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薛志科 《临床医学》1997,17(12):42-44
治疗血液病和肿瘤导致的或化疗和放疗过程中产生的血小板减少症是目前临床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近十年来对造血生长因子刺激巨核细胞增生、分化和成熟的深入研究给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造血生长因子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白细胞介素3 近来研究结果提示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3,IL_3)可刺激未成熟骨髓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动物试验结果表明IL_3能加速骨髓受抑制的灵长类动物的血小板恢复。Gillio等发现用5-氟脲嘧啶抑制灵长类动物骨髓后,再将IL_3。注入其体内,受试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很快就得到了恢复。 IL_3是第一个被广泛用于体内研究的巨核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巨核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SLE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方法根据血小板减少相关实验室指标和骨髓检查结果对176例SLE伴发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分析,并与32例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对比分析。结果176例SLE患者中有64例(36.4%)伴发血小板减少,其中血小板轻度减少48例(75%),重度减少16例(25%)。与32例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对照,伴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浆膜炎发生率高,肾脏损害程度较重,狼疮病情活动程度更高,补体C3水平在血小板减少组明显低于血小板正常组(P〈0.05)。SLE伴血小板减少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较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明显减少(P=0.001),但其中幼稚巨核计数较血小板正常组增多(P=0.019),而产板巨核细胞计数较血小板正常组患者明显减少(P=0.000)。结论SLE伴发血小板减少多见于活动性病情严重的患者,其巨核细胞数量减少,分化中以幼稚巨核细胞为主,产板型巨核细胞则明显减少,提示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成熟障碍与SLE伴发血小板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5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体内存在刺激血小板生成的体液因子——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1994年国际上多家实验室同时成功克隆或纯化出TPO,亦称c-Mp1配体。进入临床试验的第1代血小板生长因子主要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巨核细胞生长发育因子(PEG-rHuMGDF)。二者的药理学特性相似,均能有效升高血小板水平。  相似文献   

4.
Fraxiparin是一种小分子量肝素。研究结果表明,Fraxiparin可刺激鼠巨核细胞-血小板系统增生。在体外试验,Fraxiparin可刺激鼠巨核系祖细胞的增生和巨核细胞的成熟,其刺激增生作用与其中和血小板第4因子的作用有关。鼠的体内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Fraxiparin对巨核细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小剂量Fraxiparin也有刺激作用,但其刺激增生作用持续时间较短。Fraxiparin注射后5天,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无论体内或体外,Fraxiparin对CFU-GM均无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减少伴巨核细胞减少性紫癜,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过去多归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一种形式,后来有人将其诊断为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本院从2000年2月~2002年3月,共收治8例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的病例,其中3例患者发热经抗感染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巨核细胞抗体,以探讨SLE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36例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的血清抗巨核细胞抗体,并与30例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血清抗巨核细胞抗体阳性在36例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占7例(19.4%),在3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的SLE患者中有2例(6.7%),及在正常人中有1例(3.3%),后者与SLE伴患者血小板减少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但伴有或不伴有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结论 :SLE患者血清存在抗巨核细胞的自身抗体,并与部分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有关,应扩大病例数作出肯定结论 ,进一步了解SLE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MDS患者血浆对正常人巨核系祖细胞(CFU-MK)集落生长作用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计数与这种血浆活性关系.作者用巨核细胞血浆因子指数(PFI-MK)表示巨核细胞集落,检测了15例MDS患者和15例正常人血浆对正常CFU-MK生长刺激能力.结果表明,MDS患者PFI-MK较正常人明显减低,虽然补充红细胞生成素(EPO)可增加两者PFI-MK,但MDS患者PFI-MK仍较正常人低.作者认为MDS患者低的血浆刺激活性PFI-MK与无效巨核细胞生成有关.作者发现正常人巨核细胞数量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78),MDS患者则无此相关性,两者PFI-MK均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加或不加EPO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学改变对临床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9例门诊及住院患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的原、幼巨核细胞及颗粒型巨核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板型巨核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裸核型巨核细胞数量的改变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油镜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巨核细胞形成同时伴有胞浆量明显增加、颗粒减少及退化细胞增加的改变。结论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是诊断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指标,骨髓细胞学检查对确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过25年的研究,目前已无疑问: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血小板减少是由于抗体破坏血小板所致。但亦有可能抗血小板抗体是作用于巨核细胞成熟过程中所产生的自身抗原,影响到血小板的生成而造成的。从形态学的改变以及免疫荧光检测证实血小板与巨核细胞有共同抗原。有人应用免疫荧光进一步证实12例ITP患者中5例和2例正常人的巨核细胞能与抗球蛋白抗体结合。  相似文献   

10.
布氏杆菌病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检测2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25例布氏杆菌病急性期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观察其变化特点.方法:提取患者肘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对初诊时考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有出血表现的患者予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并用骨髓涂片染色法对巨核细胞进行计数分类.结果:25例患者中,血小板减少9例(36%),其中5例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IgG均升高,血小板相关抗体IgA升高2例.骨髓象示巨核细胞数量正常,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5~8 d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结论:血小板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疗效,当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或有出血表现时可酌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自1975年Dixon等人首先用定量的方法测定ITP患者的血小板结合抗体IgG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其发病机理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尤以体液免疫重要。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生成素研究进展潘峰石远凯王奇璐综述30年前即有人证明,把经处理后患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动物血浆给其它动物注射后,能明显增加其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巨核细胞集落(CFU-Meg)培养也证明这种血浆具有刺激巨核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和巨核细胞成熟的活性,因此...  相似文献   

13.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初步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I4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MK)。结果表明:ITP患儿骨髓小巨核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Ⅰ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很少见;小巨核细胞总数及CFU—MK和BFU—MK集落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培养体系中可以观察到正在释放血小板的成熟的巨核细胞。发现1例慢性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率降低。结论:Ⅱ、Ⅲ、Ⅳ型小巨核细胞增多是ITP的病理特征,这些小巨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发育成熟为正常的巨核细胞,并释放血小板;免疫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可能并不是ITP发病的唯一机制,部分病例尤其是慢性ITP,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巨核细胞本身质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减少是临床常见的问题,血小板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血小板生成素的调节,其与特异性受体c-mpl结合后激活下游多条信号通路,包括STAT3/5,MAPK/RAs及P13K.新一代的血小板生成素模拟物克服了重组血小板生成素携带的免疫源性,其通过不同方式激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并提高血小板数量,为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带来希望.此外白细胞介素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也参与血小板的生成.单胺递质5-羟色胺是血小板内容物之一,已证实其是巨核细胞生长因子之一,通过与巨核细胞表面的5-HT2B受体结合而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本文拟就促进血小板生成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和新的血小板生长因子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巨核细胞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设ITP患者组(46例)、非ITP患者组(45例)和健康人对照组(48例),分别检测ITP和非ITP组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及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参数;采用t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ITP组相比,ITP组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中颗粒巨、幼巨核细胞明显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外周血血小板各参数2组间无差异(P0.05)。ITP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小板数量和压积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分类及外周血血小板各参数,对ITP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孤儿”受体c-MPL的配体血小板生成素(TPO)为新近纯化和分子克隆的一种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具有能特异性地刺激巨核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和促进巨核细胞成熟的活性。本文就TPO分子结构特征及其信号传递的分子机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孤儿”受体c-MPL的配体血小板生成素为新近纯化和分子克隆的一种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具有能特异性地刺激巨核系祖细胞增分化和促进巨核细胞成熟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水平与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s,PLT)、骨髓巨核细胞计数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ELISA法测定50例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同时用自动血细胞仅测定其PLT,人工计数骨髓涂片上巨核细胞总数,以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较正常对照组血清TPO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清TP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与血清TPO浓度均呈负相关(r=-0.65,P<0.05;r=-0.68,P<0.05);巨核细胞计数与血清TPO浓度也均呈负相关(r=-0.55,P<0.05;r=-0.58,P<0.05).结论 检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有助于区分不同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血清TPO水平同时受PLT、巨核细胞数双重调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巨核细胞系统的改变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的巨核细胞系统改变的关系。方法观察22例MDS患者的骨髓涂片及27例ANLL患者的巨核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结合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小板各参数检测结果的分析。结果MDS患者骨髓中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骨髓涂片的巨核细胞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与ANLL患者相比较无显著的差异(P<0.05)。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ANLL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DS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系统改变与ANLL的巨核细胞系统的改变有相关性,而巨核细胞系统的改变有助于对MDS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瘕(ITP)患者骨髓象中的巨核细胞数量、分类、形态变化,血小板聚集功能在lTP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骨髓细胞学计数巨核细胞数量、分类,应用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20名正常人和24例ITP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TTP患者的巨核细胞数量、分类、形态与正常人之间有明显差异;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活性有明显差异。结论TTP患者的出血倾向与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下降有关,治疗后可以通过改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纠正TTP患者的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