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伟  何梅凤  唐细兰 《中国药房》2011,(48):4592-4593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致青光眼发生的规律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5-2010年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有关糖皮质激素致青光眼的病例报道文献39篇,共77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皮质激素致青光眼以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为主;给药途径以眼局部用药居多,占83.12%;涉及药物有12种,以地塞米松最多;视野损害程度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62.34%患者存在视野缺损情况。结论:临床应重视糖皮质激素致青光眼的监测,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4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等数据库报道的SSRI致ADR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SSRI引发的ADR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多集中于41~60岁;抑郁症发生的ADR例数最多;在引发ADR的SSRI中,帕罗西汀的发生率最高;服药4周后出现ADR的例数最多,占30.5%;有25例联合用药,其中帕罗西汀联合用药的例数最多;SSRI引发的ADR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占44.9%.结论 SSRI引发的ADR较为常见,临床使用时应及时处理,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刘畅  韩滨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12):1550-1552
目的探讨羟基脲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9月报道的羟基脲致ADR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羟基脲引起的不良反应共52例,其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多集中于41~80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生的ADR例数最多;有服用当天或短时间内就出现的ADR,服用超过3年的患者出现ADR占比最大,为69.23%;羟基脲引发的ADR以皮肤器官损害为主,其中皮肤溃疡所占比例最大,为82.69%。结论羟基脲引发的ADR较为常见,临床使用时应及时处理,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我院612例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自发呈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6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以β-内酰胺类最多,其次为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和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有319例(占50.47%),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97例(占15.35%)。结论:抗菌药物致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加强ADR监测,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4年1月-2015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报道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致ADR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引发的ADR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多集中在70岁以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的ADR例数最多;在引发ADR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中,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发生率最高;用药1 d之内的例数最多,占72.8%;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反应、皮肤系统、血液系统较为多见,构成比分别为49.4%、15.9%、11.6%;新的严重的ADR共138例,占38.8%。其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多见。结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引发的ADR较为常见,临床使用时应及时处理,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周福永  蔡志琴  胡金芝 《中国药房》2014,(36):3431-3433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2013年收录的血栓通注射剂致ADR文献报道,对收集到的76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中,59例(占77.63%)在用药30 min内发生,以即发型和速发型过敏反应为主;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占43.71%)、神经系统损害(占19.21%)、呼吸系统损害(占17.88%)为主;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结论:通过提高药品质量并加强用药过程监测等措施,可避免和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608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院3年来药物引起的608例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608例ADR报告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55岁以上患者居多,占40.63%,引起的ADR以静脉给药为主,占68.59%;抗感染药物ADR的发生率最高,占49.18%,其次为中药制剂,占30.4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占38.98%.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化,需要加强ADR的监测,在临床用药时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制剂,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5,(17):2361-2363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61岁患者发生ADR最多,占23.14%;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80.99%;涉及10类抗菌药物,共26种药,以头孢菌素类居多(占53.72%),其次为青霉素类(占11.57%);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7.37%。结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及自身状况,结合皮试和药敏试验,加强ADR监测等,是减少ADR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严晗  史强 《中国药业》2012,21(17):57-58
目的探讨儿童抗感染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6年至2009年收集的777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岁以下儿童发生不良反应较多,致ADR药物以β-内酰胺类较多,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应注意儿童ADR相关因素,重视合理用药,以防止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5—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报道的丹红注射液致ADR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红注射液引发的ADR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多集中在51~70岁,以全身损伤、皮肤损伤较为多见,所占构成比分别为22.6%、36.9%。在用药10~30 min出现的例数最多,占41.3%。给药途径均为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为20 mL出现的ADR最多,占总人数的58.9%。结论临床应加强丹红注射液的合理使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所致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孟现奇  赵娜  左靖  张萍萍 《安徽医药》2017,21(10):1938-1942
目的 统计分析2016年该院儿童和孕产妇用药后产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特点,为该类特殊人群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16年上报的98例儿童ADR报告,利用Excel软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对该院2016年上报的3例孕产妇ADR报告进行病例讨论.结果 98例儿童ADR报告中一般不良反应96例(占97.96%),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2例(2.04%),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患儿最小年龄为1d,最大13岁,婴幼儿期(≤3岁)患儿65例(66.33%),占比最大;98例ADR均为静脉给药所致;共涉及24个品种,其中抗菌药物14个;以皮肤及附件损害(74例,75.51%)和消化系统损害(21例,21.43%)最为常见.3例孕产妇ADR报告中有1例严重ADR报告.结论 儿童和孕产妇生理结构特殊,应规范用药,加强用药监护,并做好该类特殊人群的ADR上报工作,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 收集医院2010年至2011年上报的ADR报告217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上报的217例ADR中,抗微生物药物占63.59%,中药制剂占16.1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占84.79%,累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5.62%.结论 临床应重视ADR的监管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2018年抗肿瘤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346例,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系统/器官和临床表现、给药途径与发生时间、ADR分级与转归情况、关联性评价、报告主体等进行分析。结果:346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占61.27%,男性患者占38.73%;年龄以45~59岁组占比最高(43.64%);药物种类占比最高的依次为抗代谢类(21.21%)、铂类(20.98%)和植物来源类(20.51%);累及系统/器官最常见的为血液系统(36.86%)、消化系统(16.80%);引发ADR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85.08%);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2 h(37.06%);严重ADR为64例(18.50%),新的ADR为6例(1.73%)。结论:抗肿瘤药物致ADR较多且严重,应加强监测高危品种、长期用药、严重ADR、新的ADR;药师应从多方面发挥作用,注重对特殊人群的药学监护,促进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攀枝花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情况、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法,对攀枝花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收集的965例ADR报告分别进行统计和评价.结果 965例ADR涉及药品486种,抗感染药引起ADR 139例,占28.60%;皮肤、黏膜损害562例,占37.85%;ADR报告填写质量较差.结论 ADR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用药途径、临床用药频率密切相关,应加强严重ADR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李璇  刘红建  旷南岳 《安徽医药》2018,22(2):285-285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临床特点、规律和相关因素,提高ADR的监测和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某院2012年—2016年807例ADR报告.结果 807份ADR报告中,男性患者352例,女性患者455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构成比较高,占52.8%;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途径,占74.29%;引起ADR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为抗感染药物(占比25.77%)、中成药(占比15.69%);引起ADR前10位药品的剂型大部分为注射剂,ADR报告中最多的药品是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是全身性损害.结论 临床应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应注意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尽可能减少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慎用中成药制剂,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我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2020年我院上报的533例抗肿瘤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累及系统、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533例抗肿瘤药物ADR中,男性256例,女性277例;发生ADR的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1~70岁(28.5%)和51~60岁(25.7%)。ADR涉及的抗肿瘤药物种类占比最高的依次为抗肿瘤植物药(23.3%)、新型抗肿瘤药物(23.3%)和抗代谢类药物(22.0%)。ADR临床表现例次排名前3位的抗肿瘤药物分别为紫杉醇、多西他赛和奥沙利铂;排名前3位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分别为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ADR主要累及血液系统损害(30.6%)、胃肠系统损害(19.4%)、全身性损害(15.5%)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4.4%)。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81.2%);给药后1 d内更易发生ADR,15 d内发生的ADR约占86.8%。严重的ADR有102例,主要涉及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和紫杉醇;新型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严重ADR共13例,主要涉及贝伐珠单抗和尼妥珠单抗。结论 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监测,关注特殊人群和重点药物,可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ADR的发生,对出现的ADR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中的药物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情况及特点,为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与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ADR/ADE监测中心收到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2 198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2 198例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00∶1.04(5 982/6 216),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15~65岁;共涉及218个基本药物品种,以头孢菌素为主,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居首位,其次为口服;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为主;339例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过敏性休克;原患疾病排序居前5位的是: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和肺部感染。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密切关注国家基本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迫切需要研究制定国家基本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分级和风险评价标准,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德洲 《中国医药》2011,6(10):1245-1246
目的 分析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安全输液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门诊和急诊上报的83例静脉输液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静脉输液ADR的83例患者中,女性[44例(53.0%)]和老年患者[40例(48.2%)]较多见;发生率在前3位的药物依次为抗微生物药[45例(54.2%)]、中药注射剂[16例(19.3%)]和血制品及血浆代用品[9例(10.8%)];主要累及器官为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结论 需重视门急诊静脉输液ADR,加强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静脉输液ADR的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上报的基本情况和总体趋势,为减少ADR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市2012年15个区上报的2 926份ADR报告,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2 926例ADR中,40~59岁人群ADR发生率最高,为942例,占32.19%;静脉滴注给药为引起ADR的主要途径,为1 940例,占66.30%;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为主,为1 491例,占50.96%;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为1 313例,占44.87%,其次为胃肠道损害;新的和严重的ADR为592例,占20.23%。结论:临床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提高ADR报告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