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的辐射剂量。方法将21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分成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其中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51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50例;股动脉组行CAG 55例,行PCI 54例。比较不同路径冠状动脉介入的辐射累积剂量(CD)、剂量面积乘积(DAP)和透视时间。结果行PCI患者经桡动脉组DAP、CD、透视时间均明显高于经股动脉组(P均<0.05);行CAG者两组DAP、CD、透视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CD与透视时间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时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较大,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辐射防护,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被检者所受辐射剂量值的统计、分析与评估,探讨如何降低其放射诊疗的风险度,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方法 收集113例受检者检查时在线记录的全部辐射剂量值及其相关的参数值,进行分类统计,对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比对、分析与评估。结果(1) 单纯冠脉造影(CA)69例,总累积剂量面积乘积(DAP) 均值为7257.8±7935.6μGy·m2 ;总累积皮肤入射剂量(ESD) 均值为865.5 ±418.87mGy,其中有6例>2Gy,占9%;透视皮肤入射剂量率>100mGy/min有24例,占35%。(2)冠脉造影 介入(I CA)44例,总累积剂量面积乘积(DAP) 均值为20811.8±11704.1μGy·m2 ;总累积皮肤入射剂量(ESD),均值为2979.7±1625.1mGy,其中有42例>2Gy,占95%;透视皮肤入射剂量率>100mGy/min为33例,占75%;结论 I CA被检者所受辐射剂量约是CA的4.4倍。CA和I CA的透视皮肤入射剂量率超过指导水平的分别占到35%和75%;总累积皮肤入射剂量>2 Gy者分别占到9%和95%,提示我们在医用放射诊疗防护中介入放射学的防护是重中之重,必须建立一套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术者身体各部位的剂量当量情况.方法 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接受PCI治疗的患者195例,其中31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TFA组),164例采用经桡动脉途径(TRA组),记录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剂量-面积乘积(DAP)和2名术者身体各部位的剂量当量.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TRA组手术时间长于TFA组[(47.01±15.88)min比(40.56±t13.18)min,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曝光时间和DAP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A组左腕关节剂量当量为(0.41±0.11)μSv,高于TFA组的(0.37±0.09)μ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者左颞部剂量当量远高于右颞部.结论 术者身体左侧接受了更高剂量的电离辐射,尤其是在TRA组术者左腕关节部位更为显著.应该重视PCI手术的辐射安全,进行有效的放射防护,以降低术者敏感部位的剂量当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心律患者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扫描技术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80例心率在80~100次/min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R- R间期30%~50%进行前瞻性窄窗扫描3个心动周期,对照组按R- R间期30%~80%进行常规扫描3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采用4级评分法评分,辐射剂量值由设备自动计算。结果可评价血管段和优良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总节段、右冠状动脉(RCA)、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LAD)和旋支(LCX)的质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RCA和LCX与心律波动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 =0.41、0.47)。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7.63±3.29)和(12.85±2.7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4,P<0.05)。结论窄窗扫描技术可应用在心律波动不大的高心率患者,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介入诊治中的放射防护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心血管造影机放射线在心脏介入术中对不同人员、不同部位的影响,并对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调查,探讨其中的规律,旨在为防止过度辐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共对12台普通冠状动脉造影和25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的放射线剂量进行了测定。X线测定计量元件放置在医、患及机器设备的不同位置,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术者、助手和巡回护士,分别摆放6个位置,共计18个点;第二组为患者及铅屏的不同部位,共10个点。计量元件由放射卫生防护所的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测量。结果随着透视、曝光的时间延长,透视剂量、曝光剂量上升。在28个监测点上,辐射剂量有明显的不同。术者的左前上臂及患者的左腋下及后背部所受放射量最大。铅屏和铅衣可阻挡90%以上的放射线。结论应用大型血管造影机行心脏介入检查和治疗,目前的X线防护措施是有效的。但术者某些部位的受照剂量仍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发生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在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行PCI治疗的537例患者,分为未发生CIN组(Ⅰ组)与发生CIN组(Ⅱ组),前瞻性观察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及院内事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与CIN的相关性.结果 Ⅰ组共486例患者,Ⅱ组51例.Ⅰ组与Ⅱ组除了下腹围[(87.9±9.0)cm vs.(81.2±15.1)cm,P=0.024]、体质量[(63.5±10.6)kg vs.(59.7±9.2)kg,P=0.008]、体质量指数[(24.4±3.4) kg/m2 vs.(23.4±2.8) kg/m2,P=0.032]、PCI治疗前血红蛋白[(13.2±2.0)g/dLvs.(12.3±2.0)g/dL,P=0.003]、PCI治疗后血红蛋白[(12.4± 1.9) g/dLvs.(11.5±1.8)g/dL,P=0.001]外,其余基线特征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同其他已知的危险因素一样,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1 g/dL是发生CIN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1 g/dL是PCI治疗患者发生CIN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联合介入诊疗技术在心血管内科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连续住院的21例拟诊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心血管病(称为复合心血管病)的患者,经术前讨论拟定个体化联合介入方案,制定手术成功标准、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防治预案,观察手术成功率、近远期临床效果、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接受2项联合介入诊疗手术的患者20例;接受3项联合介入诊疗手术患者1例。1次手术成功率90.5%,1例穿刺部位血肿。近期手术效果15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和/或心律失常消失,4例症状减轻;1例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和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后12h心律失常复发。远期效果随访期内2例心绞痛复发,1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支架内再狭窄并再次接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无心源性死亡病例。结论在手术设备和术者技术、经验具备的心脏中心可谨慎开展联合介入诊疗手术。联合介入手术成功率与单项介入手术相似,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近、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右侧桡动脉途径(RTA)和经左侧桡动脉途径(LTA)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术者身体各部位的剂量当量。方法接受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的患者164例,其中LTA组22例、RTA组142例,记录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剂量—面积乘积( DAP)及术者身体各部位的剂量当量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球管辐射总剂量及D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LTA组左侧颞部、铅衣外、左腕关节剂量当量均高于RTA组相应部位(P均<0.05),其他各部位剂量当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左颞部剂量当量均远高于右颞部(P均<0.05)。结论与RTA相比,LTA的前倾体位使术者在PCI治疗中身体左侧接受更高剂量的电离辐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不同射频消融策略的X线曝光剂量,探索减少术中X线曝光剂量的方法.方法 2013年6月至10月156例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PSVT患者,根据术者不同分为A、B两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优化后的低剂量透视条件.A组74例,为常规X线透视下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B组82例,采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NavX)结合X线透视进行射频消融,术中缩小X线透视窗.记录患者的累积入射剂量(CD)、剂量面积乘积(DAP)、透视时间并换算单位时间放射剂量.结果 A组的累积入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透视时间分别为22.0(12.0 ~34.0)mGy,130.0(66.7~237.7)μGym^2,16.3(11.1 ~26.0)min.B组的累积入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透视时间分别为6.5(3.0~12.2)mGy,39.5 (20.8 ~ 76.5)μGym^2,6.2(3.5~9.1)min.与A组相比,B组在累积入射剂量、剂量面积乘积、透视时间上均明显降低(P值均<0.001).校正透视时间后,A、B两组累积入射剂量比率分别为1.13(0.81~1.98) mGy/min,1.11 (0.67~1.77) mGy/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6),剂量面积乘积比率分别为8.85 (5.91 ~ 12.76) μGym^2/min,6.23(3.93 ~10.04) μGym^2/min,B组明显低于A组(P=0.007).结论 采用三维电场导航系统并缩小X线透视窗,可以明显减少PSVT术中X线曝光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手术的单中心辐射剂量值,以加强国内先心病介入医师的术中辐射防护意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低辐射剂量影像策略下进行的先心病介入手术的辐射剂量值,包括透视时间、空气比释动能和剂量-面积乘积(DAP)。纳入先心病介入手术种类包括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主动脉缩窄球囊血管成形术和复杂体-肺动脉侧支堵闭术。结果纳入496例先心病患儿介入手术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主动脉缩窄球囊血管成形术和复杂体-肺动脉侧支堵闭术分别为178例、77例、96例、68例、36例和41例,介入手术的辐射剂量DAP/kg中位数分别为7.25μGy·m2/kg、8.99μGy·m2/kg、24.61μGy·m2/kg、12.61μGy·m2/kg、11.68μGy·m2/kg和30.74μGy·m2/kg。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低辐射剂量影像策略下六类常见先心病患儿介入手术的单中心辐射剂量值,可用于儿童先心病介入手术辐射防护质量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1.
陈文  王又平  王相智 《山东医药》2010,50(41):99-10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或)PC I的200例患者,分别监测造影前2天内和造影后第3、7天的血清肌酐(Scr),分析冠状动脉诊疗术发生CIN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患者中,发生C IN 14例(7%)。CIN组和非C IN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所占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影剂剂量和高脂血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是C 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是CIN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原有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丁国良  钱萍艳  胡刚锋 《山东医药》2011,51(48):94-95,120,F0003
目的优化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方案,降低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方法分析268例心率规律且小于70次/min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病例资料,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患者各134例,观察两者成像质量,比较两者单次扫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在扫描范围、对比剂种类速率和注射部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质量评分(3.71±0.52)分,回顾性心电门控组质量评分(3.78±0.36)分,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在CTDIvol分别为(14.02±0.02)、(79.50±10.09)mGy;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38±0.28)、(23.84±4.35)mSv,P均〈0.05。结论在心率规律且小于70次/min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减轻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经外周静脉(手背静脉)泵入腺苷三磷酸(ATP)的方法测定血流储备分数(FFR),并通过与标准的测量方法[深静脉(股静脉)泵入ATP]测量FFR的对比研究,评价经外周静脉泵入不同剂量ATP测定FFR的可行性。探讨经手背静脉泵入ATP测定是否能够准确测量FFR。方法针对航天中心医院27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中的31条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进行外周静脉和股静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及两种途径测定的FFR数值测量与数据分析。结果经手背静脉泵入ATP[≥140μg/(kg ·183; min)]测量的4组FFR值与标准方法测量FFR值的一致性、相关性。两种途径注射ATP后心率、PR间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背静脉ATP注射剂量为160μg/(kg·183;min)时,FFR测量结果与股静脉组FFR结果一致性与相关性最好(R2=0.904, P=0.001)。经手背静脉泵入ATP达FFR值时间[从(53.7±15.8)s到(58.2±11.6)s]较标准方法[(48.7±17.9)s]延长(P=0.015)。结论经手背静脉泵入ATP测量FFR值可与标准方法取得相似的结果,使用手背静脉注射ATP[剂量160μg/(kg·183;min)]测量冠状动脉FFR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与正常剂量相比,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可使血管成形术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风险降低14%。虽然双倍剂量组严重出血风险增高40%,但颅内、致死性或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关性出血风险并未增高。因此,美国汉密尔顿总医院Mehta等的研究得出结论,接受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所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均可考虑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择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160例作为前瞻组。将相同扫描参数输入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程序,获得扫描剂量数据作为回顾组。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采用4级评分法。结果 2名放射科医师在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评价方面均有良好的一致性。160例患者除8例图像有严重血管错层伪影、2例冠状动脉严重钙化,共显示1449个冠状动脉节段。1~3分以上的1431个节段(98.76%)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前瞻组与回顾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1.17)mSv vs (22.09±6.72)mSv,P0.01]。结论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在对冠心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动脉介入诊治过程中患者所受X线辐射的强度。对 112例冠心病患者 (5 3例冠状动脉左心室造影和 5 9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 )采用随DSA机配置的穿透电离室型剂量监测系统 ,测得剂量面积乘积和皮肤入射剂量 ,用Monte Carlo转换系数从剂量面积乘积估算有效剂量。 112例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动脉介入诊治过程中的剂量面积乘积、皮肤入射剂量和有效剂量均值分别为 5 9.1± 5 1.5Gycm2 、6 2 6± 5 90mGy和 8.3± 7.2mSv;其中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过程中的剂量值分别为 83.5± 5 7.6Gycm2 、92 6± 6 5 6mGy和 11.7± 8.1mSv ,冠状动脉左心室造影过程中的剂量值分别为 31.9± 2 1.5Gycm2 、2 92± 2 18mGy和 4 .5± 3.0mSv ,两组间各剂量值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组透视剂量对总剂量的贡献 (剂量面积乘积为 6 1.6 %± 12 .9% ,皮肤入射剂量为 6 2 .1%± 14 .2 % )明显大于冠状动脉左心室造影组 (剂量面积乘积为4 7.8%± 13.9% ,皮肤入射剂量为 4 4 .2 %± 16 .1% ) ;而摄影剂量对总剂量的贡献 (剂量面积乘积为 38.5 %± 12 .9% ,皮肤入射剂量为 37.5 %± 13.6 % )明显小于冠状动脉左心室造影组 (剂量面积乘积为 5 2 .0 %± 13.7% ,皮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结核病DNA疫苗电转染后的免疫原性.方法 40只BALB/c小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每组5只.其中4组分别用100 μl生理盐水和10 μg、50 μg、100 μg结核分枝杆菌Ag85A DNA肌内注射免疫小鼠;另4组用100 μl生理盐水和10 μg、50 μg、100 μgAg85ADNA肌内注射加电转染免疫小鼠.每2周免疫1次,共3次.最后1次免疫后2周杀死小鼠.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IFN-γ的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细胞百分比、分泌IL-4的Th2细胞百分比,以及Th1与Th2的细胞比值.用SAS 9.2软件处理数据,实验数据以“-x±s”表示,对有关数据进行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免疫结束后2周,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50 μg[(646.05±342.53) pg/ml]和100 μgAg85ADNA肌内注射组[(738.61±372.68) pg/ml]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1.73±3.88)pg/ml](f值分别为4.065、4.647,P值均<0.05)和10 μg Ag85A DNA组[(87.83±120.82)pg/ml](t值分别为3.513、4.094,P值均<0.05);10 μg Ag85A DNA电转染组[(357.06±105.18) pg/ml]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t=2.247,P<0.05),高于100 μg Ag85ADNA电转染组[(86.08±135.73) 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6,P>0.05);50 μg Ag85ADNA电转染组[(648.60±439.41)pg/ml]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t=4.081,P<0.05)和100 μg Ag85A DNA电转染组(t=3.539,P<0.05).与直接肌内注射组IFN-γ水平[(87.83±120.82) pg/ml]比较,10 μg Ag85A DNA电转染组增高3倍[(357.06 pg/ml)/(87.83 pg/ml)]; 50 μg Ag85A DNA肌内注射组[(646.05±342.53) pg/ml]与电转染组[(648.60±439.41)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6,P>0.05);100 μg Ag85A DNA电转染组[(86.08±135.73)pg/ml]较肌内注射组[(738.61±372.68) pg/ml]降低88.35%(t=4.105,P<0.05).小鼠PBMC分泌IFN-γ的Th1细胞百分比,不同剂量Ag85A DNA肌内注射组[10 μg Ag85A DNA:(1.39±0.84)%;50 μg Ag85A DNA:(1.55±0.33)%;100 μg Ag85A DNA:(2.13±0.47)%]和DNA电转染组[10 μg Ag85A DNA:(1.42±0.47)%; 50 μg Ag85A DNA:(1.88±0.51)%; 100 μg Ag85ADNA:(1.43±0.68)%]均高于生理盐水组[(0.65±0.31)%](t值分别为2.002、2.431、4.015、2.084、3.332和2.105,P值均<0.05),但不同剂量Ag85A DNA电转染组与肌内注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81、0.901和-1.91,P值均>0.05).小鼠PBMC分泌IL-4的Th2细胞百分比,不同剂量Ag85A DNA肌内注射组[10 μg Ag85A DNA:(1.42±1.18)%; 50 μg Ag85A DNA:(1.14±0.78)%; 100 μg Ag85A DNA:(1.24±0.76)%]和DNA电转染组[10 μg Ag85A DNA:(1.19±1.09)%; 50 μg Ag85A DNA:(2.06±0.96)%;100 μgAg85A DNA:(1.47±0.65)%]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电转染组[(4.14±2.55)%](t值分别为-3.392、-3.738、-3.616、-3.676、-2.599和-3.325,P值均<0.05),但不同剂量DNA肌内注射组与DNA电转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84、-1.139和-0.292,P值均>0.05).结论 DNA电转染免疫可以增强低剂量DNA疫苗的免疫应答,使用少量的DNA疫苗就可以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靶病变浅表性钙化对介入操作及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61例冠心病患者(61处靶病变),根据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脉靶病变钙化情况分为浅表性钙化组和非浅表性钙化组,对比两组之间介入操作特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浅表性钙化29例,非浅表性钙化32例。浅表性钙化组面积狭窄率大于非浅表性钙化组[(75.70±7.11)%VS(68.78±5.56)%,P=0.019];前者术后支架对称性及支架膨胀指数明显小于后者[(0.85±0.06)US(O.90±0.02),P=0.016;(0.68±0.14)w(0.82±0.10),P=0.021]。浅表性钙化组术后最小支架直径[(2.51±0.43)w(2.76±0.29)mm]、最小支架面积[(5.86±1.82)VS(6.73±1.40)miTl气相对管腔获得[(1.26±0.68)坩(1.37±0.72)]趋于小于非浅表性钙化组,但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无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冠状动脉靶病变浅表性钙化可能较非浅表性钙化对支架的充分扩张及对称性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年轻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分为抽吸组(使用抽吸导管,37例)及常规治疗组(不使用抽吸导管,42例),观察两组的术后冠脉血流 TIMI分级、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抽吸组在术后 TIMI血流分级[(2.33±0.48)级比(3.00±0.00)级]、2h ST段50%回落率(45.24%比70.27%)、1周时的LVEF值[(47.21±9.28)%比(52.16±7.87)%]显著上升;心绞痛症状(50.00%比27.03%)、随访中心功能分级[(1.52±0.71)级比(1.22±0.42)级]显著减少或降低(P<0.05或 P<0.01)。MACE事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PCI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低剂量模式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125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研究组(63例),分别进行平板DSA常规剂量采集和低剂量采集模式。比较两组采集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图像质量为1级的患者占比(84.13%)低于对照组(90.32%),研究组图像质量为2级、3级的患者占比分别为12.70%、3.17%,均高于对照组(8.06%、1.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自动控制曝光条件下累积剂量(CD)、剂量面积乘积(D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在透视状态下,研究组血管较为模糊,但两组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平板DSA低剂量模式与常规剂量模式的图像质量相当,同时在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前提下,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对保障临床检查安全性具有重要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