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逄涛 《山东医药》2006,46(1):32-33
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及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64.2%,以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多见;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9.2%,以中、重度为主。非脑血管病组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11.7%,以等回声、强回声斑块多见;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3%。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颈动脉狭窄可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升高,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1概述 脑卒中占据美国死亡榜的第3位(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也是最常见的致死、长期致残和住院的原因之一。每年有近100万脑卒中相关事件发生,包括70万新的或复发的脑卒中。医疗费用巨大,估计2006年脑卒中的直接和间接费用约579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尿酸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来院就诊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有无动脉斑块及斑块的性质,分为4组:颈动脉软斑组(21例),颈动脉硬斑组(18例),颈动脉混合斑组(55例),正常对照组(26例),检测所有对象的SUA水平。结果:(1)软斑组SUA水平[(463.33±126.35)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17.38±129.15)μmol/L]、硬斑组[(328.78±126.22)μmol/L]及混合斑组[(377.36±160.94)μmol/L],P〈0.05~0.01;(2)根据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分成轻、中、重度三组,进行颈动脉硬化狭窄程度与SUA水平的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356,P=0.000)。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任博  李琳  唐延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3):261-264, 26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自噬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为完善其病理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根据颈动脉斑块分级将12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三组(Ⅰ级、Ⅱ级、Ⅲ级),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颅动脉狭窄支数和程度。并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丹酰戊二胺染色观察自噬体;同时提取外周血总蛋白,采用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自噬相关因子LC-Ⅱ/LC-Ⅰ及Beclin-1水平。结果不同斑块分级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血管狭窄数及狭窄程度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Ⅱ级和Ⅲ级相关指标明显高于Ⅰ级,且Ⅲ级明显高于Ⅱ级(P0.05)。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超薄切片中,可见双层膜延伸包裹的自噬体和自噬性凋亡细胞;丹酰戊二胺染色后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显绿色荧光的自噬体。不同斑块分级的LC-3Ⅱ/LC-3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Ⅱ级和Ⅲ级明显高于Ⅰ级,且Ⅲ级明显高于Ⅱ级(P0.05)。经相关性分析,LC-3Ⅱ/LC-3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性(R2=0.75和0.79)。结论自噬能够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级情况,可能为其介导该病发病和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踝臂指数(ABI)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180例及非脑卒中老年患者(非脑卒中组)100例,行ABI测量。收集2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患者ABI异常患病率分别为37.2%和9.0%;与非脑卒中组比较,脑卒中组患者ABI明显下降(0.95±0.21vs1.06±0.14,P0.01);脑卒中组患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1.824,95% CI:1.007~3.305,P0.05)和ABI异常(OR=5.292,95% CI:2.477~11.309,P0.01)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结论 ABI降低的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增加,临床应重视老年患者ABI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连续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分为有症状组44例和无症状组29例,双盲评价影像资料,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与30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与无症状组比较,有症状组患者纤维帽较薄/破裂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斑块纤维帽稳定性预测30d内临床症状稳定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9.5%、65.5%和74.0%,纤维帽较薄/破裂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纤维帽完整较厚者的7.39倍,OR值7.39,95%CI:2.6920.3(P<0.001)。2组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及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纤维帽较薄/破裂与30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近期临床症状稳定性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分(FRS)在我国脑卒中风险人群中的应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RS在脑卒中风险人群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北京市良乡医院、大兴区人民医院、门头沟区医院3所医院的神经内科收集的既往无脑卒中的508例脑卒中风险人群。完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FRS,男性271例,女性237例。总体FRS评分(13.1±5.7)分。颈动脉超声结果(0级)内膜正常组15例;(1级)内膜增厚组29例,全部为女性;(2级和3级)动脉斑块组261例,女性122例;动脉狭窄组(包括轻度4级、中度5级、重度6级、完全闭塞7级)203例(39.96%),女性71例。并按照FRS 10年发病风险概率,分为低危(FRS≤5%)、中危(6%≤FRS≤9%)、高危(FRS≥10%)。结果 FRS风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级呈正相关(r=0.337,P=0.000)。颈动脉斑块组中2级与3级患者FRS风险低、中、高危比例有差异(29.26%vs 19.42%,21.14%vs 15.11%,50.41%vs 64.73%,P=0.018)。动脉狭窄组中4级+5级与6级+7级患者FRS风险低、中、高危比例无差异(13.14%vs 12.31%,11.68%vs 10.77%,75.18%vs 76.92%,P=0.682)。结论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FRS有相关性;脑卒中风险率随着斑块数目增多、狭窄程度加重而增高,且多发斑块与3个斑块的脑卒中风险率有明显差异;但狭窄70%与狭窄≥70%的脑卒中风险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评价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143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47例.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饮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石龙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2例,男性386例,女性166例,年龄45~82(64.14±10.12)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作为检测及分级指标,将患者分为正常组87例、硬化组99例、斑块形成组283例、管腔狭窄组8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检测TC、TG、HDL、LDL、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硬化组、斑块形成组和狭窄组年龄、高血压(75.8%、86.9%和90.4%vs 43.7%)、糖尿病(24.2%、34.6%和39.5%vs 13.8%)、高脂血症(48.5%、54.8%和53.0%vs35.6%)、收缩压、舒张压、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110,95%CI:1.041~1.183,P=0.001)及糖尿病(OR=9.362,95%CI:1.112~89.303,P=0.036)是颈动脉硬化发生及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颈动脉硬化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防治中,应密切监控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有可能延缓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及进展,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老年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15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包括传统术式46例,外翻术式97例,增加补片9例。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脑缺血症状均有改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的并发症以局部血肿及声音嘶哑为主,术后血压不稳定多见于采用外翻术式后。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IADE)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6至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93例,依据影像学诊断标准分为IADE组56例,非IADE组237例。患者完善头颅MRI、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检查,通过测量双侧颈内动脉直径、双侧大脑中动脉直径、基底动脉直径、双侧椎动脉直径,评估基底动脉侧移、分叉高度确定IADE。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ADE与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的关系。结果 IADE组H型高血压、尿酸、基底动脉直径、左椎动脉直径、左颈内动脉直径、右颈内动脉直径、左大脑中动脉直径和右大脑中动脉直径明显高于非IADE组[75.0%vs 60.8%,P<0.05;326.00(284.18,403.40)μmol/L vs 312.00(248.60,375.00)μmol/L,P<0.05;4.70(3.90,5.00)mm vs 3.50(3.30,3.90)mm,P<0.01;4.10(3.40,4.60)mm vs 3.60(2....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分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CTA)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分布特点,探讨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分布与IC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有完整病史的36例ICVD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住院的38例无ICVD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2周内行CTA,检测其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分布。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77.8%,高于对照组的39.5%(P=0.029);研究组中斑块检出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52.6%(P=0.041),且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是造成ICVD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神经丝蛋白轻链(NfL)和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在我院放射科行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86例为研究组,同期8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以及生化指标,检测血清NfL水平,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根据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计算梗阻动脉内径大小及数量评估颈内动脉狭窄分级,并分析上述指标与血清NfL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血糖、血脂、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数量以及血清Nf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分支血管狭窄数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增加,血清NfL水平明显升高(P<0.05),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283、0.299、0.345,P均<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NfL水平明显升高,且NfL水平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卒中改良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该缺血性卒中改良分型(简称K-TOAST分型)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以及各卒中亚型的比例,并与传统TOAST分型进行比较。方法 408例患者接受了前瞻性的全面脑血管检查,由2名神经内科医师独立进行了K-TOAST和TOAST分型,比较这两种分型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及各亚型的构成比。结果 K-TOAST分型里比例最高的亚型是动脉粥样硬化型,其后是小动脉疾病、原因不明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其他病因型。传统TOAST分型分别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疾病、原因不明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其他病因型。新分型系统的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值为0.83(P〈0.01)。结论 K-TOAST分型可减少原因不明型卒中患者数量,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累及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为(3.7±1.6)mm、(27.7±15.0)mm及(37.9±30.6)%;37例(67.3%)斑块内伴有钙化,24例(43.6%)斑块内伴有出血,25例(45.5%)斑块内伴有富脂质坏死核,13例(23.6%)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颅内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前循环(包括大脑前、中动脉)的管腔狭窄度分别为(37.2±26.5)%和(37.5±26.2)%。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66,r=0.564,P<0.01)。前循环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79,r=0.598,P<0.01)。结论颅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可以作为预测颅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指标。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作为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血管病变,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很多研究都已经发现,颈动脉狭窄与轻度认知障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颈动脉狭窄是可以预防的,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有望为延缓甚至逆转认知障碍的发生提供一条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603例首诊患者分为非狭窄组(A组:狭窄<50%)与狭窄组(B组:狭窄>50%或闭塞),对患者的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及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卒中的发病与CAS程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CAS>50%者占17.3%(277/1603例)。高龄、男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与CAS的形成显著相关(r=0.024、0.777、0.827、0.762、0.750)。B组患者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37.20%(103/277)和21.6%(287/1326),P<0.001。B组中CAS 51%-69%的患者卒中发生率30.4%(38/125);CAS-70%或闭塞者卒中发生率为42.8%(65/152例)。斑块的发生率为64.4%(1032/1603),其中卒中及TIA患者的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率高于非卒中患者,P<0.001。结论 CAS与高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显著相关;随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且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形成与卒中的发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2013年1月-12月收住入院的既往有高血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204例,记录其血管性危险因素,并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113例有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组),91例颅内动脉正常(对照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组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程、冠心病和高脂血症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88,11.878,8.862,P<0.01),收缩压均值、收缩压标准差、负荷值和舒张压标准差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4.582,-3.273,Z=-2.619,-3.581,P<0.01);颅内动脉狭窄与收缩压均值、收缩压标准差、收缩压变异性、收缩压负荷性及舒张压标准差有弱的相关性(r=0.281,0.301,0.251,0.162,0.184,P<0.05).结论 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高血压病程长、冠心病及高脂血症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均值、收缩压标准差、收缩压负荷值及收缩压变异性可能与颅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及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209例,应用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122例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86例,稳定斑块组36例,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比较2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时间、分布及狭窄的关系,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颈动脉斑块等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209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122例,占58.4%。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年龄更高,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比例更多(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易损斑块与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和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相关性。方法:4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TOAST分型法分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组(AI,n=143)、腔隙性梗死组(LI,n=225)、心源性栓塞性梗死组(Cl,n=30)和病因不明性卒中组(50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积分(Ps)。结果:AI和LI亚组颈动脉IMT和P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I亚组Ps的ROC曲线下面积远大于IMT(0.78比0.63,P〈0.05)。结论:颈动脉IMT和PS能较好地预测AI和LI的发生风险,但PS可能更可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预测AI的发生风险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