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世界性难治病,极易复发,因此,如何有效维持缓解、防止复发是本病防治重点之一。《黄帝内经》中"形神共养"的养生观蕴含丰富的防病治病理念。将《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与溃疡性结肠炎防治相结合,发现健脾除湿、温补脾肾、疏肝健脾等为其所推崇,提出饮食有节、谨和五味、不妄劳作、摄阳护阳、避邪防病、起居有常、静以养神、和调情志等防治理念,形成以《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为指导的溃疡性结肠炎防治观念。  相似文献   

2.
养生就是治未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注重形神兼养是中医学的养生特色之一,《黄帝内经》对此论述十分丰富,尤其强调"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系统整理《黄帝内经》对"形"、"神"和"形与神俱"的认识,结合历代医家形神兼养的养生思想,探讨"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及形神兼养的养生理论,以期为现代防病延衰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焕兰  陈炜 《中医药学刊》2010,(6):1177-1178
从《黄帝内经》运动养生的学术背景,以及先秦、秦汉时期的运动养生思想的影响,探讨《黄帝内经》导引按跷的养生思想,提出导引按跷是运动养生的重要手段,是调控亚健康的有效方法,应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钦鹏  张媛媛 《河南中医》2016,(12):2059-2060
《黄帝内经》的形神共养养生理论包括形神共养的生理观、形神共养的脏腑观及形神共养的疾病观。形神共养理论不仅注重形体调养,而且还注重精神调摄,其秉承道家崇尚淡味,追求本味的养身方法,体现出贵身、敬德、养神的养生思想,通过顺应自然、和于阴阳、保养精气、导引吐纳等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境界。散在于《黄帝内经》各篇章的形体调养和精神调摄在生理和病理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的天人观是其理论建构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主要包括"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两方面。"天人相应"思想在《黄帝内经》中主要体现在四时五脏理论模型、四时阴阳理论模型、寒暑朔望气血运行理论模型等理论模型上,而"天人合一"思想则主要体现在"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观、"无代化,无违时"的调养、治疗观上。  相似文献   

7.
正祖国传统医学一直有"五谷杂粮可养五脏"、"一谷补一脏"的说法,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调养原则,指出了五谷是饮食与养生的根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明确指出要遵从"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原则。五谷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配比很合乎人体需要。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  相似文献   

8.
正《庄子·内篇》最早提到了"养生"一词,《说文》解释"养"为"供养",亦有"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中国传统养生学以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为基本理论底蕴,兼容并蓄,吸收借鉴了多门多派学术思想,并受不同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影响。1先秦时期的养生思想1.1上古至春秋时期的养生思想据《路史·前纪》记载,在上古时期,环境潮湿,易患"关节不利"等风湿痹症,"阴康氏"先民用"摔筋骨、动支  相似文献   

9.
从《伤寒论》辨析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癌前病变,西医治疗远期疗效不佳,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应用《伤寒论》经方及针灸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疗效,本文从《伤寒论》辩治下利思想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方法,以期为临床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浅析《黄帝内经》养生观的指导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芳 《河南中医》2005,25(1):15-16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等,养就是保养调养,生就是生命,所谓养生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保养生命,维护健康,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养生的必要性。因此(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形成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的养生理论系统而丰富,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包含丰富的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黄帝内经》养生方法体现了明显的整体观思想。文章从人与环境整体养生观、形体与精神整体养生观及脏腑形体整体养生观几方面深入探讨了《黄帝内经》所体现的整体养生观思想,以期对现代养生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基于《黄帝内经》有关厥阴、阳明生理、病理的论述,结合《伤寒论》厥阴病篇、阳明病篇条文的研习,笔者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于与上述经络关系密切,尤见于足厥阴肝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于是笔者提出"六经制化关系论治溃疡性结肠炎"这一想法,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思路。附验案2例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因人制宜的思想,落实到养生就是"因体施保"、"因人施养"。因此养生与预防也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状态,实施个性化保健。《黄帝内经》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医体质内容,文章从体质养生的依据、目的、核心理论等几个方面挖掘了《黄帝内经》中因人制宜养生思想的内涵,为体质养生和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印会河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按中医辨证大致可分为"湿热积滞肠道"、"湿渍肠道"和"脾胃虚弱"3种类型.自制清理肠道方,经多年反复使用,疗效卓著,已成为"抓主症"的常用方.  相似文献   

15.
夏季饮食调养应贯彻《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原则,因为这是根据自然界与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的特点状态而制定的养生原则. 夏季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暑为盛夏的主气,暑热为自然界万物华英成秀、茂盛繁荣提供了时机和条件.  相似文献   

16.
阐述道法自然与《黄帝内经》养生的关系,简要论述“道”的自然属性及道法自然的内涵,《黄帝内经》养生中的道法自然包括“人与天地相参”的养生观点,“因时而养”的养生理念,“形神兼养,标本兼顾”的养生手段。道法自然养生观通过“因时制宜”“与天地相参”“法天则地,顺应自然”等理论来指导日常生活起居饮食、协调机体使之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先秦诸子思想理论相互吸收渗透,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人一体的整体观、阴阳五行、精气理论等被中医吸收并发挥利用,故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探讨其与《黄帝内经》养生的关系,以进一步阐发养生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临床难治的炎症性肠病,其发病急,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文从"消托补"理论源流出发,探讨了溃疡性结肠炎不同时期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从消以导引消散、从托以托脓外出、从补以培本固元3个方面分层阐述了"消托补"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运用。笔者认为"消托补"理论指导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截断其传变。本文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有益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养生,是中医独有的语汇,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规律,以达天人合一之调养,从而保持生命健康的活力。养生之道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黄帝内经》是其代表性经典"养生"通常有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其中"清心寡欲"是诸法的根本谈到预防保健,有"养生"、"治未病"等多种说法,这些说法的含义有何不同?有何偏重?怎样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找到适宜自己的保健方法呢?我们就从"养"字说起。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而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为最终证实"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肠道微生态存在相关性"的理论假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肠道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病程长,迁延难愈,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疾病[1]。中医早有相关记载,《内经》称"肠澼"、"赤沃",《难经》称之为"大瘕泄",后世亦有"泄泻、痢疾、肠风"等记载。历代以来,中医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诱导症状缓解,减少疾病复发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所得,现将其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