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胆固醇代谢与绝经的关联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杭州市拱墅区963例40~60岁女性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其月经史及其他临床资料,填写改良Kupperman更年期症状量表(mKMI),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水平。收集参与者教育程度、婚姻状态、职业状态、收入、居住地等社会人口资料。研究不同绝经状态女性胆固醇水平及高胆固醇血症、LDL-C升高的发生率,并分析年龄、绝经状态、FSH、E_2、社会人口等因素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结果963例参与者平均年龄(51.0±5.6)岁,其中绝经前期302例(31.4%),围绝经期197例(20.5%),绝经后期464例(48.2%),绝经后参与者的平均绝经年龄(49.9±3.8)岁。在所有参与者中,绝经前期mKMI总分(6.36±6.43)显著低于围绝经期(10.30±7.88)和绝经后期(10.35±7.97)(P0.001)。绝经前后平均TC、LDL-C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FSH、LH水平呈上升趋势,E_2水平呈下降趋势(P0.001)。所有参与者中高胆固醇血症比例为13.3%,LDL-C升高比例为15.0%,从绝经前期过渡到围绝经期、绝经后期的过程中,高胆固醇血症及LDL-C升高的发生率显著上升(P0.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FSH≥40IU/L是发生高胆固醇血症和LDL-C升高的危险因素(OR=2.821,95%CI=1.429~5.569,P=0.003;OR=2.587,95%CI=1.356~4.937,P=0.004),调整FSH水平后,年龄、绝经状态、E_2水平、社会人口因素与发生高胆固醇血症和LDL-C升高均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相比绝经前期,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平均TC、LDL-C上升,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增加,FSH水平升高可能是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内在机制,降低FSH水平可作为绝经激素补充治疗的目标和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中医体质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甘肃省40~55岁女性进行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结果调查人群中,平和质占32.91%,偏颇质占67.09%。偏颇质女性的年龄、患冠心病率、糖尿病率、曾进行子宫或卵巢切除术占比、妊娠次数、Kupperman评分、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相关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平和质者,初潮年龄、停经年龄、活产数、骨质疏松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偏颇质女性更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绝经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3.
初潮及绝经年龄等因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HL  Zhu HM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2):796-798
目的探讨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生育次数及哺乳时间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系。方法1999年5月至2003年4月,对已绝经的1472例妇女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对不同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次数及哺乳时间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及骨密度进行分析比较。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为骨密度值低于或等于正常年轻妇女平均骨密度峰值减去2.5个标准差。结果1472例中,共发生骨质疏松症861例,发生率为58.5%。其中绝经年限为1~10年、初潮年龄≥17岁者336例,发生骨质疏松症119例(35.4%);初潮年龄≤13岁者276例,发生骨质疏松症75例(27.2%)。1472例妇女中,初潮年龄11~13岁者,腰椎骨密度为(0.83±0.16)g/cm2;14~16岁者为(0.82±0.16)g/cm2;17~19岁者为(0.80±0.14)g/cm2;初潮年龄11~13岁者与17~19岁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72例妇女中,年龄为55~65岁、绝经年龄≤48岁者156例,发生骨质疏松症98例(62.8%);绝经年龄≥54岁者80例,发生骨质疏松症33例(4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72例妇女中,生育次数≥4次者225例,腰椎、大转子及W ard三角区骨密度分别为(0.76±0.16)、(0.49±0.10)及(0.38±0.19)g/cm2;生育次数≤1次者475例,分别为(0.85±0.15)、(0.57±0.10)及(0.52±0.11)g/cm2,两者各部位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72例妇女中,哺乳时间≥36个月者249例,腰椎、W ard三角区骨密度分别为(0.76±0.16)及(0.40±0.10)g/m2;哺乳时间≤6个月者418例分别为(0.83±0.17)及(0.48±0.12)g/m2,两者各部位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月经初潮时间晚及绝经时间早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高;生育次数多,哺乳时间长的妇女的骨密度低于生育次数少、哺乳时间短的妇女。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小学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和月经模式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我国青春期在校女生月经初潮情况及初潮后月经模式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对全国8个省城市和农村的5 981例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女生进行计算机辅助的自填问卷调查,总结我国在校青春期女生月经初潮情况及初潮后月经模式的变化规律。结果共调查5 981例女生,平均月经初潮年龄为(12.7±0.0)岁,城市及农村女生初潮年龄分别为(12.4±0.0)岁和(13.0±0.0)岁(P0.01)。月经初潮到月经规律平均间隔时间为(1.2±0.0)年。按月经初潮后不同时间分层分析显示初潮后随时间推移规律周期比例无明显变化(P=0.33);经期4~7 d、经量适中的女生比例逐渐增加(P0.01);痛经发生率逐渐增加(P0.01),痛经程度逐渐加重(P0.01)。结论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较农村女生提前0.6年;初潮1年后规律月经周期比例随时间推移无明显变化,经期及经量逐渐转变为性成熟女性模式;痛经比例及中重度痛经比例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分层调查青岛市区及近郊各社区1240名围绝经期女性,围绕围绝经期症状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1)1240名围绝经期女性,平均初潮年龄(15.41±1.93)岁;平均绝经年龄(49.44±3.27)岁。(2)围绝经期的主要症状有健忘(76.6%),性欲减退(72.9%),性高潮障碍(63.3%),疲乏(59%);其次为易怒,入睡困难,情绪波动,睡眠障碍,心悸,阴道干燥,潮热,骨、关节、肌肉疼痛,尿急尿失禁,性交痛,皮肤感觉异常,眩晕,抑郁。(3)围绝经期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健忘、焦虑、是否绝经、有无性生活、是否关注性生活、子女数、年龄、对绝经的态度(P<0.05)。结论:绝大多数围绝经期女性存在更年期症状,以轻度为主,应加强围绝经期保健工作,重视雌激素补充治疗及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辽宁省汉族育龄妇女的月经现况.方法 2008年4至12月,采取流行病学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辽宁省沈阳市、营口市、本溪县及彰武县共1611例年龄19~45岁的健康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月经规律性、月经周期及痛经情况.结果 在接受调查的1611例育龄妇女中,平均月经初潮年龄为14.4岁,其中城市女性的初潮年龄为(14.2±1.5)岁,县乡女性的初潮年龄为(14.6±1.5)岁,城乡女性初潮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P<0.01).对被调查者年龄和初潮时间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0.074X+11.855,即初潮年龄平均每年提前0.074岁.月经周期正常(21~35 d)且规律者占86.34%(1391/1611),月经稀发(周期>35 d)者占11.05%(178/1611),月经频发(周期<21 d)者占2.61%(42/1611),其中初潮后周期即规律者占65.67%(1058/1611),初潮后两年内规律者占94.97%(1530/1611).痛经者占42.09%(678/1611),其中重度痛经92例(13.6%,92/678),中度痛经147例(21.7%,147/678),轻度痛经439例(64.7%,439/678).结论 辽宁省汉族育龄妇女月经初潮年龄呈逐年降低趋势,城市较县乡女性初潮年龄更低;初潮后95%的育龄妇女在两年内月经逐渐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甘肃地区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妇女潮热症状的发生率,探讨潮热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7—10月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甘肃13个市/州54个区/县162个乡/镇40~55岁妇女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潮热症状的相关信息收集,并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获得有效问卷2 807份,其中绝经过渡期妇女1 393例、绝经后期妇女1 414例。存在潮热症状者1 758例(62.6%),其中轻度潮热880例(50.1%),中度潮热624例(35.5%),重度潮热254例(14.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OR=1.070,P=0.000)、高血压(OR=1.547,P=0.000)、痛经(OR=1.422,P=0.000)是潮热发生的危险因素。相较于正常体质量妇女,超重(OR=1.293,P=0.001)、肥胖(OR=2.056,P=0.000)妇女更易发生潮热。另外,回族妇女比汉族妇女更易发生潮热(OR=1.802,P=0.000),体力劳动者较脑力劳动者更易发生潮热(OR=1.392,P=0.013)。结论:甘肃地区62.6%的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女性受潮热问题困扰。年龄增加、BMI增高、高血压、痛经是潮热发生的危险因素,民族差异也与潮热的发生相关,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更易发生潮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女性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基本资料,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应用改良绝经症状量表(modified Kupperman index scale,KMI)进行绝经症状评估,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 591名女性,年龄中位数为52岁。KMI、SDS平均得分分别为13.9±8.8、39.6±9.0,绝经症状和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是77.7%、15.3%,围绝经期女性评分显著高于绝经后期女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SDS评分在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差异较小(F=2.467,P0.05)。经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KMI评分6分(OR=1.148,95%CI=1.127~1.170)、生育3个以上子女(OR=1.339,95%CI=1.009~1.776)、受教育程度9年(OR=1.768,95%CI=1.167~2.678)、癌症患病史(OR=2.685,95%CI=1.139~6.334)的绝经女性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经济收入5 000元/月的女性则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0.597,95%CI=0.417~0.858)。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改善绝经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选择治疗方法的相关因素。方法将连续2个月内因围绝经期症状在上海市城乡二三级医院绝经专病/妇科门诊就诊且接受治疗的妇女纳入本研究,并开展1年随访,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妇女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围绝经期综合征程度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modified Kupperman index,KMI)判断。结果就诊的349例妇女中共有161例接受治疗并进入队列,其中108例(67.1%)选择激素替代疗法(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MHT)。治疗后KMI评分正常的女性比例(37.9%)显著高于治疗前(13.0%,P=0.000),治疗后KMI总分(17.3±10.0)显著低于治疗前(10.6±8.2,P=0.000),治疗后13个症状单项得分均显著降低于治疗前(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同时患有1种[调整OR(a OR)=0.277]和2种及以上(a OR=0.249)慢性疾病的妇女接受MHT治疗的可能性显著低于无慢性病共患妇女。月经不规则(a OR=5.317)和已停经(a OR=11.070)妇女更可能接受MHT治疗。结论上海市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治疗效果较好,其是否接受MHT受自身健康状况和当前月经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宫颈阴道上皮组织中水通道蛋白-2(AQP2)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妇产科45例患者(月经正常女性18例,围绝经期女性14例,绝经后期女性13例)宫颈阴道组织AQP2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一元线性相关与回归进行分析.结果:AQP2mRNA在宫颈阴道上皮中均有表达,月经正常组、围绝经组及绝经组宫颈阴道组织中AQP2mRNA表达量依次降低,月经正常组AQP2mRNA表达水平强于围绝经组和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组和绝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发现AQP2mRNA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r=-0.479,P<0.05),与血浆渗透压呈负相关(r=-0.285,P<0.05),与E2水平呈正相关(r=0.530,P<0.05).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宫颈阴道上皮中AQP2mRNA的表达下降,可能导致阴道分泌物减少,是引起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阴道干涩等症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女性医护人员的围绝经期相关情况及自我认知。方法选取于2012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常规体检的女性职工共596位,年龄在40~60岁之间,以问卷形式调查其围绝经期月经状况、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程度以及对围绝经期的自我认知。结果①本次收回有效问卷557份。被调查者平均年龄(46.3±3.7)岁,其中已绝经者63人,自然绝经者45人,平均自然绝经年龄(47.7±4.7)岁;手术绝经(切除卵巢者)10人;药物绝经2人。从出现月经紊乱到绝经平均(1.6±1.5)年;②557名职工中,出现围绝经期相关症状者331人,其中对于更年期症状可治疗表示"完全知道"者45(13.6%);对围绝经期症状"知道一些"的281人(84.9%),表示"完全不了解"者5人(1.5%)。绝经远期危害中,知道"骨质疏松"者291人(52.2%),知道"心脑血管疾病"者170人(30.5%),知道"阿尔兹海默症"者59人(10.6%),知道"反复泌尿系感染"者162人(29.1%)。所有受调查者中正在使用药物治疗围绝经期症状者69人(12.4%),其中33人使用性激素类药物治疗(5.9%),39人使用中药类药物治疗(7.0%),其中3人两者均用(0.5%);③557例中有围绝经期症状者331人,占59.4%,平均Kupperman绝经指数为11.9分(量表最高63分)。331人中有症状但未绝经者291人,平均绝经指数为11.1分;有症状且已经绝经者40人,绝经指数为16.5分。在有围绝经期症状的人群中,各项症状发生率从19.9%~77.6%不等。大多数发作者症状为轻至中度,重度者仅占0.6%~3.3%。结论女性医护人员围绝经期状况应引起重视。从事医疗行业女性对围绝经期的自我认知优于一般妇女群体,寻求药物治疗控制围绝经期症状的人群比例也高于一般妇女人群,但仍需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女的自然绝经年龄、行经年限,观察初潮年龄与生育次数对自然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以参加上海市浦东新区宫颈癌筛查的、年龄≥56岁的15 083例自然绝经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对一的问卷方式,调查妇女的初潮年龄、生育次数、自然绝经年龄、行径年限等情况.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6~60、61~65、66~70和>70岁4个组.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年龄组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年龄组别、初潮年龄、生育次数与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关系.结果 (1)自然绝经年龄:最小为29岁,最大为61岁,平均为(50.6±3.7)岁.56~60、61~65、66~70和>70岁4个年龄组的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50.9±3.4)、(50.7±3.7)、(50.0±4.1)、(49.6±4.0)岁,随着年龄组的年轻化,平均绝经年龄呈逐渐增加趋势,最小年龄组与最大年龄组比较,平均绝经年龄相差1.36岁.(2)行经年限:最长为48年,最短为12年,平均(34.3±4.1)年.56~60、61~65、66~70和>70岁组的平均行经年限分别为(34.6±3.8)、(34.3±4.1)、(33.9±4.6)、(33.2±4.5)年;随着年龄组的年轻化,平均行经年限呈逐渐延长趋势,最大年龄组与最小年龄组比较,相差1.41年.(3)初潮年龄对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影响:相关分析显示,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02),初潮年龄与行经年限呈负相关(r=-0.43).(4)生育次数对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影响:生育1~2次妇女的绝经年龄明显高于生育0次和≥3次的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育1次与2次的妇女及生育0次与≥3次的妇女绝经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育1次的妇女行经年限明显长于生育1次以上的妇女,生育2次的妇女行经年限明显长于生育0次和≥3次的妇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育0次与≥3次者行经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行经年限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初潮年龄与行经年限呈明显的负相关(r=-0.97,P<0.001);不同年龄组别的行经年限相关分析显示,61~65、66~70和>70岁组与56~6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18,P=0.020、r=-0.78,P<0.001和r=-1.23,P<0.001);生育1~2次者的行经年限明显长于生育0次和≥3次者.(6)绝经年龄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无相关性(r=0.02);但不同年龄组别的绝经年龄的多因素分析显示,61-65、66~70和>70岁组妇女的绝经年龄与56~60岁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r=-0.18,P=0.020、r=-0.78,P<0.001、r=-1.23,P<0.001).生育1~2次的妇女绝经年龄明显高于生育0次和≥3次者,但生育1次与2次,0次与≥3次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女的绝经年龄逐渐增加,行经年限呈延长趋势;(2)初潮年龄和生育次数是影响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的重要因素;(3)随着初潮年龄的年轻化,行经年限逐渐延长;(4)生育1~2次能明显推迟绝经年龄并且延长行经年限,而多次生育(≥3次)对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的有关围绝经期症状及相关症状年龄分布。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598例40~65岁石家庄市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Greene评分。随机抽取其中的100例对象进行双能X线右前臂远端骨密度检查。结果:绝经平均年龄(48.38±5.36)岁。绝经症状发生率84.1%,45岁后骨密度显著下降,56岁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逐渐增加。围绝经期妇女所处年龄段不同其症状也不同。46~50岁多见潮热出汗;61~65岁多见肌肉关节痛、复发性生殖泌尿系统感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及其相关疾病给妇女生理和心理带来很大困扰,在进行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治疗中不能忽视这些相关疾病的防治,应根据不同年龄制定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上海浦东新区妇女的月经初潮年龄.方法 对参加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上海浦东新区宫颈癌筛查的、年龄在20~81岁的56 924例妇女,进行月经初潮年龄的问卷调查.被调查妇女按每5岁1个年龄段,从≤25岁开始,到>75岁,分为12个年龄组;初潮年龄按每1岁记录从最小初潮年龄开始,1岁1组,连续记录到>20岁,分为12组.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组平均初潮年龄;采用χ2检验分析并计算各组10~12岁和>18岁初潮者的百分率.结果 (1)被调查妇女最早初潮年龄为10岁,最晚初潮年龄为28岁,平均初潮年龄为15.7岁.26~30岁年龄组平均初潮年龄为14.6岁,随着年龄的增加,初潮年龄也旱增大趋势,>75岁组平均初潮年龄最大,为16.5岁,不同年龄组妇女平均初潮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0~12岁初潮者占总人数的1.82%(1034/56 924).31~35岁组中10~12岁初潮者比例最高,为4.45%(197/4431);随着年龄的增加,10~12岁初潮者比例呈降低趋势,71~75岁组中,10~12岁初潮者比例最低,为0.84%(10/1191);各年龄组10~12岁初潮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岁初潮者占总人数的5.20%(2959/56 924),31~35岁组>18岁初潮者比例最低,为0.38%(17/4431);随着年龄的增加,>18岁初潮者比例呈升高趋势,>75岁组中,初潮年龄>18岁者的比例最高,为14.70%(91/619);各年龄组>18岁初潮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海浦东新区20~81岁妇女平均初潮年龄随着年龄的年轻化呈提前趋势,并且10~12岁初潮者比例相应增多,>18岁初潮者比例呈逐渐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更年期门诊妇女绝经综合征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7月—2017年2月期间因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在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更年期门诊首次就诊的妇女纳入本研究。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应用Kupperman绝经指数量表(Kupperman menopausal index,KMI)评估围绝经期相关症状,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对抑郁症状进行量化评分。结果共计调查153名门诊妇女,平均年龄为(47.3±4.3)岁,月经不规则者占77.78%。73.86%的调查对象患有绝经综合征(KMI6),疲乏(70.59%)、情绪波动(63.40%)、失眠(59.48%)、潮热出汗(56.21%)和骨关节痛(52.29%)是最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35.95%的门诊妇女存在抑郁症状(PHQ-9≥5)。绝经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相关症状的共患程度与门诊妇女是否患有抑郁症状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症与潮热出汗、失眠、情绪波动、眩晕、疲乏、头痛、心悸、性生活等具体症状的严重程度均有统计学联系。结论更年期门诊患者绝经综合征和抑郁症状间存在明显联系。未来应加强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使更多的妇女平稳度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16.
年龄、绝经年限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妇女不同年龄段、绝经年限、初潮年龄的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年龄 2 0~ 75岁的妇女 2 10例 ,测定血清钙 (Ca)、磷 (P)、碱性磷酸酶 (ALP)、性激素 ,尿钙 /肌酐 (Ca/Cr)值。结果 :骨代谢指标与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均呈正相关 ,40岁以上的妇女的骨代谢指标明显高于 40岁以下的妇女 (P <0 0 5 ) ;初潮年龄在 18岁以上的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增高 (P <0 0 5 ) ;绝经后E2 水平较绝经前降低 (P <0 0 5 ) ,但不同绝经年限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绝经后骨代谢指标较绝经前增高 (P <0 0 5 ) ,尤其在绝经后 10年以上增高更明显。结论 :妇女在围绝经早期出现骨转换率增高 ,可能与雌激素下降有关 ,因此对围绝经早期妇女 ,尤其是初潮年龄晚者 ,应进行骨代谢指标测定 ,筛查并及时预防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水通道蛋白-2(AQP2)在人宫颈阴道上皮细胞(hECE)的表达和定位。方法:因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术患者45例,年龄34~67岁,按其月经状况分为3组:(1)正常月经组18例;(2)围绝经组14例;(3)绝经组13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hECE中AQP2蛋白的分布,分析不同生育时期hECE中AQP2表达的变化及与E2、年龄等的相关性。结果:hECE中存在AQP2蛋白,主要定位于鳞状上皮的中层和副基底层细胞膜上,hECE中的AQP2蛋白量以正常月经组最高,围绝经组次之,绝经组最低,3组有显著差异(P<0.05),随年龄增长,宫颈阴道黏膜AQP2蛋白表达下降。宫颈阴道上皮AQP2蛋白表达与E2水平呈正相关(r=0.393,P<0.05),与FSH呈负相关(r=-0.466,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r=-0.436,P<0.05)。结论:阴道分泌物调节中AQP2可能是一种重要的通道蛋白。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宫颈阴道上皮中蛋白表达下降,可能参与了导致阴道分泌物减少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不同绝经状态妇女绝经症状与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对不同绝经症状妇女的健康保健措施。方法:366例就诊于更年期门诊的妇女按月经状态分成围绝经期组(n=104)、绝经早期组(n=194)、绝经晚期组(n=68),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法和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进行绝经症状及抑郁症状评分。结果:改良Kupperman评分异常者占46.99%(172/366),Kupperman评分绝经早期组和绝经晚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0.393,P>0.05);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t=2.899,P=0.004;t=2.371,P=0.019)。SDS异常者占11.20%,各组间SDS评分无差异。改良Kupperman评分与SDS评分具有相关性(18.58±9.05vs33.60±9.44,Pearson相关系数为0.599,P=0.000)。结论:绝经症状评分绝经妇女高于围绝经妇女,抑郁评分与绝经症状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故需关注妇女的绝经症状,尤其是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9.
谭容容  吴洁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9):655-657
正围绝经期也称绝经过渡期,是女性生殖功能衰老的一个生理变化阶段,包括从绝经前开始出现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症状的变化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1])。月经改变是围绝经期的标志之一,是较早出现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月经量、持续时间、规律性或频率的变化,称之为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据报道,在围绝经期女性的所有妇科疾病咨询中,AUB约占70%以上~([2])。故本文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正大量临床数据显示,围绝经年龄趋于年轻化,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t,POI)和早绝经(early menopause)(40~45岁的绝经者)患者人群数量也有增加的趋势。这些疾病可造成月经稀发或闭经、慢性无排卵和不孕,严重时可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肥胖、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在卵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