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志安 《新中医》2000,32(5):3-4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故对于性功能疾病,临床治疗大多从肾入手,但疗效有时并不尽人意,而转变思路从肝论治,却能收到显著效果,其机理何在?一本文试就性功能疾病与肝的关系作初步探讨。1性功能疾病从肝论治的理论基础 性功能疾病从肝论治,是由肝的生理病理机制所决定的。首先,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与男子的排精和女子的排卵有密切的关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调,任脉通,太冲脉盛,宗筋得以濡养,以保证男子媾精、排精活动正常,女子月经畅通,孕育顺利。反之,若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可导致冲任失调,气血…  相似文献   

2.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男女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女性在解剖上有不同于男子的特殊器官,在生理现象上有经、带、胎、产、乳等不同于男子的特点,因而女性的脏腑、气血、经络,又相应地具有不同于男子的特殊作用.在这当中,尤以气血在女子生理病程中占有特殊意义,历代医家公认"妇女以血为本",笔者仅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甘雨 《河北中医》1992,14(5):33-33
古人对肝与女子的生理病理这一关系尤为侧目,形成了系统认识,归纳出完整理论,提出了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著名论断;然而,对肝与男子的生理病理这一关系较为忽略,认识肤浅。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肝之功能与男科疾病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恳请同道斧正。一、肝主疏泄,喜条达。肝的疏泄功能表现在通调气机、舒畅情志、助脾运化上。男子的情事活动与人的气机及情志相关,因此也每每受制于肝的疏泄功能。如果大怒、暴怒、郁怒、忿怒,则可伤肝,肝伤则失于疏泄,肝气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初论肝脾同治,至张仲景根据女子之特点,奠定妇科肝脾同治的临床基础。因肝为藏血之脏,脾为气血生化之本,肝脾和、气血畅、冲任调,则女子经调,胎孕产乳俱循常道。若肝脾不和或气血怫郁或气血两虚,则冲任失调,女子月事不以时下。故治宜疏肝健脾、平肝补脾,以调经带、育子嗣、安胎妊、理产后。  相似文献   

5.
王伟凡 《河南中医》2005,25(11):9-11
生殖虽由肾所主,但与肝也有着密切联系。由于肝具有主疏泄、藏血、调节血量的功能,肝气的调达、肝血的充足,不仅能滋生肾精,而且令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冲任协调,精气疏泄,宗筋荣养,女子以月经胎孕,男子以精泻生育,从而调节和维持着人的生殖机能,故肝与生殖的关系也尤为密切,是生殖功能的主要调节藏器。肝藏血,肾藏精,且精血可以互生;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平衡,共同维持人体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失眠症与七情内伤导致的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心理应激是其重要病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气血盛实,充养脏腑。肝为女子之先天,肝血充盛、肝气调畅是阴阳各循其常的前提条件。具有多脏腑功能失常的围绝经期失眠症的关键病机是肝脾功能失调,调理肝脾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7.
武双虎 《陕西中医》2007,28(7):910-912
女子以血为主,又有经、孕、产、育,异于男子,所以气血盛衰,在女子生理病理方面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强调了肝在妇科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意义。女子以肝为先天与肝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关系密切相关。女子以血为根本,肝主藏血正常则女子经、带、产、乳才能正常;肝主疏泄对于女子精神情志、气血运行、生殖机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肝肾同源与肝与冲任二脉之间的关系是女子以肝为先天的基础。深入探讨"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理论和临床意义,对妇科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傅青主女科》解郁思想及对白芍运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人之疾 ,郁症居多。孙思邈指出 :“女子嗜欲多丈夫 ,感病倍于男子。”在《女科经论》中引方约之说 :“凡妇人病多是气血郁结 ,故治以开郁气为主 ,郁开气行 ,而月候自调 ,诸病自瘥” ;《孟河费氏医案》更进一步指出 :“男以肾为先天 ,女子以肝为先天。盖缘肝为血海 ,又当冲脉 ,故尤为女科所重。”不言而明 ,肝 (生理功能 )及郁 (病理变化 )与妇女生理、病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肝论治妇科疾病是《傅青主女科》的主要学术特点之一 ,其中诸多理论及药物的用法都颇具特色 ,并且药物配伍、剂量及医理之间溶为一体 ,有不少的独特创见。研读此…  相似文献   

10.
林英豪 《世界中医药》2009,4(4):208-209
中医学认为肝属木,为阴中之阳,在皮肤科临床诊疗中,常见到因肝之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皮肤病。肝与皮肤病的关系突出表现在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上。若气血充盈,气机畅达,则可协调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促进消化吸收,调节精神情志,从而维持整个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协调平衡,皮肤则红润有光泽;若气血亏虚,气机郁滞,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协调失衡,轻者表现为皮肤病变,重则累及脏腑。女子以肝为本,故女性皮肤病更应重视从肝论治。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各种皮肤病,多从肝论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主疏泄,能疏通畅达一身之气机。肝气为病,多易波及他脏。臌胀之初多肝气郁滞,郁则盛,脾胃主运化水湿,但脾胃气机的升降必借助肝气的疏达始能调和不病,今肝气不和不能正常疏达反来克伐,则脾失健运,水湿难以运化而停滞腹中形成胀满。臌胀的形成与肝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臌胀从肝论治是根据肝的升达疏泄作用对气、血、水、脏腑以及情志的影响作用和臌胀与脏腑、气、血、水的密切关系而确定的。临床上通过调肝的方法使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水调畅,进而使人体气血恢复调和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臌胀早期肝郁脾虚,气滞湿阻,宜疏肝理气,健脾祛湿;臌胀中晚期肝郁血瘀水停,宜疏肝活血,化瘀利水;臌胀中晚期肝肾阴虚水停,宜柔肝滋肾,养阴利水;臌胀中晚期肝气阳虚水停,宜补肝气,温肝阳。臌胀无论从病因、病机还是辨证施治中的理法方药选择上,均应注重调肝。  相似文献   

12.
刘祺  杨希  曹继刚 《河南中医》2016,(6):1071-1073
气郁体质的形成主要以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受损为病理基础,同时气郁体质对于人体生理功能产生影响的物质基础亦是肝脏。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的功能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彼此协同。在病理上也常常相互影响,精虽闭藏于肾,其疏泄受肝的调节控制,若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的关系失调会导致男性生精、排精异常,临床出现精出量少或不射精、逆向射精、遗精早泄等症。另肝主藏血,若藏血不足,调节血量不能,冲任不充而失于通利,临床可致男子精少症。各种内外因素造成肝气郁滞,随疾病发展,则会产生致瘀、化火、生湿等一系列发展与演变,从不同方面影响了男性正常的生育功能。因此,人体的体质特征与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气郁体质与男性不育症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亦有重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浅谈女子胞在五脏中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女子胞解剖位置、生理功能、病理特点进行阐述,认为奇恒之腑中的女子胞当归属于肾系,并与肝心脾等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肝生于左",并不是指肝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对肝生理特性的概括,它就肝气自左升发的生理特性而言,也是《黄帝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的具体体现。"肝生于左"的脏腑作用有:助肺气之降,共调身之气机;与胆司疏泄,主勇怯;促脾运化,藏统协调;补肾精,藏泄互用,阴阳相滋。"肝生于左"的临床意义有:肝的病理症状与其升发太过、不及关系密切;肝之病变出现在左侧者亦不少。  相似文献   

15.
肝主疏泄,肺主气之宣发肃降,二者在气机升降、经脉气血贯通方面相互为用。肝失疏泄有太过与不及之分,临床上,在治疗咳嗽的同时,通过调节肝的疏泄功能,使之气机畅通,对于咳嗽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湿热、疫毒、痰浊、瘀血等互结,病位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治应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脾胃为后天之本,肝纤维化的治疗当以顾护中焦脾胃为主,脾胃健旺,则肝脏安和。肝纤维化的治疗主要以恢复肝脏的生理特性为主,治疗宜疏肝解郁、行气导滞。血瘀证贯穿肝纤维化始终,且血瘀的程度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治疗除疏肝理气外,还应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之法,以改善肝内气滞血瘀的状态。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肝病日久可累及肾脏,导致肝肾阴津亏虚,肝肾同病,故治疗应肝肾同治,滋水以涵木。  相似文献   

17.
浅述蔡连香从“精血”理论辨治妇科疾病的特色。本文通过整理蔡老为中医妇科初学者的讲课内容,对其运用“精血”理论阐述妇科疾病的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突出精血理论在妇科疾病中的地位,认为精血的盈亏与肾肝脾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妇女疾病从调补肝脾肾及调理气血冲任来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咳嗽总的病因为六淫之邪犯肺为诱因,脏腑失和为内因,虚实夹杂为一般规律,基本病机特点为肺失宣降,因此固本补虚,调畅气血,兼宣肺散邪,调畅肺气,恢复肺气的正常宣降,标本兼顾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晏师论治变应性咳嗽,关注患者的先天禀赋及情志变化,注重中西医治疗,以西药快速缓解症状,中药治疗则强调固本为要,预防复发,中医治疗以扶脾助运使脾土得旺,气血旺盛,五脏和调,肺金亦生,佐金平木,兼补益肺气以固表,同时重视宣解,兼降气化痰,注重顺应功能,调畅肺气,通利枢机,久病补虚,适当养阴,使肺得清润,兼顾养血活血,行气化瘀,使肝体得养,血脉通畅。  相似文献   

19.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