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李东垣提出"阴火"一说并在其著作中有多种描述,却无统一的定义,后世各代医家对其论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得出一个统一的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观点有"阴虚发热"说、"相火离位"说、"气虚发热"说及"‘阴火’非火"说。这些学说从"阴火"到底是否为火到"阴火"的各种成因及分类都有详尽探讨,但始终没有定论。学习各家认识后,笔者认为"阴火"当是火,且无论是从"阴虚""相火"还是"气虚"的角度来看,均是人体之气不归本位所化之火。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其对脾胃病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脾胃学说的系统理论框架。"阴火"是最能体现李东垣脾胃学说特点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学术界对其确切含义尚存在分歧。试从《黄帝内经》有关"三部之气""壮火少火""气机升降""损者温之"的论述探析李东垣"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张西  周明爱 《光明中医》2021,36(1):41-43
对于本文所述水热互结型狼疮肾炎,是以普遍认可的《金匮要略》中的"阳毒"为基础的一种分型,既往中医与本文所述相关疾病有很多,如"肾痹""赤丹"等,但少有人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去分析该病.现代中医对于狼疮肾炎有多种辨证方法.其中脏腑辨证多认为该病根源在肾,气血津液辨证多认为由热毒侵入血分所致,八纲辨证多认为该病以阴虚为主.而本...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著《脾胃论》创“阴火”一说,立补中益气汤为治阴火主方,数百年来为医界所遵循沿用,阴火之证屡见不鲜,其方则屡试不敝。然阴火的病机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余粗读《脾胃论》之后,略有体会,现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不是之处愿闻指教。“阴火”之机众说纷云阴火之因由脾气虚所致,这已被公认不讳,然气虚成火的机理颇令费解。朱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今气虚安能成火?似越常理。一般而云,气盛才能生火,或为外邪所闭,或为内湿所壅,加之素体壮实,邪正相争发之为火,此为“壮火”;或为阴虚,阴不制阳,内火乘虚而发,此为“虚火”;或为阳虚,阴盛格阳,虚阳浮越,此为“浮火”。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62-1363
"阴火论"是金元医家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即由于脾胃内伤,元气不足,阴火上冲所引起的内伤发热。文章通过对白血病化疗后出现的临床症状分析探讨,发现这些症状以脾虚为基础,从病因病机上均符合李东垣"阴火"之说,而提出从"阴火学说"出发辨证施治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朱太平  朱彦昭  蒋丽娜 《光明中医》2010,25(10):1770-1771
<正>八纲辨证是明清时代逐步总结和完善起来的一种辨证纲领,正如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所云:"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  相似文献   

7.
八纲辨证是明清时代逐步总结和完善起来的一种辨证纲领,它起源于《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尤其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为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它和六经辨证有密切关系。因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性质、发展趋向和预后,所以《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中,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为八纲辨证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8.
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成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乘虚而入等9方面对李东垣"阴火"病机的实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阴火论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阴火而言,有正邪的含义及阴阳的区别,小议如下:火在人身即阳气,无处不有。五脏六腑各有自己的火,且有邪正之分。《内经》所说的“少火”即指能温养脾胃,助长元气的正常之火。它发源于命  相似文献   

10.
对近年来阴火的几种主要认识进行辨析,结合研读原著相关条文,指出李东垣提出的"阴火"不能简单归类于心火、肾火或血中伏火。阴火起自脾胃不足、气机不升,由此病机引发的各种证候,无论"热中""寒中"均属阴火证范畴。  相似文献   

11.
<正> 从概念讲,火为阳,与水相对,不应称“阴”,而李杲以“阴”名“火”,遂致人困惑难解。《内外伤辨惑·饮食劳倦论》中曾谓:“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此处,李氏提出:(一)“阴火”即心头;(二)“阴火”亦即相火。按心火即君火。君者,主也;相火,为其禀命于君火,故火前冠以“相”字。相者,辅也。君相于彼时以治世,君火相火,亦犹之以治身。治身之火,当属正火,而李氏“阴火”属于邪火,故所提“阴火”即心火,“阴火”亦即相火,多数人竟不知其何所指而云然。  相似文献   

12.
业内关于中医诊断学思维基础的研究仍显不足。笔者在梳理中医诊断思维基础的过程中,提出"《易经》的刚柔思想是八纲辨证的思维源头之一"这一假说。主要阐述了刚柔思想的概念,认为分类思维和整体思维是刚柔思想的核心要义;论述了八纲辨证及其发展概况;着重从"刚柔思想指导八纲辨证的分类"和"刚柔思想正视诸证兼夹的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关系。认为刚柔思想是八纲辨证思维的重要基础,在八纲辨证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普遍认为,《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总纲,故而认为,《伤寒论》通篇体现八纲辨证,也因此将《伤寒论》中的寒热等同于"八纲"中的寒热,这种观点无疑掩盖了中医学概念演变的客观规律。受不同时期历史背景的影响,概念也会逐渐演变。分别阐释八纲辨证及《伤寒论》中寒热的含义,区别二者寒热的含义,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寒热概念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对于中医学其他概念的研究也有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中医学术史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儿童多动症(以下简称多动症)是临床多发病、难治病,中医治疗本病有其优势。一是多动症从疳论治。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多动症患儿往往有比较明显的疳证表现,辅以从疳论治能提高疗效。多动症患儿的营养、消化功能改变以往中西医也已有发现。二是多动症从疳论治原理探讨。传统对多动症、疳证的病机、证候认识有较大差别,主要从阴-阳角度认识,其辨证多离不开"阳亢""热""火"。疳证则主要从脾虚、脾胃纳运功能失调角度认识;多动症辨证离不开"阳""火",主要原因在于其临床表现以"动"为主要特征,但"神不足"也是多动症"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多动症之"动"除"阳""火"之外,"气虚""阳虚""精亏"等"阴证"也应占重要地位。疳证之脾虚、脾胃纳运功能失调,正是加重或者导致"气虚""阳虚""精亏",所以多动症与疳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辅以从疳论治。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学之辨证方法,在《内经》学术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论治理论。然而鲜有论及奇经八脉辨证论治者。奇经八脉,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明代医家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一书,其云[1]:"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  相似文献   

16.
八纲之我见     
<正>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具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笔者通过文献学习及分析发现,“八纲”之称,概念模糊,尚有不足之处,略陈管见如下,以就教于同道。一、从八纲源流看重提“纲要”的必要性关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的含义和运用,早在《内经》中就有所阐述。《内经》以阴阳作为辨别疾  相似文献   

17.
不寐类病证在《伤寒论》中称"不得眠""不得卧",而"烦躁""燥烦"一词在《伤寒论》中出现频率仅次于"发热",品读《李克绍医学文集》,体会伤寒大家李克绍论治不寐证兼烦躁。结合《黄帝内经》对"寤寐"的认识和《伤寒论》有关条文,从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八纲辨证,阐发个人体悟。  相似文献   

18.
张煜 《广西中医药》2011,34(4):41-42
<正>"八纲辨证"是中医学基本辨证纲领之一,是历代中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起源于《黄帝内经》,繁衍于汉宋,后经过明清的完善和充实,由近代著名医家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提出[1]。自建国后引入全国统编教材沿用至今,已经成为中医界公认的传统概念。长期以来,在教学、临床、科研等各个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八纲辨证"的主旨是为不同的证候予以定性,可以说是一种定性辨证。同时,它又是各种辨证的基础。它的着眼点是人体对病邪的整体反应态势,即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判定。  相似文献   

19.
1、八纲辨证首先当辨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可作为八纲之总纲,用来概括表里、虚实、寒热: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  相似文献   

20.
刘弘文 《光明中医》2016,(2):200-201
以"阴阳辨证"为纲,通过对《伤寒论》少阴篇的相关原文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少阴病的基本病理特点是阴阳俱虚,而从"水火不济""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三个不同的病理层次进行研究,能更清晰的认识少阴病的病机及证治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