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活血利水法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3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活血利水法对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选取同期33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方法。对两组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d对两组行超声检查,两组患者患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d、14d行超声检查,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利水法能够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骨科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19.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非常满意率的67.86%和总满意度92.9%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1.07%和8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伤Ⅰ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代替穿戴弹力袜,其余治疗及护理均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段股总静脉和股浅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术后第7日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3、7日下肢股总静脉及股浅静脉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可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的血流速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骨科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改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取康复治疗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到该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取常规治疗和术后护理,未使用药物预防;观察组45例,采取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康复治疗等预防性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67%,对照组为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满意率为97.78%,对照组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后患者采取康复治疗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干等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神经外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提供支持。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该院收治的160例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行神经外科术后早期采取间歇充气加压泵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在行神经外科术后采取术后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从而分析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75%,对照组患者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3.7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6,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术后早期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下肢肿胀,缓解下肢疼痛,起到预防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对高龄眼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16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96例高龄眼科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丹参多酚酸盐,对两组患者术后血流情况及相关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术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的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较对照组8.33%(4/4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改善高龄眼科手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预防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84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在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术后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4.76%,对照组19.05%;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2.86%,对照组71.43%。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更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患者更迅速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塞栓通对预防中晚期恶性肿瘤介入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80例行介入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介入化疗前后同时配合静滴血栓通,对照组单纯介入化疗。两组介入化疗后3个月按照制定的标准比较。结果:介入化疗后3个月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治疗可预防介入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下肢骨折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对照组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行下肢肌肉的等张收缩以及踝关节和趾间关节主动屈、伸练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手术后第2日应用持续被动锻炼(CPM)治疗仪,观察血栓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无1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骨折术后早期进行持续被动结合间歇主动规律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腹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治疗作用。方法将220例腹部大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静滴,两组治疗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连用7 d。结果治疗组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平均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发生率为10.91%,治疗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3.64%,两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参附注射液治疗14 d后,治疗组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参附注射液对腹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2.
肖长英 《环球中医药》2013,(Z1):127-127
目的观察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5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10天后经过积极治疗和落实护理措施,及时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可有效防止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栓通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住院病人80例,按照单盲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取血栓通静滴治疗,对照组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共治疗14日,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通对预防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传统蒙药苏木七味汤散结合康复治疗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传统蒙药苏木七味汤散治疗,分析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蒙药苏木七味汤散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拟通脉汤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8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术前均常规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服用通脉汤,监测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观察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7天及14天,治疗组D-二聚体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VT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脉汤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拟活血消栓汤预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60例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抗炎、止痛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活血消栓汤治疗。结果: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观察组为6.67%,对照组为4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消栓汤预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防治要点。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160例医院收治的高龄髋部骨折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状况,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肺栓塞的发生情况。结论两组术前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肺栓塞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在高龄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宫颈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对临床预防效果的影响。方法该次研究对该院2016年8月—2018年10月间治疗宫颈癌患者150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干预措施效果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开展术后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间隙式充气加压装置干预,治疗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股静脉血流风速度和平均速度,并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经过预防措施干预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风速度(54.1±9.3)cm/s、股静脉平均速度(32.6±6.0)cm/s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风速度(46.7±8.1)cm/s、股静脉平均速度(27.1±6.5)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在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择期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纳入研究,入选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应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给予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凝血指标与血小板参数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的FDP、D-D、Fbg等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PLT、MPV、PDW等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参数与凝血指标,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有效降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压力袜预防ICU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ICU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对照组由护理人员间隔2 h翻身,间隔4 h对下肢按摩1次,观察组则采用压力袜进行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痛疼、肿胀、舒适度等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痛疼、肿胀低于对照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给予压力袜预防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护理质量,压力袜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