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动脉化疗,栓塞损害肝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肝功能损害的系统分析,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笔者对收治的52例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的肝功能变化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1)全部患者治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某些肝功能指标高达治前水平的3-4倍,为正常的5-10倍;(2)大部分肝功能有1月内恢复至汉前水平或正常,3例肝功能持续性恶化,直至肝功能衰竭而死亡;(3)栓塞组的肝功能损害较化疗组严重。  相似文献   

2.
作者观察了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结扎加栓塞前后的入肝血流量、肝功能和血中AFP浓度变化。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肝固有动脉结扎加栓塞后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肝功能变化和AFP下降显著;一侧肝动脉结扎加栓塞后肝固有动脉血流量仅减少四分之一,门静脉血流量有所增加,对肝功能的影响不明显,AFP的下降也明显差于上组。提示了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肝动脉阻断后经门静脉化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患者肝功能和HBV DNA的变化。方法检测64例肝细胞癌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HBV DNA定量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64例患者在TACE术前HBV DNA阳性42例(65.6%)。术后2例HBV DNA由阴性转为阳性,21例HBV DNA升高10倍以上。TACE术前42例HBV DNA阳性患者HBV DNA定量为4.3±0.5×104copies/ml,术后44例为6.1±0.4×105copies/ml(P0.05)。HBV激活患者术后肝功能出现明显损害。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将引起肝细胞癌患者HBV激活,可能加重肝功能损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对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的33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给予肝得健保肝,并设30例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无变化,对照组胆红素(BIL)3天升高,2周未降至正常;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3天、7天明显升高,2周降至正常;白蛋白(ALB)7天开始下降,2周回升,但未至正常水平。表明肝得健可防止正常肝细胞损害,保护肝功能,增强对栓塞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疗法,但TACE在控制、破坏及杀灭原发肿瘤的同时,往往促发或加重肝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甚则导致急性肝衰竭,故又成为影响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发掘中医药对TACE后肝功能的保护及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用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中药治疗此类患者,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为血管栓塞剂对家兔行肝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选择15只家兔,通过右股动脉—肝动脉置入微导管并注入聚丙烯酰胺凝胶栓塞剂,造影观察肝动脉的栓塞情况。于术前1 d、术后1、3、7 d取外周耳缘静脉血检测ALT、AST水平变化。术后3、7、14 d各取2只解剖,取出肝脏,大体观察肝脏表面情况,并制备切片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栓塞后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术中栓塞剂推注过程顺利,均无微导管堵塞情况;栓塞后复造影,肝细小动脉及其分支、末梢动脉被栓塞未显影。术后1、3 d ALT、AST均高于术前(P均<0.05)。术后3、7 d ALT、AST均低于术后1 d(P均<0.05)。栓塞后3 d肝周结缔组织炎症反应明显,肝血窦及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并见血栓形成。结论聚丙烯酰胺凝胶栓塞剂对家兔肝动脉栓塞效果确切,可彻底栓塞目标肝动脉,对肝功能损害小,是一种理想的血管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方法39例原发性肝癌接受TACE后肝损害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硫普罗宁0.2g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组(14例)给予葡萄糖醛酸内酯0.6g、肌苷0.4g每日1次静脉滴注。两组酌情给予其它综合治疗,疗程均为3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肝功能(AST、ALT、TBil)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0%)高于对照组(42.9%)(P〈0.05),治疗结束治疗组AST、AL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TBil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有乏力、厌食、恶心、肝区疼痛、发热、白细胞减少等TEAC术后并发症,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有效改善自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2例皮疹。结论硫普罗宁对TACE后肝损害有较好的护肝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药肝胃舒合剂对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 )后消化道反应、免疫功能及肝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 :5 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7例 )。对照组行 TACE及对症处理 ,观察组于 TACE前 3d口服肝胃舒合剂 ,其他治疗同对照组 ,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观察组 TACE后消化道反应程度、肝功能损害明显较对照组轻 ,免疫功能的作用显著增强。结论 :肝胃舒合剂可减轻肝癌患者 TACE后的消化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 ,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局部压迫法经皮经肝总动脉作栓塞术的特点在于在体表面部压迫胃十二指肠动脉,暂时阻断胃十二指肠动脉血流,经肝总动脉便可作栓塞治疗,而不致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从而使不能行肝固有动脉超选插管的肝肿瘤患者行肝栓塞成为可能。还就该技术的作用机理、安全性及使用价值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肝癌病人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前后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的护肝作用。方法 选择经B超、CT、AFP等明确诊断为肝癌并且已为中晚期而不宜手术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肝动脉化疗和栓塞(TACE)治疗前后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13天。并设立对照组,通过生化检测观察介入治疗同时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的肝功能改变。结果 门冬氨酸鸟氨酸对介入治疗的肝癌病人的肝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病人介入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有所升高,但能较快恢复正常。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可以防治介入栓塞导致的肝癌病人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保护和促进肝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增加对介入治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伴重度肝硬化肝细胞癌的肝动脉节段性化学栓塞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倪鎏达  周峰 《肝脏》1999,4(2):82-83
目的 评价肝动脉节段性化学栓塞(TASCE)疗法治疗伴重度肝硬化(Child B级或C级、ICGR_15>10%)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TASCE治疗21例(TASCE组),采用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治疗28例(TACE组)作为对照。结果 TASCE组总缓解率为38.09%,中位生存期为9.8个月,累计生存率:半年为58.38%,1年为33.33%,2年为9.52%TACE组总缓解率为7.14%(P<0.05),中位生存期为4.4个月(P<0.01)和累计生存率半年为21.43%(P<0.05),1年为3.57%(P<0.05),2年为0。肝功能损害加重发生率相比:TASCE组SB为33.33%,ALT为47.62%和AST为52.38%;TACE组分别为82.14%(P<0.01),89.29%(P<0.01)和85.71%(P<0.05)。结论 TASCE治疗伴重度肝硬化肝癌疗效好,副反应小,肝功能损害轻,是一值得推广应用的放射介入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肝癌患者肝功能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E)广泛用于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 ,其疗效取决于对肝癌组织的杀灭和对正常肝组织的保护两方面。本文对 71例TAE术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探讨TAE对肝脏损害的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择肝癌患者 71例 ,男 47例 ,女 2 4例。年龄为 2 3~ 74岁 ,肝癌病例经临床和 /或病理检查确诊 ,肝硬化病例均符合1995年北京会议制定的肝硬化诊断标准。二、治疗方法经股动脉穿刺 ,超选择导管进入肝固有动脉或肝叶、肝段动脉内 ,灌注阿霉素 40~ 5 0mg ,丝裂霉素 12~ 16mg ,有时加 5 -氟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超选择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35例病人经皮股动脉超选择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并注入栓塞剂。结果 94.3%病人Kamofsky评分术后较术前增加10分以上,生存质量提高。1~3年生存率分别为77.1%、65.7%、42.9%。71.4%的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发热、胃肠反应、肝区疼痛及肝功能损害。结论 肝亚段动脉栓塞可显著提高肝细胞癌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术前指导、术后采取积极的护理对策,是保证其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肿瘤已取得明显疗效并提高了生存率.目前临床采用阿霉素、顺(卡)铂和(或)丝裂霉素C作为肝癌介入化疗药物,这些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可引起正常肝细胞损害等不良反应.而肝癌患者常伴有肝炎、肝硬化等所致的肝功能不全,TACE无疑使患者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可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其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胆囊结石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囊结石合并肝损害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收集了单纯性胆囊结石426例,以其中肝功能正常321例为对照组,分析胆囊结石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性肝损害患者的肝功能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探讨抗甲亢药物甲巯咪唑所致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引起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甲亢性肝病患者54例(甲亢性肝损害组)和初诊未治的无肝损害甲亢患者33例(甲亢无肝损害组),收集两组患者用药前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甲状腺功能和肝功能),分析甲亢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将同期抗甲亢药物甲巯咪唑致肝损害患者(27例)根据肝功能指标分为肝细胞型组(7例)、胆汁淤积型组(12例)和混合型组(8例),收集其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甲状腺功能和肝功能)并比较。结果甲亢性肝损害组患者治疗前的ALT、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激素(FT 4)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明显高于甲亢无肝损害组(P<0.05),两组患者ALT、ALP、γ-GT水平均与FT 3、FT 4、TRAb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肝细胞型组、胆汁淤积型组和混合型组患者的年龄、用药时间、ALT、AL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严重程度可能与其肝损害相关;抗甲亢药物甲巯咪唑引起的肝损害类型可能与患者年龄、病程及用药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对照组52例仅行肝动脉插管栓塞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近期部分缓解率、稳定率和进展率分别为78.4%、19.6%和1.9%,对照组则分别为59.6%、32.7%和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黄疸、腹水以及肝功能损害;观察组和对照组1 a年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观察组2 a和3 a年生存率分别为82.4%和45.1%,均高于对照组的55.8%和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肝脏肿瘤缺乏特异症状,目前临床诊断的病例手术切除率低于50%。1976年Gold-stein应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获得成功以来,肝动脉栓塞术在临床上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组手术中采用碘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27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肝动脉内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肝栓塞坏死严重并发症。认为用血管硬化剂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超选择性栓塞肝动脉,可造成病变外正常肝和门静脉的损伤,且治疗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20.
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勇  刘来村 《山东医药》1996,36(3):51-51
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271000)冯勇,刘来村肝动脉栓塞(TA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癌)效果明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新的探索和改进不断出现,现概述如下。1TAE治疗肝癌的机理TAE治疗肝癌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