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我科诊断的肝脏病变患者80例,包括脂肪肝20例,肝血管瘤17,肝癌介入治疗后14例,肝转移瘤13例,原发性肝癌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4例,肝脓肿1例。采用经肘静脉注射SonoVue造影剂2.5 mg 造影,连续、实时、动态对肝脏病灶及其周围肝组织增强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结果 80例肝脏病变患者超声造影增强时相主要为肝动脉期和无肝实质期,增强类型主要为周边增强或无增强,其次为周围向心、整体增强,而中央扩散很少;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87.5%(70/80),显著高于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33.8%,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经手术病理学或穿刺组织活检确诊为乳腺肿块的乳腺疾病患者128例进行超声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 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弹性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测算弹性成像及灰阶声像图下病灶的长径及面积,测算长径变化率及面积比.结果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85.96%,特异度为95.77%,准确率为91.41%,阳性预测值为94.23%,阴性预测值为89.47%;病灶恶性组≥4分的占比为38.28%(49/128),显著高于良性组的2.34%(3/128) (P<0.05);乳腺恶性病灶在灰阶成像及弹性成像中长径、面积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灶在灰阶成像及弹性成像中长径、面积测值差异不显著(P>0.05),良、恶性组间灰阶成像和弹性成像中的长径变化率、面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可以较为准确的判定乳腺肿物的相对弹性硬度,直径变化率及面积比等定量参数对肿物良恶性鉴别具有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3.
刘洋洋  杨星星  葛舒 《肝脏》2023,(11):1310-1313
目的 分析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结合超声造影应用于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就诊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0TMRI-DWI、超声造影及病理检查,比较肝脏良性病变与肝脏恶性病变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病灶的超声造影参数。分析3.0TMRI-DWI、超声造影及二者联合检查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69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肝脏良性病变38例(55.07%,共有47个病灶),肝脏恶性病变31例(44.93%,共有38个病灶)。肝脏恶性病变患者ADC值比肝脏良性病变患者低(P<0.05)。肝脏恶性病灶峰值强度比肝脏良性病灶高(P<0.05),肝脏恶性病灶始消时间、始增时间及达峰时间均比肝脏良性病灶短(P<0.05)。3.0TMRI-DWI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及二者联合检查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82.61%、68.12%、94.20%,灵敏度分别为88.87%、70.97%、93.55%、特异度分别为81.57%、65.79%、94.74%,与病理诊断的Kappa值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剂量超声造影联合血清微小RNA-106b(microRNA-106b,miR-106b)在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57例)和恶性病变组(63例).所有患者均给...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研究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肝局灶性病变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做对比.结果: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8%、75.2%、76.6%、88.0%、81.7%及99.2%、98.5%、98.4%、99.3%、98.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976).结论:超声造影提高了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能力,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增强CT扫描与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81例,均进行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观察肝脏占位性病变增强CT和超声造影表现特征,记录并比较肝脏良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参数,比较增强CT扫描与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本组包括肝细胞癌41例,肝硬化再生结节7例,肝脓肿5例,肝腺瘤3例,肝血管瘤18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7例;经过量化分析,41例肝脏恶性病变患者达峰时间[(33.2±5.8) s]、上升时间[(24.1±4.9) s]和平均通过时间[(108.5±21.3) s]均明显低于40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分别为(48.6±13.2) s、(38.7±11.5) s 和(156.7±35.6) s,P<0.05],灌注指数(145.3±39.2)明显高于肝脏良性病变患者[(83.6±17.9),P<0.05];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度为97.1%,特异度为92.3%,诊断正确率为96.3%,而增强CT扫描则分别为80.3%(P<0.05)、91.2%(P>0.05)和85.2%(P<0.05)。结论 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方面能在形态学和数据测量方面提供丰富的反映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信息,且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行高频超声、弹性成像以及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共146例.选取时间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将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73例.对照组采取高频超声和弹性成像的检查方法,实验组则采取高频超声、弹性成像以及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效能。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97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接受肝穿刺活检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EUS检查,采用Tom Tec Sono Liver CAP 软件分析CEUS数据,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超声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经病理学检查,在97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诊断恶性病变41例(胆管细胞癌5例、转移性肝癌10例、肝细胞癌26例)和良性病变56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9例和炎性假瘤27例);恶性病变动脉期局部血流量为(63.9±12.1)mL/min,显著大于良性病变【(42.7±8.9)mL/min,P<0.05】,延迟期局部血流量为(17.6±2.4)mL/min,显著小于良性病变【(19.0±2.7)mL/min,P<0.05】;恶性病变始峰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和通过时间分别为(11.5±2.1)s、(34.1±6.9)s、(25.8±4.3)s和(110.5±20.7)s,显著短于良性病变【分别为(14.1±2.3)s、(45.9±6.2)s、(37.6±5.8)s和(149.3±24.1)s,P<0.05】,而灌注指数显著大于良性病变【(141.2±20.0)对(89.7±18.9),P<0.05】;二维超声诊断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78.4%,准确度为78.4%,阳性预测值为70.8%,阴性预测值为85.7%,而CEUS诊断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82.1%,准确度为81.4%,阳性预测值为76.7%,阴性预测值为85.2%。结论 CEUS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协助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9.
董磊  沈晓青 《胰腺病学》2014,(4):269-270
胰腺癌是一种病情进展快、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由于胰腺的解剖位置特殊,发病隐匿,缺乏明显的症状及体征,一旦被发现,50%以上患者已进展为晚期,其5年生存率仅为5%,而早期胰腺癌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60%~70%.因此,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目前,超声造影技术(CEUS)已成为临床上用于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较为灵敏的方法,但其定性诊断仍存在困难.近年来出现的内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多用于乳腺、甲状腺检查,但对胰腺病变鉴别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胰腺病变的超声造影和内镜超声弹性成像特征,探讨二者联合检查对胰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会 《肝脏》2016,(10):831-834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的230例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患者共246个病灶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在246个病灶中,常规超声诊断得出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性结果53个,肝脏局灶性病变恶性结果136个,共准确诊断189个;超声造影诊断得出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性结果88个,肝脏局灶性病变恶性结果144个,共准确诊断232个。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91.3%,96.6%)、特异度(54.6%,90.7%)、阳性预测值(75.6%,94.1%)、阴性预测值(80.3%,94.6%)及准确性(76.8%,94.3%),除敏感性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超声造影的出现和发展为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常规超声鉴别诊断相比较,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价值。方法 2013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增强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超声造影和增强CT发现动脉期高增强、等增强和低增强分别为【103例(93.6%)、7例(6.4%)、0例(0.0%)和86例(78.2%)、24例(21.8%)、0例(0.0%),P<0.01】;门脉期呈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分别为【0例(0.0%)、16例(14.5)、94例(85.5)和0例(0.0%)、27例(24.5)、83例(75.5),P>0.05】;延迟期呈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分别为【0例(0.0%)、4例(3.6)、106例(96.4)和0例(0.0%)、15例(13.6)、95例(86.4),P<0.01】;超声造影诊断的灵敏性(97.3%)显著高于增强CT(75.5%,P<0.01),特异性为91.8%,显著高于增强CT的52.7%(P<0.01),准确性为95.5%,也显著高于增强CT的67.3%(P<0.01)。结论 与增强CT比,超声造影诊断PLC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可能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可由甲状腺炎症、退行性变、自身免疫等多种原因引起,可分为良性及恶性,其良恶性的判断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患者预后的判断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超声造影是近年来新兴的诊断方法,具有低声压、灰阶等特性,可避免高频超声造影对良恶性判断力不足的弊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在肝脏局灶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院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8例肝脏局灶性良、恶性病变患者,采用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评定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以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超声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78例肝脏局灶性病灶患者,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恶性病灶54例,其中胆管细胞癌4例,转移性肝癌11例,肝细胞癌39例,诊断为良性病灶24例,其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4例,肝血管瘤9例,肝脓肿11例;常规超声检查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75.9%(41/54),诊断良性病变的特异度为75.0%(18/24),准确度为75.6%(59/78),阳性预测值为87.2%(41/47),阴性预测值为58.1%(18/31);弹性成像5 分法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8.1%(53/54),诊断良性病变的特异度为79.2%(19/24),准确度为92.3%(72/78),阳性预测值为91.4%(53/58),阴性预测值为95.0%(19/20)。与常规超声检查比,弹性成像的诊断效能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50,P=0.005)。结论 在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方面,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比常规超声检查更灵敏和更准确,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影像学检查疑为恶性的112例143个≤2.0 cm的肝脏病灶分别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两种检查技术对微小肝癌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112例143个病灶中,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恶性、良性病变分别为103个、40个和100个、43个。病理诊断恶性病变111个,其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79个(高、中、低分化癌分别为19、38、22),肝内胆管细胞癌(ICC)8个(高、中、低分化癌分别为4、3、1),转移性肝癌(MC)24个;良性病变32个。与病理对照,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3%、84.4%、87.3%和86.5%、87.5%、86.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微小(≤2.0 cm)肝癌具有相似的效能,超声造影更简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胆囊胆汁CEA测定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测定41例胆囊胆汁CEA,胆囊结石与胆囊良性息肉胆汁CEA水平均在500ng/m1以下,胆囊癌则超过500ng/ml,其平均值高达前两者的3倍。作者认为胆囊胆汁CEA测定可为临床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胆囊息肉恶变提供一个较好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血清学检测在肝脏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病理确诊为良性肿瘤患者59例,恶性肿瘤患者67例,从患者的超声造影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检测指标,采用ROC曲线构建联合诊断预测曲线。结果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的达峰时间变短和峰值强度增强(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79.9%和79.3%,血清学检测AFP和GGT浓度升高(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80.2%和66.1%。根据ROC曲线特征和曲线下面积选取达峰时间和AFP作为联合诊断指标,联合诊断预测曲线下面积为90.2%,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论联合超声造影和血清学检测ROC曲线预测的诊断效能比单独诊断更精确,为无创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孙波  Michael  J  Levy 《胰腺病学》2006,6(6):370-372
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胰腺各种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内镜医师和消化科医师所认识。在胰腺癌的TNM分期上.Eus与CT、MRI、MRCP、PET等影像学检查互为补充.着重于对胰腺癌的浸润范围(T)和淋巴结转移(N)进行判断;在对胰腺囊性病变性质的判断上,其影像学特征较CT检查更为敏感.加之EUS引导下的细针穿刺(EUS—guided fine—needleaspiration,EUSFNA)对囊液进行各项生化(CEA、CAl99和淀粉酶)及细胞学检查.对判断囊肿的性质和决定治疗方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内镜超声引导下的Trucut活检技术(EUSguided Trucut biopsy.EUSTCB)的发明,为我们准确判断胰腺各种病变的性质提供了组织病理学的诊断。鉴于EUS及其引导下的细针穿刺,尤其是Trucut活检在国内尚未普遍开展,有必要将这些技术进行总结.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并使临床医师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肾脏占位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22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肾脏占位患者75例,对75例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肾脏占位的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灌注模式,分析灌注特点,最后对比分析手术病理结果。结果 75例肾脏占位性疾病患者共75个病灶,其中肾脏恶性肿瘤63个,良性肿瘤12个。肾脏超声造影定性诊断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66.7%,准确度为92.0%。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能够动态观察肾脏占位的血流情况,通过其增强模式以及灌注特点有助于判断其良、恶性,对其性质的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胆囊胆汁CEA测定论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测定41例胆囊胆汁CEA,胆囊结石民胆囊良性息肉胆汁CEA水平均在500ng/ml以下,胆囊癌则超过500ng/ml,其平均值高达前两者的3倍,作者认为胆囊胆汁CEA测定可以临床诊断胆囊结石并胆囊癌、胆囊息肉恶变提供一个较好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联合BI-RADS诊断对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效能。方法老年乳腺病变患者102例,经病理检查分为良性组(n=66)和恶性组(n=36)。所有患者接受高频超声检查,观察肿块的边界、形状、血流特点、内部回声和钙化等情况,再结合BI-RADA分级判定肿块的良恶性,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 66例乳腺良性肿瘤中,44例病变部位的血流特点和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明显的良性肿瘤特征,BIRADS分级为Ⅱ级;而另22例患者的血流特点和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无确定性,18例BI-RADS分级为Ⅲ级,4例为Ⅳ级。36例乳腺恶性肿瘤中,23例病变部位的血流特点和高频超声具有恶性肿瘤特征,BI-RADS等级为Ⅴ级;剩余13例由于其血流特点和高频超声检查结果尚未定性,2例BI-RADS分级为Ⅲ级,11例为Ⅳ级。结论高频超声联合BI-RAD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应用,有助于鉴别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提高对恶性乳腺病变的诊出率和准确性,有利于对患者乳腺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