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结肠镜检查发现的结直肠息肉以直径≤5mm的微小息肉(DP)最为常见。目前关于DP内镜下处理方式的报道尚少。目的:分析结直肠DP的内镜、病理特点和处理方式,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4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结肠镜检查病例的临床资料.纳人其中发现结直肠息肉并符合DP标准者.凡合并较大息肉(≥6mm)者予以排除。回顾性分析DP的内镜特点、病理性质和处理方式。结果:共纳入结直肠DP病例269例(402枚DP),占同期息肉检出例数的21.8%,其中180例(66.9%)为单发。43.3%的DP分布于直肠、乙状结肠,60.0%的DP直径〉3mm,绝大多数DP形态为山田I型(53.5%)或山田Ⅱ型(42.0%)。305枚送病理检查的DP中.绝大多数为腺瘤性息肉(50.2%)或炎性息肉(47.5%):〉3mm的DP为腺瘤性的可能性较大,≤3mm者多为非肿瘤性(P〈0.05)。66.9%的DP系以活检钳钳除:〉3mm、山田Ⅱ+Ⅲ型和多发DP采用热活检钳钳除或高频电凝切除的可能性较≤3mm、山田I型和单发DP更大(P〈0.05)。结论:对于直径〉3mm的结直肠DP,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可能更为有效,并应送病理检查,以免漏诊进展期腺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 (PLG)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 10 3例PLG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及术后随访资料作统计分析。结果 胆固醇性息肉 5 4例 ,炎性息肉 34例 ,未见息肉 7例 ,胆囊肿瘤性息肉 (NPG) 8例 (腺瘤 6例、腺癌 2例 )。在直径≤ 5mm、6~ 10mm、11~ 15mm、>15mm组 ,NPG分别为 0(0 / 2 2 )、3例 (3/ 6 4 )、4例 (4 / 16 )、1例 (1/ 1) ,腺癌 2例直径均≥ 15mm ,NPG在直径 >10mm组多于≤ 10mm组。NPG中单发 6例 (6 / 8) ,非NPG中单发 2 7例 (2 7/ 95 )。术后中长期并发症发生率 32 8% (19/ 5 8)。结论 PLG应先做定期B超随访 ,出现下述表现之一者宜切除胆囊 :直径 >10mm、单发广基、随访中增大、伴有胆囊结石、症状明显或其它影像学检查提示NPG。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1119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和内镜特点。方法 将2067例RE分为老年组(1119例)和非老年组(948例),并对其临床和内镜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RE检出率分别为8.9%和4.3%(P〈0.01);呕血或/和黑便的发生率分别为14.6%和6.9%(P〈0.05);其他临床表现两组相似。老年组内镜下分级为Ⅰ级62.4%、Ⅱ级24.7%、Ⅲ级11.6%和Ⅳ级1.3%,非老年组分别为74.5%、21.1%、4.1%和0.3%,两组构成趋势一致,但老年组Ⅲ级+Ⅳ级所占的比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分别为13.0%和4.4%(P〈0.01);老年组伴发食管裂孔疝和残胃者分别为32.4%和9.8%,非老年组分别为11.9%和4.2%(均为P〈0.05);老年组合并的Barrett食管伴异型增生者占33.8%(24/71)、癌变者占4.2%(3/71),非老年组分别为11.8%(9/76)和0%(均为P〈0.05)。结论 RE是老年人常见病,检出率是非老年人的2倍;老年人RE伴发食管裂孔疝和残胃者较多,内镜下病变较重,伴出血者较多;老年人RE合并的Barrett食管更易发生异型增生和癌变。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胃息肉的研究远不及结肠息肉,胃息肉与癌变以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存在较多争议。目的:总结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不同类型胃息肉与癌变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胃息肉患者,分析不同类型胃息肉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癌变以及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共检出1825例胃息肉患者,检出率4.3%。男女之比为l:2.3,663%为单发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并发息肉(2种息肉同时发生于同一病例)分别占62.5%、32.2%、0.8%、1.7%和2.8%。贲门、胃底体和胃窦是增生性息肉较常见的发生部位。增生性息肉肠化生率和异型增生率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5.3%对0.2%,7.2%对0.4%,P〈0.001)。2例增生性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0.3%。增生性息肉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36.5%对8.0%,P〈0.001)。结论:胃息肉检出率较低,以胃底腺和增生性息肉多见,并发息肉并非罕见。增生性息肉的肠化生率、异型增生率和H.pylori感染率均高于胃底腺息肉.且其可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H.pylori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有一定癌变倾向。目的:了解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出的111例胃息肉患者的内镜、病理资料和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老年患者(≥60岁)为胃息肉高发人群(56.8%);单发性息肉80例(72.1%),多发性息肉31例(27.9%);息肉主要位于胃体(52.3%);息肉直径≤0.5cm多见(69.4%);息肉类型主要为增生性息肉(40.5%)和炎性息肉(33.3%)。息肉治疗以活检钳钳除30例,内镜黏膜下注射0.9%NaCl溶液联合高频电切摘除54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4例,余1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2例患者接受随访,其中2例复发。结论:胃息肉直径较小,多为单发;息肉主要位于胃体,以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为主;治疗方式多选择内镜下切除,息肉切除后有复发的可能性,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经结肠镜检出的158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20例进行1-6年(平均4.5年)的结肠镜随访,并与青中年组的437例患者相对照。结果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癌变率分别为30.0%及23.4%,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10.2%及6.9%(P<0.01),随年龄增长检出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但升结肠的癌变率(37.5%)明显高于左半结肠(14.3%,P<0.05),且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及升结肠的癌变率也显著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部位(P<0.01);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占77.6%,也明显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病理类型(P<0.01)。37例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56.9%)显著高于管状腺瘤(3.4%,P<0.01)。息肉体积大(>2cm)、基底宽、数量多,癌变率高。腺瘤性息肉经内镜下摘除者其癌变率明显低于未摘除者(P<0.01)。结论 老年人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其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老年人应尽量行全结肠检查,检出大肠息肉者应尽可能首选肠镜下摘除,定期随访,减少癌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下腔静脉直径/体表面积(VCD)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89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组),于透析前及透析后1h采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下腔静脉直径,计算VCD;另选择与透析组相匹配的89例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VCD。测量超滤量≥2.5kg及〈2.5kg透析前后VCD。采用Cox回归分析法对VCD与超滤量的关系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透析组透析前及透析后1h的VCD分别为(9.92±0.99)、(9.01±1.43)mm/m^2,透析前后比较,P〈0.05;对照组VCD为(8.88±1.29)mm/m^2,与透析组透析前比较,P〈0.05。超滤量≥2.5蚝者透析前后VCD分别为(9.93±1.78)、(8.90±1.31)mm/m^2,透析前后比较P〈0.05;超滤量〈2.5kg者透析前后VCD分别为(9.30±1.21)、(9.02±1.10)mm/m^2,透析前后比较P〉0.05。超滤量≥2.5kg时超滤量与VCD呈负相关(r=-0.928,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VCD明显降低;超滤量≥2.5kg时VCD与超滤量呈负相关;VCD能初步判定患者体液处于平衡状态时的体质量,可作为超滤量≥2.5奴时血液透析量的调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钛夹对结肠大息肉电切时预防出血的效果。方法将67例(82颗大息肉)结肠大息肉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钛夹组。对照组34人,共39颗息肉,息肉平均直径22cm;钛夹组33人,42颗息肉,息肉平均直径2.5cm。先用钛夹钳夹息内的根部,平均每颗息肉1.4个止血夹,然后行息肉电切术。术后观察两组疗效及出血、穿孔发生率。用染色放大结肠镜观察随访。结果对照组一次性息肉完全切除率为100%(39/39),钛夹组为97,6%(41/42,P〉0.05)。对照组病理检查:腺瘤型息肉占92.3%(36/39),其余为增生性息肉。25%的腺瘤性息肉伴轻度非典型增生,2.8%的伴中度非典型增生和2.8%伴有癌变。钛夹组腺瘤性息肉占95.2%,其余为增生性息肉。27.5%的腺瘤性息肉伴有轻度非典型增生,7.5%的伴有中度非典型增生和7.5%的伴有癌变。术后3、6、12个月用染色放大结肠镜观察随访,未见残留癌灶和复发征象。钛夹组出血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8%(P〈005)。钛夹组无穿孔病例,对照组中1例发生小穿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钛夹钳夹结肠大息内后仍可完整地电切该息肉,包括癌变的息肉,并且比普通电切术减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结肠息肉漏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结肠息肉的漏诊情况,包括漏诊率、漏诊息肉大小、分型、部位和病理状况。方法回顾3年间在120d内接受多次结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前2次肠镜检查的息肉数,漏诊息肉数,计算漏诊率。结果符合要求的患者共143例,男92例,女51例,年龄23~82岁;漏诊息肉数共126枚,漏诊率22.5%;在漏诊的息肉中,〈5mm、5~9mm和≥10mm息肉分别占80.2%、18.3%和1.6%,各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山田Ⅰ、Ⅱ、Ⅲ和Ⅳ型息肉分别占87.3%、8.7%、3.2%和0.8%,各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肝曲、升结肠和盲肠分别占11.1%、27.0%、12.7%、19.1%、10.3%、15.1%和4.8%,各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漏诊的晚期腺瘤在漏诊的腺瘤性息肉中占14.8%;漏诊息肉数与基础息肉数间相关分析显示有显著的相关性(r=0.674,P〈0.01)。结论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结肠息肉有较高的漏诊率,各段结肠间漏诊率不同,且漏诊息肉绝大多数为〈5mm的Ⅰ型息肉。患者罹患息肉越多,漏诊越多。  相似文献   

10.
大肠腺瘤摘除后5年复发率及随访间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探讨大肠腺瘤摘除后的复发率及随访间期。方法:10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腺瘤者,在腺瘤摘除后第3年及第5年行全结肠镜随访;随机选择107例初次结肠镜检查正常者在第5年随访全结肠镜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60例接受随访者中,5年发现有小腺瘤或息肉(8.3%)。腺瘤组第3年72例接受随访者中,23例(31.9%)发现管状腺瘤或增生性息肉;第5年有76例患者接受随访,共发现25例37枚息肉(复发率32.9%;95%可信区间;22.1%-43.7%),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23例为状腺瘤,2例为增生性息肉,最大腺瘤直径为12mm。第5年时,原腺瘤数为1、2或2枚以上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0.0%、38.9%和55.6%(P=0.024);原腺瘤直径≤5mm及>5mm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3.4%和48.3%(P=0.025);复发率与患者的年龄及腺瘤位置关系不大。结论:多发性腺瘤患者及较大腺瘤者较易复发;腺瘤后5年内随访是安全的;对小的单发低度增生不良腺瘤患者及初次检查正常者,可延长随访间期。  相似文献   

11.
郑彦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5):300-301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 (PLG )的临床若干问题 ,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 腹部B超检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 2 0 3例 ,其中 3 0例经腹腔镜或剖腹胆囊摘除术 ,对其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3 0例患者中男性 1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2 8~ 62岁 ,平均年龄 3 8岁。有症状者 16例 ,占 5 3 .3 3 %。真性肿瘤 5例 ( 16.66% ) ,息肉样病变 2 5例 ( 83 .3 3 % ) ,胆囊增厚 18例( 60 .0 % ) ,合并结石者 4例 ( 13 .3 % )。结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属胆囊良性肿瘤 ,但少数有恶变危险 ,建议对单发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直径≥ 10mm或多发性的直径≥ 12mm、直径 <10mm ,但胆囊壁显著增厚 ( >4mm)及 (或 )伴有结石、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和B超动态检查息肉短期增大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手术切除指征。方法对2008年8月-2013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331例住院已经手术的PLG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331例手术病例中,肿瘤性息肉13例(3.9%),非肿瘤性息肉318例(96.2%);将肿瘤组与非肿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发现性别(χ2=6.2,P=0.013)、年龄(≥40岁/40岁)(χ2=3.90,P=0.048)、息肉大小(≥10 mm/10 mm)(χ2=77.4,P0.000 1)、病灶数目(多发/单发)(χ2=6.2,P=0.013)、息肉基底宽度(≥6 mm/6 mm)(χ2=111.8,P0.000 1)、是否合并胆囊结石(χ2=7.5,P=0.006)在2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症状是决定手术指征的一个单独因素,有症状即应手术。大多数胆囊息肉恶变率低,年龄≥40岁、直径≥10 mm的单发息肉、息肉基底宽≥6 mm、近期增大明显、息肉合并结石等肿瘤相关因素,也是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3.
石泉  章璟  王国增  杨佳伟  顾燕  杨芳 《山东医药》2011,51(46):14-15
目的观察不同体质指数(BMI)尿路结石患者结石化学成分。方法根据我国BMI标准,将850例尿路结石患者分为正常组(BMI〈24)245例、超重组(BMI24—27)327例、肥胖组(BMI≥28)278例。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分析其结石化学成分。结果850例中,结石成分为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磷酸镁铵者分别为645(75.9%)、128(15.1%)、52(6.1%)、25(2.9%)例。其中尿酸结石患者平均年龄均高于其他结石成分患者(P〈0.05),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0.05);磷酸铵镁结石男性比例低于女性(P〈0.01)。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中,草酸钙结石者分别为70.2%、78.0%、78.4%(P〈0.05),尿酸结石者分别为2.9%、7.0%、7.9%(P〈0.05),磷酸镁铵结石者分别为7.3%、1.2%、1.1%(P〈0.01),三组磷酸钙结石比例相近(P〉0.05)。结论BMI对结石成分有一定的影响;超重及肥胖的结石患者中,尿酸、草酸钙结石比例显著高于BMI正常的结石患者;尿酸、草酸钙结石患者应注意控制体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接受直径≥3.0mm的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患者再狭窄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管径≥3.0mm药物支架,并获得6个月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90例患者(95个病变)的资料(心肌梗死、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再狭窄及桥血管病变除外)。根据是否进行运动训练患者被分为运动训练组(42例)和非运动训练组(48例),对其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运动训练组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非运动训练组(9.5%比18.8%,P〈0.05)。结论:对于接受管径≥3.0mm的冠状动脉支架患者,运动训练也是减少再狭窄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和非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年龄≥75岁的46例患者(高龄组)与〈75岁的308例患者(非高龄组)进行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和采用的治疗措施。结果与非高龄组比较,高龄组患者以呼吸困难、疲乏等心功能不全为首发症状者多见(39.1%vs16.6%,P〈0.01),女性(56.5%VS29.2%,P〈0.05)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5.7%w28.2%,P〈0.01)多见。高龄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60.9%W47.1%,34.8%Ⅷ15.6%,P〈0.05)比例高,而血脂异常、吸烟比例低于非高龄组(32.6%VS52.3%,34.8%VS63.6%,P〈0.05)。高龄组从出现症状到入院时间更长(P〈0.05),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再灌注治疗者少于非高龄组(78.2%VS95.8%,71.8%VS94.8%,P〈0.05。高龄组肾功能恶化者更多见(6.5%VS0.3%,P〈0.05)。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典型临床症状多见,而且接受再灌注治疗者的比例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内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胆囊内息肉样病变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本组胆固醇性息肉34例(47.2%),炎性息肉6例(8.3%),单纯性腺瘤14例(19.4%),乳头状腺瘤16例(22.2%),肌腺瘤2例(2.9%);胆囊壁有强回声或中等回声团突人胆囊腔内,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呈单发或多发;部分回声团表面不光滑,少数可见有乳头状突起,少数回声团或与胆囊壁以蒂相连。结论多数胆囊内息肉样病变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断,但超声在判断良恶性病变或对微小病变有无癌变方面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非放大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国际结直肠内镜分型(NICE分型)系统判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普通内镜医师行白光结肠镜检查检出、并行NBI观察及NICE分型的224处结直肠息肉资料,对NICE分型结果和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24处息肉中NICE 1型59处,2型159处,3型6处;病理诊断非肿瘤性息肉58处,肿瘤性息肉166处。依据NICE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1.6%、77.6%、92.1%、76.2%和87.9%。NICE分型预测大息肉(直径≥10mm)、小息肉(直径6~9mm)和微小息肉(直径≤5mm)肿瘤性与否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97.0%、80.9%和95.7%、87.8%、83.3%,诊断准确率随病变直径变小而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结论 临床实际工作中,普通内镜医师利用非放大内镜下NICE分型判断结直肠肿瘤总体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其易感性因素.方法:选择2009/01-2009/12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274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1678例超声诊断PLG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抽取1700人非PLG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生活方式、行为因素、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和体质量指数(BMI)、脂肪肝、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囊癌等,以OR值为PLG易感性因素.分析PLG直径>10mm行胆囊切除术219例患者的超声病理学特点以及手术治疗良性非肿瘤性PLG合理性.结果:27400人健康体检中,资料完整27301人,应答率为99.64%.经超声诊断PLG者1678例,发病率6.15%,其中男性59.95%(1006/1678),女性40.05%(672/1678),男女比例1.5∶1;30-59岁占64.96%(1090/1678).P L G单发37.72%(633/1678),多发62.28%(1045/1678);直径≤10mm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锯齿状腺瘤患者的临床、结肠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2009年12月消化内镜中心及病理科检出的32例大肠锯齿状腺瘤患者的临床、结肠镜及病理特点。结果32例大肠锯齿状腺瘤患者以腹痛就诊者20例(62.5%),腹泻7例(21.7%),便血2例(6.2%),CEA升高体检2例(6.2%),结肠癌术后复查1例(3.1%);结肠镜检查病变位于直肠者18例(56.2%),位于乙状结肠者3例(9.3%),位于直乙交界处者5例(15.5%),位于降结肠者2例(6.2%),位于横结肠者3例(9.3%),位于升结肠者1例(3.1%);多发4例(12.5%),单发28例(87.5%);腺瘤直径多在1~6mm,最大直径20mm,平均直径9.5mm,32例大肠锯齿状腺瘤中广基息肉(Is)25例(77.3%),亚蒂息肉(Isp)6例(19.6%),有蒂息肉(Ip)1例(3.1%)。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单纯锯齿状腺瘤8例(25.8%),活检结果为锯齿状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68.2%),锯齿状腺瘤,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3.1%),锯齿状腺瘤,局部恶变1例(3.1%),手术后病理证实为中分化腺癌。结论大肠锯齿状腺瘤作为一种独立的腺瘤形态与直结肠肿瘤密切相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演变关系(附49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息肉患者494例,癌变者101例,随着息肉的增大,其癌变率也增加。恶变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57.4%),次为乙状结肠(19.8%)。管状腺瘤瘤体较小,恶变率较低,绒毛型腺瘤瘤体较大,恶变率较高,且呈重度不典型增生多见。单发息肉癌变率13.1%,2-5个息肉者癌变率24.4%,6个以上者癌变率38.0%,腺瘤病12例全部癌变。息肉癌变时间1至15年。癌变术后标本病理均见癌旁组织残存良性管状腺瘤或绒毛型腺瘤成份,从组织学上证明了息肉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