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CT图像面积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70例腰椎管狭窄症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腰椎正常健康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CT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椎间隙(L4/5、L5/S1)椎管矢状径(APDC)、椎管内切圆面积(ICA)、椎管面积(CAC)、硬膜囊面积(CAD)及硬膜外间隙(LAC),分析相关测量指标与腰椎功能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各节段APDC、ICA、CAC、CAD及LAC等测量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CAC(r=0.259,P0.05)、CAD(r=0.247,P0.05)与腰椎功能呈正相关。结论 CT图像面积测量可作为腰椎管狭窄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图像面积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A组,同期选取7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B组,进行L4/5、L5/S1椎间隙CT扫描,测量椎管矢状径(APDC),椎管面积(CAC)、硬膜囊面积(ICA)、椎管内切圆面积(CAD)和硬膜外间隙(LAC)值,并以B组的APDC、CAC、ICA、CAD和LAC值的95%为正常下限,判断A组患者的腰椎管狭窄症阳性率。结果:B组L4/5和L5/S1两节段的APDC、CAC、ICA、CAD和LAC检测值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组的CAC、ICA、CAD和LAC检测值的95%为下限对A组患者的诊断阳性率进行判断,其阳性率明显高于以APDC作为诊断指标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T图像进行面积测量是判断腰椎管狭窄程度的有效指标,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硬膜囊与椎管的面积之比CT影像学改变指标与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方法:收集2015年04月-2016年12月300例确诊为腰椎管狭窄患者,CT测量指标两组患者均在L4/5及L5/S1两个椎问隙平面的CT图像上进行测量,具体测量指标包括:椎管矢状径,椎管、硬膜囊面积、椎管内切圆面积和硬膜外间隙。并综合所有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同时对将观察组的患者测量结果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明确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出其单侧的90%可信区间,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应用该标准对纳入研究的30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CT片的回顾分析,评价测量结果与该标准的符合率。结果:L4-L5和L5/S1椎体的矢状径、椎管的面积、硬膜囊的横截面积与椎管狭窄的诊断符合率为72.72%、81.06%、75.00%、70.74%、83.67%、78.23%。该项指标与JOA评分相关性较强,90%的可信区间为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L4/L50.87,L5/S10.84;回顾测量结果显示300例患者经入院CT测量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之比,确诊符合率达96%(288/300)。结论: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的CT值与JOA评分较高的相关性,其单侧的90%可信区间可以为腰椎管狭窄症的CT测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膜囊与椎管的面积之比的CT测量指标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确诊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进行CT测量,包括L4/L5和L5/S1椎体的矢状径、椎管的面积、硬膜囊的横截面积,对患者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同时对将观察组的患者测量结果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明确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出其单侧的90%可信区间,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应用该标准对纳入研究的8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CT片的回顾分析,评价测量结果与该标准的符合率。结果:L4-L5和L5/S1椎体的矢状径、椎管的面积、硬膜囊的横截面积与椎管狭窄的诊断符合率为73%、88%、79%和74%、87%、78%;该项指标与JOA评分相关性较强,90%的可信区间为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L4/L50.85,L5/S10.86;回顾测量结果显示80例患者通过术前的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的CT测量,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符合率达95.6%(76/80)。结果: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的CT值与JOA评分较高的相关性,其单侧的90%可信区间可以为腰椎管狭窄症的CT测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诊断隐匿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例隐匿性腰椎管狭窄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健康正常人3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硬膜外间隙面积及椎管横径,以椎管造影或手术为L4/5、L5/S1椎管狭窄诊断标准,CT测量各参数以正常人群各项指标95%下限值为临界点,比较CT各测量指标诊断腰椎管狭窄的符合率。结果:研究组L4/5、L5/S1的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硬膜外间隙面积及椎管横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硬膜外间隙面积、椎管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横径诊断L4/5椎管狭窄符合率分别为94.44%、85.19%、74.07%、66.67%;诊断L5/S1椎管狭窄的符合率分别为92.86%、87.50%、76.79%、67.86%。结论:CT图像在诊断隐匿性腰椎管狭窄有重要价值,硬膜外间隙面积诊断符合率理想。  相似文献   

6.
背景:CT检查能够对椎管诸径线进行测量,对狭窄类型、形态、程度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进行分析,对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明确诊断的作用.目的:采用一种自行设计的CT图像测量方法,分析腰椎黄韧带变性、肥厚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关系.方法:黄韧带组织取材于3组病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及腰椎外伤骨折患者.通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3组病例黄韧带组织的病理学特点,以腰椎骨折组作为对照.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常规进行了CT扫描,通过测量腰椎不同间隙在椎间盘平面以及椎弓上切迹平面关节囊部黄韧带的厚度,以及椎管左右侧的前后斜径,计算二者的比值,分析黄韧带的厚度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在腰椎管狭窄症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及腰椎骨折组的CT图像测量中,腰椎管狭窄症组黄韧带厚度平均〉(4.79±1.07)mm,黄韧带厚度与椎管前后斜径的比值≥0.41±0.08;腰椎间盘突出症组黄韧带厚度平均〉(3.18±0.71)m,黄韧带厚度与椎管前后斜径的比值≥0.26:±0.07,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腰椎管狭窄症组黄韧带厚度与椎管前后斜径的比值明显大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及腰椎骨折组.提示在腰椎CT横断面上计测黄韧带厚度〉4 mm,黄韧带厚度与椎管前后斜径的比值≥0.41可能可以作为选择椎管狭窄症手术适应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为保证可控制范围内的脊柱运动,改变失稳节段运动的负荷模式,并限制其异常活动,同时避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多种后路腰椎非融合固定装置被研发并用于临床.目的:探讨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失稳症患者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3-65岁,其中失稳节段1例为L_(1/2)和L_(4/5),1例为L_(2/3),1例为L_(3/4),其余均为L_(4/5)倒合并相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相邻节段腰椎管狭窄症3例:失稳节段均行后路椎管减压、Wallis置入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失稳节段和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及L_(4/5)节段椎间盘后高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个月,平均9.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28 min(90-18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4 mL(50-600 mL).腰痛均消失,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1例置入治疗后3个月因L_(4/5)右侧腰椎管狭窄症复发,再行开窗减压术后症状消失.治疗后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3);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2),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8).术后L_(4/5)节段的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术后相邻节段L_(3/4)、L_5/S_1的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Walli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腰椎失稳症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有关生物力学因素与腰背痛关系的报道大多集中在腰椎整体生物力学与腰背痛的研究上,而针对局部生物力学特点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则较少.目的:探讨局部生物力学因素在L_5/S_1 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共纳入对象124例,包括椎问盘突出症组和对照组,62例/组.椎间盘突出症组为2008-06/2009-07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明确并行手术治疗的L5/S_1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在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和观察各组L_5椎体相对深度、腰骶移行椎、L_5/S_1 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椎间盘突出症组L_5椎体相对深度明显增加(P<0.01),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移行椎数目明显降低(P<0.01),说明相对位置较深的L_5椎体及腰骶移形椎可能对L_5/S_1 椎间盘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角和骶骨水平角明显减小(P<0.01);但L_5/S_1骶骨垂直角和椎间盘相对高度在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L_5/S_1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与椎间盘突出的关系仍不明确,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农村腰腿痛患者腰椎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农村腰腿痛患者腰椎CT表现。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腰椎滑脱4例,先天性腰椎管狭窄症2例,腰椎结核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0例,其它21例。结论:农村腰腿痛患者60%以上为腰槛间盘突出症引起。CT检查诊断明确。并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二年来,我们采用骨盆牵引、手法复位、骶管硬膜外腔充填法以及理疗与腰背肌锻炼等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43例中,男35例,女8例。年龄20~59岁,平均37岁;病程:<6个月者22例,一年以上者21例;有外伤史者26例,无明显外伤史者17例;突出部位:L_(4~5)间隙17例,L_5~S_13例,L_(3~4)及L_(4~5)双间隙4例,L_(4~5)及L_5~S_115例,L_(3~4)及L_(5~)S_1跳跃性突出者1例,L_(3~4)、L_(4~5)及L_(5~)S_1三个间隙同时突出者3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CT扫描、肌电图检查确诊。骨盆牵引:病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T和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诊治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照诊断时所用不同诊断方案分成两组,CT组(31例)和MRI组(31例),对两组具体诊断价值进行对比。结果经检查,MRI组阳性检出率(96.77%)高于CT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椎间盘突出各节段(L_5-S_1、L_4-L_5、L_3-L_4及L_2-L_3段)检出率与疾病影像学征象(半圆形、不规则形、三角形及丘状)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者无论应用MRI或是CT诊断均能明确椎间盘突出具体节段和影像学征象,而MRI疾病阳性检出概率较CT高。  相似文献   

12.
阳和汤加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7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T.nosis)症是指由先天性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体外伤骨折、腰椎退行性病变、黄韧带肥厚、腰椎滑脱及椎间不稳、腰椎术后粘连及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导致椎管或神经根管的矢状径较正常者狭窄,刺激或压迫由此通过的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它是  相似文献   

13.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任何组成腰椎椎管的骨性及纤维性结构因素而致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的病变。腰椎管狭窄症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前者多由于先天性畸形或发育性障碍引起,较为少见;而后者则比较常见,多为退变性,其他有外伤性、医源性等,某些病变如氟骨症、腰椎滑脱等亦可引起。在发育性狭窄的基础上,再加上继发性退变因素就更容易产生狭窄。腰椎管狭窄多为节段性或局限性。一、腰椎管形态及测量腰椎管由各腰椎椎孔上下相连而成,第1、2腰椎椎孔多呈卵圆形;第3、4腰椎呈三角形;第5腰椎多呈三叶形。腰椎管分中央椎管及侧椎管。腰椎椎孔矢径即自椎体后面中点至两侧椎板会合处距离,约为15~17cm,以腰_(3-4)最窄,约为15~15.5cm。腰椎椎孔横径即两侧椎弓根间距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三维容积漫游(VRT)、多平面重组(MPR)处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62例疑似LDH患者,均采用美国GE 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的VRT、MPR诊断不同LDH的检出率,并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作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容积漫游、多平面重组后处理对LDH诊断及分型的一致性。结果确诊30例,未发生LDH32例。其中MPR诊断确诊26例,误诊4例,漏诊4例;VRT诊断确诊24例,误诊5例,漏诊6例。MPR诊断LDH的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87.50%,准确度为87.10%,阳性预测值为86.67%,阴性预测值为87.50%,Kappa值为0.742;VRT诊断LDH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4.38%,准确度为82.26%,阳性预测值为82.76%,阴性预测值为81.82%,Kappa值为0.644。30例LDH患者经金标准确诊L_(3-43)例、L_(4-5)19例、L_(5-S)18例。MPR诊断LDH突出部位的符合率为73.33%(22/30),VRT诊断LDH突出部位的符合率为70.00%(22/30),MPR和VRT诊断LDH突出部位中的Kappa值分别为0.740、0.671。结论 CTVRT、MPR处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分型较为准确,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神经根沉降征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意愿相关性,探讨神经根沉降征判断腰椎管狭窄症严重程度及其作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标准之一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住院治疗且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腰3/4、腰4/5)的患者120例,分别分析神经根沉降征阳性患者与神经根沉降征阴性患者手术意愿的相关性,且对2组患者的入院当天及建议手术时的VAS,JOA,ODI评分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神经根沉降征阳性患者更意愿接受手术治疗,且2组患者的入院当天及建议手术时的VAS,JOA,ODI评分无差异。结论:神经根沉降征阳性患者的腰椎管狭窄症自我感觉程度较重,其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椎小关节及其对称性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文献报道争议很大。目的:测量分析腰椎小关节方向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腰腿痛行CT检查的169例患者,L4/5腰椎间盘突出35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67例,无间盘突出对照组67例。在CT终端机上选取L3~S1椎间隙的远侧椎体上终板层面,测量3个节段的腰椎小关节角。结果与结论:①L4/5和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L3/4、L4/5、L5/S1每个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各组小关节前内侧角和后外侧角两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前内侧角、后外侧角3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各组腰椎小关节角、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节段均逐渐增大(P<0.05);而前内侧角L4/5节段最大,L3/4节段最小(P<0.05)。提示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小关节角左右侧不相等有关;腰椎小关节角和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逐渐更偏向冠状位,而内侧角在L4/5节段更偏冠状位,可能与腰椎管狭窄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6例脊柱外科腰椎间盘退变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脊柱全长片上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面垂直轴(SVA),分析各项指标与腰椎间盘退变位置、范围、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年龄与退变位置(r=-0.358,P0.01)、退变范围(r=0.329,P0.01)、退变程度(r=0.452,P0.01)明显相关;PI与退变位置明显相关(r=-0.257,P0.05);SVA与退变范围(r=0.304,P0.01)、退变程度(r=0.353,P0.01)明显相关。PI≤50°组患者位置值为4.14±0.64,PI50°组患者位置值为3.57±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位置受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小PI人群倾向于L_(4/5)、L_5/S_1椎间盘的退变,大PI人群更倾向于L_(3/4)、L_(4/5)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配合牵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7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补肾活血汤加腰椎间歇性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加腰椎间歇性牵引治疗,治疗1个月后根据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配合牵引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有较好治疗作用,中药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缓解疼痛较西药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腰椎管狭窄症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患者中,有25例(23.58%)术后临近节段退变。年龄较大、合并腰椎手术史、术前低骨密度、术前小骨盆入射角均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较大、合并腰椎手术史、术前低骨密度、术前小骨盆入射角均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治疗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制定围术期护理及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腰椎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局部腰椎管狭窄可导致机体免疫学异常和局部慢性炎症的发生,而慢性炎症才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炎性因子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椎间盘、小关节及黄韧带上,腰椎管内静脉中炎性因子与腰椎管狭窄的关系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分析腰椎管内静脉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共51例,评估治疗前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收集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外周静脉及椎管内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剂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与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椎管内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显著高于腰椎爆裂性骨折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椎管内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显著高于外周静脉,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腰椎管狭窄节段越多,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越高,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线性相关分析显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椎管内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与腰腿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2=0.3593,P〈0.05;r^2=0.5264,P〈0.05)。提示腰椎管内静脉中炎性因子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腰腿痛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