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医疗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接受血液透析(血透)的患者不断增加,尤其老年血透患者更有迅猛增长的趋势。但由于老年患者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肾脏功能已衰退,血管条件差,心理负担重,加之多并发症,使其对血透的适应性较非老年患者更为复杂。为探讨提高老年患者对血透的适应性,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方法,现对本院2001—2004年收治的30例老年患者(老年组)和30例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的血透治疗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老年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0~90(71±3.47)岁;非老年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0~59(42±2.89)…  相似文献   

2.
急诊血液透析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建立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急诊血液透析的患者 ,快速、准确、有效的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 ,是保证透析顺利进行 ,改善患者病情的关键。我院自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3月共收治急诊血液透析患者 99例 ,建立各种临时性血管通路共 12 8例次 ,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9例 ,其中男 6 5例 ,女性 34例。年龄 17~ 79岁 ,平均 4 3.2岁。原发病 :慢性肾功能衰竭 78例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 4 6例 ,糖尿病肾病 7例 ,高血压肾病 7例 ,多囊肾 3例 ,慢性肾盂肾炎 1例 ,肾移植术后排异 2例 ,狼疮性肾炎 2例 ,原因不明 10例 ,急性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建立和维持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 ,急诊血透而无内瘘或内瘘未成熟的患者只能选择临时血管通路。临时血管通路一般分为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 (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和直接动静脉穿刺 (包括桡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股静脉加周围静脉穿刺作为静脉回流 ) ,不同的临时血管通路存在不同的优缺点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999年 2月— 2 0 0 2年 2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临时血管通路进行血透的患者共 76例 ,男 37例 ,女 39例 ;年龄(5 6 .6 3± 12 .0 9)岁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 2 5例 ,高血压肾损害 16例 ,糖尿病肾…  相似文献   

4.
血管通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其建立的及时性、功能的维护与患者而言尤为重要.构建血管通路举措会受到治疗方案及各项专业医疗技术开拓的影响.此文就当前临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着重关注血管资源的保护工作,以及血管通路选择的准确性;对保证内瘘通畅、随时介入干预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并讲解应用及管理带涤纶套隧道导管的方法和经验,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不同长期血管通路(人造血管、长期导管及动静脉内瘘)在尿毒症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入选60例尿毒症患者均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实施血液透析治疗,利用随机分组软件将其分三组,A组20例患者采取人造血管通路,B组20例患者采取长期导管通路,C组20例患者采取动静脉内瘘通路,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与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于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造血管、长期导管及动静脉内瘘三种血管通路模式均得到了患者的认可,长期导管通路模式并发症较多,应根据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患者的血管通路模式,以保证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最有效的办法。透析患者死亡率较高,据统计我国透析患者年死亡率为25%,其发生与各种并发症有关。因此,充分透析、早期预防并发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获得长期存活的关键,而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在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简单、方便、适用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实验组227例采用B超引导中心深静脉穿刺置管法,对照组209例采用传统深静脉静脉穿刺置管法。结果试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7.7%,总穿刺成功率99.1%;对照组一针成功率为80.4%,总穿刺成功率88.5%。实验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1%,对照组为21.5%,实验组在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两组在血流量、留置时间以及KT/V的值等方面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超引导中心深静脉穿刺置管法操作简单、方便,明显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低血压 低血压足血液透析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一般认为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g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它可以引起身体不适、血液通路阻塞、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高血压患者不同降压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40例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福辛普利的降压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的降压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持续治疗6个月,然后对其血压和肾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检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之间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会引发患者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对于患者生存质量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对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实施治疗时,可以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福辛普利治疗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血压肾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血液透析合并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应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5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统计两组治疗前后各1个月内血液透析时肌肉痉挛发生情况,评定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游离肉碱浓度,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平均每月肌肉痉挛发生频率、平均每次肌肉痉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游离肉碱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肌肉痉挛,能明显改善肌肉痉挛发生情况,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9月~2010年2月收治的12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护理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国家医疗政策的支持及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越来越多,维持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也相应增多,有些甚至是超急性或致死性的。据相关文献统计,在维持透析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中,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达80%,且死于心血管并发症的透析患者占53%。  相似文献   

13.
肿瘤患者的治疗虽有多种方式,但仍以静脉给药为主要方式。而血管通路是维系肿瘤患者化疗的一种安全、可靠的通路,是肿瘤患者化疗时的生命线,因而血管的管理是肿瘤科护士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顺利建立静脉通路并保持畅通,才可保证化疗患者的治疗效果。化疗患者由于长期输液、输注刺激性强、高渗透性及黏稠药物,导致静脉炎发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20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将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及凝血情况控制良好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血压及凝血情况控制不良的患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例数、类型及其发病率。结果:血液透析过程中心脑血管并发症,以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栓塞为主。其中观察组患者有620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19例,其中脑血栓形成11例、脑出血6例、脑栓塞2例,对照组580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56例,其中脑血栓形成36例、脑出血16例、脑栓塞4例。结论: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并发症,以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栓塞为主。积极有效的检测控制好患者的血压及凝血,可有效的预防控制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血液和腹膜透析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各种透析并发症的治疗又成为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自1981年开展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以来,对心血管、血液,神经、代谢、运动等各系统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以中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引起的急性并发症临床特征并分析护理对策。方法:以47例需要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对血液透析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并实施护理对策。结果:47例患者累积行血液透析5 820次,通过相应护理后,低血压患者中的87.2%,心律失常患者中的87.2%,高血压患者89.7%,肌肉痉挛85.5%,失衡综合征88.4%,心脏骤停100.0%均消除症状继续透析。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维持正常透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低血压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56例患者,提前做好宣教和心理护理,透析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如遇低血压发生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48例(85.71%)护理处理后,患者血压降低的情况有所缓解,至透析结束时能顺利回血;6例(10.71%)改善效果不明显,为患者灌注0.9%的生理盐水200mL并停止超滤(UF)后,于0.5h左右患者低血压症状得到缓解,并继续进行透析至干体重,顺利回血下机;2例(3.57%)提前回血下机。结论:血液透析低血压并发症的成因多、个体差异大,因此,预防措施不同,处理方法更具有针对性,护理人员需在血液透析的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变化,及时发现,正确判断,并迅速处理好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血管通路的血透患者在透析充分性,营养,感染指标的不同;探讨理想的血管通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内瘘患者(AVF)81例,带cuff半永久性深静脉置管(CTC)26例,比较两种血管通路在KT/V,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指标上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内瘘组和长期置管组相比在KT/V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内瘘组患者年龄和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低于长期置管组(p〈0.05),白蛋白高于长期置管组(p〈0.05)。结论:内瘘组在营养,减少感染方面有其优点,自体内瘘是血透患者的首选,如不具备条件,带cuff半永久性深静脉置管(CTC)也可达到同样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及桥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静脉溶栓组30例,机械取栓组25例,静脉溶栓桥接组23例。分别对各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比较,评估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机械取栓组、桥接治疗组治疗后24 h、14 d 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机械取栓组、桥接治疗组NIHSS评分均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而机械取栓组和桥接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组、机械取栓组90 d后mRS评分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组与机械取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静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择50例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依据临床特点制定治疗措施。结果:本组选取病例中,共行血液透析520例次,心律失常105例次,其中心房颤动24例次,室上性早搏31例次,窦性心动过缓2例次,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次,室性早搏二联律23例次,室性早搏24例次。各年龄段心律失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临床胺碘酮药物起效时间为(14±8)min,治疗总有效率为92%,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2%,出现浅静脉炎1例次,采用硫酸镁处理后缓解。结论:慢性肾衰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时,并发心律失常与多因素相关,需依据患者年龄、机体特点针对性防控,采用胺碘酮治疗,可提高临床救治效果,促使窦性心律转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