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初步研究巴尔通体在恒河猴体内的存在情况,并分析其柠檬酸合成酶(gltA)的基因序列,判断巴尔通体的种属。方法16只来自福建的恒河猴,用血琼脂培养基分离可能存在的巴尔通体。根据NCBI数据库上的巴尔通体gltA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巴尔通体菌落为模板进行扩增,将获得的序列进行克隆测序。结果从3只恒河猴体内成功分离到了巴尔通体病原,并获得了巴尔通体gltA全长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五日热巴尔通体同源性99%。结论福建来源的恒河猴种群携带巴尔通体病原,巴尔通体流行地区可能存在鼠与灵长类动物之间病原体的流行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巴尔通体的感染状况。方法选择4个调查点,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定性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对照人群血清抗汉塞巴尔通体和抗五日热巴尔通体的Ig G抗体,对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232份,对照人群血清80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抗汉塞巴尔通体Ig G抗体阳性率30.17%,抗五日热巴尔通体阳性率18.10%,混合感染率14.22%。对照人群抗汉塞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13.75%,抗五日热巴尔通体阳性率6.25%,混合感染率2.5%。三项指标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同一人群的汉塞巴尔通体阳性率亦高于五日热巴尔通体阳性率。结论部分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是因为感染了汉塞巴尔通体和/或五日热巴尔通体而引起的发热,且两种巴尔通体的混合感染率也较高。部分对照人群也存在汉塞巴尔通体和/或五日热巴尔通体的隐性感染或既往感染。在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中,进行巴尔通体感染的鉴别诊断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巴尔通体(Bartonella)是一新发现的古老病原体,早在1907年,秘鲁科学家Alberto Barton首次在carrion病患者红细胞内发现杆菌状致病性病原体,命名为杆菌状巴尔通体。长期以来,杆菌状巴尔通体被认为是巴尔通体属中唯一的一种病原体。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人们关注,并发现广泛存在于鼠、猫、狗、羊、鹿等动物体内。至今巴尔通体家族已扩大到20余种。研究表明,很多与鼠类相关的巴尔通体也可感染人类引起广泛的临床体征和症状。为此鼠类作为巴尔通体的重要保存宿主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相关研究比较滞后,直至1999年10月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虫媒传染病部联合在云南鼠群中首次开展了调查,证实巴尔通体在云南鼠群中普遍存在。为弄清我省鼠形动物中巴尔通体感染特征,我们于1999年10月至今对我省的16个县(市)鼠形动物中巴尔通体的感染进行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云南巴尔通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巴尔通体(Bartonella)在云南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st,IIFT)-滴定平板技术对379份不同地区及人群血清的汉赛巴尔通体(B henselae)及五日热巴尔通体(B quintana)的IgG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在西双版纳等7州市检查抗汉赛巴尔通体(B henselae)抗体的血清共计281份,其中: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190份,查出阳性标本35份,阳性率为18.42%;健康人群血清91份,查出阳性标本13份,阳性率为14.28%。在大理等3个州市检查抗五日热巴尔通体(B quintana)抗体的血清98份,查出阳性标本5份,阳性率为5.10%。结论巴尔通体感染存在于人群中,提示巴尔通体感染在云南省属多发病的疾病之一,一些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及一些临床疑难杂症很可能由巴尔通体感染所致。今后有必要引起卫生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巴尔通体菌(Battonella)是一群广泛寄生于哺乳动物体内的革兰氏阴性,变形球杆菌(Pleomor- phic coccobacillus),已证实其中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是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CSD)的病原体。针对目前对巴尔通体菌和猫抓病的认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云南放牧人群汉赛巴尔通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在云南放牧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法(IFA)检测放牧人群血清的汉赛巴尔通体IgG抗体。结果91份放牧人群血清汉赛巴尔通体IgG抗体,捡出阳性13份,阳性率为14.28%,其中5份滴度为1:320、3份为1:1000、5份达1:3200。结论放牧人群中存在感染汉赛巴尔通体的机率较高。放牧人群同时可被布鲁氏茵和汉赛巴尔通体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有效的树鼩巴尔通体PCR检测方法,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针对NCBI公布的巴尔通体序列设计3对引物,通过对我国主要流行菌株的扩增实验来确定1对引物,并进行体系优化、特异性和敏感性测试;运用该PCR方法对60份树鼩样品进行检测,阳性样本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所建树鼩巴尔通体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灵敏度较高(2.0×10-5μg/mL),60份树鼩样本中有15份阳性样本,通过序列测定证实树鼩巴尔通体感染率为25%,与扩增结果完全相符,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论该方法的建立为树鼩巴尔通体的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云南巴尔通体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尔通体(Bartonella)是一新发现的古老病原体,迄今已发现21种及3个亚种,其中有9个种与人类感染密切相关[1,2].云南是我国最早进行相关研究的省份,1999年云南首次在鼠群中开展巴尔通体调查且证实巴尔通体在云南普遍存在[3]至今已对16个县(市)进行了巴尔通体的病原学、血清学、流行病学、系统发育等调查.为总结及深入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灵敏、特异的SYBR—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巴尔通体的方法,以用于巴尔通体的实验室快速诊断和自然疫源地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利用离心柱法抽提鼠血中巴尔通体细菌基因组DNA,在荧光定量PCR检测仪上检测基因组中枸橼酸合酶gltA的Ct含量,结合熔解曲线的Tm值进行分析,建立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法。结果检测62份阳性菌株。Ct值小于30,Tm值在81—83℃范围内;检测309份鼠血抽提的基因组DNA样品,阳性128份,阳性率为38.19%。结论建立了检测巴尔通体枸橼酸合酶gltA的SYBR—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较常规培养法更快捷、简便、敏感,适合大面积调查巴尔通体在鼠群中的分布情况,为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可作为检测巴尔通体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巴尔通体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含5%去纤维兔血脑心浸液琼脂培基对收集自云南省的16个县(市)的913份鼠类血液进行巴尔通体分离培养,对疑似菌落用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进行枸橼酸合酶基因(gltA)的379bp片断扩增,从电泳图中出现目标带的阳性菌中随机选出菌株进行电镜检测,同时将其异gltA扩增产物行已序列测定并与已知菌株进行比较。结果从913份鼠类血液中分离到巴尔通体251份,分离率为27、5%(251/913)。阳性菌落长出时间最早为3d,菌落形态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改变且特点多样;电镜扫描见多个菌缠绕成团,菌体密集,透射见菌细胞呈短杆状、菌壁较厚。核苷酸序列及相似性比较发现家鼠中巴尔通体有3个基因型。结论分离的巴尔通体种类多、生长特性不一、形态多样,呈高度流行及基因型的多样性,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可能与之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巴尔通体病 1流行病学细菌性血管瘤病,首次在1983年被认识,同时相关的疾病(紫癜肝),由巴尔通体菌,最常为B.hensalae和B.quintana引起。存在7个其它巴尔通体属,同时有几个可伴菌血症和心内膜炎,但在HIV1感染者未见发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glt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云南巴尔通体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用云南省1999年至今分离到的并已在GenBank中公布的32个巴尔通体变异体(gltA基因)为目标株,利用网上核酸序列比对程序BLAST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搜索,调出相似性最高且有效发表种典型菌株为对比株,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32个巴尔通体变异体可归为B.ehzabethae、B.tribocorum、B.grahamii、B.washoensis、B.taylrii、B.phoceensis和B.yunnannensis7个分枝。同一枝中所有分离的变异体与其发育关系最密切且有效发表种典型的菌株间的gltA基因序列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部分变异体与有效发表种典型的菌株问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结论云南巴尔通体菌不仅具系统发育多样性,而且还具有其特异性和可能有潜在的新种。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有可能与巴尔通体的感染有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中国范围内分布的巴尔通体进行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了解我国巴尔通体分布种类情况,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下载GenBank中2000-2019年公布的中国范围内的巴尔通体gltA基因序列,采用CLUSTAL X 2.0进行多序列比对确定变异体,再在NCBI中在线采用Blastn策略同源性搜索与各变异体相似性最高且是有效发表种的gltA基因序列,作为参考序列,然后利用MEGA 7.0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国的巴尔通体大致可归为25个种类,其中有11个种类可对人类致病,分别为B.henselae、B.quintana、B.elizabethae、B.clarridgeiae、B.grahamii、B.melophagi、B.rattimassiliensis、B.rochalimae、B.tribocorum、B.vinsonii、B.washoensis;还有27个变异体可能是潜在的新种。云南、黑龙江、新疆巴尔通体种类最丰富。结论中国巴尔通体种类丰富,可致人类患病的种类也较多,还有一些潜在新种,尤以云南、黑龙江、新疆等地的多样性最高,可为一些不明原因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喜马拉雅旱獭体表寄生蚤,检测巴尔通体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杀虫气雾剂喷杀兴海县和贵南县捕获的喜马拉雅旱獭体表后用检蚤镊采集其体表寄生蚤.分别对采集的蚤样品单只提取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蚤携带的巴尔通体(B...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宁夏鼠形动物体内巴尔通体的携带及自然感染情况,为宁夏鼠传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不同地区和生境,采用鼠夹法捕获鼠类,进行分类鉴定,解剖鼠类,无菌采集肝脾组织,进行巴尔通体的枸橼酸合酶基因(glt A)379 bp片段扩增和菌体培养。结果从兴庆区、平罗、灵武、西吉、原州、泾原县共捕获鼠类243只19种,其中9种自然感染巴尔通体,分离出巴尔通体63株,鼠类感染巴尔通体的阳性率为25.93%。其中野栖鼠类:朝鲜姬鼠感染率为41.67%,黑线姬鼠感染率为35.56%,子午沙鼠感染率为34.62%,三趾跳鼠感染率为30.00%,长尾仓鼠感染率为25.00%,阿拉善黄鼠自然感染率为23.80%,长爪沙鼠感染率为20.00%,洮州绒平感染率为13.64%,五趾跳鼠感染率为11.11%。但农田环境的鼠类自然感染率均为零。结论宁夏鼠形动物中携带有致病性的巴尔通体,野栖鼠类自然感染率较高。人群与外环境的鼠类接触存在感染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姚美琳  叶曦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1):1386-1387,1420
目的 了解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在厦门海沧区妇幼保健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测定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 cence test,IIFT)-滴定平板技术检测婚检人群147人(男50人,女97人),幼儿园教师78人,孕妇人群31人汉赛巴尔通体的IgG抗体.结果 共检测256份不同人群血清,检出IgG阳性14份,阳性率为5.47%.结论 汉赛巴尔通体感染存在于厦门海沧区人群中,建议在临床诊断中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胜利油区巴尔通体检测及感染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的对象为胜利油田特殊的人群,研究的内容为巴尔通体的感染率。方法运用酶标技术、分子生物学中的PCR技术对人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采集居住野外环境240人份,阳性为29份,阳性率为12.08%(29/240),采集城市生活区210人份,阳性为2份,阳性率为0.47%(2/210),居住野外环境人群巴尔通体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生活区(x2=4.52,P<0.01)。男性224份,阳性率5.36%(12/224),女226份,阳性率为8.41(19/226),(x2=1.52,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调查,胜利油田职工高危人群存在巴尔通体感染。  相似文献   

18.
结节性红斑在儿童很少发生,其可由汉赛巴尔通体病原体引起的猫抓病导致。作者报道了1例表现为结节性红斑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少年患者。根据抗汉赛巴尔通体血清学检查证实了猫抓病的诊断。尽管有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但病情进展不良伴有淋巴结脓肿需手术引流。结论:儿童结节性红斑必须考虑到有除其他病原以外的猫抓病的可能。1例15岁男童的结节性红斑和淋巴结肿大:罕见的猫抓病体征@Sarret C. @Barbier C.$Serv.Urgences M., Pédiatrie A, CHU de Clermont-Ferrand, boulevard Charles-de-Gaulle, 63058 Clermont-Ferrand Ced…  相似文献   

19.
猫抓病的实验室检查、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猫抓病在国外较多见,随着豢养宠物人群不断扩大,国内报道近几年也逐渐多了起来。过去不少研究者认为猫抓病的病原体是猫阿菲波菌(Afipia felis),但现以确定汗氏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是其病原。对其非典型感染,也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43岁,3个月前出现发作性头痛,为左侧枕部尖锐、针刺样疼痛,可自行缓解,伴言语不清,右侧上肢麻木。头颅CT示左侧颞叶出血合并左侧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左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可能性大。1个月前患者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9 ℃,20天前再次出现头痛,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均较前相似。内科系统查体: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2/6级吹风样杂音。神经系统查体:右侧Babinski症(+)。住院第4天超声心动图发现二尖瓣前叶赘生物,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菌栓脱落导致脑栓塞,立即给予万古霉素治疗。住院期间3次血培养均阴性,采血标本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行间接免疫荧光法IgG抗体检测,结果提示汉赛巴尔通体IgG抗体阳性,因此,临床诊断考虑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巴尔通体是一种需要复杂营养的细胞内革兰氏阴性杆菌,1993年首次作为导致心内膜炎的原因被记载,此后作为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一个重要病原体日益得到公认。对于明确的巴尔通体心内膜炎, 美国传染病协会指南建议2周的庆大霉素联合6周的强力霉素治疗,以获得更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