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形态异常对辅助生育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本中心行黄体期长方案IVF助孕治疗(排除ICSI及补救ICSI治疗周期)的患者,共1 452个治疗周期,根据卵母细胞形态不同分为9种形态异常类型,另外选择500个形态正常的卵母细胞为对照组,比较形态异常组与对照组的2PN受精率、优质卵裂胚率、优质囊胚率、卵母细胞利用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9种卵母细胞形态异常组中,极体异常对2PN受精率、优质囊胚率、卵母细胞利用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卵母细胞体积大的组别优质卵裂胚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极体异常与卵母细胞体积变大对辅助生育预后情况有显著影响,可用于植入前的胚胎质量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内滑面内质网聚集(sERC)卵母细胞来源胚胎的发育潜能、移植后的临床和新生儿结局,进一步探讨sERC卵母细胞的可用性。方法本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将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进行单精子卵母细胞胞浆内注射的患者根据获卵中是否出现sERC,分为sERC~+周期组(A组,n=80)和sERC-周期组(B组,n=1 492),比较两组促排卵过程中的临床数据和实验室数据,及两组的临床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在A组中又根据卵母细胞是否出现sERC,进一步分为sERC~+卵母细胞组(A1组,n=140)和sERC~-卵母细胞组(A2组,n=416),分析两组的胚胎发育情况。再根据所移植的胚胎是否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分为:Ⅰ组(n=4),所移植胚胎全部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Ⅱ组(n=10),所移植胚胎中的1枚胚胎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1枚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Ⅲ组(n=50),所移植胚胎均来源于sERC~-卵母细胞;比较3组的临床结局。结果 (1)sERC~+卵母细胞的周期发生率为5.1%,sERC~+卵母细胞的发生率为2.1%;(2)A、B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和Gn用量以及HCG日E_2水平和不同促排卵方案比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A组的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的成熟卵率、受精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A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略低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出生缺陷发生率相似(P0.05);(5)A1组的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均显著低于A2组(P均0.05);(6)Ⅰ、Ⅱ、Ⅲ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均无畸形儿出生。结论卵母细胞内出现sERC可能对受精有影响,对早期卵裂无明显影响,会显著降低囊胚形成率,但本研究尚未发现sERC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成熟率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在本中心接受ICSI治疗且获卵数≥5枚、卵母细胞成熟率≥30%的2 196个周期,根据卵母细胞成熟率不同,分为5组:A组:30%≤卵母细胞成熟率60%;B组:60%≤卵母细胞成熟率70%;C组:70%≤卵母细胞成熟率80%;D组:80%≤卵母细胞成熟率90%;E组:卵母细胞成熟率≥90%。比较5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放弃周期率及临床妊娠率等。结果(1)各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受精率:A组(71.11%)显著低于C组(75.38%)、D组(77.40%)和E组(79.66%),且E组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3)卵裂率:A组(97.93%)显著低于D组(99.06%)和E组(99.13%)(P0.05);(4)周期取消率:A组(12.20%)显著高于C组(5.61%)、D组(3.57%)和E组(3.07%),B组(8.02%)显著高于D组和E组,C组显著高于E组(P均0.05);(5)胚胎种植率:A组(36.71%)显著低于D组(48.80%)(P0.05);(6)其余观察指标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卵母细胞成熟率较低时ICSI助孕的临床结局相对较差。卵母细胞成熟率低于70%时临床妊娠率开始下降,当卵母细胞成熟率低于60%时临床妊娠率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中含滑面内质网聚集体(SERa)卵母细胞的形成及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生殖医学科行IVF的3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拆除颗粒细胞后是否可见SERa,分为SERa+周期组和SERa~-周期组,探讨含SERa周期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 313个周期中,至少有一个卵母细胞含SERa的周期(SERa+周期)共有28个,发生率为8.9%;SERa+周期组与SERa~-周期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促排卵方案中,SERa+周期组注射HCG日E2水平显著升高(P0.05),两组的促性腺激素(Gn)总量和使用时间,以及注射HCG日LH和孕激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SERa~-周期组相比,SERa+周期组在获卵数上显著增加(P0.05),而正常受精率及D3优胚率则显著下降(P0.05)。结论 IVF周期出现SERa可能与患者注射HCG日血清E2水平升高有关,SERa出现会影响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卵母细胞胞浆中央颗粒化(CLGC)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及其分级评估、形成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荆州市中心医院生殖中心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患者,选取全部卵母细胞CLGC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卵母细胞胞浆形态无异常的200例患者作为胞浆形态正常组,比较二组间年龄、基础FSH、平均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数、平均Gn总量,以及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及妊娠结局的差异。并对卵母细胞CLGC的程度进行分级评估,比较轻、重度CLGC患者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年龄、基础FS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平均Gn使用天数、平均Gn总量、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CLGC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均显著高于重度CLGC组(P0.05)。结论人卵母细胞随CLGC的程度加重其胚胎的发育潜能逐渐降低。CLGC作为一种常见的卵母细胞胞浆形态异常对胚胎发育潜能的评估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合理的临床降调节方案、合适剂量的Gn使用可能是减少所获卵母细胞CLGC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胞质完整的无透明带卵母细胞(ZFO)的临床利用价值。方法选取本中心2016年1月至12月接受ICSI治疗的123例不孕症患者,根据卵母细胞有无透明带分为2组:36个ICSI周期中的36枚ZFO作为实验组,87个ICSI周期中749枚透明带完整的成熟卵母细胞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促性腺激素(Gn)用量及天数、HCG日血清雌二醇(E_2)水平及平均获卵数,同时对两组的受精率、双原核(2PN)受精率、异常受精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形成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BMI)、基础FSH水平、Gn用量及使用天数、HCG日E_2水平及平均获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ICSI后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异常受精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形成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透明带卵母细胞可以正常受精、卵裂并发育为囊胚;若患者在无可利用胚胎的前提下,临床上可以考虑将其利用,以增加患者的累积妊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前最适合的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时间,即取卵结束到开始ICSI的时间(t),以利于取得高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良好的妊娠结局。方法根据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2 ht4 h,(n=174),B组为4 ht6 h,(n=147),C组为t≥6 h,(n=82)。回顾性分析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时间对ICSI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1)A组与B组受精率(81.5%vs 83.5%)、卵裂率(98.9%vs 97.5%)、优质胚胎率(46.9%vs 45.5%)、植入率(36.7%vs32.8%)、妊娠率(55.2%vs 51.7%)及流产率(12.5%vs 13.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C组受精率(88.3%)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优质胚胎率(41.6%)、植入率(18.7%)、妊娠率(30.7%)均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卵裂率(98.9%)、流产率(12.0%)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长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时间(P6 h)可以有高的受精率,但优质胚胎率降低,不利于改善ICSI患者的临床结局;卵母细胞体外培养2~6h后进行ICSI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手工克隆(handmade cloning,HMC)技术对小鼠圆形精子细胞与去透明带卵母细胞进行电融合,以研究电融合参数对融合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49枚卵母细胞与圆形精子细胞融合,根据电融合参数分为三组:A组(n=186)采用电场强度60V/mm、脉宽30μs、脉冲次数为2次的直流电脉冲;B组(n=188)采用电场强度80V/mm、脉宽20μs、脉冲次数为2次的直流电脉冲;C组(n=175)采用电场强度100V/mm、脉宽10μs、脉冲次数为2次的直流电脉冲。观察记录不同电融合参数下圆形精子细胞与无透明带卵母细胞的融合率、融合胚胎卵裂率以及囊胚形成率。结果(1)A组圆形精子细胞与去透明带卵母细胞的平均融合率为(84.87±3.84)%,与其他两组[(74.93±5.46)%、(73.60±5.48)%]相比平均融合率显著升高(P0.05);(2)A组融合胚胎的平均卵裂率为(77.37±3.97)%,与B组、C组融合胚胎的卵裂率[(67.74±7.32)%、(66.17±9.87)%]相比显著升高(P0.05);(3)A组的平均囊胚形成率为(41.28±6.50)%,显著高于C组[(31.03±6.09)%](P0.05)。结论 A组采用电场强度60V/mm、脉宽30μs、脉冲次数为2的直流电脉冲是圆形精子细胞与去透明带卵母细胞融合的最佳方案,有利于提高胚胎的发育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早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在常规体外受精部分受精失败周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在本院行部分早R-ICSI的32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双极体(2PB)所占比例分组:A组2PB率25%(n=113);B组25%≤2PB率50%(n=151);C组2PB率≥50%(n=56)。比较3组早R-ICSI来源卵母细胞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以及临床妊娠率。结果 A、B、C 3组患者的早R-ICSI正常受精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异常受精率(4.30%)显著低于B组(6.42%)和C组(10.38%)(P0.05);C组2PN卵裂率(90.27%)显著低于A组(96.70%)和B组(95.44%)(P0.05);C组优质胚胎率(46.11%)显著低于A组(62.30%)和B组(58.41%)(P0.05)。3组中早R-ICSI来源胚胎用于移植的比例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早R-ICSI来源胚胎中优质胚胎的比例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移植两枚早R-ICSI来源胚胎的周期比例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2PB率50%的患者行早R-ICSI可以取得较理想的胚胎发育结局和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胱胺和胱氨酸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超促排卵周期中未成熟卵母细胞584枚,随机分为添加组(IVM培养液中添加半胱胺和胱氨酸)和不添加组(单纯使用IVM培养液),在卵母细胞培养成熟后行显微授精,观察两组的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第3天(D3)优胚率和优质囊胚形成率。结果无论MⅠ期还是GV期卵母细胞,IVM培养液中半胱胺和胱氨酸的添加均能显著提高D3优胚率和优质囊胚形成率(P<0.05),但成熟率、受精率和卵裂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M培养液中半胱胺和胱氨酸的添加能显著提高人未成熟卵母细胞的胚胎发育潜能,但其机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