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择期行骨科大手术患者随即分成两组,试验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两组均同时采用常规物理预防措施,术后第7天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用凝血系统指标监测出血倾向。结果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9%,对照组为26.75%,χ2检验P〈0.05,试验组有2例、对照组有1例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间延长,发生率分别为5.13%和2.69%。结论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能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效果优于阿司匹林,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疏血通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8月~2012年8月收治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的资料,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采用0.9%氯化钠250mL+疏血通6mL静滴1天1次,低分子肝素钠5000Uq12h治疗,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250mL+丹参20mL静滴1d1次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d,治疗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郭建彬  杨秀艳  张莹  郭寅生  马琳 《河北医药》2010,32(19):2692-269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早期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早期深静脉血栓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低分子肝素钠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低分子肝素钠合华法林治疗,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血栓完全溶解40例、部分溶解4例,有效率88%;对照组血栓完全溶解37例、部分溶解8例,有效率68.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配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早期深静脉血栓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高雷  郭大乔  颜骅 《上海医药》2012,(20):33-3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注射液的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单独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对照组)。评估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可增加局部血栓处的血液灌注,防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5.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试验组用疏血通注射液,缓慢静脉滴注,对照组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程均为2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及纤维蛋白原的检验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APTT和PT延长,而对照组治疗前后APTT和PT变化不明显,试验组纤维蛋白原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93.5%(P=0.10).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凝血功能和降低纤维蛋白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的效果.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8mL加5%葡萄糖液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低分子肝素钠5000单位皮下注射,1次/12 h,共7d.在治疗前和治疗7d后观察有...  相似文献   

7.
脑心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心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糖的影响。方法将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用脑心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照组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10天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对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2个疗程后,2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心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糖指标。  相似文献   

8.
池祥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089-209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和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评定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好,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骨科术后发生DV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肢周经缩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优于单纯低分子肝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2009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疏血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治疗组治愈及好转30例,无效6例;对照组治愈及好转22例,无效1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疗效,能促进患者恢复,对患者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11.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臣富  张文龙 《天津医药》2011,39(3):268-270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因下肢骨折来我院住院治疗的173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3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2 例,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1 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老年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5月天津港口医院收治的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组(64例)和利伐沙班组(56例)。低分子肝素组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2 m L/次,1次/d,第3天后剂量调整为0.4 m L/d。利伐沙班组术后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次,1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0 d。比较观察两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中失血量、血液相关指标和血栓弹力图(TEG)。结果治疗后,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关节置换手术中,两组术中总失血量和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d,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PT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d,利伐沙班组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利伐沙班组凝血因子反应时间(R)、血凝块成形时间(K)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Angle)、最大振幅(MA)和综合凝血指数(CI)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低分子肝素组和利伐沙班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6.88%、3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片预防老年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优于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蔡咏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122-123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加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加尿激酶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尿激酶治疗,并检测血液流变性、进行患肢静脉系统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治疗组疗效及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加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疗效,并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且安全可靠,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张建萍  吴卫新 《中国药房》2012,(20):1851-1853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采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阿司匹林祛聚,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2组患者溶栓后下肢静脉通畅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溶栓后血液黏度较溶栓前显著下降,同时治疗组患者血液黏度下降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皮下出血、内脏出血、皮肤过敏、发热反应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于随访期内下肢浅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下肢行走时疼痛发生率也高于治疗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挥较好的协同作用,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参芎注射液治疗肿瘤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1年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共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对照组仅予低分子肝素(速碧林)治疗,85 IU/kg皮下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参芎注射液200 mL静滴。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5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出血倾向及过敏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参芎注射液治疗肿瘤静脉血栓栓塞,效果显著,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李瑶  李红斌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52-53,5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在腹部外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2年9月在本院外科行腹部手术的1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于术后24h开始使用常规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钠,同时予以常规预防及护理,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预防及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记录两组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治疗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对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对髋膝关节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髋膝关节手术的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两组患者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基础上分别应用阿司匹林和华法林进行口服治疗,比较两种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结果华法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发生下肢水肿5例,肺栓塞2例,肝肾功能异常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华法林组发生下肢水肿3例,肺栓塞1例,肝肾功能异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膝关节手术患者,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可起到更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跃华  陈锋  周凯  黄永清  赵巧丽 《安徽医药》2018,22(12):2414-2419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物理方法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行髋关节置换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4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物理疗法预防DV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DVT相关症状发生情况、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QOL)评分情况。 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率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术后1 d、7 d观察组髌上15 cm、髌下10 cm、踝上5 cm肢体周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观察组不同部位肢体周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3 d观察组不同部位肢体体表皮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oman征、Nenhof征阳性率分别为4.29%、4.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43%、10.00%(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 D-二聚体、FIB、ATPP水平基本相近(均P>0.05),术后7 d观察组D-二聚体、FB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组间t检验均P<0.05;DVT组和无DVT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QOL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各时点DVT组两项评分均明显高于无DVT组评分(均P<0.05)。 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常规物理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其生存质量,可作为防治DVT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利伐沙班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60例.利伐沙班组在术后6 h口服10mg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组在术后24 h内皮下注射40mg低分子肝素,均每日1次,持续用药14 d.术后14 d对两组患者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9例,发生率为15.00%;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