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索《伤寒杂病论》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及其学术思想,以期对呕吐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阅读并收集《伤寒杂病论》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4.2)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34首方剂,包含42味中药,高频中药(≥10次)有半夏、甘草、干姜、生姜、大枣、人参;中药功效类型以补气药、发散风寒药、温里药、温化寒痰药为主;药性以温为主,兼以寒佐;药味以甘、辛、苦为多;归经主要为脾、肺、胃经;关联规则获得8个药对,即大枣-半夏、甘草-半夏、生姜-半夏、人参-干姜、人参-半夏、大枣-甘草、黄芩-大枣、黄芩-半夏;聚类分析得到2组聚类方,即桂枝-茯苓-生姜及人参-大枣-黄芩-半夏-甘草-干姜。结论 张仲景治疗呕吐用药以顾护脾胃为中心,重视调节脏腑气机,治法以温法、补法为主,辅以安中降逆、苦辛通降、泻热和胃、温阳通气、温阳化饮、温中散寒。  相似文献   

2.
古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所论述皮肤病之范畴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包括条文意义、病因、诊断、治则、治法等。病因的论述以六气为主,包括风、寒、热、湿邪及虫毒、虚证等病因。对治法的认识包括汗法、清法、下法、和法、吐法、外治法等,提出了治疗皮肤病的原则。汗法应为微汗之法,适当"发汗",导邪外出。热毒所致伤寒发斑使用清法,清其体内的热毒。皮肤病由于阳明胃热,可以采用下法。亦可采用和法、吐法、外治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及其加减方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方法以1979-01-01—2016-12-31公开发表的运用《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文献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将纳入数据进行病名规范后录入Excel 2010,并进行频数分析。参照第8版《内科学》中相关内容并根据数据挖掘关联规则要求将部分病名进行合并及病名简称处理,并按照纳入原则选取有具体疾病诊断的数据进行方剂与心律失常疾病之间的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运用Apriori算法及Python语言处理,以SQL Server 2008 R2统计分析软件作为数据挖掘工具,以"概率"和"重要性"2个指标结合频次、临床实际等对方剂与具体心律失常疾病之间的关联进行多角度分析。结果应用《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文献共479篇,涉及方剂57首(包括合方),其中炙甘草汤应用频次最高(212次);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文献共408篇,涉及方剂47首(包括合方),其中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频次最高(153次);麻黄细辛附子汤与慢房颤、病窦综合征之间可能存在有意义关联。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多符合气血阴阳俱虚的炙甘草汤证,缓慢性心律失常则以阳气虚衰的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研究居多,且慢房颤与病窦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表现更符合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临床对这2种疾病的诊疗思考可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入手。  相似文献   

4.
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附子的运用,其范围很为广泛,诸如胸瘫,寒疝、肠痈,蛲虫等病均用之,在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泻心汤、黄土汤,九痛丸等诸多方中均用到附子。应用范围 1.四阳救逆:“对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恶寒神疲,下利清谷,腹中冷痛,或误汗、大汗所致的元气大亏,阳气暴脱,呼吸微弱,手足厥冷等症,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提出用“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268首方剂,通过分析获得使用频次≥10的中药29味,演化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6个、新方8首。结论:通过分析四气、五味可知甘温药物使用频数最高,归经中以"脾、肺、胃"居多。  相似文献   

6.
“叠字”是由两个音、形、义完全相同的字重叠组成的词语,前人又有“复字”、“重言”之称。在古典医籍中,叠字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现象,仅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七十余处之多。仲景通过叠字的运用,不仅将各种不同疾病的表现描绘得维妙维肖,生动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治疗腹痛的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腹痛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筛选《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腹痛的条文,对"腹痛"相关词汇,治疗腹痛的方药,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涉及腹痛条文共48条,其中方剂26首,共37种药物。药物性味以辛、甘、苦、温居多,主要归脾经和胃经,重视芍药、甘草的应用。结论:《伤寒杂病论》治疗腹痛多以脾胃为中心,主要选择辛、甘、苦、温味药,侧重芍药、甘草的运用,以恢复中焦之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并兼顾心、肺、肝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一方两法"是指方剂组成药味相同,因剂型、剂量、煎煮方法或服用方法不同从而导致方剂功效有所差异的用药方法;或指方剂的基本组方结构相同,随兼证的不同而适当加减变换某些药味,从而导致方剂功用及治疗效果发生变化的用药方法,即柯韵伯所言"方内之方",包括仲景5个或然证方及方后注中所列加减法者,如理中丸作汤法等等[1]。此处应指出:"一方两法"之"两"并非"二"之意,亦可有一方三法、四法等等,为"多"之意,其变换之因在于邪之深浅、正邪之盛衰以及兼证之不同。此文举《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几个典型方剂以探讨"一方两法"思想的运用方法,以启迪临床灵活运用经方的思路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探究《伤寒杂病论》治疗肢体疼痛的处方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肢体疼痛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伤寒杂病论》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中的中药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链接关系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伤寒杂病论》治疗肢体疼痛的处方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味药物,18首方剂。高频使用的药物有炙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白术、附子、茯苓、麻黄、杏仁、人参。挖掘到关联规则29条,复杂网络连接关系分析得到强链接7组、中等链接11组,系统聚类分析得到常用方组8组。结论:《伤寒杂病论》处方治疗肢体疼痛邪正兼顾、表里同施、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贾太谊河南省方城县中医院(473000)主题词《伤寒杂病论》生姜/治疗应用姜的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但无干姜、生姜之分,统称干姜。而生姜的运用则首见于《本草经集注》,至汉代姜已是常用的中药材,尤以仲景用姜配合...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枳实一味入方,共计17首,分别与大黄、厚朴、栀子、桂枝、芍药、柴胡、橘皮、白术等相伍,创枳实薤白桂枝汤、大小承气汤、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四逆散等经方,以相须相成之伍而达行气消痞、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活血除痹之功,以疗外感内伤诸病。通过探究枳实的配伍运用规律,领略仲景于枳实的用药特点,对当今临床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古代文献对心悸早有论述,其病名首见《金匮要略》。而《伤寒杂病论》对心悸的证治已较为完善和系统,本文旨在探讨仲景对心悸的论治以是脏腑辨证为法,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王改敏 《四川中医》2007,25(9):37-40
综述麻杏类方近20年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总结阐述其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4.
便秘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对于治疗便秘有独特优势。张仲景遵循辨证论治原则,谨守病机,创立了许多治疗便秘的有效方剂。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读,将其中治疗便秘的有效方剂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遣方用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瑞震 《山西中医》2008,24(1):33-35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书中所用的药物和方剂进行归类和统计,发现张仲景遣方用药时用药极少,组方极简,而治病则至多至广.其中的关键,在于对药物性能与特点的充分了解与熟练掌握,在于从证求理、以理立法、以法统方、以方遣药,在于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和灵活掌握药物配伍变换及药物剂量增减变化,通过药物与药物之间的气味和功能整合,而产生新的治疗功能,开拓了新的治疗疆域,充分发挥了方药的作用与潜能,从而使药物与方剂在临床的使用中,更能使药尽其能,方尽其用,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附子汤"作为仲景治疗风湿兼阳虚证的代表方剂,主要包括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或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3方。"三附子汤"均可治疗风湿相搏兼阳虚证,均有温阳止痛之效,但在主治病证上又略有不同,用桂枝附子汤时,因证属表阳虚,风邪偏盛,风湿之邪相搏在表,治宜速决,故用附子三枚,佐甘草二两以缓其烈性,重用桂枝达四两,以温经通阳,使风湿之邪得阳气蒸发而从外散发。用白术附子汤时,因表阳气虚,湿邪偏盛,故用附子一枚半,并减甘草之量为一两,去前方辛散之桂枝,加白术苦温燥湿,共逐皮间水气,此为因势利导之法。用甘草附子汤时,因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俱盛,但以风邪为主,故治宜标本兼顾,风湿同治,方中用附子二枚、炙甘草二两,此为缓兵之计,而用桂枝达四两,以祛在表之风邪,合白术以除在里之湿邪,使风湿之邪从内外分解。从《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应用的研究可以看出,附子类方可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是用于治疗痹证、少阴病、霍乱、水气、痰饮等证。而究其根本病机不过虚实两端:虚,主要为阳气虚,可涉及肺、脾、心、肾;实,主要是寒湿痹阻,涉及脾及经络。因主治病证不同,"三附子汤"用药、配伍通变化裁十分讲究,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对于郁病证治等各方面统筹兼顾,治病必本于阴阳,但明虚实,便别阴阳,郁病实证多痰瘀为患,具体有三阳合病,气郁化火、湿痰阻滞、凝痰结气、湿热蕴毒、血败浊生,其治则泻其有余;虚证多五脏气血亏虚,具体有肝肾气逆、心肾气虚、心脾气虚、血亏脏燥、肝阴不足、胃热扰心、心肺阴虚,其治补其不足;虚实夹杂使得疾病较为复杂,太阳水气内陷,少阳枢机不利、血弱气尽、邪犯少阳、心气亏虚、痰浊蒙窍、营卫虚弱、热客肌肤、心阳衰微、阴寒上乘;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郁者通之。《伤寒杂病论》原意深奥,须细查精详,才能机圆法活,娴熟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通过搜集整理《伤寒杂病论》中配伍应用茯苓的36首经方及33条相关条文,对以上经方所主病症进行总结归纳,指出仲景用茯苓多治疗吐利、痞满、眩悸、小便不利、重、渴、厥等水湿痰饮疾患.对经方中所涉及药物进行统计,发现常见茯苓配伍药物有甘草、桂枝、白术、干姜、生姜、芍药、人参、半夏、附子、泽泻、细辛、山药等.按性味、归经对以上药物进行分析统计,总结出仲景使用茯苓的规律:多将其与性温、辛甘、归肺、脾经药物配伍,从温阳、益气、利水3个方面治疗水湿痰饮疾患.  相似文献   

19.
"医门八法"之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出自清代程国彭撰著的《医学心悟》,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医门八法"上承辨证、下统方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医门八法"对中医治法给予了概括性总结,其详细阐述多直接引用仲景治法,且以伤寒方药为依据,体现了程氏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医门八法"首创简便的辨治体系,是对《伤寒杂病论》治法治则的凝练与提高,起着执简驭繁、提纲掣领之功用,更是对仲景学说的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所推崇。从医者需领悟仲景治法之深意,掌握"八法"之精奥,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分析"医门八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基本运用及其特点,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将息"一词历来解释为"调养",通过分析"将息"在《伤寒杂病论》的使用情况,认为正确的解释应为:方药使用"开始和停止"的具体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