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评估病灶刮除植骨术等手术方式治疗距骨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并经手术治疗的13例距骨原发性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等,经病灶刮除植骨术等手术方式治疗后,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感染,距骨肿瘤有无复发、转移等并发症,并根据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肢功能进行评分,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13例距骨占位患者中,骨软骨瘤1例,骨样骨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内生软骨瘤2例,Paget骨病1例,骨囊肿7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为(45.6±14.5)岁。术后随访时间7~56个月,平均随访为(28.1±16.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异体骨排斥等并发症。1例骨囊肿患者于术后9周因跌倒导致距骨骨折,出现距骨塌陷。经保守治疗,患者半年后获得骨性畸形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转移等症状。末次随访时,患者肢体Enneking功能评分为18~27分,平均分为(23.0±2.9)分。其中优4例,良7例,一般2例,差0例。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结论病灶刮除植骨术等手术方式治疗距骨原发性肿瘤及瘤样病变,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较少,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桡、尺骨远端骨巨细胞瘤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方法:近5年本科成功随访8例桡、尺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桡骨远端5例、尺骨远端3例,其中初发4例、复发4例),3例尺骨远端病变患者进行了瘤段切除术,3例桡骨远端病变患者采用了瘤段切除+自体腓骨移植术,1例采用了瘤段切除+同种异体骨植入+腕关节融合术,另1例接受了截肢术。术后随访患者关节功能及复发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7例行保肢术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MSTS评分:优4例,良2例,中1例。术后腕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均良好,能够胜任日常生活。2例患者在接受自体腓骨移植后出现骨不连,行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后骨愈合。结论:对桡、尺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等特点全方位考虑,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在肿瘤组织彻底清除的情况下尽量保全腕关节功能。其中,瘤段切除术后自体腓骨移植是重建腕关节的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手部肿瘤的发病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院手术治疗的76例手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其发病特点、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情况。结果:手部软组织肿瘤以血管瘤最为多见。余依次为腱鞘巨细胞瘤、腱鞘囊肿、血管球瘤等;良性骨肿瘤以内生软骨瘤最多见,其次为骨软骨瘤;恶性肿瘤以黑色素瘤最多见,其次为鳞癌和骨巨细胞瘤。结论:手部肿瘤易于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采取积极、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骶尾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住院治疗的3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骶尾部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患者的MRI和CT影像资料。脊索瘤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53.5±9.8)岁;骨巨细胞瘤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32.1±10.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骶尾部包块、疼痛及双下肢麻木、排便障碍等。病程2个月至5年,中位数16个月。分析、比较2种肿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结果:34例患者均行CT、MRI平扫,行CT增强扫描25例,行MRI增强扫描18例。脊索瘤大小7.5 cm×6.3 cm至4.6 cm×3.9 cm,骨巨细胞瘤大小8.1 cm×4.5 cm至4.7 cm×3.8 cm;19例脊索瘤中侵入盆腔或臀部18例;骨巨细胞瘤主要位于骶骨内,15例骨巨细胞瘤侵入盆腔或臀部3例。脊索瘤主要位于S3椎体及以下的骶骨中线位置,骨巨细胞瘤多位于S2椎体及以上偏离中线位置;骨巨细胞瘤多累及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CT影像上脊索瘤多见不规则残留骨或钙化影,而骨巨细胞瘤多见不完整骨壳。MRI上脊索瘤病灶内可见低信号分隔或"反引号"征,而骨巨细胞瘤均无这2种征象。T2加权像上脊索瘤多见高信号影,骨巨细胞瘤多见等信号影;而T1加权像上,两者均多见等信号影。MRI增强扫描,脊索瘤多呈轻中度持续延迟强化,低信号分隔延迟强化会出现蜂窝征;而骨巨细胞瘤多呈显著快进快出强化。结论:除发病年龄有差异外,在MRI和CT影像上,脊索瘤多位于S3椎体及以下的骶骨中线位置,多有不规则残留骨或钙化,病灶内低信号分隔和"反引号"征是其特征表现;骨巨细胞瘤多位于S2椎体及以上偏离骶骨中线位置,骨破坏多表现为不完整骨壳,多累及骶髂关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儿童股骨粗隆部骨肿瘤或瘤样病损并病理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治疗儿童股骨粗隆部骨肿瘤或瘤样病损并病理性骨折6例:男2例,女4例;年龄8~12岁,平均10.3岁。病理结果: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骨巨细胞瘤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孤立性骨囊肿1例。手术采取病灶刮除、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接骨板内固定。结果:6例均随访至恢复日常生活,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6个月。参照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进行功能评估及Harris功能评分。术后最后复查股骨正侧位及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病灶未见复发或转移,植骨区域骨愈合,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变形等,手术部位均无感染、骨髓炎,双下肢等长,无再次骨折及髋内翻畸形等发生。结论:儿童股骨粗隆部骨肿瘤或瘤样病损并病理性骨折虽治疗困难,但手术中能利用多种手段处理瘤体细胞,采用同种异体骨充分植骨结合PHILOS接骨板的有效固定,可以减少复发,逐步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用于诊断足部软组织肿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48例于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到该院进行诊治的足部软组织肿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高频超声检查,并分析高频超声用于诊断足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价值。结果高频超声检出准确率为95.83%,其中包括1例误诊、1例漏诊、13例腱鞘巨细胞瘤、12例血管瘤、19例腱鞘囊肿以及2例血管球瘤。结论将高频超声应用到诊断足部软组织肿块患者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较高的检出率,且能够有效鉴别肿块的实际性质与血流的分级,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2月至2015年10月,在12例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了冷冻消融术。男6例,女6例;年龄13~73岁,中位数51岁。骨转移瘤4例,CT引导下行冷冻消融术。原发肿瘤8例,显露肿瘤病灶,冷冻消融后,良性肿瘤者,刮除肿瘤,骨水泥填塞瘤腔;恶性肿瘤者,广泛切除肿瘤,根据骨质破坏情况进行骨水泥填塞、人工假体置换等相应处理。随访观察肿瘤复发、肢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8个月,中位数18.5个月。右股骨近端胰腺低分化腺癌骨转移1例,术后3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右肱骨上段神经鞘瘤1例,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再次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肉瘤,广泛切除肿瘤后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其余10例患者随访期内未见肿瘤复发,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中应用冷冻消融术,有利于控制肿瘤复发,恢复肢体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桡骨远端为骨巨细胞瘤好发部位之一。近年来,我院先后收治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2例,经行瘤段切除腓骨小头移植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4例,女8例。年龄27~55岁,平均33.5岁。病程6~18个月。查体局部肿胀压痛,肿胀甚者皮肤发亮,伴静脉曲张。X线片示4例桡骨远端高度膨胀,包绕腕关节并呈肥皂泡样改变,与正常骨质界限不清。4例呈溶骨性轻度膨胀,病变抵达桡骨远端关节面下方,其皮质膨胀变薄,与正常骨质交界处有筛孔样改变,病变周围未见骨膜反应。4例伴病理性骨折者有轻微骨膜反应。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长骨骨干骨肉瘤X线、CT和MRI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28例长骨骨干骨肉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病变位于股骨干18例、腓骨干4例、肱骨干4例、胫骨干2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由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8例中,X线和CT显示广泛骨质破坏16例,骨膜反应22例。X线显示软组织肿块18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2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22例,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24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6例。MRI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10例,软组织肿块26例,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在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软组织肿块在T1W1为等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l及STIR呈高信号。MRI增强检查显示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肿块均见强化。结论: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长骨骨干骨肉瘤的影像病理特点,其发病率低,骨破坏范围大,无病理性骨折。成骨型骨干骨肉瘤较易诊断,溶骨型应与Ewing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足部软组织肿块应用高频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0例2015年3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足部软组织肿块患者,均给予二维及高频超声检查,并将高频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高频超声准确诊断足部软组织肿块74例,诊断准确率为92.5%。其中腱鞘囊肿诊断准确率为100.00%,血流Alder分级为0级。血管瘤诊断准确率为88.89%,腱鞘巨细胞瘤诊断准确率为86.36%,神经纤维瘤诊断准确率66.67%,血流Alder分级为0级。血管球瘤诊断准确率为100.00%,足底筋膜纤维瘤病准确率100.00%,血流信号丰富。神经鞘瘤诊断准确率为100.00%,病变区可见少许血流信号。结论高频超声应用于足部软组织肿块诊断,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有助于明确肿块类型及性质,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在胫骨上端骨巨细胞瘤清理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胫骨上端骨巨细胞瘤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7~50岁,中位数40.5岁。按Jaffe分级法,Ⅱ级10例、Ⅲ级2例。术前利用Mim-ics软件处理CT图像进行手术规划,确定手术范围。然后行胫骨上端骨巨细胞瘤清理术,术后随访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1~87 min,中位数75.5 min;术中出血量180~240 mL,中位数210.5 mL;住院时间7~11 d,中位数10.5 d。经病理检查均确诊为骨巨细胞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2个月,中位数14.5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未见复发。结论:在手术治疗胫骨上端骨巨细胞瘤时,通过Mimics软件处理术前CT图像进行术前规划,可帮助术者在术中快速、准确地清除病变组织,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小了创伤。  相似文献   

12.
朱夏  林建华  陈飞  陈雷  吴朝阳 《光明中医》2009,24(11):2114-2117
目的:探讨负瘤骨高温高压灭活复合人工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3~2008年间负瘤骨经高温高压3分钟灭活复合人工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24.9岁。恶性骨肿瘤14例,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1例。Enneking分期为ⅡB期。恶性肿瘤术前化疗2疗程,评估反应好的行保肢术。结果:灭活骨病理未发现成活细胞,随访16~30个月,平均22.9个月。1例术后16个月肺转移死亡,余无瘤生存。所有创口Ⅰ期愈合,无并发症。术后3个月ECT示灭活骨段均有浓聚,11例灭活骨与宿主骨骨性愈合,平均8.2月;与异体骨重建相仿,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高温高压灭活骨时间短,复合人工假体重建骨缺损,解决骨来源,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2年 7月~ 2 0 0 0年 7月 ,我们应用肿瘤囊内刮除灭活植骨、瘤体切除吻合血管的髂骨、腓骨联合移植、瘤段切除假体置换等手术方法治疗骨巨细胞瘤 4 2例 ,经平均 5年 4个随访 ,局部复发 9例 ,手术复发率为 2 1.4 %。为总结经验 ,提高诊治水平 ,现结合临床及有关文献 ,就其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其早期诊断加以分析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4 2例 ,男 2 5例 ,女 17例。年龄最小 19岁 ,最大 4 4岁 ,平均 2 3岁。股骨下端 18例 ,胫骨上端 15例 ,桡骨远端 4例 ,股骨上端 2例 ,肱骨远端 1例 ,椎体 2例。病程超过 1年的13例 ,1年以内者 2 9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瘤体刮除术和瘤大块切除术用于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134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采用瘤体刮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瘤大块切除重建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Enneking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9%,对照组复发率为25%,肿瘤放射线Campanacci分期及Jaffe组织病理学分级和术后局部肿瘤复发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应按照肿瘤破坏程度和部位不同而分别采用瘤大块切除术或瘤体刮除术进行治疗,若瘤体刮除术可以对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进行有效的切除且对骨支撑作用无明显影响,可以作为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临床外科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股骨颈和粗隆间病理性骨折较为少见 ,治疗较困难 ,由于年龄所限不适人工关节置换 ,临床常采用病灶清除植骨。但由于该处血液供应差 ,往往产生骨不连、股骨头坏死等。我们自 1990年 8月~ 1998年 10采用常规病灶清除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入的方法治疗该损伤 2 6例 ,经 10~ 73个月随访 ,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6例 ,男 18例 ,女 8例 ;年龄 13~ 38岁 ,平均 2 5岁。其中骨囊肿 16例 ,软骨粘液纤维瘤 4例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4例 ,骨巨细胞瘤 ( ~ A级 ) 2例。随访 10~73个月 ,平均 35个月 ,…  相似文献   

16.
带血管腓骨小头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长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桡骨远端是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之一,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病灶刮除植骨、骨水泥及瘤段切除植骨腕关节重建术。我院自1997—2002年应用带血管腓骨小头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6例,经4—9年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踝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局部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样骨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局部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样骨瘤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7~23岁,中位数20岁。病变位于左侧距骨颈3例,右侧距骨颈3例,左侧距骨体1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踝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中位数10个月。踝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前(6.43±1.27)分,术后3个月(0.43±0.53)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术前(39.57±10.44)分,术后3个月(92.86±3.58)分。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肿瘤复发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局部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样骨瘤,能够缓解踝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正>腱鞘巨细胞瘤旧称黄色素瘤,确切病因不清,1941年由Jaffe报道。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笔者对2004年1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3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17~56岁,平均36.2岁。发生于上肢10例,其中手部6例,腕部4  相似文献   

19.
陈维军 《中医正骨》2012,24(1):52-53
目的:观察可塑性钛质钢板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采用可塑性钛质钢板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8例,其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23~ 69岁,中位数38岁.按照跟骨骨折的Sanders分类:Ⅱ型11例,Ⅲ型22例,Ⅳ型15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5个月,中位数17个月.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0例,良22例,可4例,差2例.结论:采用可塑性钛质钢板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固定牢固、安全可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郑军  李伟  张杰  王国林 《中医正骨》2007,19(11):41-42
床研究桡骨远端是组成腕关节的重要部分,发生骨肿瘤后常影响腕关节的功能。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为源于松质骨的溶骨性骨肿瘤,具有潜在恶性。临床上常用肿瘤病灶刮除加植骨术予以治疗。自2000年2月~2006年,我们采用广泛瘤段切除,取带血管蒂的腓骨小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5例,为总结经验,现做回顾性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8~43岁,平均32.3岁。右手3例,左手2例。病程1~5年。2手术方法以腓动脉蒂的腓骨移植连同腓骨小头取材,切取长达12~17cm的腓骨上段。采取陈振光设计的以膝下外动脉为蒂的腓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