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各型重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提高存活率。方法分析近 20年收治的 1020例各型重型肝炎疗效。结果第一阶段基础治疗为主的109例存活率30.28%(33/109);第二阶段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治疗,并加用胎肝细胞悬液或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近4年又并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共911例,存活率60.15%(548/911)。两组比较其存活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1020例重型病毒型肝炎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219例,占21.47%。慢性重型肝炎801例,占78.53%。按入院时病程早、中、晚三期统计,病程早期接受治疗者446例,存活率77.13%(344/446);中期404例,存活率52.72%(213/404);晚期170例,存活率14.12%(24/170)。早期、中期与晚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凝血酶原活动度与存活率成正相关。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联合细胞因子治疗,可阻断免疫病理对肝细胞的损害;中期配合人工肝血液净化。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染对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继发感染的2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3例无继发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继发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多器官衰竭的发生率为100%,病死率为79.3%,均明显高于无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1);PTa、AFP低于无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1);TBil高于无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1)。结论:感染加重内毒素血症,进而加剧肝损害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最终导致病死率增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2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原发性腹膜炎(SBP)患者,其中恢复组10例,病死组19例,两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采用氨苄青霉素治疗的25例中,1例有效,10例死亡,14例无效,无效的14例改用先锋霉素V号治疗,结果6例有效,1例无效,7例死亡.提示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SBP首选先锋霉素V号治疗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因素.方法本文将我院近8a收治的重肝100例做了简要的回顾分析,在100侧重肝中急性重肝14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71.43%;亚急性重肝52例,死亡24例,病死率为46.15%;慢性重肝34例,死亡16例,死亡率为44.12%;差别非常显著.100例重肝中无昏迷者10例,全部存活;Ⅱ°以下昏迷者34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17.65%;Ⅳ°以上昏迷者56例,死亡51例,病死率为92.86%.存活组的病例血胆红素均值为178.56μmol/L±93.16μmol/L;死亡组为234.84μmol/L±106.84μmol/L.血胆红素在256.5μmol/L以上者22例,死亡18例,死亡率为81.8%;血胆红素在256.5μmol/L以下者78例,死亡48例,病死率为61.54%;差别显著.凝血酶原时间在22s以上者30例,死亡26例,病死率86.67%;凝血酶原时间在22s以下者70例,死亡40例,病死率为57.14;差别显著,结果本文分析表明,急性重型肝炎较亚急性重型预后差.昏迷程度越深,预后越差,Ⅳ°以上肝性脑病的病死率高达92.3%.有出血倾向,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越显著预后越差.结论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在于早诊断,早治疗.肝性脑病患者早期使用脱水剂,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18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基础治疗的临床分析,认为合理的基础治疗将有利于重型肝炎的恢复。特别是急、慢性重型肝炎输注血浆及新鲜血后,凝血机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慢性重型肝炎补充少量白蛋白,能有效地防治腹水。关于基础治疗的具体实施,我们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6.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低血糖临床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洪尚游  万谟彬  赵汉美 《肝脏》2005,10(2):98-99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糖低于正常值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4年4月住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对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做动态分析。结果 9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低于正常67例(72.8%),其中死亡56例(68.7%),与其他并发症并存的发生率较高。动态分析空腹血糖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变化有三种形式,空腹血糖持续多次减低患者死亡率亦较高。空腹血糖减低患者中,仅部分呈典型低血糖症表现,死亡率最高。结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常并发空腹血糖减低者的死亡率高。在积极综合治疗后,持续多次空腹血糖减低患者死亡率较高。呈低血糖症患者死亡率最高。血糖减低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7.
重型病毒性肝炎与多器官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重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特点及转归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探讨重型病毒尾肝炎的病原学特点。收集各型重型病毒性肝炎418例,分析其病原学分型及乙型肝炎病毒不同病原学模式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急性重型肝炎以甲型、戊型及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愈后病毒阴转率较高。亚急性有慢性重型肝炎以乙型肝炎病毒毒感染居首,占92.8%。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模式中,以HBsAgHBeAbHBcAb阳性的重型肝炎发病及死亡率最高。乙型肝炎病毒与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与单独感染比较,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单纯TTV感染可导致重型肝炎。重型肝炎发病后HBVDNA可自然阴转,阴转率可达53.6%。重型肝炎仍以乙型肝炎病毒病毒感染为主。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发生基因突变可能较易发生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9.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心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闵峰  王素美  宋闽宁  黄文琪  范荣华  张丽 《肝脏》2004,9(3):212-213
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并发心血管系统病变临床虽非少见,但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本文将我院和西南医院1995年5月~2003年12月收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特点。方法收集各型重型病毒性肝炎418例,分析其病原学分型及乙型肝炎病毒不同病原学模式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重型肝炎以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为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愈后病毒阴转率较高。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居首位,占92.8%。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模式中,以HBsAg、HBeAb、HBcAb阳性的重型肝炎发病及死亡率最高。乙型肝炎病毒与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与单纯感染比较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单纯TTV感染可导致重型肝炎。重型肝炎发病后HBV DNA可自然阴转,阴转率可达53.6%。结论重型肝炎仍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发生基因突变可能较易发生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11.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对1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以15例正常人为对照。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性粒细胞有明显异常,表现为胞浆稀疏,吞噬空泡,细胞器及细胞颗粒明显减少,线粒体水肿、空化、退变,细胞核浓缩等,病情严重及继发严重感染者尤著。结论观察中性粒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对判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防御细菌感染能力以及肝衰竭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铁与慢性肝炎血生化指标及病理炎症分级(G)、纤维化分期(S)及分度(S)的相关性及血清铁的检测意义。方法对455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铁检测,并与肝脏生化指标、肝炎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和分度做直线相关分析,同时分析轻、中、重度慢性肝炎血清铁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血清铁与ALT、AST、BIL呈正相关;而与CHE呈负相关;与肝脏病理指标中的G、S、D均呈正相关。血清铁均值随慢性肝炎程度的加重而增高。结论血清铁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病变程度,但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窦病变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肝窦形态体视学方法测定肝窦数目、肝窦总面积、总周长、平均直径等指标,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肝脏微循环结构改变特点。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肝窦总面积、总周长、平均直径增大(P<0.05),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小、基底膜形成、Disse腔胶原沉积增加(P<0.05),但肝窦数目减少(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度和中度患者肝窦内皮细胞中WP小体检出率分别为53.5%和59.1%,而在重度患者仅为12.9%。结论肝窦病变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微循环障碍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重新探讨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方法使用SPASS软件和SDAS软件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565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①发生于急性肝炎的45例,发生于慢性的有明确的肝病史及无明确的肝病史分别为400例及120例。②9例急性重型肝炎,出现肝性脑病7例,均在7天内出现。36例亚急性及5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12周内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分别为100. 0%及82. 2%。③急性重型肝炎发生的肝性脑病均为首先出现,无1例发生腹水。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首先出现肝性脑病仅为11. 1%及1. 7%,仅发生腹水分别为5. 6%及3. 5%。④无明确肝病史的120例患者,最后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早、中及晚期分别为17例、31例及72例。结论①重型肝炎依发病基础分为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暴发性肝衰竭)及慢性重型肝炎;②暴发性肝衰竭、亚暴发性肝衰竭的时限分别为14天内、15天至24周(半年);③亚急性重型肝炎分腹水型及脑病型;④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仍应区分为早期、中期及晚期。  相似文献   

15.
16.
重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性抗菌治疗临床对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择 1996 - 10~ 2 0 0 1- 12泉州市第一医院入院前 1周未经抗菌治疗、入院时无感染征象、住院时间超过 72h的重型肝炎病例 ,根据临床分期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结果  15 9例患者中 76例发生医院感染 ,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 (A组 )、静脉注射第三代头孢菌素组 (B组 )及半合成青霉素组 (C组 )医院感染率分别为 5 6 16 % (41/ 73)、34 0 % (17/ 5 0 )和 5 0 0 % (18/ 36 )。与A组比较 ,B组早、中、晚期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时间均明显推迟 ,中期、晚期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中期重型肝炎病死率明显降低 ,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与A组比较 ,C组各期重型肝炎的医院感染发生时间、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预防性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可推迟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时间 ,降低中、晚期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率 ,降低中期重型肝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18.
探讨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在乙型肝炎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血清IAP。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 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慢性乙肝患者和慢性重型乙肝组IAP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38,P<0.01;t=6.55,P<0.01);慢性乙肝和慢性重型乙肝组两组之间IAP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t=3.99,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的PTA值、IAP明显降低,TB il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血清IAP水平与TB il呈显著负相关(r=-0.359,P<0.01),与PTA呈显著正相关(r=0.389,P<0.01)。IAP值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血清IAP的检测对评估乙肝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IAP检测简单方便,临床上可将IAP列为常规生化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8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临床表现、心肌酶谱、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结果重型肝炎患者CK、CK—MB、α—HBDH升高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肝炎常致各种心律失常,以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的发生率最高(34.9%~57.1%);心脏彩色多普勒提示重型肝炎患者可并发室间隔增厚,室腔扩大,主动脉瓣、二尖瓣轻度返流,射血分数下降或上升。结论重型肝炎并发心肌损害临床常见,应监测心肌酶谱和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以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