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将90例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30例,3组局麻药均为0.45%罗哌卡因30ml,A组仅用罗哌卡因,B组在罗哌卡因中加布托啡诺2mg,C组麻醉完成后立即静脉推注布托啡诺2mg。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B组比A、C组长(P〈0.05),麻醉起效时间3组无区别,C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B两组。结论 0.45%罗哌卡因30ml复合布托啡诺2mg行臂丛阻滞能明显增强臂丛麻醉效果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布托啡喏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对照组):0.375%罗哌卡因,B组(观察组)0.375%罗哌卡因加入1mg布托啡诺。采用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满意后,注不同麻醉药25-30mL。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与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以及术后4、8、12、24h各时点的疼痛评分。结果含有布托啡诺的B组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未加布托啡诺的A组。结论布托啡喏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相互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麻醉效果,延长镇痛时间,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酒石酸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43例,随机分为B组(1mg酒石酸布托啡诺联合0.375%罗哌卡因共30ml)和L组(0.375%罗哌卡因30ml),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持续起效和维持时间,术后补救性镇痛药物氟比洛芬酯使用总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较L组短[(10.0±1.8)min vs (13.7±2.1)min,P<0.001],痛觉阻滞维持时间较L组长[(744.8±157.1)min vs (537.9±99.8)min,P<0.001],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L组短[(22.1±2.3)min vs (25.4±3.7)min,P=0.0016],运动阻滞维持时间较L组长(226.0±24.0)min vs (205.9±25.8)min,P=0.0118],术后12h和24h VAS评分更低,L组补救性镇痛药氟比洛芬酯用量更多[(63.6±49.2)mg vs (23.8±40.7)mg,P=0.006],B组术后24h的IL...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接受无痛分娩的孕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待产妇第一产程开始时实施硬膜外麻醉镇痛,观察组给予0.125%罗哌卡因加0.02mg/mL布托啡诺,对照组为0.125%罗哌卡因加1μg/ml芬太尼。观察两组镇痛效果及起效时间、镇痛开始至宫口开全的时间、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镇痛前后产妇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观察组镇痛起效时间平均(7.25±2.45)min,对照组起效时间平均(11.15±2.4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后至胎儿娩出(120.9±30.3)min,对照组(180.5±30.7)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的Apgar评分、镇痛前后产妇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起效时间短、安全性及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布托啡诺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罗哌卡因的最佳有效浓度。方法:121例初产妇接受L2—3硬膜外分娩镇痛,前31例患者中第一个患者接受0.15%罗哌卡因+20μg/mL布托啡诺复合液,随后的产妇运用改良序贯法确定布托啡诺的ED50。另90例患者按硬膜外用药不同随机分为0.08%罗哌卡因+16μg/mL布托啡诺(B1组)、0.10%罗哌卡因+16μg/mL布托啡诺(B2组)及0.12%罗哌卡因+16μg/mL布托啡诺(B3组)。监测分娩镇痛过程中阻滞平面和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镇静镇痛评分及宫缩胎心;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增加例数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记录恶心、呕吐、瘙痒、胎心减速等副作用发生率。结果:布托啡诺的E耽。值及ED50值分别为14.79(95%CI13.91~15.61)和16.84(95%CI15.86~20.97)μg/mL。B1组镇痛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2、B3组(P〈0.05),给药后30、60和90min时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停药时VAS评分明显高于B3组(P〈0.05);B1组在镇痛后第4~6次宫缩时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P〈0.05)。B3组运动神经阻滞发生的例数明显高于B1、B2组(P〈0.05)。结论:0.10%罗哌卡因复合16μg/mL布托啡诺行分娩镇痛时镇痛效果好、无运动阻滞、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成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组(B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各25例.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满意后,B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加1 mg布托啡诺混合液20 ml,R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置入套管并固定.术毕通过该套管连接电子镇痛泵行患者自控镇痛.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毕即刻,术后2、4、8、24、48 h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两组患者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术毕即刻、术后2、4、8、24、48 h,B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R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酒石酸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对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每组均用0.375%罗哌卡因35ml作颈丛神经阻滞,各组局麻药均不加肾上腺素.A组:对照组,颈丛神经阻滞前5 min静脉推注氟芬合剂2ml;B组:实验组,颈丛神经阻滞前5 min静脉推注布托啡诺1 mg.术中和术后2、4、8、12、24 h对麻醉质量进行评价,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麻醉维持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1).术后2、4、8、12、24 h疼痛评分(VAS),A组高于B组(P<0.01).结论 布托啡诺超前镇痛效果明显,能够增强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联合布托啡诺或芬太尼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初产妇接受L2-3硬膜外穿刺置管拟行分娩镇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1%罗哌卡因联合16 μg·ml-1布托啡诺(B组)及0.1%罗哌卡因联合1 μg·ml-1芬太尼(F组)。监测镇痛过程中阻滞平面和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镇静镇痛评分及宫缩胎心;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增加例数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记录恶心、呕吐 、瘙痒、胎心减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平均动脉压、心率、起效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在不良反应观察上F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有10例给药后15~30 min时镇静评分达到2分,明显高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及运动神经阻滞发生的例数无显著差异。结论:布托啡诺16 μg·ml-1和芬太尼1 μg·ml-1联合0.10%罗哌卡因行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镇痛效果相当,布托啡诺的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王欣 《海峡药学》2012,24(5):229-231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对骨科手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行骨科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罗哌卡因组 (A组);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组(B组).观察记录两组麻醉阻滞效果、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后2、4、8、12、24h各时点的疼痛评分及术后2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 A组麻醉效果好于B组(P<0.05),A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B组(P<0.05),A组术后不同时点VAS明显低于B组(P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托啡诺能增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延长阻滞时间,使的低浓度的局麻药在神经阻滞中就能取得较好效果,不良反应少,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总结最优的麻醉药物浓度,提升麻醉效果。方法 96例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麻醉过程中使用罗哌卡因的浓度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0.3%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0.5%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比较两组麻醉镇痛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以及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12.54±1.23)min短于对照组(16.17±1.51)min,麻醉镇痛时间(9.68±2.16)min、运动阻滞恢复时间(9.24±3.01)min均长于对照组(7.42±1.98)、(7.18±2.9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浓度麻醉,起效更快,镇痛时间较长,运动阻滞恢复快,总体麻醉效果要优于采用0.3%罗哌卡因浓度麻醉的效果,值得临床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臂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59岁,体重46~ 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C组神经阻滞用药为0.33%罗哌卡因30 ml,D组用药为右美托咪定100μg+0.33%罗哌卡因混合液30 ml.评价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效果,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于麻醉前(T0)、神经阻滞后1O min(T1)、30 min(手术开始、T2)、60 min(T3)、120min (T6)采静脉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罗哌卡因血药浓度.记录ECG、HR、SPO2、NIBP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D组T2、T3、T4罗哌卡因浓度分别(2.4±0.12)μ g/ml、(1.784±0.16)μ g/ml 、(1.552±0.12)μ g/ml均高于C组T2、T3、T4时点浓度(1.42±0.15)μg/ml 、(1.36±0.10)μg/ml、(1.02±0.08)μ g/ml(P<0.05);C组4例使用芬太尼,1例更改麻醉方式;D组无一例使用芬太尼,无一例更改麻醉方式,4例心动过缓,两组均未见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与C组比较,D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延长(P<0.05),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延长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的血药浓度,增强其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拟行上肢手术老年患者40例,采取产生随机种子数的方法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穿刺成功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AstraZeneca AB,100 mg/10 ml).观察并记录患者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评估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并记录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尺神经阻滞时间较B组短[(10.58±9.79) minvs.(19.45±7.8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A组桡神经阻滞时间快于B组[(5.98±6.84)min vs.(8.46±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快[(2.55±2.31)min vs.(7.74±4.0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在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上,A组患者起效时间较B组快[(1.71±1.43) min vs.(4.30±2.2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麻醉效果优率明显高于B组(95% vs.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A组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B组有1例患者出现穿破血管形成血肿,1例患者阻滞失败改全身麻醉.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盲探操作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麻醉药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地佐辛组(D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仪的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C组患者给予局麻药30 ml,D组混合局麻药中加入地佐辛10 mg.观察两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恢复后2h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情况.结果 术后D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7.1±1.1)h,长于C组的(4.5±0.8)h(t=10.47,P<0.01);D组患者感觉神经恢复后2h的疼痛VAS评分为(1.7±0.7)分,低于C组的(3.9±1.0)分(=9.87,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现象.结论 麻醉药复合地佐辛行臂丛神经阻滞,能延长阻滞持续时间,改善术后镇痛效果,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汪东学  金侃 《安徽医药》2015,36(5):589-591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方法 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桡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组(50例)和P组(5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仪和传统异感法定位下予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满意度。 结果 S组操作,臂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满意度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应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一剂量的罗哌卡因(150 mg)用于肌间沟径路臂丛阻滞时容量、浓度与临床效果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所用药液分别为:A组20 ml(0.75%),B组30 ml(0.5%),C组40 ml(0.375%),单盲法观察各组病例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麻醉期间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①三组患者行臂丛阻滞前后生命体征均较平稳;②感觉阻滞:A组起效快,但阻滞节段范围窄,主要阻滞C5-7节段,持续时间长;C组起效慢,但阻滞节段较宽,多分布于C4-T1,恢复快。③三组患者均产生了肘关节的运动阻滞,起效上:A〉B〉C。④三组患者中C组总体不良反应率略高。结论在剂量为150 mg的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麻醉时药液浓度高,起效就快,且感觉运动阻滞时间长,容量增大时起效稍慢,但阻滞平面更广,阻滞成功率更高,然而在容量增大的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与0.25%的布比卡因进行比较。方法:ASA分级Ⅰ~Ⅱ级60例拟行前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0.3%甲磺酸罗哌卡因)和B组(0.25%布比卡因)。术中连续监测BP、HR、SpO2,观察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作用时间,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与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作用时间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相似(P〉0.05);但运动阻滞作用时间A组长于B组(P〈0.05)。两组SBP、HR和SpO2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3%甲磺酸罗哌卡因臂丛麻醉用于前臂手术安全有效,和0.25%的布比卡因相比,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相似.但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何秀莉  郑军  张海亮 《中国医药》2014,(7):1006-1008
目的观察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将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上肢手术需要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芬太尼0.1 mg对照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手术开始切皮时及术后2、6、12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结果试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20±0.25)min比(4.50±0.97)min],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9.2±1.6)min比(5.1±1.2)min] ,术后2、6、12 h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4.12±1.24)分比(5.63±1.23)分,(5.27±2.14)分比(7.34±1.42)分,(6.34±2.23)分比(8.35±2.15)分] (均P<0.05)。结论芬太尼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严明  沈跃华  周薇  李祖阁 《中国医药》2014,(8):1221-1225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将单侧前臂手术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1%盐酸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25 ml),试验组应用地塞米松10 mg+地佐辛0.1 mg/kg+ 1%盐酸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25 ml),肌间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和麻醉后5、10 min记录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观察2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维持时间.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镇痛效果,记录术后镇痛药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分别为(2.8±2.3)、(8.2 ±2.0)min,与对照组[(4.2±2.7)、(15.3±2.6)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麻醉维持时间为(560±121)min,明显长于对照组[(251±110)min] (P <0.05);试验组术后12、24、36、48 h VAS评分分别为(3.1±1.2)分、(3.2±1.1)分、(2.2±1.4)分、(2.0±1.2)分,与对照组[(7.2±1.6)分、(6.5±1.3)分、(5.8±1.3)分、(4.9±1.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镇痛药使用率试验组(10.0%,3/30)明显低于对照组(86.7%,26/30) (P <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2组恶心、呕吐和嗜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复合地佐辛能明显增强臂丛神经的镇痛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筛选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一针法,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善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尺神经阻滞完善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麻醉操作时间,并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入室后选择肌间沟入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待寻找到异感后观察组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仅应用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结果 (1)在T1、T2、T3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MAP低于对照组,HR明显慢于对照组(P〈0.01)。(2)在T1、T2、T3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OA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显著缩短了局麻药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延长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增强了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同时无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使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