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病例13例。所有病例均作CT小肠造影(口服足量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充盈肠管后行多期增强扫描)。采用多平方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血管生成(AVA)后处理技术显示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结构,供血动脉及门静脉侧枝循环、动静脉瘘等影像表现。结果发生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7例,回肠4例。良性4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3例。CT表现:腔外型4例,腔内型3例,腔内外型6例。多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直径2—8em。平扫通常密度均匀,也可不均匀,大者可有中心或偏侧坏死区。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明显强化,肿瘤供血动脉均得以显示,5例见门静脉侧枝循环,2例出现动静脉瘘。结论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结合后处理重建功能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及肿瘤术前分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GST的CT征象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ST的CT和临床表现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共检出病灶14个,均为单发,位于胃体部9例,胃底部3例,胃窦部2例,其中腔内生长3例,腔内外生长7例,腔外生长4例。良性5例,CT所见瘤体最大径均≤5.0cm,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恶性或潜在恶性9例,CT表现为肿块较大,最大径均>5.0cm,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内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其中2例发生肝脏转移。结论 CT对GST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降部9例,水平部5例,升部2例.良性间质瘤6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恶性间质瘤7例,向腔外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均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3.8%,定性准确率为75%.结论 CT平扫及强化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血供,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肠间质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钟建平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156-1157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常规钡餐检查11例,小肠造影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2例,超声检查13例,CT检查23例。结果肿瘤发生于十二指肠5例,空肠11例,回肠8例,其中空肠多发1例,空回肠多发1例。上消化道钡餐检出2例,小肠造影检出3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出2例,B超检出12例,CT检出21例。CT检查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等低混杂密度(17例),少数呈均匀等密度(4例)或囊性低密度(2例)。增强CT检查病灶多有明显强化,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18例。结论小肠间质瘤在影像学检查上有一定的特征,包括边界光整、富于血供、淋巴转移少见和临床症状较轻等,其中,B超和CT检查是小肠间质瘤主的要影像学检查手段,最后确诊须依靠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张书凯  张方林 《河北医药》2008,30(9):1301-130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或)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空肠4例,食管1例,回肠3例,直肠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18例;肿瘤呈密度不均者7例。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强化者4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者17例。25例GIST中,良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多呈均匀强化;恶性者15例,肿块直径均5cm,边界常不清楚,多呈不均匀强化,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发生于胃部15例,小肠14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均匀者10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边缘清晰者22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值在40-10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良性10例,恶性20例,良性肿块直径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6例(16/20)。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5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2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多呈均匀强化;恶性10例(包括低度恶性,高度恶性),肿块最大直径多大于5cm,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GISTs的CT表现。结果23例病例中均为单发,位于胃16例,小肠5例、直肠1例,左侧肾上腺区1例。低度危险6例,中度危险7例,高度危险10例,低度危险的GISTs为类圆形的肿块,密度较均匀,高度恶性强化欠均坏死囊变多,形态不规则,中度危险的大小形态无特征性。结论GISTs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有助于GISTs的定位及恶性程度的高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化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CT表现及特点。方法对18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间质瘤发生于食管2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回肠3例;肿瘤向腔内生长6例,向腔外生长9例,腔内外生长3例;平扫肿瘤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匀12例(其中内见液化坏死区伴或不伴有出血者10例、内见钙化者2例);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强化,其中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13例(液化坏死区无明显强化),6例肿瘤静脉期强化程度普遍强于动脉期强化程度。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提高认识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在诊断原发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经手术和穿刺活检等病理证实,有完整资料的46例原发周围型小肺癌。所有患者通过传统X线筛选后做常规CT平扫(层厚层距10mm),同时在病灶区薄层扫描(层厚、层距2mm)及动态增强并分析影像特征。结果:46例中25例有分叶征,36例有毛刺征,12例有空泡征,13例有血管纠集征,18例有胸膜凹陷征。病变均位于肺外围。46例均行过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增强,CT值增幅为20~70HU。结论:采用CT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结合CT导向下穿刺活检,对原发周围型肺癌定性诊断十分重要,为选择治疗方法和预后提供有意义的指导价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学表现,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1例GIST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大肠2例。6例向腔内生长,15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8例肿瘤最长径≥50mm,13例肿瘤最长径〈50mm;14例边界清楚,7例边界不清;平扫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18例,3例明显强化。高度危险4例,中度危险7例,低度危险8例,极低危险2例。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诊断GIST,并判断其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李玥  方海明  胡祥鹏  唐敏  章礼久 《安徽医药》2017,21(8):1399-1401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指导SIS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普外科及术后病理确诊的SIST病人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征、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依据胃肠间质瘤(GIST)恶性潜能分级标准(改良的NIH标准)进行危险度分级.采用 χ2 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高度危险组与中低度危险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共28例SIST入选,男性占60.7%(17/28),女性占39.3%(11/28),平均年龄(50.8±14.9)岁,S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有:体检发现腹部包块7例,消化道出血7例,慢性腹痛9例,急性腹痛5例,以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多见.16例高度危险性(57.1%),12例中低度危险性(42.9%),高危组急性腹痛比例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0.05),中低度危险组出现消化道出血比例明显高于高度危险组(P<0.05),两组年龄、性别、慢性腹痛、腹部包块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超检查对SIST的检出率不高,CT检出率高于B超.高危组CT检出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结论 SIST首发症状以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多见,高度危险性多见,不同恶性程度SIST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CT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B超,SIST首选手术切除,疑诊SIST应及早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3例,术前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复习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3例GIST中原发于胃17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3例,肠系膜1例,直肠1例。CT表现为内生性、外生性或混合性生长的肿块;体积较小的GIST,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均匀强化;体积较大的GIST,密度不均匀,肿瘤内常见坏死及囊变,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CT术前诊断GIST良恶性的准确率为82.6%(19/23)。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CT可作为术前诊断GIST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军  梁治平  曾旭文  曾文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090-1092,I0001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1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肿物发生部位胃7处,小肠12处,结肠3处。16例CIST中良性4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12例.肿瘤直径≥7cm,肿瘤边缘有分叶、肿块内有坏死,目中瘤的溃疡大而深,可见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CT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弥补其他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的CT资料。结果:(1)非赘生性囊肿和囊腺瘤的特征为薄壁的囊性肿物,壁与间隔薄且规则。CT可识别囊内新近出血。(2)肿物内含脂肪成份,囊壁隆起的实性结节处见结节状钙化或牙齿是囊性畸胎瘤定性诊断的特征性表现。(3)恶性囊性肿瘤的特征为囊壁与间隔不规则增厚,其内可发现乳头状或不规则实性成份。结论:CT是诊断卵巢肿瘤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郭建榕  蔡美花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19-372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小肠肿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并对影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敏感性为94.4%,准确性为88.9%。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对小肠肿瘤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周洋  刘洋  张修石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11-1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回肠2例,肠系膜内2例。13例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2例,不能确定良恶性2例。13例中12例肿块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26cm。肿瘤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瘤边缘分叶2例。结论: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但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