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方法:针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全部实施常规的功能锻炼;然后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同时给予康复锻炼干预,观察组则使用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此后观察两组患者步行障碍等恢复情况,并在组间实施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6 min步行测试得分、Berg和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分组干预后观察组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后对照组6 min步行测试得分为(243.26±8.18)分,观察组(391.62±8.56)分则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可产生积极影响,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训练后的各项评分均出现上升,且观察组患者的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联合使用上肢康复机器人和常规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医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疗法,分别比较两组肢体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4wk与8wk的Berg评分、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功能均有改善作用,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用常规治疗及被动足背屈训练,观察组加用运动想象疗法。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FMA、MBI评分高(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中下肢肌张力分级为0级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下肢肌力,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和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中,上肢功能FMA积分、下肢功能FMA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传统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程为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FMA-UE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及FMA-UE、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其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展开探讨。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66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展开研究,33例患者为一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肢体功能训练,主要为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而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再加上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患者在训练前、训练4周后的进行检测、评定、评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从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及训练后肩、肘、腕的活动度、Lindmark评分的改善情况上看,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加以上肢康复机器人康复可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以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整体控制疗法(GCT)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运动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5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GC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下肢运动与平衡功能(Fugl-Meyer量表)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6周,两组UE-FM、LE-FM、FM-B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康复锻炼中应用GCT能改善运动功能,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应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后对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10月至该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遗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康复方案,观察组患者使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方案,治疗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及步速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康复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康复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应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能够较好地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最大程度提高其运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制性下肢运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4例纳入观察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均接受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采用CIMT设计康复训练,4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步行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步行能力达到3级和以上的64例患者进行步态分析,观察组步速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下肢运动训练能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按摩护理对中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至8月收治的80侧中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按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病情恢复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摩护理能够显著改善中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而且操作简便、易于实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比较2组的锻炼积极性、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的恢复。结果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在康复训练的需求程度、配合程度、依从程度等康复积极性方面的得分均好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护理3个月的上肢、下肢Fugl-Meye评分以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康复积极性,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后带针状态下行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针刺后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患在针刺带针状态下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半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两组患者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治疗组BB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IM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针刺带针状态下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效果优于针刺后行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和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和减轻焦虑抑郁程度,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不完全性胸腰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4例不完全性胸腰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均接受脊髓损伤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针灸治疗、电刺激、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8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下肢Fugl-Meyer评分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SIA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能更进一步促进不完全性胸腰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水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控制、步态及能量损耗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则配合水疗及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综合运动功能、步行生理消耗指数测定身体能量损耗、步态分析系统评测步态参数(步宽、步速、步长)。结果:治疗后,干预组Fugl-Meyer评分、步态参数、步行生理消耗指数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结论:水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有效加强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控制,促进步态重建,降低身体能量损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调整血压血糖等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配合悬吊训练和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4.03±4.65 vs 19.73±4.02,P0.05)。结论: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执行功能训练对颅脑创伤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虎门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颅脑创伤后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受限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执行功能训练。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ADL,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评分。结果:在训练前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ADL平均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AD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执行功能训练对颅脑创伤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与ADL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