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58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两组均采取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作为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黄芪冲服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糖尿病相关方案治疗.对照组予以甲钴胺注射液穴位(曲池、足三里)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黄芪冲服,治疗10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有加快(P<0.05),且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黄芪冲服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针灸组、穴位注射A组,穴位注射B组。对照组予耳穴压耳朵非穴位位置,针灸组予针灸治疗,穴位注射A组予生理盐水穴位注射,穴位注射B组予丹参注射液行穴位注射,14 d后比较4组治疗前后的TCSS评分及肌电图机检测的正中神经以及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变化。结果:穴位注射B治疗总有效率为93.34%,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对照组,各组的TCSS评分及正中神经与腓神经的MCV及SCV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注射B组改善显著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可有效改善神经症状以及神经电生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卿鹏  胡静 《上海针灸杂志》2013,(10):855-856
目的 观察肩三针温针灸配合远端穴位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的疗效。方法 将56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肩三针温针灸配合远端穴位透刺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电针治疗。结果 经过2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肩三针温针灸配合远端穴位透刺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较电针疗法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腺苷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72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腺苷钴胺穴位注射治疗组和肌肉注射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7.78%,治疗组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注射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6.
头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肢体麻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针配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组和口服维生素B1对照组。结果:头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肢体麻木疗效确切,显著改善神经病变。可作为糖尿病肢体麻木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难治型耳鸣的临床效果。方法: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给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难治型耳鸣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穴位注射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提供依据。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照组肌采用中药熏蒸、口服地巴唑和复合维生素B、肌注弥可保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神经传导速度都有明显好转(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1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84与对照组86例。对照组予甲钴胺片500μg/次,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穴位注射治疗,穴取双侧太溪、昆仑、三阴交、足三里、丰隆、阳陵泉、合谷、曲池、肾俞。进针得气后注射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0.5~1.0 ml。40天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肌电图机检测两组的双侧正中神经以及胫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和运动传导速度(MCV)。结果:①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治疗后正中神经与胫神经的MCV及SCV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比较治疗后的MCV及SCV提高水平,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注射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可有效改善神经症状以及神经电生理,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结果:治疗2个月后,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组的临床显效率为51.9%,总有效率为88.5%,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PN)模型坐骨神经中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普通针刺组、电针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实验DPN大鼠模型,造模后14天检测各组血糖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Nrg1和ErbB2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和普通针刺组血糖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普通针刺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高(P<0.01),坐骨神经Nrg1和ErbB2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其中电针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上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坐骨神经Nrg1和ErbB2 mRNA表达,促进施万细胞生存,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坐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94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分为治疗组(予固本通络的电针疗法联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和对照组(予西药弥可保口服),疗程为2个星期。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症状评分、MDNS评分、NIS—LL评分、SF-36生活质量(QOL)量表评分,以及神经传导速度、血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神经症状评分、MDNS评分、NIS-LL评分、SF-36生活质量(QOL)量表评分等方面明显改善(p〈0.05),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P〈0.05),血流变学某些指数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简便、有效、不良反应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68例,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4例使用甲钴胺,治疗组34例使用大株红景天联合甲钴胺,疗程为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及震动感觉阈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神经传导速度及震动感觉阈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4%,经x2检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周围神经病理形态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西药组、治疗1组(肺俞、脾俞、肾俞)、治疗2组(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和治疗3组(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每组10只。模型采用空腹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溶液方法进行制备。成模后西药组予口服弥可保,治疗组予针刺治疗;各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72 h及12周后测定血糖及体质量,治疗12周后取大鼠尾神经组织HE染色以观察各组大鼠尾神经病理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血糖(29.7±1.3 mmol/L)较正常组大鼠血糖(6.1±0.09 mmol/L)明显升高(P<0.05),体质量明显下降(P<0.05),尾神经形态结构明显异常,治疗1组血糖(20.6±0.9 mmol/L)、治疗2组血糖(20.5±1.2 mmol/L)和治疗3组血糖(17.1±0.6 mmol/L)及西药组血糖(21.0±1.0 mmol/L)较模型组大鼠血糖、体质量水平及病理形态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3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1组、治疗2组及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配合体针腧穴能够明显改善大鼠血糖、体质量水平及尾神经病理学形态改变,这可能与针刺腧穴的配伍协同作用相关,通过腧穴配伍协同效应,更好的发挥了针刺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从而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的周围循环状态及病理学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李银娣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4):53-53,55
目的:探讨延缓和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方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口服自拟降糖活血祛痹汤和联用甲钴胺治疗,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麻木疼痛减轻程度、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自拟降糖活血祛痹汤联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前列地尔和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治疗组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15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前列地尔注射液20μ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甲钴胺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1日1次,对照组单纯用甲钴胺0.5mg肌肉注射,1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其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前列地尔和甲钴胺联合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3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SNCV)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FBG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联合电针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PN)坐骨神经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制备DPN大鼠模型,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BMSC组、电针加BMSC组。电针组取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行电针治疗。 BMSC组尾静脉注射BMSC细胞悬液,电针加BMSC组联合电针和BMSC移植治疗。造模14天后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中NGF和NT-3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BMSC组和电针加BMSC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增高( P<0.01),坐骨神经中NGF和NT-3 mRNA表达显著增加( P<0.01)。其中电针加BMSC组较电针组和BMSC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更为显著,坐骨神经NGF和NT-3 mRNA表达显著增高( 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电针促进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功能恢复作用优于单独治疗组,其机制可能与联合治疗协同促进NGF和NT-3等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方法:6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有效率为6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