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不利,从而引起汗液外泄,致使全身或局部非正常汗出的一类疾病。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自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后自止者为盗汗。通常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分别以益气养阴固表出汗之法,常用玉屏风散,桂  相似文献   

2.
朱锦善 《中医杂志》1993,34(9):520-521
自宋元以来,汗证一般以盗汗、自汗分阴阳之证论治,这在成人内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也不尽然。明·张景岳就说过:“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小儿汗证最多,自汗盗汗常兼而互见,更因小儿  相似文献   

3.
总结导师临证辨小儿脏腑,分小儿阴阳,不拘自汗与盗汗之分,从心肺脾三脏辨治小儿汗证临床经验。临证以补肺健脾固表,或补益肺脾、调和营卫,或益气养心,或滋阴清心,或清热化湿、健脾助运为治则。  相似文献   

4.
汗由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出异常时常单独出现或作为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牛云飞主任医师对汗出异常的诊疗有独到见解,强调调心为治汗之本.治疗上常采用益气补血、滋阴敛汗、温振心阳、化瘀通络等四法治之.临床行之覆杯而愈,患者赞誉有加.  相似文献   

5.
6.
黄飞龙  钱林超 《光明中医》2009,24(11):2055-2056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历代医家立足阴阳肺卫论汗者众,如“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肺气宣发津液于体表而生”,汗出异常则为肺气亏虚,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临证治汗也多从肺论治,以补肺固表敛汗为主。笔者认为,汗虽由肺气宣发津气于体表而生,然其化生之源则在心,调汗之枢也不离乎心,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言:“五脏化液,心为汗”,是以汗证当以心论治。1心乃化汗之源1.1汗出于血《素问.评热病论》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  相似文献   

7.
王相阳 《江苏中医药》2016,48(10):100-101
正王滨主任医师是镇江市首届名中医专家、镇江市首届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近4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师基于《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的理论,强调汗为心之所主,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在生理上心与汗液密切联系,也决定了其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王师临证中发现汗证患者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心系症状,治疗时从心论治常获良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列  相似文献   

8.
9.
妇科病中经、带、胎、产诸疾,按照传统的治法,不外乎调气血、和脾胃、疏肝气、补肾气等。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湿论治妇科中的某些疾病获效满意。现择数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不寐证从胆论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吴小明 《新中医》2019,51(2):285-286
简版:慢性乙型肝炎属于现代医学疾病概念,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一方面在病因病机上,仍沿用传统的黄疸、湿温、胁痛等病证进行诊治,跟不上现代疾病谱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尚无药物能直接杀灭乙肝病毒,故中医药的优势在于调节体内环境,建立一个不适合乙肝病毒生存和繁殖(复制)的体内环境,从而降低乙肝病毒复制及其对肝细胞的损伤。而临床研究普遍表明,内湿的环境为乙肝病毒得以生存和滋养的重要条件,因此从湿论治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医学治疗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关节症状反复发作等特征,具有六淫中“湿邪”致病的特点。湿邪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及其病机演变密切相关,故在治疗上应以“从湿论治”的角度,外湿调和营卫,引湿外达;内湿标本兼顾,健脾和胃;同时针对湿邪病机演变,重视活血通络,冀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便秘是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湿秘日益增多,临床从湿论治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笔者认为湿秘的产生与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密切相关,湿邪秽浊,阻遏脾胃气机,津液转输、布散失常,浊邪壅滞,肠道传导失司,致糟粕内停而成秘;湿性黏腻,秽浊蕴结不泄而成湿秘。基于湿邪的特点,建立了以湿为中心的的便秘分型,分为湿浊便秘、湿热便秘、脾虚湿秘和阳衰湿秘四型,并强调治疗湿秘重在祛湿和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较系统地论证了从肾治汗的可行性,总结了可通过益精填髓法、补肾涩精法、滋阴降火法、补肾助阳法、温肾救逆法、调和阴阳气血等方法采治疗汗证,为临床辨证论治及证候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5.
汗证从肝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澜  元媛  马维骐 《四川中医》2006,24(2):36-37
历代医家对汗证生理病理诊治论述颇详,大多从心肾肺脾及其相关系统论治。然汗证辨证还可从肝论治,通过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清泄肝热以及滋补肝肾之阴、化生肝血等方法来治疗汗证。本文从肝的生理病理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的角度,论证了从肝治汗的可行性,为临床辨证论治及证候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6.
风疹,古名瘾疹,西医荨麻疹。其特点为:时隐时现,发病突然,呈淡红色、或红色局限性风团,故中医又称为“风疹块”。风疹是常见的一种疾病,染身后往往时发时止,缠绵数月或数年,甚至成终身之累。风疹之病因,或由于肌中有湿,复感风热、风寒结成;或由于湿邪郁于肠胃,复感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阳明头汗、厥阴手心汗、少阴胸汗、少阳腋汗的临床验案,探讨分经论治在汗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从湿论治小儿肾病基因性蛋白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湿邪的致病特点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角度探讨小儿肾病蛋白尿发生、发展与湿邪的关系,湿邪贯穿于小儿肾病的始终,指出益气化湿法是治疗小儿肾病的大法。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不足或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而引起的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失调所引起的高血糖状态,大致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传统认为其病理主要由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上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疗大法,但证之临床则效验不一。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对早中期患者从湿论治,往往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秦建 《中医研究》2008,21(8):41-42
何谓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说,汗乃人体阳气蒸化阴液所化生的一种液体,即“汗生于阴而出于阳”。这是汗液产生的生理过程。就病理性出汗而言,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其中包括人体阳气的盛衰,阴液自身的过度蒸化,以及外感时邪、内伤杂病的影响等等。最终结果为阳虚不固,阴虚不敛,汗液随之而出。医家需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使阴阳复归平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