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中医经典历经久远,其文字早已非现在所能理解,所以要有耐性去翻阅工具书或者各家注解,古文字晦涩难懂,所以还需要悟性。而历史上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可能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诸多的医家流派。从"惊者平之"这四个字就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中治则的灵活性,其文字言简意赅,字字珠玑。1惊者平之1.1治则出处"惊者平之",治则名。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  相似文献   

2.
“惊肩”是七情疾患中之一种。而“惊”与“恐”是既有联系,亦有区别的。《临症指南》指出:“惊则伤胆,恐则伤肾。大凡可畏之事,猝然而至谓之惊,若从容而至,可以宛转思维者,谓之恐。是谓惊急而恐缓也”。意谓:可畏之事虽皆可引起“晾”或“恐”,但二者是有别的。致“惊”的原因,有如卒遭危难,卒睹异物,卒闻巨声等多种,但其关键在于“卒急”二字,也即卒急之间给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及其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中医学对于“惊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内经》中所谓的“惊者平之”,具体而言,即包括“习以平惊”之法。“习”乃“习,以为常”之意。“习以平惊”法,是使患者对所睹异物、所闻昇声等致惊的刺激,屡视屡闻,而  相似文献   

3.
《内经》曰:逸者行之,惊者平之。意即:对过度安逸的人,要鼓励其适当运动;对某事物感到惊恐的人,要使其象对待平常的事物一样对待感惊恐的事物,那么就没有惊恐了。  相似文献   

4.
喻嘉言儿科学术观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为我省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学家,精通临床各科,擅治疑难大证,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医学3书。其在伤寒、温病、内科杂病方面的学术特点,多有评价,但其在儿科方面的学术见解,却少专论。本文对此,略予探讨。1 辟“惊风”病名,力正其误考宋代以前,尚无“惊风”病名,只有“惊痫”之称。至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始提出小儿急、慢惊风之名。其后医家多宗其说而有所发挥,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立五脏寒热虚实阴阳之惊风辨治原则,南宋刘日方《幼幼新书》又创“慢脾风”、“慢肝风”等病名,明代虞抟、万全…  相似文献   

5.
此方载于《伤寒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主之”(第112条)。《类聚方广义》云:“柴胡加龙骨牡蛎治狂症胸腹动甚,惊惧避人,兀坐独语,昼夜不眠,或多猜疑,或欲自死,不安于床者”。又云:“治狂癎,亦当以胸胁苦满,上逆,胸腹动悸等为目的”。《方函口诀》云:“此方为镇坠肝胆郁热之主药,故不但治伤寒胸满烦惊,亦治小儿惊癎,大人癫癎”。  相似文献   

6.
麒麟 《家庭中医药》2007,14(4):60-61
心悸是心中悸动不安的一种自觉症状,俗名“心慌”。《红炉点雪》说:“悸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惊者,心跳而怕惊也。”《医学正传》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综上所述,因惊而发、心悸时作时止者,谓之“惊悸”,病情较轻: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浅述淡化     
魏启泽 《四川中医》1992,10(9):16-17
“淡”者,言中药之气味,乃“甘之微者”。或泛指某些气味俱薄的药品。考前贤徐思鹤《医学全书》所载二十四剂中即有  相似文献   

8.
妇人妊娠妊娠之名,始见于《金匮》。与妊子、重身、怀娠等均同怀孕。其脉证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渴,不能食,无寒热。”考《素问·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金匮》言妊娠之症状为渴,不能食,乃是有病之象。而脉则平,为无病之脉也。何以致之?此《素问·腹中论》所谓之:“身有病面无邪脉”也。妊娠  相似文献   

9.
对“奔豚”证概念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证出自《伤寒论》第117条,其日:“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对文中“奔豚”的诠释,历代医家皆宗《难经·五十六难》“肾之积名日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之训而淋漓发挥。如巢元方日:“夫奔豚气者,肾之积气……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话病源候论》卷十三)又方有执云:“奔豚,证发作之状也……状若惊豚突前而奔走,故曰奔豚也。”(《伤寒论条辨低一)五版教材集注家之训而定义为:“奔豚,病证名。是以小猪的奔跑状态来形…  相似文献   

10.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故谓之“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依靠饮食物的营养,在《灵枢·玉版》云:“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其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玉机真藏……  相似文献   

11.
章新亮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0):596-597
先师江心镜治病常能救险情于巧奇之中 ,平危证于怪卓之间。常谓 ,五脏六腑 ,气血阴阳 ,表现过亢过盛或因邪气迅猛有时候会动乱气血 ,撞击神志 ,凌侮他脏 ,反作升降 ,产生“溃溃乎若坏都 ,汨汨乎不可止”(《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的局面。先生根据《内经》“高而抑之” ,“散而收之” ,“惊而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等理论 ,结合几十年临床经验 ,悟出以制法治病经验。所谓制者有抑制、控制、制止之意 ,并有制逆、制亢、制乱、制变之能。制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与生化对立的现象 ,就人体的生理变化而言 ,五脏有制有生 ,有克有化 ,同样阴阳…  相似文献   

12.
“胃气”之名,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处“胃气”之原意,是指脉象中之“胃气”,也即是《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的“脉弱以  相似文献   

13.
关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病机,不论《伤寒论》教材还是各种参考书籍,均注解为“病人少阳,邪气弥漫,烦惊谵语”,如此以症状示病机,留于表象而未能深入,表述泛泛而有失具体,未能抓住方证之机,且条文中突出“烦惊”“谵语”之症状,  相似文献   

14.
六、性味功能考山茱萸的性味,历代本草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味酸,平”,《名医别录》:“微温无毒”,《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药性论》:“味咸、辛,大热”,《唐本草》:“味酸,平、微温无毒”,《本草纲目》:“气味酸,平,无毒”《雷公炮制药性解》:“味甘酸,微温无毒”,《本草求真》:“睐酸,微温而涩”,《本草从新》:“酸、涩、微温”。古本草对山茱萸性味的记载是:言酸、平、微温者居多,谈辛、甘、大热者甚少,正如缪希雍论及山茱萸性味时说:“岐伯甄权加辛,然尝其味必是酸多辛少”。近年来我们在对伏牛山茱萸生物学特性的调查中,发现其八个自然品系中确有一个(珍珠红)尝其味酸、涩微辛,这证明古人言辛并非妄说。历代中医  相似文献   

15.
乳癖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凤兰 《中医杂志》1993,34(8):497-499
1 乳癖病名考乳癖之“癖”,就其性状而言,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言:“癖者,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医宗必读》进一步指出:“癖者,僻也,内结于隐癣,外不可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医家擅长用心理疗法治疗精神心理类疾病,金·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卫德新之妻惊厥案"即是典型案例。本文拟对案中张子和巧用《内经》"惊者平之"的心理治疗方法及其心理学原理作一探讨,并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中的系统脱敏疗法相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杨养贤  郝亚宁  张键  邓景元 《陕西中医》2000,21(12):573-573
“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对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其中对小儿惊风证治之见解独特,治要精当,使我们小儿急诊临证颇受启迪。急惊风的形成历代医家各有论述,如张景岳道:“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气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热客于心隔间,则风水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吴谦又道:“有因目触异物,耳间异声,神气散乱而生者”。钱仲阳、吴鞠通则更强调感受外邪是导致急惊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小儿急惊之因不外乎痰、热、惊、风,其病变与心、肝二脏关系…  相似文献   

18.
露蜂房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费云霞甘肃省中医院(730050)《神农本草经》曰:“露蜂房,味苦咸,平,有毒。主惊疒间、疒契疒从、寒热、邪气、癫疾、鬼精蛊毒、肠痔。”又露蜂房归阳明胃经,故有祛风之功,解毒之效,能上至巅顶,下至足腹,能表能里,能脏能腑,通三...  相似文献   

19.
丁甘仁治疗泄泻七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医丁甘仁先生治疗泄泻,论病、选药,思路深细,用法精到。检阅《丁甘仁医案》和《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所载丁氏医案,对泄泻的治疗,颇觉另开生面,归纳起来约有七证。1.泄泻伴慢惊证丁氏治疗泄污伴慢惊,是仿《金匾要略方论本议·怪病总论》“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痉挛之证见矣。”丁氏认为,因久泻导致脾土虚寒,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凝聚,以致阴寒之邪壅滞于经脉,气血运行不利,经脉受病,而成慢惊。如丁氏医案:王孩,泄泻旬日,腹鸣且胀,舌薄黄根白…  相似文献   

20.
《医方考》所载六和汤被教课书方剂学列为藿香正气散之附方。有健脾化湿,升清降浊的作用。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清浊不分,霍乱吐泻,胸膈痞满,舌苔白滑等证。但笔者认为加减可治疗五泄,试论如下。1病因病机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前人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内经》有“濡泄”、“飧泄”、“注泄”之称。《难经》五泄之分,汉唐时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景岳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