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神经刺激仪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妇女50例,应用穴位神经刺激仪于内关、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位以4~10 mA的电流刺激30分钟,隔日治疗1次,治疗12 ~ 15次.治疗前与治疗后填写改良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分量表与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两量表的评分.结果:治疗后比治疗前改良KMI评分与绝经期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穴位神经刺激仪可显著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不同绝经状态妇女绝经症状与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对不同绝经症状妇女的健康保健措施。方法:366例就诊于更年期门诊的妇女按月经状态分成围绝经期组(n=104)、绝经早期组(n=194)、绝经晚期组(n=68),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法和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进行绝经症状及抑郁症状评分。结果:改良Kupperman评分异常者占46.99%(172/366),Kupperman评分绝经早期组和绝经晚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0.393,P>0.05);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t=2.899,P=0.004;t=2.371,P=0.019)。SDS异常者占11.20%,各组间SDS评分无差异。改良Kupperman评分与SDS评分具有相关性(18.58±9.05vs33.60±9.44,Pearson相关系数为0.599,P=0.000)。结论:绝经症状评分绝经妇女高于围绝经妇女,抑郁评分与绝经症状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故需关注妇女的绝经症状,尤其是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更年期门诊妇女绝经综合征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7月—2017年2月期间因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在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更年期门诊首次就诊的妇女纳入本研究。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应用Kupperman绝经指数量表(Kupperman menopausal index,KMI)评估围绝经期相关症状,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对抑郁症状进行量化评分。结果共计调查153名门诊妇女,平均年龄为(47.3±4.3)岁,月经不规则者占77.78%。73.86%的调查对象患有绝经综合征(KMI6),疲乏(70.59%)、情绪波动(63.40%)、失眠(59.48%)、潮热出汗(56.21%)和骨关节痛(52.29%)是最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35.95%的门诊妇女存在抑郁症状(PHQ-9≥5)。绝经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相关症状的共患程度与门诊妇女是否患有抑郁症状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症与潮热出汗、失眠、情绪波动、眩晕、疲乏、头痛、心悸、性生活等具体症状的严重程度均有统计学联系。结论更年期门诊患者绝经综合征和抑郁症状间存在明显联系。未来应加强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使更多的妇女平稳度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多学科联合管理对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整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性研究18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绝经激素补充治疗(MHT)6个月,观察组在MHT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联合管理。填写改良Kupperman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在激素补充治疗基础上联合多学科管理的围绝经期女性,治疗6个月后,其Kupperman评分及SAS、SDS评分下降程度、E2升高、FSH、LH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激素补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多学科管理,可以显著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躯体症状,还能够更好的改善焦虑、抑郁程度,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女性血液病清髓性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性激素治疗(hormone therapy,HT)前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及自我认知。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的女性血液病清髓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符合诊断标准的卵巢早衰患者142例。问卷形式调查其月经情况、性激素水平、围绝经期症状并评估激素治疗后围绝经期症状缓解特点。结果 1 142例患者中103例填写了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82例出现了围绝经期症状(79.6%),Kupperman绝经指数评分(KMI)平均为13.50分,96例填写了焦虑/抑郁(HAD)评分量表,6例出现焦虑,平均8.83分,4例出现抑郁,平均8.33分;2 105例接受了激素类药物治疗(94.6%),随访95例接受HT治疗患者中71例有规律撤退性出血。51例诉月经量明显少于移植前月经量,且经血颜色变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5);3周期性激素治疗后KMI总分平均为6.7,且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血液疾病清髓性化疗剂量可导致卵巢功能提早衰竭;2性激素治疗也可以缓解清髓化疗后患者出现的围绝经期症状;3血液疾病清髓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对围绝经期症状的认知缺乏。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系统对围绝经期因妇科良性肿瘤行双侧卵巢切除的患者进行评分,观察双侧卵巢切除对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方法:2006~2007年在我院因良性疾病行手术治疗同时切除双侧卵巢的围绝经期患者,术后6~12个月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和改良Kupperman评分表.询问患者如可以重新选择,是否仍愿意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手术,根据不同选择将患者分为接受手术组和暂缓手术组,并对Kupperman评分值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8份.患者术后Kupperman评分由术前的12.71±9.50增加至20.35±7.84(P=0.000),其中以心悸、性生活质量下降、潮热出汗、疲乏、情绪波动、抑郁多疑等症状的评分增加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暂缓手术组患者术后情绪波动、头痛及性生活质量下降评分高于接受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双侧卵巢切除后可能会加重妇女的围绝经期症状,进行围绝经期妇科良性疾病手术治疗时,应合理掌握卵巢切除的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女性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基本资料,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应用改良绝经症状量表(modified Kupperman index scale,KMI)进行绝经症状评估,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 591名女性,年龄中位数为52岁。KMI、SDS平均得分分别为13.9±8.8、39.6±9.0,绝经症状和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是77.7%、15.3%,围绝经期女性评分显著高于绝经后期女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SDS评分在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差异较小(F=2.467,P0.05)。经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KMI评分6分(OR=1.148,95%CI=1.127~1.170)、生育3个以上子女(OR=1.339,95%CI=1.009~1.776)、受教育程度9年(OR=1.768,95%CI=1.167~2.678)、癌症患病史(OR=2.685,95%CI=1.139~6.334)的绝经女性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经济收入5 000元/月的女性则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0.597,95%CI=0.417~0.858)。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改善绝经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改良Kupperman评分和Greene评分系统比较,探讨MRS评分系统评价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5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43~58岁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共157例。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Greene评分及MRS评分系统分别对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症状进行评分。结果改良Kupperman评分与MR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785,P0.01),MRS评分与Greene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864,P0.01)。结论 MRS评分是评价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相关症状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综合保健措施及健康管理模式。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2年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围绝经期女性100例,建立健康档案,采用Greene症状评分法、更年期Kupperman评分法、Zung抑郁量表等进行基线调查,判断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分别行激素补充治疗、健康教育、营养指导、体育运动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综合保健干预。干预后1、6月及12月随诊,12月后再次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综合干预后的Kupperman评分、Greene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干预前后的血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多方面干预的综合保健措施,可提高围绝经期女性激素补充治疗的接受性;可明显缓解围绝经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理状态及提高围绝经期的生活质量。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围绝经期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门诊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特征与需求,以期为其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门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一般情况、改良Kupperman Index评分(KI)、绝经期生存质量(MENQOL)调查及血清E_2、FSH和LH测量。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0.51±3.82)岁,平均绝经年龄(49.10±4.87)岁,38.5%的患者出现月经紊乱,61.5%的患者已绝经。病情以轻中度为主,发生率居前5位的症状依次为血管舒缩症状(98.5%)、疲劳(91.5%)、感觉异常(82.5%)、失眠(81%)和神经过敏、焦虑(74%)。患者生存质量较差,不同病情的患者MENQOL中4个维度得分除性生活维度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E2呈下降趋势,FSH和LH呈上升趋势。结论 门诊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病情以轻中度为主,躯体和心理症状对其生存质量影响较大,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与血清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缓解抑郁可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心理咨询与辅导在缓解抑郁、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上的作用。方法 将就诊于本院妇科门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分为三组 ,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患者伴有抑郁症状 ,第三组患者无抑郁症状。三组均分别以雌 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 ,第一组加以心理咨询和辅导。结果 第一组和第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Kupperman’s评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和 P <0 0 5 )。第二组患者治疗前后Kuperman’s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可缓解抑郁 ,显著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压力性尿失禁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36例围绝经期压力性尿失禁妇女进行治疗.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2例患者.A组给予雌激素加低频电刺激加生物反馈治疗,B组给予低频电刺激加生物反馈治疗,C组给予低频电刺激加生物反馈加安慰剂口服治疗.结果:尿失禁量与Kupperman评分呈正相关(r=0.741,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3个月后Kupperman评分A组、B组、C组均显著降低(p<0.01);与B组比较.治疗1个月后,A组Kupperman评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3个月后进一步降低(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3个月后尿失禁量A组、B组、C组均显著降低(P<0.01);与B组、C组比较,A组尿失禁量治疗1个月、3个月后显著降低(P<0.01).结论:雌激素联合电刺激与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明显减轻围绝经期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绝经年龄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在甘肃省居住≥1年的40~5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3—11月期间展开横断面调查。结果 (1)共调查8 500人,最终纳入分析7 236人。初潮年龄≤12岁者461例(6.4%),13~14岁初潮者2 335例(32.3%),15~16岁初潮者2 838例(39.2%),≥17岁初潮者1 602例(22.1%)。(2)共1 673例女性绝经,平均绝经年龄为(47.9±3.3)岁。随着初潮年龄的增加,绝经年龄增加,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41,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初潮年龄早是绝经年龄提前的危险因素。(3)随着初潮年龄增加,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并且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加(P=0.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潮年龄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发生无相关性。结论月经初潮年龄越早,绝经发生越早;随着初潮年龄增加,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初潮年龄与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症状发生情况,并以Kupperman评分法对症状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各项症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Kupperman评分为(17.72±8.94)分,观察组Kupperman为(8.32±4.40)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采取针对性个性化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半水合雌二醇贴片(商品名松奇)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应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在全国4家医院共纳入124例绝经后妇女,给予松奇贴片24周治疗,有子宫者加用孕激素,于治疗第4、12、24周检测血清雌二醇(E2)水平,并进行Kupperman评分以评价更年期症状,同时记录乳房胀痛、阴道流血和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结果 (1)生殖激素水平:E2在治疗前为(61.09±50.33)pmol/L,治疗4周时上升为(198.85±307.29)pmol/L(P=0.0003);治疗12周时进一步上升至(258.87±220.40)pmol/L(P=0.0001);治疗24周时 为(219.86±190.21)pmol/L(P=0.0000)。(2)Kupperman评分:治疗前Kupperman评分为23.91±8.11,治疗4周后,Kupperman评分较基线时大大下降,为9.05±7.56 (P=0.0000);治疗12周时,Kupperman评分又进一步下降,为5.73±5.42 (P=0.0000);治疗24周时,Kupperman评分基本维持不变,为5.76±7.03 (P=0.0000)。(3)研究期间未观察到严重副反应。结论 松奇贴片单独使用或加用口服微粒化孕酮或地屈孕酮能安全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胆固醇代谢与绝经的关联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杭州市拱墅区963例40~60岁女性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其月经史及其他临床资料,填写改良Kupperman更年期症状量表(mKMI),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水平。收集参与者教育程度、婚姻状态、职业状态、收入、居住地等社会人口资料。研究不同绝经状态女性胆固醇水平及高胆固醇血症、LDL-C升高的发生率,并分析年龄、绝经状态、FSH、E_2、社会人口等因素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结果963例参与者平均年龄(51.0±5.6)岁,其中绝经前期302例(31.4%),围绝经期197例(20.5%),绝经后期464例(48.2%),绝经后参与者的平均绝经年龄(49.9±3.8)岁。在所有参与者中,绝经前期mKMI总分(6.36±6.43)显著低于围绝经期(10.30±7.88)和绝经后期(10.35±7.97)(P0.001)。绝经前后平均TC、LDL-C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FSH、LH水平呈上升趋势,E_2水平呈下降趋势(P0.001)。所有参与者中高胆固醇血症比例为13.3%,LDL-C升高比例为15.0%,从绝经前期过渡到围绝经期、绝经后期的过程中,高胆固醇血症及LDL-C升高的发生率显著上升(P0.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FSH≥40IU/L是发生高胆固醇血症和LDL-C升高的危险因素(OR=2.821,95%CI=1.429~5.569,P=0.003;OR=2.587,95%CI=1.356~4.937,P=0.004),调整FSH水平后,年龄、绝经状态、E_2水平、社会人口因素与发生高胆固醇血症和LDL-C升高均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相比绝经前期,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平均TC、LDL-C上升,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增加,FSH水平升高可能是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内在机制,降低FSH水平可作为绝经激素补充治疗的目标和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地区相关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 917例围绝经期女性,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基本情况、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结果:最终纳入的2 479例研究对象中,有721例(29.08%)已自然绝经,绝经年龄为(49.42±3.57)岁。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在绝经年龄、分娩次数、流产次数、妊娠次数、腰臀比、感觉异常、情绪波动、抑郁疑心和性生活问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分娩次数和妊娠次数间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文化程度越低,分娩及妊娠次数越多,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不同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的围绝经期女性临床处理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北京市社区中老年妇女泌尿生殖道症状及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0—12月在北京市第二医院及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范围内3 000名40~70岁的女性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结果 3 000名女性中,回收有效问卷2 601份,有效应答率86.70%,平均年龄为(53.61±7.06)岁。PFD患病率为65.24%(1 697/2 601)。阴道分娩者与剖宫产者PDF症状的患病率分别为68.23%(1 239/1 816)和58.90%(364/618)。阴道分娩者PFD患病率高于剖宫产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FD的危险因素为围绝经期及绝经期(OR=1.740,P0.05;OR=1.147,P0.05)、患有躯体疾病(OR=1.489,P0.001)、使用围绝经期药物(OR=1.748,P0.001)、患有外阴阴道萎缩(OR=2.840,P0.001)。保护因素为剖宫产(OR=0.683,P0.001),高中学历(OR=0.758,P0.05)。结论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与月经情况、分娩方式、躯体疾病、围绝经期药物应用情况及学历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低剂量结合雌激素(CEE)与标准剂量CEE联合天然孕酮或地屈孕酮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比较。方法:本试验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招募绝经早期有子宫、有绝经相关症状的妇女(共107例完成试验),随机分为3组:A组35例(低剂量CEE+天然孕酮)、B组37例(标准剂量CEE+天然孕酮)、C组35例(标准剂量CEE+地屈孕酮),采用连续序贯方案治疗12个周期,在第3、6、9、12周期结束后记录改良Kupperman评分,计算有效率,用药前与用药后抽血测定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结果:在治疗3个周期后,改良Kupperman评分值均显著性下降(P均0.01),3组间的完全缓解率、显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有效率(89.2%)显著高于A组(60%,P=0.024)和C组(61.9%,P=0.035)。治疗结束后,3组的完全缓解率、显效率、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比,3组的FSH值均有显著性降低(P0.001),E2值均显著性升高(P0.001)。治疗结束后,3组FS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E2值A组显著低于B组(P=0.002)及C组(P=0.004),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2)。不良反应主要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和乳房胀痛,A、B、C组阴道不规则流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0.91%、39.51%、19.99%,B组显著高于A与C组(PAB=0.034,PBC=0.01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房胀痛的发生率A、B、C组分别为30.22%、37.46%、68.06%,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显著高于A、B组(PAC=0.008,PBC=0.002)。结论:低剂量雌激素补充已可满足大部分患者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需求,加用天然孕酮比加用地屈孕酮对围绝经期症状的缓解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缺乏与耳鸣的关系及激素补充治疗(hormone supplement therapy,MHT)的疗效.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因难治性耳鸣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60例,进行耳鸣及更年期问卷调查及激素测定.按是否接受MHT治疗分为治疗组(40例)和未治疗组(20例),治疗组依据更年期K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