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是人体的一种条件致病菌,目前在我国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这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认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细菌外膜孔蛋白的通透性降低、作用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主动外排系统高表达、生物膜的产生等[¨].本实验室前期对广州市收集的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OprD和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PBPs)这两方面的检测,以全面了解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泛耐药(pan-drug resistant,PDR)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以相应方法分别检测PDR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常见β内酰胺酶的表达,膜孔蛋白OprD的缺失,及耐药结节分化家族(RND)主动外排系统的激活。结果 20株PDR铜绿假单胞菌中,可检出的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16株(80%):产AmpCs酶菌株16株(80%),其中产超广谱AmpCs酶(extended-spectrum AmpCβ-lactamases,ESACs)12株(60%),产ES-BLs菌株14株(70%),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1株(5%);膜孔蛋白OprD呈不同程度缺失的菌株11株(55%);主动外排系统中MexA-MexB-OprM、MexC-MexD-OprJ、MexE-MexF-OprN、MexX-MexY-OprM呈过度激活的菌株分别为5株(25%)、3株(15%)、4株(20%)、1株(5%)。65%PDR铜绿假单胞菌存在2种或2种以上耐药机制,以高产β内酰胺酶合并膜孔蛋白OprD缺失最多见。结论高产AmpCs和(或)ESBLs,合并膜孔蛋白OprD的缺失或主动外排泵的激活,是PDR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外排泵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染性疾病目前仍然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发达国家的第三大杀手。欧美和中国的多项病原菌流行病学监测资料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均高居榜首,尤其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等严重免疫缺陷性患者,一旦感染PA往往是致命性的。此外,PA也是囊性纤维化患者最重要的死亡原因。资料表明,PA的耐药状况十分严重,美国1998~2002年间多重耐药PA增加了32%。铜绿假单胞菌常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所涉及耐药机制复杂,包括:外膜低渗透、抗生素修饰酶的生成(如β-内酰胺酶)、外膜孔蛋白缺失、生物膜形成、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和主动外排泵系统。对PA耐药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近年来多药外排泵被认为是导致PA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绿脓假单胞菌主动外排表型及OprM基因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脓假单胞菌(PA)是医院内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耐药。研究发现PA细胞膜上的主动外排泵是导致其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主动外排泵由菌体细胞膜的内膜蛋白与外膜蛋白组成,在六种外排泵中外膜蛋白OprM最为常见。本试验对临床分离的PA多重耐药菌主动外排表型及OprM基因进行筛选,探讨PA多重耐药和主动外排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包括产β-内酰胺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酶的修饰钝化作用、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泵出作用等,而且它对不同抗生素有着不同的耐药机制,其中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药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率不断增加,该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耐药机制复杂,与产生β内酰胺酶等灭活酶、外膜通透性改变、靶位变异、主动外排系统、生物膜形成以及质粒、整合子、转座子等介导的耐药基因转移等有关。现就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现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阴沟肠杆菌耐药机制十分复杂,且多种耐药机制可协同作用,造成阴沟肠杆菌耐药水平高及多重耐药的现象。作者对AmpCβ内酰胺酶(AmpC)、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碳青霉烯酶的产生,主动外排系统的地位,药物作用靶位及突变方式的差异等进行综述,来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探求防治阴沟肠杆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β-内酰胺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主动外排活跃及外膜通透性的下降。自耐药大肠埃希菌被报道以来,大肠埃希菌耐药株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感染、传播和流行,由其产生的耐药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球最重要的耐药问题之一。现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该院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基因分布、膜孔蛋白OprD2的缺失情况及外排泵MexAB-OprM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该院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由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筛选出来的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进行耐药表型确认,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基因IMP、VIM、SIM、GIM、SPM,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TEM、VEB、SHV、PER、OXA-2、OXA-10;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膜孔蛋白OprD2的缺失情况及mexA的表达水平。结果该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基因均未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TEM阳性20株(83.3%),其他型未有检出;阳性产物基因测序经比对确认为TEM-1型;膜孔蛋白OprD2缺失6株(25%),外排泵MexAB-OprM过度表达6株(25%)。结论该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的耐药机制主要以由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TEM-1型介导为主,膜孔蛋白OprD2缺失以及主动外排泵MexAB-OprM过度表达为辅。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取铜绿假单胞菌55株。采用外膜蛋白图谱,紫外吸收法测定外膜微孔蛋白OprD2基因含量;采用纸片协同试验检测β-金属酶;采用Etest试验观察氰氯苯腙对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 IC)的影响。结果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株OprD2基因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敏感株(P<0.01),且检出产β-金属酶4株,有17.4%菌株存在主动外排泵出机制。结论OprD2基因的减少,产生β-金属酶及存在主动外排泵出机制是唐山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了许多新的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细菌整合子系统可捕获外源基因并进行水平和垂直传播;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碳青霉烯酶又有多种耐药型别被发现;细菌主动外排泵出系统由耐药基因编码并完成调控;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的研究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大环内酯类耐药菌、喹诺酮类耐药菌等几方面都有新进展;带生物膜细菌比浮游菌更具有抗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和耐药机制不是相互孤立的,一种细菌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可能为几种耐药机制或耐药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耐药性问题及检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一、概述(一)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机制1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透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2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如产生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失效。3与抗生素结合靶位(亲和力)的改变,使抗生素的作用下降。4其他,如主动外排系统等。其中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性发展迅速,几乎每当一种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应用于临床不久,即有新的能水解该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产生。(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本概念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本概念是(1)主要由克雷伯菌属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  相似文献   

13.
肠杆菌科细菌是重要的人类感染病原菌,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在临床上的分离率逐年增加,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其耐药机制包括产碳青霉烯酶、外膜蛋白的缺失或合并产AmpC酶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亲和力下降及药物外排泵高度表达。该文就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日趋复杂的细菌耐药机制及其识别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有 :细菌产多种酶使抗生素水解或修饰、细菌对抗生素结合靶位的改变 ,细菌膜通透性的改变及细菌形成主动泵出抗菌药物等。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测定细菌的耐药性时 ,不仅要用正确方法筛出敏感性药物提供给临床 ,更应该从药敏试验中识别和检出其耐药机制。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检出提示葡萄球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发生改变 ,表明所有 β内酰胺药物在体内不能发挥作用。检出肠杆菌科的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 ,提示该酶将使 β内酰胺类药物失效。革兰阳性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 ,提…  相似文献   

15.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可以由过量产生AmpC酶且同时外膜孔道蛋白大量缺失和(或)外排泵过量表达,或产生能水解碳青霉烯类的β内酰胺酶引起。这些碳青霉烯酶可以分为金属β内酰胺酶(MSL)和丝氨酸碳青霉烯酶两类。替加环素是一类半合成的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物,对其他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通常对替加环素无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细菌耐药性与其主动外排泵系统的作用关系,并探讨大肠埃希菌外排泵调控基因对其外排泵结构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59株,根据头孢他啶耐药情况分为实验组(耐药)与对照组(敏感),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外排泵调控基因acrR并测序,实时定量逆转录(RT)-PCR检测外排泵及调控基因marA的相对转表达水平,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结果实验组大肠埃希菌46.7%(7株)acrAB基因转录水平增高,肺炎克雷伯菌中51.9%(14株)acrAkp基因转录水平增高,敏感组外排泵基因均未见增高。实验组大肠埃希菌中,3株acrR发现突变,9株marA基因转录水平增高。59株菌株中39株(66.1%)AmpC阳性。结论主动外排泵系统是细菌耐药机制之一,常与其他耐药机制共同存在。acrR突变与marA表达增高均可引起大肠埃希菌acrAB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随着抗生素广泛应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增加,临床已分离到大量多重耐药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十分复杂,该文就外膜通透性障碍、作用靶位改变、产生灭活酶、形成生物膜和主动外排泵系统等耐药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同源性及其主要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标本946份,分离出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进行耐药菌株同源性分析;筛选其金属β-内酰胺酶并测定主动外排系统表型来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结果共检测出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ERIC-PCR同源性分析显示75株菌株共分为8个型别,其中A型占34.7%(26株)、B型占22.7%(17株);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3株为产酶株,产酶率为17.3%;外排泵抑制剂MC207110可以使34株美罗培南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较单药时下降4倍或以上,占63.0%。结论本院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有两种类型,产生碳青霉烯水解酶和外排泵机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出现,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增加。这种情况意味着掌握目前细菌的耐药现状和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合理使用现有的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主要通过灭活酶、靶位改变、膜通透性改变以及泵出机制等耐药机制完成。临床对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多种多样,本文将阐述近年来在我国耐药性增长迅速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产头孢菌素酶(AmpC)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机制、国内外耐药现状和相应的临床用药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李俐  蒋燕群 《检验医学》2010,25(11):864-868
目的调查产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膜孔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03至2009年间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65株,三维试验确定细菌AmpC酶的产生情况,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mpC基因和膜孔蛋白ompF、ompK35、ompK36基因,实时定量逆转录RT-PCR检测膜孔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纸片扩散法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32株大肠埃希菌中,14株(43.75%)膜孔蛋白ompF转录水平下调;3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17株(51.52%)膜孔蛋白ompK35、ompK36转录水平下调。结论在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膜孔蛋白的低表达是造成耐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