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是原发于胃肠道和腹部的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突变。内镜检查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困难,而CT和超声内镜结合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观察其CT表现与免疫组化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GIST患者,其中胃部病变30例,肠道病变19例,胃肠道外病变7例。所有患者行MSCT扫描,统计肿块部位、大小、形态、肿块生长方式、CT值、钙化情况及强化程度,并与免疫组化分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平滑肌方向分化、神经方向分化、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缺乏分化特征分别为21例、6例、6例、23例。GIST的形态、发生部位、生长方式、Ki-67增值指数及危险度分级与GIST的免疫组化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大小、密度及实性部分强化程度与其免疫组化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检查是GIST进行临床诊断时的一种有效检查方法,其CT表现对于判断肿瘤的免疫组化分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仁战  洪杰  金际宋 《胃肠病学》2010,15(2):106-108
背景:胃间质瘤(GST)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影像学检查。为提高GST的术前诊断水平,有必要对其CT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明确CT对GST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于2002年1月~2008年6月在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确诊的GST患者纳入研究,对其CT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GST均为单发,直径1.3~12.5 cm,5 cm者13例,≥5 cm者11例。4例肿瘤位于胃腔内,14例完全位于胃腔外,6例骑跨胃腔内外。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16例(其中4例肿块内出现气体影)。CT诊断恶性9例,可疑恶性倾向6例,良性9例;病理诊断恶性10例,交界性5例,良性9例。仅1例患者CT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结论:GST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CT扫描对GST的术前诊断和良恶性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盯)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问质瘤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11例,小肠4例,结肠1例,直肠2例,小肠系膜1例,腹膜后1例。19例病人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1例无法切除。结论 CT、X线造影等为诊断GIST的主要手段,手术治疗为GIST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林光武  嵇鸣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0,16(2):103-105,115
目的探讨老年性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老年性胃间质瘤47例,分析其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结果良性11例,交界性9例,恶性27例;腔内型5例,腔外型30例,腔内外型12例。良性、交界肿瘤CT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肿瘤直径常小于5cm,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以上的较均匀强化;恶性病变CT平扫为较大的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其内有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增强扫描肿物呈不均匀强化,其内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动脉期瘤体旁可见排列成簇状或线状增强的细小血管,静脉期病变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结合手术病理,CT对病变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达91%。结论螺旋CT能很好反映老年性胃间质瘤的生长方式及病理基础,存肿瘤的检出、判断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有无转移及良恶性鉴别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MAF)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鉴别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的MAF(14例)和GIST(39例)的CT表现。对病灶的位置、形态和边界、强化方式、病灶内坏死、血管和空气、钙化等征象进行分析。测量长径(LD)、短径(SD)、CT值,并计算LD/SD比值、强化程度。采用t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有意义的CT征象。当使用单一或多个CT特征时,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MAF多位于胃肠道外(χ2=10.437,P=0.001)、卵圆形或不规则形(χ2=9.192,P=0.004)、强化均匀(χ2=12.458,P=0.000)、病灶内无坏死(χ2=6.632,P=0.014)及强化程度低(静脉期增加CT值约23.9±8.2 HU)。当联合强化均匀和LD/SD比值诊断MAF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和97.4%。 结论胃肠外肠系膜、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强化、病灶内无坏死、LD/SD≥1.19、动脉期强期增加CT值≤22 HU、静脉期强期增加CT值≤31 HU等7个CT指标有助于鉴别MAF与GIS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柿石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胃镜或手术证实的胃、小肠柿石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胃柿石11例,小肠柿石4例;单发10例,多发5例;CT表现为类圆形、卵圆形、长条状稍高密度、混杂密度团块影,境界清;病灶内见气泡呈蜂窝状;增强后柿石无强化;胃柿石位置随体位变化,小肠柿石易引起肠梗阻。[结论]胃肠道柿石的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胃肠道柿石的CT征象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的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结果 13例腹腔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其密度多不均匀;螺旋CT平扫8例呈实性等或稍低密度,5例呈囊实性,3例病灶内见气体密度,4例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见实性病灶及病灶的实性部分呈持续强化或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病灶内部均可见范围不等的无强化区。结论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图像特点是腹腔内巨大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密度不均匀,病灶内部见范围不等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内部见不同程度的无强化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和MRI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EGIST的MSCT和MRI表现.16例患者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结果:22例EGIST中,中度危险5例,高度危险17例.肿瘤位于肠系膜6例,网膜5例,盆腔5例,腹腔3例,腹膜后2例,腹壁1例.肿瘤最大直径5.7-19.5cm.肿瘤呈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7例,类圆形或椭圆形11例.16例行CT检查中,肿瘤密度均匀4例,不均匀1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4例.6例行MRI检查中,T1WI肿瘤呈稍低信号4例,呈稍低、高混杂信号2例;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6例;DWI肿瘤实性部分呈高信号6例;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22例EGIST中,13例在动脉期肿瘤实性成分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9例伴有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5例)最多见.结论:EGIST的MS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和MRI是目前诊断EGIST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MRI在早期发现肿瘤有无肠系膜、网膜、腹膜和骨骼的转移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2 0 0 3年连续收治 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 ,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 2例病历复习和近些年来有关本病诊断及治疗的文献综合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男 ,6 5岁 ,因进行性进食困难 2个月入院。胃镜检查见贲门口一溃疡型肿物 ,约 3× 2× 1cm大小 ,周围粘膜红肿隆起 ,质地硬。胃镜所取组织病检示粘膜慢性炎症。诊为胃底贲门癌而行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贲门部 ,约 4× 4× 3cm大小 ,质韧 ,界清 ,活动度好 ,未侵浆膜 ,于周围无浸润 ,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 ,5× 7× 3.3cm ,淋巴结无转移…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既往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发现大多数GIST存在c kit前癌基因的变异,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STI 571 是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对 GIST的认识将对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有所帮助。现就GIST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因光镜无法区分其组织学类型 ,故常与平滑肌瘤 (肉瘤 )、神经鞘瘤等混淆。为进一步规范其诊断和治疗 ,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1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探讨其诊断和治疗。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6例、女 4例 ,年龄 37~ 6 8岁、平均5 9岁。瘤体位于食管下段 l例 ,胃底 2例 ,胃体 3例 ,十二指肠1例 ,空肠上段 2例 ,结肠肝区 1例。本组健康查体发现包块 2例 ,以消化道出血就诊 2例 ,表现为进食阻挡感 1例、上腹部隐痛不适伴反酸 2例、肠梗阻表现 1例、术前误诊为妇科肿瘤而手术中纠正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既往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发现大多数GIST存在c—kit前癌基因的变异,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STI571是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对GIST的认识将对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有所帮助。现就GIST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real tumors,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肉瘤,它属于间叶肿瘤的一种,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性,有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我院自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了54例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和预后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相似文献   

16.
谷梅兰  李莎  张新明  康江 《山东医药》2011,51(20):91-9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例手术结果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64排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临床病理表现对照。结果肿瘤起源于胃14例,空肠2例,回肠3例,结肠3例,腹腔网膜1例,肠系膜1例。黏膜下型3例,肌壁间型8例,浆膜下型14例。64排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术前定性及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1.6%(22/24)和95.8%(23/24)。结论 64排螺旋CT可以很好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部位、大小以及内部结构,能更准确地检出胃肠道间质瘤及初步定性。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新概念和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施尧 《胃肠病学》2005,10(3):131-13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不是一种新疾病,而是一个新概念.近10年来,此术语常用于临床.然而GIST是病理学术语,其内涵近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动(重新定义),引起临床应用时的困惑和混乱,使诊断和交流产生了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 例GIST 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将超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超声测量肿瘤的最大径线数值病理测量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328,P >0.05). 肿瘤的形态及内部回声与其危险性高低有关:危险性低、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危险性高,形态不规则,内呈现混杂回声. 彩色血流分布与肿瘤危险性高低无明显相关. 超声在胃GIST 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肠道GIST. 结论:彩色超声检查在GIST 诊断中具有实用价值,结合其他检查可提高GIST 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间质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指在光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某些免疫组化阳性的肿瘤。本文对4例胃肠道间质瘤手术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肿瘤大小等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近年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报道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GIST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