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前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膀胱的特异性穴位(中极、膀胱俞、委中及肾俞穴)的红外辐射温度与OAB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86例患者均采用电针治疗。利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患者电针前后各穴位的红外辐射温度,并采用OABSS症状量表记录患者的症状评分,根据红外辐射温度及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治疗前OABSS症状评分为8.00(7.00,9.00)分,治疗后为2.00(4.00,6.00)分,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各穴(中极、膀胱俞、委中及肾俞)红外辐射温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OABSS症状评分与中极的红外辐射温度存在秩相关关系,且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中极的红外辐射温度对于评价OAB症状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中极穴等红外辐射温度特性分析,为经穴脏腑相关以及穴位特异性理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采集试验组33例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中极穴、中脘穴、内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以3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采集同名穴位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健康人群与OAB患者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右内关穴(P<0.01),中脘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右内关穴(P<0.05)。对照组中极穴与中脘穴、右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极穴(P<0.05);组间中脘穴、右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OAB患者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高于本体非相关穴位内关穴及正常人体中极穴,说明膀胱功能病变会引起其募穴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膀胱特定穴委中、中极、膀胱俞对急性尿潴留后家兔的膀胱内压和膀胱组织三磷酸腺苷(ATP)浓度的影响,探讨膀胱的特定穴与膀胱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将48只健康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非经非穴组、电针委中组、电针中极组、电针膀胱俞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均向家兔膀胱灌注2倍于膀胱容量的37℃温生理盐水(大约40 ml),并停留2 h,制作急性尿潴留模型。电针组通过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观察电针前、急性尿潴留后家兔膀胱内压的变化,所有组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家兔膀胱组织的ATP浓度。结果:与电针前比较,电针委中组、中极组和膀胱俞组的膀胱内压均明显升高(P﹤0.05);与委中组和中极组比较,电针后膀胱俞组的家兔膀胱压力明显偏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委中组和中极组的膀胱组织ATP含量明显较高(P﹤0.01);与膀胱俞组和非经非穴组比较,委中组和中极组膀胱组织ATP含量明显较高(P﹤0.01)。结论:电针膀胱特定穴委中、中极、膀胱俞,从膀胱内压来看,膀胱俞效果较好,有利于急性尿潴留的及时排尿;而从膀胱组织ATP浓度来看,委中和中极效果较好,有利于膀胱组织ATP浓度的升高,对ATP活性下降的膀胱组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针刺肾俞、会阳、肾俞加会阳对不稳定膀胱(USB)主要症状的影响,探索针刺不同穴位治疗USB的穴位特异性。方法:将89例USB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以I—PSS积分为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3次、治疗6次后进行疗效评定和组间比较。结果: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均能明显改善USB患者I—PSS总积分(P〈0.05),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疗效优于肾俞组(P〈0.05);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0%、82.8%和90.0%,但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要明显高于肾俞组(P〈0.05)。结论:会阳穴、肾俞穴、肾俞加会阳穴均能调节USB患者排尿紊乱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且以肾俞加会阳穴治疗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慢性胆囊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温度,探究特定穴是否能够反映脏腑病症。方法:收集慢性胆囊炎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健康受试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自带系统对受试者左右双侧胆的募穴(日月)、背俞穴(胆俞)、下合穴(阳陵泉)进行测温,分别进行组内自身左右两侧温度及组间温度的比较。结果:1对照组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自身左右温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试验组的日月穴自身左右温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试验组左右两侧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胆囊炎患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温度与胆囊疾病相关,其特定穴具有反映脏腑病症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背俞穴配合常规穴位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为探索高效而科学的减肥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单纯性肥胖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背俞穴组(背俞穴结合常规穴位)和常规穴位组各56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体重变化和体重指数)。结果:背俞穴组总有效率为96.43%,常规穴位组总有效率为82.14%,背俞穴组优于常规穴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穴结合常规穴位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穴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前期实验所完成的工作基础——拔罐大椎穴监测健康成人督脉经线上穴位的穴表温度变化,发现拔罐大椎穴能够提高健康成人督脉穴位的皮表温度。为进一步深入探寻拔罐疗法的作用规律,本实验观察拔罐大椎穴前后对正常健康人膀胱经的穴表温度变化的影响,从温度角度继续探讨拔罐疗法对能量代谢影响的机理。方法: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左肺俞:P=0.004〈0.01,右肺俞:P=0.000〈0.01;左肝俞,P=0.003〈0.01,右肝俞:P=0.000〈0.01,左肾俞:P=0.029〈0.01,右肾俞:P=0.000〈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拔罐前后穴表温度随时间变化有差异。结果表明,拔罐大椎穴对正常健康人膀胱经上的左右肺俞、左右肝俞、左右肾俞穴表温度变化的影响显示共同规律:拔罐后穴表温度均升高且拔罐5 m in时升高最显著,而后趋于平稳。结论:拔罐大椎穴能够提高膀胱经穴位的穴表温度,拔罐疗法对能量代谢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健康人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相关经络穴位疼痛阈值的差异。方法:选择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健康成年人34例为正常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为IBS组。采用疼痛测量仪分别测量正常组与IBS组大肠经、小肠经、胃经、脾经、胆经和治疗IBS的临床常用腧穴等经络穴位处的疼痛阈值,重复测量3次,穴位主要选取每条经络双侧的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募穴、下合穴、原穴、络穴及背俞穴,并比较两组临床常用穴位的疼痛阈值情况。结果:IBS组大肠经五输穴、络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原穴合谷、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背俞穴大肠俞穴降低更为明显(均P0.01);IBS组小肠经五输穴、募穴、原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络穴支正、下合穴下巨虚、背俞穴小肠俞降低更为明显(均P0.01);IBS组胃经合穴足三里、背俞穴胃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IBS组胆经合穴阳陵泉、背俞穴胆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IBS组脾经背俞穴脾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IBS组内关、太冲、太溪、三阴交、气海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IBS病变主要在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但也与肝经、脾经、肾经部分穴位关系密切。当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与脏腑相关的穴位出现疼痛阈值降低的现象,经络腧穴从相应的沉寂状态转向敏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方法。方法:120患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针刺配合温针灸法治疗。主穴取突出节段及上下节段之夹脊穴,委中;配穴取环跳穴,秩边,承山,足三里,太冲;肾俞,大肠俞,膀胱俞,风市,中渎,阳陵泉,绝骨等,每日治疗一次。对照组60例,采用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取穴同温针灸组,,每次选用4个穴位,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后,缓慢注射药液,每穴注射药液1~3ml,每日治疗一次,分别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愈显率90.17%,对照组愈显率7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腰突四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腰突四穴组、大肠俞关元俞组、环跳委中组,3组均采用电针治疗,10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3组均进行疗效分析及半年后随访分析。结果腰突四穴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5.00%和95.00%;大肠俞关元俞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5.00%和80.00%,环跳委中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2.50%和80.00%。腰突四穴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大肠俞关元俞组、环跳委中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随访,腰突四穴组的远期疗效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电针腰突四穴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比较有效的配穴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热敏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女性OAB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进行热敏灸治疗;对照组给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30 d观察效果。结果 86例患者均完成研究,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好。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前24 h排尿次数及尿急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热敏灸治疗OAB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尿频、尿急等临床症状,其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灌注辣椒辣素类似物(RTX)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效果。方法:34例OAB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19例用0.5%利多卡因溶液40mL从导尿管注入膀胱,保留3min后全部排出,予以膀胱灌注辣椒辣素类似物(RTX)治疗,对照组15例用1:5000呋喃西林(安慰剂)替代RTX,方法同实验组。观察两组用药前、用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临床症状(每日排尿次数、尿急程度)。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临床症状比较,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0/19例(52.6%)有轻度尿道刺激症状或膀胱区不适,均可耐受。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RTX单剂量膀胱灌注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女性OAB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壮医药线点灸联合小剂量酒石酸托特罗定片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PR)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TUPR后出现OAB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年龄、病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1),分别采用壮医药线点灸联合小剂量酒石酸托特罗定片、单纯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收集治疗前后各个患者3d总排尿次数、平均每天排尿次数,平均每次尿量及3d尿失禁总次数、平均每天尿失禁次数并进行评估。结果:各组治疗前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有效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在治疗TUPR后OAB方面有效,能减少患者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的剂量,降低单纯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怡肾抗凝散穴位贴敷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联合激素口服及环磷酰胺(CTX)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怡肾抗凝散穴位贴敷双侧肾俞、膀胱俞及膏肓俞。2组总疗程均为半年,治疗期间均未采用其他针对本病的治疗措施。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半年时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8.46%,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lb、TC、TG、Plt及Fib治疗前后组内比较,2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Alb、TC、TG、Plt及Fib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比较,TC、TG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Plt、Fib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比较,Alb、TC、TG、Plt及Fib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怡肾抗凝散穴位贴敷能够改善患者的高凝倾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养老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使用电针养老穴治疗,对照组电针委中、肾俞、大肠俞治疗。结果:临床疗效上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养老穴,与电针委中、肾俞、大肠俞治疗急性腰扭伤,均有显著疗效,但电针养老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优于传统穴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对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需行TURP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治疗组予以术前3天,术后3天少腹逐瘀汤灌肠,对照组予以术前3天,术后3天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观察术后膀胱痉挛痛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4h、48h、72h两组膀胱痉挛痛发生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12h,24h两组膀胱痉挛痛发生率比较,0.01〈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少腹逐瘀汤灌肠治疗TURP术后膀胱痉挛痛效果优于对照组,本方法符合传统中医理论,亦符合现代医药学理论,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分析针刺"四海之腧"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四海之腧组(29例)和空白对照组(30例),每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纤维蛋白原(FIB)、脂蛋白(Lpa)、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客观指标量值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但四海之腧组的下降幅度明显比空白对照组大(P<0.01);两组间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四海之腧组比空白对照组好;治疗后四海之腧组各客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空白对照组则除Crp外均无明显变化(P>0.05);四海之腧的Cr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四海之腧针刺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四海之腧针刺法能有效地降低各种中风危险因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赵红星 《中医药学刊》2013,(10):2257-2259
目的:探讨运用中药对膀胱癌介入化疗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04例临床确诊并行膀胱癌介入化疗术结合经尿道电切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实验组于介入术后水化输液,并增加运用中药治疗,对照组于介入术后单纯水化输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发生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在发热、骨髓抑制、胃肠道副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皮疹脱发、轻度心电图改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持续时间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介入灌注化疗术后加用中药治疗能显著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持续时间,适合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