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灸刺穴联合持续被动运动(CPM)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88例行TKA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COM治疗,观察组采取针灸刺穴联合CPM治疗,比较两组康复效果、治疗前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发[VAS])及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评分[HSS])及膝关节恢复情况(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周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康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HSS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膝关节活动度高于治疗前,膝关节周径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膝关节周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刺穴联合持续被动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膝关节置换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术后疼痛,提升膝关节活动能力,提高临床康复效果,同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后倾截骨角度对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在2014年2月—2017年2月,选取70例在该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观察组患者(n=35例)胫骨后倾截骨角度为5°,对照组患者(n=35例)胫骨后倾截骨角度为0°,经过治疗后探析不同角度对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胫骨角、胫骨后倾角度、膝关节线高度以及膝关节最大伸直和屈曲角度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83.2±6.9)分优于对照组(71.4±5.1)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后倾截骨角度为5°的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配合持续被动活动(CPM)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静脉泵、CPM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则配合运动训练,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S评分、ROM、VAS评分改善程度及步行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配合CPM能显著改善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复发率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治疗)与研究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率为0.00%,术后1年复发率为0.00%,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8.61±8.51)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0.00%、10.00%%与(75.08±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临床疗效更佳,复发率更低,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淮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依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1),对照组施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观察组施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较长,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多,术后下床时间明显较短,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提升关节功能优良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够缩短下床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揿针埋针配合股神经阻滞(CFNB)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循经揿针埋针复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方案。观察两组静息视觉疼痛量表(VAS-R)评分、运动视觉疼痛量表(VAS-P)评分、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最大角度度数、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48 h、72 h VAS-R评分及术后24 h、48 h、72 h、96 h VAS-P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72 h膝关节CPM最大角度度数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IL-6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24 h、72 h 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揿针埋针复合股神经阻滞方案应用于全膝关节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在早期关节功能康复方面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40)应用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对照组(n=40)进行常规康复锻炼指导,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和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为92.50%,护理后的GQOLI评分是(90.67±2.47)分;对照组膝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为77.50%,护理后的GQOLI评分是(71.45±5.15)分。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和GQOL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在改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上有积极作用,并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术后被动持续运动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康复中的作用及踝关节术后的康复训练。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0月该院接收的9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医师实施手术,对照组术后第2天嘱咐患者主动持续活动踝关节,治疗组采用持续被动运动,比较两组患者初始下地疼痛程度、出院时踝关节肿胀程度、术后半年AOFAS评分等。结果对照组有37例进行随访,治疗组有40例进行随访;患者初始下地活动时,对照组VAS评分为0~6(3.2±1.1),治疗组为0~4(2.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出院时对照组踝关节周径30~51(40.4±1.8)cm,治疗组为30~43(35.3±1.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时对照组AOFAS评分为70~91(85.3±5.8)分,治疗组为86~96(92.3±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4例出现浅表感染,治疗组术后2例出现浅表感染,均采用抗生素治疗,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被动持续运动可促进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康复,术后具有良好的关节活动度,无切口并发症出现,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骨科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的治疗优良率95.92%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81.63%,且术后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中应用虽然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期长,但是远期疗效好,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病的全膝置换跟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间的比较。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晚期膝关节病的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108)和观察组(n=108)。对照组采用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的方式,观察组采用初次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术,经治疗后比较两组方法的疗效、患者症状缓解的时间、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该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症状缓解的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应用到晚期膝关节病患者的治疗中,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的时间明显的降低,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多元化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6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术后康复指导,观察组予以多元化康复护理模式干预,2组均干预3个月,对比2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恢复优良率、胫骨平台后倾角(PA)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26±3.12)分,高于对照组的(87.08±3.54)分(P0.05)。观察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1.7%(77/84),对照组为71.4%(60/8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护理后的胫骨平台PA角度均高于护理前(P均0.05),但观察组护理后PA角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SF-36评分为(83.54±4.84)分,对照组为(65.71±4.02)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开展多元化康复护理模式管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胫骨平台后倾角倾斜,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锻炼期镇痛方式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1年6月-2015年12月,于该院收治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选取86例,将其康复期镇痛方式作为依据,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与观察组(股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镇痛效果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7 d的CPM角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KSS功能评分与KSS临床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锻炼期股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显著,能对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进行有效促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祛风通络散外敷配合术后康复指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康复指导,干预组在术后康复指导基础上辅以祛风通络散外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周内各时间点患肢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术后6周后的治疗优良率,并进行两组间对比。结果干预组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恢复快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4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周疗程结束时干预组疗效优良率(膝关节HS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祛风通络散外敷配合术后康复指导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外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中药外洗,治疗组给予中药外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5.13±1.41)分,治疗组(3.73±1.5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改善优良率对照组76%,治疗组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膝关节关节功能评分为(71.09±2.51)分,治疗组为(85.61±1.4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水浴下进行运动训练对特重度烧伤患者下肢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下肢关节活动受限的特重度烧伤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12周的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对照组增加常规下肢关节活动度训练,观察组增加温水浴下下肢关节活动度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主动与被动关节活动度,并运用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定表对疗效进行评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髋屈曲、膝屈曲和踝背伸主、被动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肢髋屈曲、膝屈曲和踝背伸主、被动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水浴下进行运动训练对特重度烧伤恢复期患者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主动与被动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对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对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8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用中药熏洗及早期主动和被动关节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单用早期主动和被动关节功能锻炼治疗,治疗30天。结果:优良率治疗组82.5%、对照组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可促进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将69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2组:A组45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24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Harris评分等的差异。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手术出血量少于B组(P0.05);术后Harris功能评定,B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只要经过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该类患者完全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2种手术方式中,全髋关节置换的关节功能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8.
内热针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内热针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肩周炎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观察组予内热针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牛津大学肩关节评分(OS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77.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OSS评分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度较同组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对VAS评分、OS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热针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明显,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恢复肩关节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持续冰敷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康复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收治的行TKA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手术期药物治疗及持续被动运动训练,观察组同时行推拿配合持续冰敷。检测并比较2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评价2组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检测2组股静脉血流峰度及平均速度;统计DVT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D-D及FIB先升高后降低,PT、APTT先降低后升高(P0.05或P0.01);观察组术后14 d FIB、PT、APTT已基本恢复至术前(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6个月2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且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 2组股静脉血流峰值及平均速度较术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 d及术后14 d 2组VAS评分较术后1 d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4.08%)明显低于对照组(18.37%)(P0.05)。结论:TKA术后给予推拿配合持续冰敷可有效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DVT形成,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动态关节松动术对膝关节损伤后导致的关节僵硬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膝关节损伤后关节僵硬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动态关节松动术,对照组采用Maitland关节松动术,8周后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康复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膝关节屈曲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膝关节屈曲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膝关节损伤后关节僵硬优于Maitland关节松动术,且更适用于膝关节活动范围较大时改善关节终末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