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桂芝  徐小虎  陈宇  冯震  孟静  田丹  陶静 《生殖与避孕》2003,23(3):178-181,F003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患者尤其是特发性无精子症、严重少精子症及双侧输精管缺如与 Y染色体基因 (无精子因子 ,AZF)微缺失的关系。方法 :对 97例男性不育患者及 2 0例正常男性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基因微缺失检测。结果 :36例特发性无精症患者中存在 3例缺失 ,占 8.33% ;1 4例双侧输精管缺如患者存在 2例缺失 ,占 1 4.2 9% ;2 7例严重少精症患者中存在 2例缺失 ,占 7.41 %。2 0例精子数正常的男性不育患者及 2 0例正常男性对照无 AZF缺失。缺失以 AZFa,AZFc区为主 ,AZFb区无缺失。结论 :Y染色体 AZF微缺失可能是导致男性特发性无精症、少精症的原因之一 ,双侧输精管缺如患者也存在 Y染色体的基因微缺失  相似文献   

2.
精子发生障碍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建立的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方法了解生精障碍与Y染色体微缺失的关系。方法:同时采用多重PCR-凝胶电泳技术和多重PCR-液态芯片技术对原发性无精症、少精症患者和精液常规正常男性对照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结果:42例无精症、少精症患者中,6例有AZF区域STS位点或基因的缺失,总缺失率为14.3%,AZFc/DAZ区发生微缺失的频率较高,AZFa区发生微缺失的频率较低。结论:本研究建立的Y染色体微缺失多重PCR-MASA检测系统具有相对高通量、简便、快速、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染色体微缺失是导致男性精子发生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AZF的候选基因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晓红  闫丽盈  李蓉  乔杰 《生殖与避孕》2013,33(1):42-47,62
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染色体,其长臂上的无精子因子(AZF)区域具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的基因,目前将该区域分为AZFa、AZFb、AZFc和AZFd4个区域。AZF缺失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RT)遗传给下一代引起不育。研究Y染色体微缺失分类与表型关系,可以为临床治疗各种男性不育症提供分子或细胞水平的依据。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频率存在种族差异性;目前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方法仍然以多重PCR为主;对于ICSI助孕的男性后代是否会出现新发Y染色体微缺失仍然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男性不育的遗传学因素的广泛研究显示Y染色体微缺失是导致不同程度生精障碍从而引起男性不育的第二大遗传学病因。无精子症因子区(AZF区)由近至远包含3个不同的亚区:AZFa、AZFb和AZFc,不同缺失类型的表型不同。目前常采用PCR法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其缺点是准确度低、特异性差、耗时。而基因芯片技术虽能克服上述缺点,但目前成本过高。通过检测能预测患者男性后代的遗传风险,有助于患者选择辅助治疗的方式。虽然Y染色体微缺失的严重不育患者能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成功获得后代,但有可能将遗传缺陷传给男性后代,使之获得相同的Yq微缺失和不育。  相似文献   

5.
毛细管电泳用于Y染色体微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毛细管电泳在研究男性不育中特发性无精子症和射出精液严重少精子症与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factor,AZF)缺失的作用。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对4例无精子症和29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外周血细胞中Y染色体AZF所在的11.23区的15个位点进行扩增,分别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分离扩增产物,并以6例正常生育男性和2例女性为对照。结果:毛细管电泳发现4例无精子症中3例发生缺失,29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6例发生缺失。其中6例同为SY254(C)、SY242(C)、SY255(C)、SY239(C)、SY152(D)缺失。6例正常生育男性毛细管电泳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而凝胶电泳有2个条带模糊,难以判断。结论:毛细管电泳可提高AZF检测准确性。Y染色体AZFc/DAZ的缺失可能是引起无精子和严重少精子并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Y染色体上存在众多精子发生的相关基因。在Y染色体进化过程中形成可稳定遗传的碱基突变位点:SNP位点。根据Y染色体SNP位点不同,把全球人群分为153个单倍群(haplogroup)。大量研究显示,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基因重组引起的缺失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常见的缺失类型为AZFa、AZFb、AZFc、AZFbc、AZFabc,以及AZFc区的部分缺失:gr/gr缺失、b2/b3缺失。目前研究表明,Y染色体单倍群不但与精子发生相关,而且与Y染色体微缺失相关,即某些单倍群易发生Y染色体微缺失而导致男性不育。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研究特发性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与 Y染色体微缺失的关系 ,建立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 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 PCR技术对 1 0 0例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 (其中无精症 72例 ,严重少精症 2 8例 )进行 Y染色体 AZFa、AZFb、AZFc/DAZ、SRY的微缺失检测。结果 :1 2例患者 (1 2 % )有 AZFc的微缺失 (其中无精症 8例 ,占 1 1 .1 % ;严重少精症 4例 ,占 1 4.3% ) ,且其中 1例无精症患者为 AZFb、AZFc双重缺失 ;所有病例未发现有 AZFa的缺失 ;SRY基因 PCR扩增均为阳性。6 0例已有生育的正常男性均无 AZFa、AZFb、AZFc、SRY微缺失。结论 :Y染色体微缺失 ,特别是 AZFc/DAZ的缺失是引起无精和严重少精、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进行遗传咨询和行卵细胞质内注入精子术 (ICSI)时 ,有必要对不明原因的不育男性患者进行 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  相似文献   

8.
AZF微缺失与男性不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染色体,其上含有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越来越多研究证实AZF区基因微缺失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并且可能以正常生殖或辅助生殖方式遗传给后代引起不育。本文从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类型、Y染色体缺失机制及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意义三个方面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染色体多态性对男性生精能力和生育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3 203例男性不育者(不育组)和4 893例捐精初筛合格者(捐精组)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根据精液精子数量将不孕组患者分为精子正常组、少精子症组、无精子症组。检查并比较各组的精液常规、染色体核型、Y染色体微缺失。对有多态性的捐精者和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他们的生育结局。结果不育组和捐精组多态性发生率分别为4.62%和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育组的Y异染色质长度减少(Yqh-)发生率(0.59%)高于捐精组(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且随着精子数量减少Yqh-发生率明显增加(精子数量正常组为0.15%,少精子症组为0.22%,无精子症组为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子正常组与无精子症组P=0.033;少精子症组与无精子症组P=0.027)。携带有Yqh-的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检出率为56.25%(9/16),显著高于其它类型人群(P0.001)。不育组中弱精子者和畸形精子者的多态性发生率分别为3.92%、3.96%,同捐精组(3.7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捐精组和不育组有多态性人群的配偶,结果其自然流产率分别为6.25%(3/48)和6.67%(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1例发生子代出生缺陷。结论除Yqh-部分伴随无精子因子(AZF)缺失可导致精子发生障碍,使男性生育力下降,其它类型多态对男性生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1例少弱畸精子症不育男性合并罕见的染色体重排。方法:进行GTG-显带,CBG-显带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染色体核型。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和AZF微缺失检测核型拷贝数变化。结果:分裂相中存在1条线性标记染色体和1个环状标记染色体,它们都源于13号染色体。且环形染色体不带有α-卫星DNA;Y染色体AZF微缺失检测结果正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未观察到13号染色体拷贝数缺失。结论:本研究首次报告了1例染色体重排导致的平衡核型合并严重少弱畸精子症。其可能原因是染色体重排干扰了减数分裂I期染色体联会重组过程,导致减数分裂阻滞在精母细胞阶段。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1.
Y染色体长臂无精子因子DAZ基因缺失与精子生成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精子症和严重的少弱畸精子症占男性不育的40%~50%[1].Y染色体长臂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e-tor,AZF)区域的DAZ(deleted in azoospermia,DAZ)基因的缺失是男性精子生成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精子发生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作民  沙家豪 《生殖与避孕》1998,18(2):67-70,86
<正>育龄夫妇中约有10%不能生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男方生精障碍,表现为严重少精子(<200万/ml)或无精子,约占不育男子的10%.除输精管道梗阻、感染等病因外,遗传性状改变也是一重要因素.Tiepolo和Zuffardi等于1976年发现6例无精子症患者均有Y染色体长臂的缺失,包括远端的荧光区和与其相连的非荧光区,因此推测在Yq11上存在着“Y染色体精子生成基因”.由于许多男性无精症患者均有Yq11的异常,故将其称为“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简称AZF),以后许多  相似文献   

13.
无精症、少精症患者中AZF缺失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成宁  胡志红  曹凤根  左伋 《生殖与避孕》2002,22(6):342-345,T004
目的:探讨AZF缺失与男性无精症、少精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对84例汉族无精症和少精症患者的AZF区4个STS位点:AZFa亚区的sY86、AZFb亚区的sY127、AZFc亚区的sY254和sY255进行了缺失检测。用PCR-SSCP方法对其中的48例作了sY254点突变检测。并对DAZ基因在人不同组织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3例无精症患者同时具有位于AZFc亚区中DAZ基因的sY254和sY255位点缺失。48例患者未见sY254有点突变。只在睾丸组织中检测到DAZ基因的表达。结论:部分汉族无精症患者可能与AZFc的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无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借助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出生的子代与其他精子ICSI/体外受精(IVF)子代的出生缺陷情况。方法:将接受ICSI/IVF治疗的237对夫妇生育的300例子代按ICSI/IVF当日精液情况和受精方式分为附睾/睾丸精子ICSI组(A组,患者92例,子代118例)、严重少/弱精子ICSI组(B组,患者84例,子代106例)、非严重少/弱/畸形精子ICSI组(C组,患者35例,子代42例)、正常精子IVF组(D组,患者26例,子代34例)。对召回现场随访的子代进行出生缺陷病史询问、超声检查和无精子症因子(AZF)基因检测。结果:受访子代平均年龄为33.1±20.3(4~84)个月,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1.7%(5/300),总出生缺陷率为4.7%(14/300),4组的出生缺陷率分别为5.1%(6/118)、3.8%(4/106)、2.4%(1/42)和8.8%(3/3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12个家庭AZF基因检测显示B组有3对父子存在同样位点的AZF基因微缺失。结论:无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精子症等严重男性不育症患者ICSI子代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其他较好精子或正常精子IVF子代相比无明显增加,AZF基因检测没有新增缺失位点和新增缺失病例。  相似文献   

15.
Y染色体长臂缺失及不分离不育男性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1例Y染色体长臂缺失合并不分离的男性无精子症患者。方法: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以确定核型。PCR-STSs检测以确定Y染色体断裂点,并行睾丸活检。结果:细胞遗传学和FISH证实患者为嵌合体,核型为45,X/46,X,del(Y)/47,X,del(Y)del(Y)。分别占27%,68%,5%。C带显示患者Yq12全部丢失。PCR-STSs检测AZFa存在,AZFb和AZFc区域全部丢失,断裂点位于sY88和sY95之间及sY88以下。睾丸病理显示精曲小管中只有支持细胞,没有生精细胞。未见卵巢组织。结论:患者无精子症、睾丸体积小与病理结果一致,其原因是由于Yq11.2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隐匿精子症与睾丸体积、血FSH和AZF基因微缺失的相关性。方法:161例男性不育患者分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A组,n=86)、隐匿精子症(B组,n=49)、严重少精子症(c组,n=13)和其它患者(D组,n=13,包括死精子症4例,梗阻性无精子症3例,正常精子1例,其他少弱精子症5例),进行睾丸体积、血FSH水平和彳砑基因微缺失检测,AZF基因微缺失检测位点包括AZFa(sY84、sY86)、AZFb(sYl27、sYl34)、AZFcd(sY254、sY255、sYl57、sYl45和sYl52)。结果:4组睾丸体积〈12ml的比例分别为73.26%(63/86)、34.69%(17/49)、7.69%(1/13)、30.77%(4/13);4组FSH水平升高1倍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7.44%(58/86)、32.65%(16/49)、15.38%(2/13)和O.OO%(o/13),组间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O.001);4组4ZF基因微缺失率分别为15.12%(13/86).18.37%(9/49)、0.oo%(o/13)和0.00%(0/13),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爿zn基因缺失1例,AZF(b+c+d)缺失5例,AZF(c+d)基因缺失7例,B组9例均AZFC和(或MZFd基因缺失,c组和D组均未见AZF基因缺失。结论:随着生精功能障碍程度的加重,血FSH水平升高和睾丸体积缩小趋势明显,而与AZF缺失几率无高度相关性;但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隐匿精子症组中AZF基因缺失几率仍然偏高,AZFa和AZFb缺失大多出现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组中,而隐匿精子症组以AZFc和AZFd缺失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形成情况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2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进行的27个ICSI治疗周期(研究组)的胚胎和临床结局资料,另收集同期88例严重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非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的101个ICSI治疗周期(对照组)的相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比较不同Y染色体微缺失类型患者进行ICSI的胚胎资料和临床结局。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分别为84.91%与86.30%,卵裂率分别为95.45%与96.79%,优质胚胎率分别为49.35%与45.03%,新鲜周期移植优质胚胎率分别为80.36%与84.80%,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5.22%与60.40%,胚胎着床率分别为41.07%与33.60%,早期流产率分别为0.00%与4.92%,活产率分别为56.52%与55.45%,男婴比例分别为56.25%与47.83%。各观察指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b区部分缺失组2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有1例获得生化妊娠,但后转阴性;d区部分缺失组及d区和c区部分缺失组各1次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且均未获得妊娠;d区部分缺失加c区全部缺失组19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15例获得妊娠且无一例发生流产。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对ICSI治疗周期形成的胚胎情况和妊娠结局无显著性影响,但AZFd区部分缺失加c区全部缺失患者配偶临床妊娠机会高于其他类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AZFb区部分缺失病例配偶有妊娠丢失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自然生育条件下Y染色体AZFc区缺失来源,同时进行断点序列比对来分析断点的位置。方法:通过对AZF区22个序列标签位点(STs)多重PCR扩增,检测家系样本缺失情况。结果:17例AZFc区缺失家系中,13例为新生突变。突变率为76.47%:4例为垂直传递,遗传率为23.53%。新生突变和垂直传递患者在年龄、生殖激素水平及睾丸体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近端缺失断点多集中于sYll97、sYll91,远端多集中于sYl57、sYl054。结论:AZFc区缺失患者绝大多数为新生突变,且新生突变与垂直传递患者无明显差别;AZFc区缺失近、远端缺失断点多集中于复制子b2和b4。  相似文献   

19.
男性不育症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缺陷的筛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缺陷与精子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分析方法对149例男性不育症患者及100例有正常生育能力的男子进行Y染色体上相关基因检测和常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不育症组有11例存在着Y染色体上不同基因片段的微缺失,缺失率为7.38%,染色体异常核型发生率为14.09%;而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现相应部位的缺失,异常核型发生率为2%。11例存在Y染色体上不同基因片段微缺失者只有1例合并有异常核型,说明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提示Y染色体微缺失是引起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进行单精子卵泡浆内注射(ICSI)时应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以免所生的男性后代亦有与其父亲相同原因的不育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Y染色体核型与生育异常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大Y染色体核型与生育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G显带技术检查生育异常男性患者除外染色体异常核型者474例,并与同期查体核型为46,XY的112例正常男性为对照组。结果共检出137例大Y染色体核型,发生率依次为少弱精患者41.67%、无精症患者36.84%、配偶孕早期胎停育患者27.76%、配偶不良分娩结局患者14.29%;与正常对照组发生率8.93%相比,前三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大Y染色体核型与精子生成和配偶孕早期胎停育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