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肾衰中医无此病名,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水肿"、"尿少"、"虚劳"等范畴。如《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颇类似本病证候。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迁延,日久大多正气受损,阳损及阴;且多数患者往往初起就诊于西医,长期大量应用肾  相似文献   

2.
水肿一证,早在《内经》里就有详细的记载。如《灵枢·水胀》篇:“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颈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与现代医学中急性肾炎性水肿非常相似。再如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说:“面色惨  相似文献   

3.
木通在古书中称通草,而通草在古书中称通脱木。以往应用时常混为一种。 笔者通过多年用药实践,认为此药的功用乃同中有异,不能因其同而忽视其异。1 两药阴阳升降不同 木通性味苦寒、沉降而属阴。如成药导赤散,就取木通苦寒沉降之性,以引君水不行,乃治心火上炎之良方。朱丹溪亦云“君水宜木通。”又如付氏通乳丹中,于参、芪、归、桔一派温补升提的同时,更佐寸冬,木通以清心安神降火。此方升中有降也正是付氏制方的精华之处。通草性味甘淡微寒,性  相似文献   

4.
四、关于痰饮学说的证候类型关于痰饮的证候类型,根据中医文献加以归纳,一般常见者,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证候性质进行分类者 1.湿痰或寒痰:痰饮的发生,系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功能衰退或衰竭所致者,亦即一般所谓脾肾阳虚所致者。临床上称之为湿痰或寒痰。《证治准绳》谓:“湿在脾经,谓之湿  相似文献   

5.
寒饮伏肺证是指寒饮或者寒痰停聚于肺,肺失宣降,以咳喘、痰白量多与寒象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寒痰阻肺证或寒饮停肺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质稠或质地清稀而易咯,胸闷,气喘,或喉间有哮鸣声,伴见恶寒,肢冷等”[1].此证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咳喘性疾病而见痰液清稀者,亦可出现在花粉症、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中[2].  相似文献   

6.
明礬也名白礬、礬石、明石等,多产於四川、陕西、甘肃和山西的寿阳、山东的益都、湖南的浏阳、河南的彰德,并南方的各省。为无色透明八面形的结晶块,内中所含的成份,硫酸铅钾,味甘酸濇,性寒无毒。本草纲目李时珍说:“礬石之用有四:一、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二、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瘡疡,取其酸濇而收也。三、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四、治喉痹、癰疽、中蠱蛇、蠱蛰,取其解毒也。”明礬乃家庭普遍最常用,也是男女  相似文献   

7.
丁鑫  王乐平 《中医药学刊》2014,(9):2240-2242
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析清透法在清代温病医案中温热类证候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结果显示:清透法贯穿于温病温热证卫气营血全过程。"透邪"药物首选的是味辛、性凉(寒)、质轻的药物;辛温/辛微温的药物在温病卫分证中根据邪气郁闭的程度和邪气性质及患者的体质等可与辛凉类药物相配伍,增强辛凉透表之功;"清法"的用药多注重脏腑和病位浅深,药物多归肺、胃、肝胆、心经。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文献中有关水肿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水胀篇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臥起之状,其颈脉动的时候,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水之状,此其候也”。从这些症状来看,与现代的肾脏性水肿是一致的。金匮要略水气篇进一步分为五水,因其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除肾脏性水肿之外,还可能包括了心脏性水肿,营养性水肿等在内,但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仍以肾脏性水肿居多。肾脏炎水肿,一般可分为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两种,本病虽以肾炎令名,实非炎症性病变,乃毛细管内皮的肿胀的增生,肾小管变性等变化,其主要表现的症状为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小便少而混和排尿  相似文献   

9.
四药皆有平喘之功,适用于咳喘之证。然麻黄辛苦而温,能宣能散,以开宣肺气见长,故善长于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闭之咳喘证,如麻黄汤中取其发散,宣利肺气以半喘咳;黄芩味苦性寒,有较强的清热泻火的作用,以清上焦肺火为长,故善长于清肺平喘,适用于肺经有热而致的咳喘之证,如黄岑泻肺汤中取其清泄肺热以平  相似文献   

10.
瘀滞痰湿寒热证素的证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而提炼出的具体诊断单元,每一证素都有相应的特征证候.通过流行病学、文献资料调查和频权剪叉数据处理,准确提取出血瘀、气滞、痰、湿、寒、热等常见实性证素的特征性证候,明确了各证候对实性证素判断的权值.  相似文献   

11.
“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而提炼出的具体诊断单元,每一证素都有相应的特征证候。通过流行病学、文献资料调查和频权剪叉数据处理,准确提取出血瘀、气滞、痰、湿、寒、热等常见实性证素的特征性证候,明确了各证候对实性证素判断的权值。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振子鼓场方后有“得吐者,止后服”之句,《伤寒贯珠集》释之曰:“得吐则邪气散而当愈,不可更吐以伤其气,故止后服。”其“得吐”及“更吐”之云,显然说明桅子鼓场为吐剂。的确,历代有很多医家也均认为本方为吐剂,如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曰“振子鼓场以吐胸中之邪”,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曰“柜子为君,其性苦寒,以浦宣其上配之虚烦也。淡豆效性平,能吐能汗者,用之为臣任,以吐胸中之邪也”;陶华、方有执、程知、吴谦等也皆持此看法。而柯琴则反对桅子为吐药,只认为豆鼓为吐药,他于《伤寒来苏集》中说:“夫板子之性…  相似文献   

13.
夏枯草治疗扁桃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枯草性寒,味苦、辛。笔者根据其苦寒清热,辛能散结的作用,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收效颇佳。中医认为急性扁桃体炎是由风热邪毒搏结于咽喉所致,称之为“风热乳蛾”。取夏枯草之苦寒以清泄热毒;取其辛味,以发散风热、消散郁结,使乳蛾自消。临床应用时,将夏枯草30~60g,水煎两次,混合后1日内频频服完,服时徐  相似文献   

14.
臌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皮急如鼓,脉络显露为其主要特征。《灵枢·水胀篇》记载:“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根据本证病因病机的不同分为气臌、水臌、血臌、虫臌,西医之肝硬化属于本病范畴。臌胀的饮食治疗非  相似文献   

15.
《小儿药证直诀》在中医证候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古代对证候的症征、方药认识常与现代不一致,故从寒、热证候与寒、热症征相关性角度,探讨《直诀》证候的特点。首先提取寒、热证候和寒、热症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寒、热证候与寒、热症征的相关性。发现:1热证与寒证比较,有热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热症征的频率均明显增加,有寒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寒症征的频率均明显降低;2热证与非寒热证比较,有热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热症征的频率均明显增加,有寒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寒症征的频率均明显降低;3寒证与非寒热证比较,有寒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寒症征的频率均明显增加,有热症征的证候比例以及热症征的频率均明显降低;4大多数的热证和寒证不出现寒、热症征。以上说明热证候与热症征具有正相关关系,寒证候与寒症征具有正相关关系,同时说明热证候与热症征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寒证候与寒症征的正相关关系还较弱。  相似文献   

16.
湿热证被误诊误治者时而可见,造成失误的原因很多:其一、惑于病因。病因为湿热,湿性近于寒,热性属于温,湿热合邪为病,其候往往寒热界限不清,给辨证求因带来一定的困难。其二、惑于症状。由于湿性重着粘腻,好阻气机,所以湿热为病常见肢体困倦、懒言、纳差等症,其候类似正虚。其三、惑于病程。湿性缠绵,病程较长,若对此认识不足,则  相似文献   

17.
西北寒燥证证候模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西北寒燥证证候模型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状态,初步诠释新疆高发疾病的共性生物学基础.方法 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新疆寒燥环境,并作用于小鼠,21天后眼球取血处死,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并测定其外周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西北寒燥证证候模型组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存在器官组织形态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血清中ACTH含量升高(P<0.01),CRH、CORT、β-EP含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西北寒燥证证候模型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存在结构和功能状态的紊乱,这些可能是寒燥环境导致机体产生不同于其他地区人群病理生理状态,进而一些疾病在新疆高发的微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小儿呕吐     
<正> 近年来,我们应用芦姜合剂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伴发之呕吐20余例,收到良好疗效。一、方药和用法:鲜芦根30克,生姜10克,加水250毫升,煎45分钟后,取药液150毫升,每日一剂,每次2毫升/公斤体重,日服三次。二、适应症:本方中芦根味甘寒,有清热生津之效;生姜味辛性微温,乃散寒止呕之常用药,寒温相配,其性平和,味辛甘,对急性扁桃体炎、咽炎、喉炎、气管炎、肺  相似文献   

19.
<正> 1.治求其属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原文说:“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目前把这句话作为一般的辩证论治原则运用,认为“治”就是论治,即确定治疗原则。“求”,寻求,推究之意,“其”指证候。认为“属是指证候与治法的联系”(北京中医研究院:《中医名词术语解释》第204页),“治求其属”就是说辨别疾病的一系列症状属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疾病与证候要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研究者提出“证候要素”的概念,认为证候要素是指辨证所要认识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理本质,是构成“证”的基本要素。病位证候要素包括心、心神(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精室、咽喉、口齿、鼻、耳、目、肌肤、筋骨、经络、胸膈等。病性证候要素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病因和病机,如风、寒、暑、湿、燥、火(热)、脓、痰、饮、水停、食积、虫积、气滞、气逆、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