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技术在儿童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中图像质量和X线剂量的关系,以较低的X线剂量提供满足诊断所需的IVP影像。方法总结分析50例儿童IVP患者的X线曝光条件、图像后处理参数、EI(Exposure Index)、DR影像资料的相关性,提供优化的DR摄影曝光参数。结果与常规曝光条件相比,使用准高千伏,提高DR探测器灵敏度,X线曝光量可降低至20%,被检者的X射线面积乘积剂量平均降低至14%。结论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用DR成像技术与投照参数优化组合,对降低儿童的X射线辐射面积乘积剂量是行之有效的。为其他投照部位使用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成像参数优化组合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X线摄影(CR)在床边摄影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X线床边摄影主要是对危重和不能移动患者的一项特殊X线检查技术,因患者病情危重、复杂,故对摄影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供优质的影像图片。CR技术实现了X线摄影信息的数字化,图像数据采用计算机处理、传送和储存;优化影像质量,曝光宽容度大、分辨率高和患者辐射剂量低,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R床边摄影在放射科特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放射科五年来500例应用CR床边摄影检查的X线影像照片,500例应用传统x线摄影影像照片,对其照片质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床边CR与传统X线摄影相比,明显提高了床边X线摄影的质量,降低了重拍率。病人接受X线的曝光量明显减少。结论CR床边摄影与传统x线摄影相比,CR床边摄影相对降低了对摄影技术的要求,能及时、准确的为病人的诊治提供一张高质量的照片,有效地降低了照片的重拍率,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了丰富的影像资料,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为临床赢得了救治病人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生儿床边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R)和数字X线摄影(DR)各20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探讨DR和CR的优势和局限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拍摄的新生儿床边胸片,分别随机抽取200张DR胸片和200张CR胸片,由主管技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各1位按感蓝X线影像评片标准评判分析,并综合比较,分析指标包括胸片影像质量、个人辐射剂量及摄影时间等。结果 DR组图像的合格率、优质片率明显高于CR组,且辐射剂量减少31.2%,可快速获得图像。结论新生儿床边胸部DR摄影具有较多优势。  相似文献   

5.
陈庆勇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7):2677-2678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也得到长足的进步。计算机X线摄影(CR)便为其中之一,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常规X线摄影检查,也应用于特殊造影检查,例如静脉肾盂造影(IVP)。CR系统具有灵敏度高,可在较大的动态范围选择X线曝光剂量.后处理功能多等诸多优点,弥补了传统X线摄影某些方面的不足。本文就CR系统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的应用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计算机X线与传统X线乳腺钼靶摄影的照片质量和摄影条件。方法搜集我院2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资料,均为女性,年龄25~70岁,平均48.3岁,进行乳腺钼靶检查分两组,每组100例,一组采用计算机X线摄影,另一组采用传统X线,两组均常规摄取双乳侧斜位和轴位X线片。结果两组图像质量及曝光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计算机X线钼靶摄影与传统X线相比降低了乳腺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减少X线对乳腺的辐射损伤,更有利于妇女乳腺普查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儿科疾病检查中CR系统与普通X线摄影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R(computedradiography)系统是一个以影像媒介的计算机X线影像系统。由于CR系统使常规X线机所拍摄的图像实现了数字化 ,使得这些信息可方便地进行后处理 ,同普通胶片 增感屏系统相比 ,影像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自我科应用CR系统以来 ,我们曾与普通X线摄影做一对比实验研究 ,对儿科疾病X线检查中减少曝光次数、降低曝光剂量的途径方法进行了探索。本文就以在儿科疾病中应用最广泛的呼吸系统、骨关节系统和急腹症的检查特点进行了比较 ,以期对CR系统在儿科疾病检查中的科学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1 儿童气道检查传统的儿童上气道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研究数字X线(DR)摄影与双面阅读计算机X线摄影(CR)系统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方法 选择90例患者的正位胸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专业测试版对DR和CR的空间分辨率以及图像质量、受检者照射剂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对比二者在工作效率、图像质量控制以及后期处理技术方面的各自优势。结果 DR和CR均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也能够不同程度的降低辐射给受检者的X线照射量,但DR在工作效率以及医院受益方面却显著优于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与CR在图像质量、后期处理以及患者吸收剂量等方面比较,DR明显优于CR,值得积极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字X线摄影(DR)系统在骨盆摄影检查中的应用,评价DR低剂量辐射的优越性。方法分析计算机X线摄影(CR)和数字摄影(DR)的影像质量及表面空气吸收剂量(ESD)的关系,2个摄影系统(DR使用ESD约为CR的1/3)分别采集到50例骨盆患者的骨盆影像各50幅,由8名影像科医师分为2组,采用单独影像观察和比较影像观察的方法,评价CR和DR摄像系统对骨盆髂前上棘和耻骨联合显示的清晰程度。结果在单独影像观察和比较影像观察中,2组影像科医师对CR和DR的影像判断结果一致。结论DR较好的分辨率和低噪声特性,以及高量子检测效率(DQE)可有效的减少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同时不影响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过降低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R)的辐射剂量获得优良影像质量的投照条件。方法收集160例健康体检低剂量胸部CR,低剂量组采用:120 k V,160 m A,16 ms,1.8 m距离站立位摄片;常规剂量组除曝光时间采用32 ms外,其他扫描参数同第一组。对160例健康体检者均行1.8 m距离站立位胸部CR摄片,按曝光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采用120 k V,160 m A,32 ms作为投照条件,低剂量组采用120 k V,160 m A,16 ms作为投照条件。结果 67例(83.75%)在16 ms及更小剂量条件下获得可以用于筛检的图像,对照组及低剂量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身高与体质量的比值<0.9时可采用8 ms的曝光条件,其介于0.9~1.05时可采用16 ms的曝光条件,当其>1.05时,应采用24~32 ms的曝光条件,作为筛查,不必使用更高的曝光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冠状动脉增强扫描的体外模型,在保证冠脉CT血管造影( CT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前提下,探讨低辐射剂量和低浓度对比剂在冠脉CTA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克沙醇注射液(270 mgI/ml)采用等渗盐水进行稀释,其浓度为3:.24、4.32、5.40、6.48、7.56、8.64、9.72 mgI/ml,以上液体分别置于7支相同长度的输液管内,按碘溶液浓度由低至高进行编号(①~⑦)。每次将3支输液管固定在鲜猪心上,模仿三支冠脉走行。采用256层螺旋CT将管电压设为80 kV,电流采用105、210、315 mA,再固定电流105 mA时变换不同电压80、100及120 kV,记录输液管中CT值、噪声值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辐射剂量( CTDIvol、DLP、ED)及图像质量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管电压固定80 kV时,改变管电流(105、210、315 mA),CT值、SD、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CTDIvol、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105 mA较210 mA及315 mA ED分别降低了50.62%和67.01%。管电压固定105 mA时,改变管电流(80、100、120 kV),3组不同管电压间图像质量评分及SD、SNR、CNR无明显差异( P >0.05);而其管内CT值、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kV较100 kV及120 kV ED分别降低了47.80%和65.84%。管电压固定80 kV时,改变管电流(105、210、315 mA),或当管电流固定105 mA时,改变管电压(80、100、120 kV),碘溶液组(①~⑦)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对冠脉体模扫描表明,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低剂量CT扫描参数与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冠脉CTA成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碘化铯和硫氧化钆2种闪烁体材料平板探测器的DR系统在不同成像剂量条件下图像质量的差别。方法:以碘化铯为闪烁体材料的平板探测器系统和以硫氧化钆为闪烁体材料的平板探测器系统分别摄取对比度一细节体模(CDRAD2.0)在相近成像剂量条件下的x射线图像,计算所对应的成像剂量下图像质量因子反数值(imagequalityfigureinverse,IQFinv),应用ANOVA分析2平板探测器对比度及细节检测能力,应用Wileoxon检验分析、比较2种平板探测器的图像信息检测能力的差别。结果:在一定剂量范围内,2种平板探测器的图像质量均随着成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01)。在管电流量不同mAs时,2种非晶硅DR平板探测器的IQFin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像剂量相同时,2种非晶硅平板探测器具有近似的图像质量,图像质量的提高与成像剂量的增加并不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射野片的拍摄及误差分析。方法采用双曝光技术的方法对放射治疗射野验证片拍摄,在曝光时以十字插板为参考坐标,并根据片中标记的人体部位计算中心移位误差,与CT模拟定位DRR图进行比较分析,测量摆位误差。结果 25例患者经过拍摄后一共得到50张验证片。两种拍摄的射野片的图像都比较清晰的显示了目的区域的形状、大小及与人体解剖标记之间的定位。统计其误差数据没有统计学差异(在x、y、z方向上,P>0.05)。结论采用双曝光技术的方法拍摄的射野片操作简便、成像较清晰、在临床上可以有效的减少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三维适形放疗致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12月于我院采用三维适形放疗的49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影像学等手段,回顾性分析了患者的年龄、三维适形放疗照射剂量、照射野面积、治疗方案等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间的关系。结果〉60岁的患者中出现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几率为35.29%,而≤60岁的患者为18.75%;受照剂量大于50Gy后,患者的发生几率为76.92%,受照剂量小的患者为33.33%;照射野面积〉120cm2的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几率为12.12%,照射野面积小的患者为6.25%。联合放疗后的发生几率为33.33%,显著高于非联合放疗15.79%的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年龄、照射剂量、照射野面积和联合化疗与否等因素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心脏介入治疗中患者辐射剂量暴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美珍  罗来树  李颐  钟雯 《江西医药》2009,44(12):1169-1171
目的分析心脏介入诊治中患者接受的X射线辐射,探讨减少辐射的方法。方法用美国GE公司的Innova2000数字平板X线机随机配置的剂量测量系统,回顾性分析358例4组f组1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组2冠状动脉造影+左心室造影:组3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预扩张和支架置入术;组4射频消融术)不同心脏介入诊治目的辐射面积剂量乘积(DAP,cGvcm^2)和入射剂量(ED,mGy)。结果组3的DAP值和ED值最高,与其他组比较P〈0.05,各组中个体的辐射暴露变化均较大。透视时间组4最长.与其他组比较P〈0.05,但辐射剂量不如组3高。摄影帧数,组3〉组1、组2〉组4(P〈0.05)(P〉0.05)。结论透视时间长、摄影帧数多是介入诊治高剂量的两个主要的可控性因素,摄影剂量对总剂量的贡献大于透视,减低透视脉冲频率和减少摄影帧数可有效降低患者的X射线辐射.有利于指导和加强介入治疗中患者所受医疗照射的防护,有效防范患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电离辐射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部分骨减影技术在降低头颅CTA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院临床怀疑脑血管疾患需行64排头颅CTA检查的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两组,每组随机抽取50例病例。A组50例为完全减影组,平扫与增强扫描范围均为颅底至颅顶,B组50例为部分减影组,除平扫范围不同之外(颅底至前床突上方1cm),其他均与A组相同。两组扫描条件相同。以颅内血管树的清晰度、完整性(有无骨性伪影)将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并对两组病例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辐射剂量比较,A组平均DLP为609.67 mGy.cm,B组平均DLP为429.4 mGy.cm,B组比A组辐射剂量降低29.5%,有统计学差异(t=15.807,P〈0.05)。两组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两组图像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χ^2=2.130,P〉0.05)。结论部分减影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还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27例腹部CT扫描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A组14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 B组13例,行轴位阶段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噪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X线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使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均有较高质量,但是轴扫技术的腹部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8层螺旋CT扫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在不同扫描参数下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及低剂量CT在引导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患者按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随机分为2组.比较两种扫描参数下的CT权重剂量指数(CTDIw)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低剂量扫描所得图像与常规剂量图像的质量差异.结果:CT引导椎间盘穿刺全部成功.当扫描mA值由200减至50时,CTDIw和DLP仅为常规剂量的25%,而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采用50 mA低剂量CT扫描,不仅可以成功引导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且能使患者的辐射剂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Current guidelines for limiting exposure of humans to ionizing radiation are based on the linear-no-threshold (LNT) hypothesis for radiation carcinogenesis under which cancer risk increases linearly as the radiation dose increases. With the LNT model even a very small dose could cause cancer and the model is used in establishing guidelines for limiting radiation exposure of humans. A slope change at low doses and dose rates is implemented using an empirical dose and dose rate effectiveness factor (DDREF). This imposes usually unacknowledged nonlinearity but not a threshold in the dose-response curve for cancer induction. In contrast, with the hormetic model, low doses of radiation reduce the cancer incidence while it is elevated after high doses. Based on a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and other data for exposure to low radiation doses and dose rat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LNT model fails badly. Cancer risk after ordinarily encountered radiation exposure (medical X-rays, natural background radiation, etc.) is much lower than projections based on the LNT model and is often less than the risk for spontaneous cancer (a hormetic response).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tic basis for hormetic responses will provide new insights about both risks and benefits from low-dose radiation expos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