR)=0.277]和2种及以上(a OR=0.249)慢性疾病的妇女接受MHT治疗的可能性显著低于无慢性病共患妇女。月经不规则(a OR=5.317)和已停经(a OR=11.070)妇女更可能接受MHT治疗。结论上海市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治疗效果较好,其是否接受MHT受自身健康状况和当前月经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女性血液病清髓性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性激素治疗(hormone therapy,HT)前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及自我认知。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的女性血液病清髓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符合诊断标准的卵巢早衰患者142例。问卷形式调查其月经情况、性激素水平、围绝经期症状并评估激素治疗后围绝经期症状缓解特点。结果 1 142例患者中103例填写了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82例出现了围绝经期症状(79.6%),Kupperman绝经指数评分(KMI)平均为13.50分,96例填写了焦虑/抑郁(HAD)评分量表,6例出现焦虑,平均8.83分,4例出现抑郁,平均8.33分;2 105例接受了激素类药物治疗(94.6%),随访95例接受HT治疗患者中71例有规律撤退性出血。51例诉月经量明显少于移植前月经量,且经血颜色变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5);3周期性激素治疗后KMI总分平均为6.7,且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血液疾病清髓性化疗剂量可导致卵巢功能提早衰竭;2性激素治疗也可以缓解清髓化疗后患者出现的围绝经期症状;3血液疾病清髓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对围绝经期症状的认知缺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多学科联合管理对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整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性研究18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绝经激素补充治疗(MHT)6个月,观察组在MHT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联合管理。填写改良Kupperman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在激素补充治疗基础上联合多学科管理的围绝经期女性,治疗6个月后,其Kupperman评分及SAS、SDS评分下降程度、E2升高、FSH、LH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激素补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多学科管理,可以显著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躯体症状,还能够更好的改善焦虑、抑郁程度,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神经刺激仪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妇女50例,应用穴位神经刺激仪于内关、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位以4~10 mA的电流刺激30分钟,隔日治疗1次,治疗12 ~ 15次.治疗前与治疗后填写改良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分量表与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两量表的评分.结果:治疗后比治疗前改良KMI评分与绝经期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穴位神经刺激仪可显著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地区相关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 917例围绝经期女性,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基本情况、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结果:最终纳入的2 479例研究对象中,有721例(29.08%)已自然绝经,绝经年龄为(49.42±3.57)岁。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在绝经年龄、分娩次数、流产次数、妊娠次数、腰臀比、感觉异常、情绪波动、抑郁疑心和性生活问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分娩次数和妊娠次数间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文化程度越低,分娩及妊娠次数越多,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不同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的围绝经期女性临床处理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0.
徐国萍  葛芳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20(6):454-456,46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伴发抑郁障碍的合理治疗方案,提高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的水平。方法:选择围绝经期抑郁障碍患者125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用黛力新联合性激素治疗(HT)(64例),对照组单用HT(61例)。观察治疗前后Gr绝经相关症状评分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Gr绝经症状评分:治疗2周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无明显差异,但4周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研究组各时段分值均低于对照组,随治疗时间推移,差异逐渐显著。SDS抑郁评分:治疗2周末研究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周末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周后无明显改善。并且研究组各时段分值均低于对照组。结论:HT联合小剂量黛力新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能有效缓解抑郁障碍,减轻躯体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绝经年龄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在甘肃省居住≥1年的40~5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3—11月期间展开横断面调查。结果 (1)共调查8 500人,最终纳入分析7 236人。初潮年龄≤12岁者461例(6.4%),13~14岁初潮者2 335例(32.3%),15~16岁初潮者2 838例(39.2%),≥17岁初潮者1 602例(22.1%)。(2)共1 673例女性绝经,平均绝经年龄为(47.9±3.3)岁。随着初潮年龄的增加,绝经年龄增加,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41,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初潮年龄早是绝经年龄提前的危险因素。(3)随着初潮年龄增加,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并且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加(P=0.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潮年龄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发生无相关性。结论月经初潮年龄越早,绝经发生越早;随着初潮年龄增加,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初潮年龄与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中医体质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甘肃省40~55岁女性进行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结果调查人群中,平和质占32.91%,偏颇质占67.09%。偏颇质女性的年龄、患冠心病率、糖尿病率、曾进行子宫或卵巢切除术占比、妊娠次数、Kupperman评分、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相关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平和质者,初潮年龄、停经年龄、活产数、骨质疏松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偏颇质女性更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绝经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病率、发病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改良围绝经期症状评分表、生活事件量表、改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于2007年1月至6月期间对广东地区112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1.07%。经前期综合征、痛经程度、绝经、居住环境、抑郁史、生活事件量表总分、改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及Kupperman绝经指数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抑郁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除与性腺功能减退有关外,还与社会、家庭及精神因素有关。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减少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分层调查青岛市区及近郊各社区1240名围绝经期女性,围绕围绝经期症状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1)1240名围绝经期女性,平均初潮年龄(15.41±1.93)岁;平均绝经年龄(49.44±3.27)岁。(2)围绝经期的主要症状有健忘(76.6%),性欲减退(72.9%),性高潮障碍(63.3%),疲乏(59%);其次为易怒,入睡困难,情绪波动,睡眠障碍,心悸,阴道干燥,潮热,骨、关节、肌肉疼痛,尿急尿失禁,性交痛,皮肤感觉异常,眩晕,抑郁。(3)围绝经期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健忘、焦虑、是否绝经、有无性生活、是否关注性生活、子女数、年龄、对绝经的态度(P<0.05)。结论:绝大多数围绝经期女性存在更年期症状,以轻度为主,应加强围绝经期保健工作,重视雌激素补充治疗及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输精管结扎对≥40岁男性老年男性症状量表(the aging males’symptoms scale,AMS)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40岁男性为调查对象,结合问卷调查以及体格检查的结果,分析输精管结扎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症状(AMS)评分的影响。结果输精管结扎组AMS评分(38.7±10.8)及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LOH)症状阳性率(90.8%)均高于非结扎组(31.3±10.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结扎组与非结扎组之间的躯体症状(β=2.325,95%CI=1.29~3.36)、心理症状(β=0.805,95%CI=0.09~1.52)、性功能症状(β=2.693,95%CI=1.97~3.42)及AMS总评分(β=5.809,95%CI=3.86~7.7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10年组的性功能症状评分(12.1±4.9)高于同年龄的对照(9.5±3.7)(P0.05);结扎20年组的躯体症状评分(15.2±5.5)、性功能症状评分(13.8±3.9)以及AMS总评分(37.6±9.9)高于同年龄的对照(13.2±4.8,10.8±4.1,31.7±9.9)(P0.05);结扎30年组的躯体症状评分(16.8±6.3)、心理症状评分(8.9±4.1)、性功能症状评分(14.6±3.5)以及AMS总评分(40.3±11.0)亦高于同年龄的对照(13.5±4.8,7.7±3.3,11.1±4.2,32.3±10.0)(P0.05)。结论输精管结扎可能会导致AMS评分升高,且在输精管结扎年限长的人群中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焦虑状态相关因素及综合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妇科就诊的40~60岁之间的522名妇女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选择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有抑郁、焦虑症的妇女给予综合护理干预,4周后再次进行SDS、SAS评定,比较干预前后评分的差异。结果:522名妇女中抑郁、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9.39%、7.66%;夫妻关系差、性欲下降及合并躯体疾病者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高(P<0.01或P<0.05);对抑郁、焦虑症妇女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后,其抑郁、焦虑评分均有显著好转(P<0.01)。结论:围绝经期妇女中抑郁、焦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除生理因素外,夫妻关系、性生活情况及躯体疾病等均是其相关影响因素。辅以综合护理干预,可以缓解其抑郁、焦虑程度。  相似文献   

17.
张巧利  李芬  于英  盛秋 《生殖与避孕》2012,32(3):205-20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前后妇女潮热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 206名40~60岁妇女分为潮热组、无潮热组,分别完成调查问卷。问卷具体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潮热状况、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潮热组妇女SAS和SDS的平均值高于无潮热组妇女(SAS:39.8±7.3 vs 36.0±6.1;SDS:44.1±8.3 vs 40.9±8.9,P均<0.05),潮热组轻度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潮热组(焦虑:8.3%vs 3.4%;抑郁:23.3%vs 14.2%,P均<0.05)。潮热妇女焦虑、抑郁的发生风险分别是无潮热妇女的4.1倍(95%CI,1.20~13.74)、2.4倍(95%CI,1.15~4.92)。重度潮热妇女较轻度潮热妇女SAS和SDS得分均高(SAS:46.4±7.9 vs 38.8±6.6;SDS:43.9±6.9 vs 52.7±12.5,P均<0.05)。潮热妇女的月经状况与SAS和SDS得分无关。结论:围绝经期潮热妇女易发生焦虑、抑郁症状,且重度潮热妇女更易发生。对妇女进行潮热治疗时,还应对妇女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地区相关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 917例围绝经期女性,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基本情况、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结果:最终纳入的2 479例研究对象中,有721例(29.08%)已自然绝经,绝经年龄为(49.42±3.57)岁。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在绝经年龄、分娩次数、流产次数、妊娠次数、腰臀比、感觉异常、情绪波动、抑郁疑心和性生活问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分娩次数和妊娠次数间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文化程度越低,分娩及妊娠次数越多,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不同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的围绝经期女性临床处理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的有关围绝经期症状及相关症状年龄分布。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598例40~65岁石家庄市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Greene评分。随机抽取其中的100例对象进行双能X线右前臂远端骨密度检查。结果:绝经平均年龄(48.38±5.36)岁。绝经症状发生率84.1%,45岁后骨密度显著下降,56岁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逐渐增加。围绝经期妇女所处年龄段不同其症状也不同。46~50岁多见潮热出汗;61~65岁多见肌肉关节痛、复发性生殖泌尿系统感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及其相关疾病给妇女生理和心理带来很大困扰,在进行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治疗中不能忽视这些相关疾病的防治,应根据不同年龄制定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与改良Kupperman评分和Greene评分系统比较,探讨MRS评分系统评价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5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43~58岁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共157例。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Greene评分及MRS评分系统分别对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症状进行评分。结果改良Kupperman评分与MR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785,P0.01),MRS评分与Greene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864,P0.01)。结论 MRS评分是评价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相关症状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