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褚蔚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8):354-355
郁者 ,郁而不散 ,滞而不通之义。郁证是由于七情所伤致五脏气机失和 ,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形成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安 ,胸胁胀痛 ,或易怒善哭 ,或太息嗳气 ,腹满纳呆等症状。笔者认为郁证的辨证应当全面 ,首先辨心、肝、脾、肺、肾五脏病位 ,然后辨气、血、痰、火、瘀及虚、实病性 ,两者相结合。1 辨病位《内经》把人体内出现的一切积聚、失畅现象概谓之“郁”。肝主升发 ,肺主宣发肃降 ,脾气主升 ,心火下降 ,肾精上承 ,五脏气机运行通畅调达 ,则不会有郁证的生成。若情志内伤 ,五脏气机紊乱 ,功能失和 ,则郁证随之…  相似文献   

2.
宗筋得起,是发于心,动于肝胆,以肾中精气为基础,籍命门之火鼓动蒸腾,使气血充盈于宗筋的综合作用。阳痿亦由五脏气化而病,五脏之化不能达于宗筋,宗筋失养是阳痿的基本病机。在肝则责之肝气虚而不升,肝之阴血亏虚和肝经不舒;在心则责之心中阴阳血气不足;在脾则责之脾中阳气虚而不运,或其阳气为湿浊困阻;在肺则责之宗气下陷;在肾则责之精气阴阳之不足。五脏皆可致痿,以五脏为核心,据证用方,是精准把握阳痿证治之法。  相似文献   

3.
<正> “木郁达之”,源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木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该篇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五 郁为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郁实则概括了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 郁即积滞,蕴结不通,气机不畅,升降之机失度。张景岳言,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诸郁,皆脏气病也。 木郁之证,其脏应在肝胆。因肝主疏泄,调畅气血,调节情志,促进胆汁分泌,协助脾胃运化,再按肝经的  相似文献   

4.
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主疏泄藏血,一主纳化而多气多血,肝之性喜升,而恶降,胃以通降为顺,五行之理,木能疏土,肝气条达,中土疏利,亦即肝气的疏泄升发,有利于胃气之和降下行.<灵枢·平人绝谷>说:胃肠"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言五脏则肝在其中,而胃肠气机又以胃气的下行为主导,"胃肠流通,气机畅茂",因此,胃气之息息下行,有助于肝气疏发布散,肝藏血为刚脏,以阴为体,胃纳谷属燥土,喜滋润濡养,又为水谷之海,气血化源,"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化源充盛,胃津胃液满盈,则肝阴肝血充足,对肝胃气机的协调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 肝主疏泄,以字义而言:疏是疏通、畅达;泄是宣泄。肝主疏泄是对肝性柔和、喜条达、不郁不亢的疏泄气机这一生理功能的概括。这种特异的气机运动形式,体现在使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调畅。人体脏腑气血,处于不断的升降出入运动之中。脾升胃降,肝升肺降,肾水宜升而心火宜降,肝气宜升而胆火宜降等等。其中脾升胃降,为脏腑气血升降的枢纽。但是脾胃上下升降运动有序,运化健旺,必须得到肝的疏泄。唐容川谓:“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水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肝气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气血充盛,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善于谋虑,思维与动作敏捷。这是由于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故谓肝体阴而用阳。肝的阳气是肝气升发和疏泄的一种能力。肝的阴血  相似文献   

6.
袁海波教授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研究生导师,擅长运用中医药防治心脏及其相关脏腑疾病。袁老认为:郁证是由各种情志刺激或慢性疾病导致情志怫郁、气机不畅、五志不和、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功能失调的一类病证,症状多而复杂,病程长,病情反复缠绵,实为全身综合性疾病;七情变化异常,可伤及五脏而致郁证,其中与肝、脾、心3脏关系最为密切;因心藏神,而七情皆由心神所统,故凡属情志所伤的郁证均可引起心气怫郁、五志不和;病机为肝气郁而不疏,脾气郁而结聚,心气怫郁,五志不和。袁老治疗该病强调以养心为要,疏运兼顾,同时把握3个环节:一是补养心肝阴血,心血得养则心神得安,肝血得养,以柔制刚;二是舒达心肝之气,心气舒达则怫郁消散,肝气疏达则气机调畅;三是活血清热,血活则瘀化,血脉通利,燥热得清,可避免伤阴耗津,以保五脏润泽。此外,还要注意健脾运脾,健脾以生化气血,运脾使气机升降有常。  相似文献   

7.
中焦郁证,系指由气、湿、食、痰、火等(不含肿瘤与寄生虫)郁结中焦而致的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或胀满、呕吐、暖气、嘈杂吞酸、不思饮食等脾胃证候。因其病机皆与郁有关,病位居中焦,故名。笔者临证自拟解郁汤临症施治每获良效,略述之。一、中焦郁证的形成 1、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胃、功能失调,可致气郁不行,湿郁不化,食郁不消,此为中焦郁证之主要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触胃湿邪等皆可致伤肝、脾、胃而成中焦郁证。肝郁克脾、脾不升则胃不降;土壅木郁,气不行则湿不化;木郁土虚,脾不运则食  相似文献   

8.
浅谈“肝气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脏病皆有气血阴阳之别,气病亦有虚实之分,气虚、气陷属虚,气滞、气逆属实。而五脏气虚中的肝气虚,却不为医家所熟识,近代各种医籍中亦极少提及,但肝气虚证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肝主疏泄,其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升发之性,故肝脏之病,易动、易升、易允,多是肝气有余之象。但临床亦存在肝气不足之候,究其困,乃由于清志内伤,气滞失疏,肝用不展,久则因郁导致肝气不敷;或肝体阴血亏虚,无以滋养化生肝用,阴病及阳,肝气不支;或脾肾阳虚,病及…  相似文献   

9.
气血失调为妇产科疾病中最常见发病机理之一,其中以气分病变伤及血分者,应用调气法治疗常获良效。何谓调气?张景岳说:“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赢困倦,补即调也。”兹分述笔者临床应用的体会1 平肝降逆法治经行吐衄 降逆,即降敛上逆之气的方法。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肝气过于升发而上逆为常见。常用方法有肃肺降逆、和胃降逆及调肝降逆。《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此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别。若中怀抑塞、木郁不达、郁极化火、肝之气火上逆,可发为吐血、呕血、衄血。《血证论》曰:“盖肝气上干,从浊道则吐,从清道则衄。”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时冲气旺盛,此时若冲气挟肝气上逆,气逆火炎、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腹胀属中医学"胀满""痞满"范畴,主要由肝失疏泄,气运不畅,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浊气内生,亢逆不降所致,脏虚为本,邪实为标。故立调气降浊之法以治之,针对病机,补脾胃之虚,祛所生实邪,调理气机,降泄浊气。而调气者分气病之异,滞者行之,虚者补之,逆者降之,陷者升之,降浊者亦由证型之别,分芳香化浊、淡渗利浊、通腑泄浊、升清降浊各法。二者相辅相成,随证共施,以求肝气条达,脾胃气机和畅,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如此则胀满自除,邪去正复,当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李俊涛  王景辉 《河南中医》2010,30(7):645-646
心、肝、肾三脏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发病中,常相互影响,共同致病。因郁而病或因病而郁,恶性循环,以致肝气郁滞,心神不宁,气血失调,血不能注,宗筋不振;思想无穷,耗神过度,久病失养,皆可导致心气不足,心阴耗损,君火不能下济肾命,肾中精气不能上奉心君,终至心肾两虚,心肾不交,病发阳痿;肝肾同源,同寄相火,禀赋不足、疾病日久可导致肾气亏虚、肾精耗损,从而发生性欲减退、宗筋弛缓,酿成阳痿。  相似文献   

12.
郁者,怫而不通之意。经云:“气运乖和,则五郁之病生矣。其形成,总不离系七情所伤,如若七情所伤气机不和,怫郁传化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郁证因而生焉。宋丹溪分六郁;张景岳分三有,(怒、思、忧),都以情志致病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肝失疏泄     
生理上肝主疏泄能保证全身气机通畅,气血津液正常输布,五脏安生。病理上,肝疏泄失常,气机逆乱,气血郁滞、痰阻,五脏皆受其害。1肝失疏泄的病理变化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这是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的功能决定了人体气机的畅达,血运不徐不疾,流注全身,保证机体正常活动。若肝脏疏泄失职,气机失于调畅,升降出入功能紊乱,必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1·1肝气郁结由于思郁、忧郁、怒郁、悲郁、惊恐之郁等情志变化,引起肝的疏泄失职,则出现肝气郁结。1·2肝郁化火肝气久郁不解或情志反复失调,致使肝之疏泄功能递进失职,…  相似文献   

14.
1 情志失调涉及心、肝、脾、胃四脏 (腑 )情志失调是甲亢发生的前提和反复发作的诱发因素。过度忿郁、恼怒则肝气郁 ,或肝气上逆 ,过度忧思郁虑则肝脾气结 ,久则气郁化火生痰 ,火盛动风 ,风火相煽 ,气火挟痰上逆 ,阻于颈部 (肝经循行部位 )而发为本病。五脏生五志 ,情志生于五脏 ,为五脏之气所养 ,脏乱则志乱。如癫狂之证 ,乃是心神为痰热之邪所蒙蔽或扰动 ,故表现为神志失常 ,或癫或狂 ,情志紊乱 ,或悲或喜。反之 ,情志失调也能影响五脏之气的运行 ,肝气郁则肝失条达之性 ,疏泄失职 ,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 ,导致津停成痰。气滞痰凝 ,壅结颈…  相似文献   

15.
肝病涉及范围广、病理变化复杂,其病理变化的特点可概括为易郁、易虚、易亢、多变,与五脏病机密切相关。本文拟对肝病的病理特点及其与五脏病机的关系作一规律性探讨。1 肝郁可致四脏郁 肝于五行属木,具有疏泄之生理功能及喜条达的生理特性,肝气失其条达舒畅之性,则气机阻滞而形成肝郁证。五脏之郁,皆以肝郁为病理基础。肝失疏泄,可累及他脏而使之功能失调,发生各种郁证,  相似文献   

16.
肝肺共调人身之气,共理人身之血,肝气郁滞,肝气不升,则肺气不降;肝郁化火,上刑肺金,肺气上逆;火热伤阴,或素体肝肾阴虚,肝体失养,虚风内生,激荡肺金;气不行血,瘀血内生;木不疏土,痰浊内生,痰瘀阻遏气机,肺失宣降,气逆作咳.少阳为表里之枢,枢机不利,则正气不易出表以驱邪,邪气难以外出而留恋,邪气反复侵袭人体,咳嗽反复发...  相似文献   

17.
总结李方洁教授对气机升降出入与失眠病因病机关系的认识和调畅气机辨治顽固性失眠的经验: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气机不畅,"阳不交阴"是顽固性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不可忽视。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运行模式有肝木升、肺金降、肾水升、心火降,脾胃执中央以运四旁,为气机升降之枢,以及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出入关系"。临证多见的肝气不升、胃气不降,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卫不入营、阳不入阴等顽固性失眠,反映气机运行失于条畅的不同环节。故以调畅气机为切入点,常收桴鼓之效,待证去七分再调其气血阴阳以巩固预后。  相似文献   

18.
谈肝气虚肝阳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夫五脏皆有阴阳,故五脏之虚皆有阴阳之别、气血之异。观近代医籍,论肝之阴虚及血虚者颇多,其治法亦各有独到之处。而述肝之气虚及阳虚者则极为少见,故对肝之气虚及阳虚者,临床常见何证,治当如何,似欠复述。为此,今引经文数条,简述个人管见,与同道共商讨。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症状《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肝……不及则令人胸疼引背,下则两胁胠满”。《灵枢·本神篇》云:“肝气虚则恐”。《千金  相似文献   

19.
《光明中医》2021,36(4)
火郁证外感六淫邪气,或内滞之气、血、痰、饮、湿、食阻滞气机,致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机体产生怫郁,气血循行滞阻,郁内不宣,邪气不得泄越,郁而生热化火,蕴蓄于里致成火郁证。带状疱疹又名蛇串疮、蛇窠疮、缠腰火丹、火带疮,具有火郁证的临床表现,符合火郁证病机,宗火郁证辨治此病,以升降散为主方,据病因、兼邪、临证表现、患病部位之不同,选择配伍相应药物,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