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降压中药药性统计分析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素特点与用药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5年1月至2015年3月近现代期刊数据库中降压中药的相关文献,对降压中药的药性(功效、四气、五味、归经)进行聚类及主成分分析,从而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素特点与用药规律。结果:降血压的单味中药数共87味;中药四气寒凉与温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功效共5个公因子:清热、活血、平肝、补阴、化痰,累积贡献率为7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五味共3个公因子:苦、甘、辛,累积贡献率为8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归经共5个公因子:肝、肾、心、脾、肺,累积贡献率为7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压中药的功效以清热、活血、平肝、补阴、化痰为主;四气以寒凉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主要归肝经,其次为肾经、心经、脾经、肺经。从而推论高血压中医病位证素主要在肝、肾、心、脾、肺,尤以肝最为密切;中医病性证素以热(火)、血瘀、阳亢、阴虚、痰浊为主。高血压病的中医用药规律为多选用苦、甘、辛的寒凉药物,并重用清热泻火、活血化瘀、化痰、滋阴潜阳的降压中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收集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其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近15年中药熏洗治疗KOA的临床文献,对药物及功效、性味及归经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有效文献共174篇,涉及221味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的累计频率达到80.60%;药物应用频次以川乌、草乌、当归、红花、伸筋草为最高;四气中温、平、寒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95.48%,五味中辛、苦、甘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94.12%;药物归经以肝、脾、肾为主。结论:中药熏洗治疗KOA以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治法以祛邪为主,主要从祛风除湿通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几方面论治,临床可根据证型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5):913-915
目的:通过对降脂中药药性统计分析探讨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方法:利用CNKI等检索库针对近10年文献所报道的降血脂中药检索,对降脂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来探讨高脂血症的中医证素特点。结果:降血脂的单味中药数共140味;中药四气寒凉与温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示:五味共3个公因子,甘、苦、辛,分别所占成分比例为:37.6%、31.4%、18.09%,累积贡献率为87.14%,有统计学意义;归经共5个公因子,肝、肾、肺、脾、胃,分别所占成分比例为22.09%、12.45%、11.05%、10.72%,累积贡献率为70.03%,有统计学意义;功效共7个公因子,清热、补阴、理气、活血、补阳、祛痰、补气为主,分别所占成分比例为16.91%、13.24%、11.60%、11.10%、10.88%、10.24%,累积贡献率为73.99%,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脂中药四气以寒凉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主要在肝,其次为肺、肾、脾、胃,功效以清热、补阴、理气、活血、补阳、祛痰、补气为主——推测高脂血症中医病位证素主要在肝、肾、肺、脾、胃,尤与肝最为密切;中医病性证素以血热、气滞、血瘀、痰、阴虚、阳虚、气虚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肾性血尿的用药规律。方法:对2013-2018年中医药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研究类及经验类文献进行检索,建立Excel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的频数与频率。结果:共出现146味中药,其中药性以寒凉为主,累计频率为53.51%;药味以甘、苦为主,累计频率为67.69%;归经主要归肝、肺、肾经,累计频率为52.76%;功效以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为主,累计频率为70.84%。结论:肾性血尿的常见病机为气阴两虚,治疗应以益气养阴、凉血止血为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书文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特色。方法整理显效或有效的老年高血压病历161份,提取高频中药做功效、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高频用药41味,频率最高为钩藤(96.3%);按功效分类,使用种类前三位是清热类、补益类、活血类药,使用频率前三位是清热类、活血类、补益类药;四气五味统计,前两位是寒性、温性;归经统计,前两位是肝经、肾经。结论丁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以清"热毒"为总论,同时寒温并用,兼重用补益类药物,另善用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吴煜教授治疗乳腺癌肝气郁结证和脾肾两虚证的用药特征,以全面总结其治疗乳腺癌的用药思想及处方特征。方法 收集吴煜教授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出诊时开具的治疗乳腺癌肝气郁结及脾肾两虚两种证型的处方,对处方中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次分析。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设置不同支持度、置信度,对处方中的药物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肝气郁结证中药处方303首,脾肾亏虚证105首。肝气郁结证所用中药的四气以寒、平、温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肺、肝、脾、肾经,中药功效以补虚、清热、理气、解表、化痰为主。脾肾两虚证用药四气温、平、寒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归脾、肺、肾、肝、胃经,功效以补虚、理气、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为主。设置支持度为230,置信度为1,肝气郁结型处方以柴胡、赤芍、枳壳、太子参、茯苓、鸡血藤、女贞子、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浙贝母、甘草关联性最高;设置支持度为50,置信度为1,脾肾两虚证以太子参、黄芪、半夏、麦芽、陈皮、木香、茯苓、白术、鸡血藤、黄精、墨旱莲、女贞子、白花蛇舌草、甘草关联性最高。结论 吴煜教授在乳腺癌早期或患者机体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李学铭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学铭教授治疗慢 性肾脏病的处方298 份,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通过药物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及功效、关联规则、聚 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对298 份处方进行用药频次分析,涉及296 种中药,药物使用共计 3 694 次。高频用药18 味;药物五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四气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归经以脾、肝、心、 肾为主;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强关联药物组合16 个,关联规则 分析发现补虚药多脾肾并补,祛邪辅以和中焦,化瘀配伍不伤正,核心药物组合4 个。结论:李学铭教授治疗 慢性肾脏病用药注重补虚,重视脾肾二脏,补虚药多为二脏并补,祛邪不忘和中,化瘀而不伤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明清医家文献,明确不孕不育症中医常用中药及其四气、五味和归经,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用关键词对中国基本古籍库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建立明清种子方数据库并对原始文献进行规范化处理,整理和分析明清种子方治疗类别、剂型、药物组成、四气、五味和归经,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明清种子方剂235首,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文献中,1)常见剂型为丸剂;2)治疗类别主要为不孕;3)出现频率最高的方剂为五子衍宗丸;4)使用的药物主要是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5)使用药物的四气主要为温,五味主要为甘,归经主要为肾、脾、肝;6)常用药对为白芍、当归;药物组合为白芍、当归、川芎、熟地黄。结论:明清医家治疗不孕不育以丸药为主,治方思路针对肾、脾、肝以甘温补虚为主流,同时也兼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此研究为现代临床治疗不孕不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瘙痒的用药规律。方法:以瘙痒为主题词,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收集止痒方,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中医药治疗瘙痒方共1 515首,涉及827味中药,总用药达10 355次。所用止痒中药以功效、药味、药性和归经分类频率分别为91.02%、85.97%、91.23%和85.59%;止痒中药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理气药、安神药、拔毒化腐生肌药、化湿药、驱虫药为主,占用药频数的91.02%;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5.97%;药性以寒、平、温为主,累计频率达91.23%;归经以肝、脾、肺、胃、肾、心为主,累计频率达85.59%。结论:临床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理气药等中药运用较多,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防风、当归、川芎、地黄、荆芥、矾石、白芷、黄连、苦参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肠癌中药功效分类和药性特点.方法: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检索符合条件的中医药治疗性文献,分析每味药物的功效分类和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中药药性.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文献52篇,涉及中药206味,用药频次1 002次.补益类、清热类、祛湿类、活血化瘀类、理气类、止血类等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寒热温凉及平性等四气药物均常用;五味中以甘、苦、辛味使用频率较高;归经以归脾经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依次为肝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和大肠经.结论:大肠癌以健脾温肾、清热解毒、化瘀止血、祛湿等为临床用药特点,以脏腑整体观念为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归纳<傅青主女科>调经方药,分析用药规律.方法 用统计学方法对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气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 功效以益气助阳、滋阴养血为主,分别占到用药总数的26.6%和23.4%;四气以温性药物最多,占到用药总数的45.4%;五味以甘味药最多,占到用药总数的41.9%;归经以归肝脾肾经的药物最多,分别占到用药总数的27.4%、26.3%、17.2%.结论 傅山先生在调经的治疗中肝、脾、肾三脏同补;"用药纯和,无一峻品".  相似文献   

12.
王向峰  潘玉颖  崔伟锋 《新中医》2020,52(21):172-175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李发枝治疗艾滋病患者股骨头坏死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李老治疗艾滋病股骨头坏死的门诊处方353 张,统计分析处方中药物功效、归经、四气五味的分布情况。结果:李老使用频数最高的是补虚药,占39.56%;药物以温性为主,占47.69%;所用药中甘味最多,占39.19%;同时归脾、肝经的药物最多,分别占25.96%和25.23%,其中脾、肝、心、肺经药物使用频率达89.13%。结论:李老治疗艾滋病股骨头坏死注重顾护患者正气,养胃护肝,以正克邪,同时善于联合使用现代医学发现的有抗艾滋病功效的中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运用虫类药治疗痹病的方剂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明清时期治疗痹病的含有虫类药的方剂161首,建立数据库,并应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1首治疗痹病的含有虫类药的方剂中,共用中药207味,共用药次1583次;其中虫类药物16种,共出现266味次;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益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等7大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0.53%,补益药中以补血、补气为主,累计频率占66.98%;四气中温、平2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72.64%;五味中辛、苦、甘3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7.45%;归经中肝、脾、肾、心、肺、胃经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89.46%;应用虫类药最多的是地龙、五灵脂、白僵蚕、全蝎、穿山甲等,累计频率达到83.47%。结论扶正祛邪,多重气血;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平居多;归经以肝脾肾为主,兼顾到胃;善用虫类搜剔通络以治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文献对中医治疗尿道结石用药规律的进行研究。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5-2012年涉及尿道结石中医处方用药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 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中医药治疗尿道结石文献209篇,涉及内服复方209首,中药234种,总用药次数为1843次。所用中药种类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泻下药为主,占总用药的86.43%;药味以甘、苦、辛、淡为主,累计频率达86.67%;药性以寒、平、温为主,累计频率达93.08%;归经以肝、膀胱、脾、胃、肾、肺、心为主,累计频率达83.67%。结论临床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等中药运用较多,核心单味药依次为金钱草、甘草、滑石、海金沙、车前子、石韦、川牛膝、冬葵子、鸡内金、木通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本草类文献整理归纳分析,探讨调理三焦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能属性特点,为临床治疗三焦疾病遣方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三焦”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本草类中关于三焦的中药,筛选明确记载具有调节三焦功效的中药,采用Excel表格对纳入文献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统计各味中药出现的频数,并对其调节三焦功能、记载年代、功效、性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初步归纳出具有调节三焦功能中药的特点。结果:共筛选出91味中药。其中,通行三焦之气的中药材共31味;通调三焦水道功能的中药共10味;清三焦之火的中药有28味;具有补三焦功效的中药共19味,包括补气药、补阴药、补阳药、安神药、固精缩尿药以及清热药;治疗三焦血病的中药3味,为硇砂、凌霄花、忍冬藤。记载调理三焦中药的文献以明清时期居多。从四气来看,治疗三焦病的中药药性以温性、寒性药为主。从五味来看,药味频次较高的分别是甘、苦、辛。从归经角度看,治疗三焦中药以肺、脾、肾、胃、肝、心经居多。调节三焦功能主要包括畅达三焦之气、清三焦火(热)、补三焦、通利三焦水道、治疗三焦血病。结论:以三焦为依据治疗疾病的文献以明清为主,调理三焦的中药在四气、五味、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医家心法》中的五行用药规律。方法:将《医学心法》记载的方药,按照功效、四气、五味等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建立数据库。统计其累计频数,分析其高频用药。结果:《医家心法》五行用药主要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解表药为主,四气多以温、平、寒为主,五味多以甘、辛、苦为主,第一归经多为心、脾、肝,第二归经多为肺、肾、脾、胃、心。结论:《医家心法》以甘温补虚为治疗大法,寒凉、苦辛为常用之法,归经多以心、脾、肺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圣济总录》治疗脾瘅组方证治规律与药物功效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前期提供参考。方法整理《圣济总录》中所载治疗脾瘅11首方(38味),分析其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圣济总录》论治脾瘅,以多饮、烦热、口甜为主要症状,组方药物对应四气依次寒(25)、平(11),对应五味依次甘(24)、苦(23)、辛(21)。组方药物功效归类:清热生津类药物20味、化气生津类药物15味、养阴生津类药物17味。38味组方药物中,清热类13味,化气类8味,养阴类11味。结论《圣济总来》诊治脾瘅,治法以清热生津、化气生津、养阴生津为主,用药以甘寒为主,辛、平为次,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前期辨证属脾为湿困兼湿热伤津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古医籍《内府秘传经验女科》是明代名医龚廷贤在1716年为治疗妇科疾病所撰的妇科著作。通过对该古籍所载53首中药内服复方,涉及132种中药,用药总次数为505次的药物、药类的频数、频率进行分析,得出药类依次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为主,累计频率为80.00%;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计频率为86.76%;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计频率为94.57%;归经以脾、肝、心、肺、胃、肾为主,累计频率为88.61%。因而,临床治疗使用核心药主要为当归、甘草、川芎、白茯苓、白芍、人参、白术、生姜、陈皮、黄芩。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等中药运用较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治疗糖尿病中药配伍体系。方法:将《糖尿病验方450首》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中医处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糖尿病中药方剂共414首,涉及中药236种,总用药次数为4071次。所用中药种类依次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收涩药为主,占总用药的84.255%;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6.039%;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94.774%;归经以肝、肺、脾、肾、心、胃为主,累计频率达90.183%。结论:临床治疗糖尿病核心单味药主要为黄芪、生地黄、山药、麦冬、天花粉、丹参、茯苓、元参、当归、甘草、熟地黄、知母;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收涩药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年1月至2012年12月核心期刊收录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UC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并分别对内服及灌肠治疗药物的用药、类别、性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共纳入文献186篇,涉及内服药物188味,使用频次2666;灌肠药物150味,使用频次1196。内服药物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收涩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为主,累积频率74.33%;药味以苦、甘、辛、酸、涩为主,累积频率95.75%;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积频率90.85%;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累积频率74.63%。灌肠药物以清热药、止血药、补虚药、收涩药、活血药为主,累积频率80.36%;药味以苦、甘、涩、辛、酸为主,累积频率97.06%;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积频率94.73%;归经以肝、胃、大肠、脾、肺为主,累积频率74.75%。结论中医药治疗药物的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内服药物重在补虚、清热、理气;灌肠药物重在清利湿热、和血止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