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动力髋螺钉(DHS)组33例接受DHS治疗,股骨头置换组33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HS组和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36±11.49)min和(92.27±11.34)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7,P0.05);2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5.55±58.79)m L和(298.18±31.24)m 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79,P0.05);2组患者术后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73.91±9.64)分和(79.39±9.3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6,P0.05);2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61%和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04,P0.05)。结论 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均可有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但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效果分析。方法比对该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5例行DHS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310.34±31.61)mL、术后引流量(110.54±30.14)mL低于对照组(405.41±41.57)、(184.04±44.57)mL,手术时间(75.12±2.34)min、住院时间(13.45±3.24)d短于对照组(114.45±4.67)min、(17.64±5.24)d,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7.78%(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建股骨距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123例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采用重建股骨距,使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61例(修复组),采取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62例(对照组)。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长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及术后下床负重时间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修复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开始下床负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修复组优良率为95.08%,对照组优良率为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股骨距的人工股骨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更具优势,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可更早下床活动,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锁定加压接骨板、关节置换与其它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170例随机分为7组(治疗1组~7组),治疗1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7组行骨折内固定术。结果:6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1组(小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小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陆丰市人民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即甲组与乙组,各38例。甲组患者应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乙组患者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乙组,术毕至负重时间明显长于乙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大于乙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PFNA内固定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各具优势,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收并行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治疗的40例股骨粗隆间骨(FIF)患者作为甲组,另选同期接收并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治疗的40例同病患者作为乙组,对比两组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骨折愈合的时间与住院的时间均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甲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是87.5%,显著高于乙组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相比,对FIF患者采取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更佳,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股骨头置换与髓内钉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本院就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共57例。35例患者接受髓内钉治疗,其中男13例,女22例;年龄82~95岁,平均年龄(87.8±4.3)岁。22例患者接受股骨头置换治疗,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81~93岁,平均年龄(86.4±6.5)岁。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下地时间、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结果: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长于髓内钉固定组,术中出血量前者也要多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和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长于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置换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中功能、总分高于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疼痛、畸形和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髓内钉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能够有效缩短下地和住院时间,短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PFNA内固定术或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院内自2017年1月—2018年8月诊治的8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回顾分析对象,利用数字法来分组,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中用时和手术后离地活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同时手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同期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率为2.38%,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1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PFNA内固定术治疗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5例(观察组),PFNA治疗39例(对照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平均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近期随访(3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60.80±17.91)min,平均出血量(173.3±39.2)mL,术后1周VAS评分(3.51±0.54)分,平均下床活动时间(15.94±8.87)d,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87.8±12.1)分;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56.50±23.30)min,平均出血量(120.8±30.5)mL,术后1周VAS评分(2.33±0.13)分,平均下床活动时间(40.03±10.69)d,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91.8±8.6)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对增多,术后1周VAS评分较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缩短卧床休息时间,尽快恢复生活质量和信心,减少长期卧床所致全身并发症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行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转子间重建联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定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02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转子间重建)51例与对照组(传统固定术)51例,比较两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6.42±0.48)周、术中出血量(118.29±23.65)mL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Harris评分(82.87±6.72)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92 %)低于对照组(21.57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转子间重建方法可有效提高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双动股骨头置换术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颈骨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进行双动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923.93±96.13)m L、(162.51±35.42)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3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85.73±3.6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双动股骨头置换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更显著,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少,但该术创伤大,应激反应强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患者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与治疗前后1周、1月、3月、6月Harris评分,观察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1月内能获得满意的髋部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后1周Harris评分即有明显上升,术后1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1周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月Harris评分较术后1周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且未见重大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参考组患者采用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与分析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台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2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将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以及治疗优良率。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100.00%(16/16),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81.25%(13/1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动股骨头置换术与传统的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相差不大,优势在于术后减少卧床时间,早期可以下地活动,减少内固定松动的风险,从而降低高龄粗隆间骨折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6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骨水泥型固定,观察组给予生物型固定,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出血量、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生物型固定术可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重庆市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0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在围手术期进行应用,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X片提示假体位置良好,股骨矩恢复良好。患者恢复的优良率达到96.7%,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的疗效好,能使其更快下床活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2009年1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2例,分别应用骨水泥人工双极股骨头(27例)和非骨水泥生物型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15例),分析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前Harris评分39.7±11.5,术后Harris评分90.5±6.5.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11.4461,P<0.05.术后并发症,脱位1例,精神症状2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2.2个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HA)与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9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HA组32例、DHS组38例及PFNA组26例,对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站立及行走时间、Harris评分、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比较。结果:HA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站立行走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DHS组及PFNA组(P0.05),DHS组与PFN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方面,HA组及PFNA组均明显少于DHS组(P0.05);HA组与PFN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手术时间、术后出血、术后患者离床及患肢负重时间等方面具有优势,该治疗方法能尽快使患者恢复站立及行走,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对于高龄合并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首先考虑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康复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和12个月髋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12个月Barthel指数和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下肢骨折采用锁定钢板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7月—2018年7月该院收治的14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划分甲组、乙组,各70例。甲组实行普通解剖钢板治疗方法,乙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甲组患者治疗总优良率为64.29%,乙组患者治疗总优良率为81.4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并发症几率18.57%,乙组患者并发症概率1.43%,乙组患者的并发症概率显著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锁定钢板效果优于普通解剖钢板治疗效果,降低对患者机体损伤的同时,降低并发症概率,促使骨折尽快愈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