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弱视是视觉发育敏感期的空间视力损害为特征的一组视力不良综合征,大多跟早期视觉经历异常相关,如双眼失衡(斜视)、成像质量下降(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或散光)、形觉剥夺(先天性白内障)等[1]。多数学者认为8岁以后,即视觉发育敏感期结束后,对患者的治疗很难凑效,因此,大龄弱视患者被归为难治性弱视。成人弱视患者是年龄较大的一类大龄弱视患者,以往的观点认为该类  相似文献   

2.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619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报告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367例619眼,总治愈率为68.98%。轻度弱视治愈率为91.01%,中度78.09%,重度16.67%。中心注视者80.53%,旁中心注视者37.72%。屈光不正性弱视74.87%,屈光参差性弱视70.59%,斜视性弱视41.10%,形觉剥夺性弱视25%。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年龄、弱视的程度、注视性质、弱视类型有密切关系,即弱视程度越轻,效果越好,中心注视者疗效明显高于旁中心注视者,各种类型弱视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好。并认为综合疗法优于其它单一方法。  相似文献   

3.
全矫配镜加遮盖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用全矫配镜加遮盖法来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对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采用全矫配镜联合传统遮盖进行治疗。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221眼,3~5岁74眼占33.5%,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最高;6~8岁组99眼占44.8%,有效率及治愈率居中:9~11岁组48眼占21.7%,治疗效果最差。说明年龄与疗效成正相关,6~8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结论: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很多,但全矫配镜加遮盖法仍是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弱视儿童患者的轮廓察觉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轮廓察觉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10月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60例(120眼)患者,分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40眼)。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7.3±2.2)岁;屈光不正性弱视组男15例,女5例,年龄(6.7±1.6)岁;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7.0±1.5)岁。检测3组受试者的轮廓察觉阈值。使用SPSS13.0软件对3组受试者的年龄、最佳矫正视力、轮廓察觉阈值、平均双眼轮廓察觉阈值差异以及轮廓察觉缺陷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受试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80,P=0.621)。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为(0.275±0.237)LogMAR,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为(0.323±0.148)LogMAR,对照组为(0.003±0.042)LogMAR,方差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465,P=0.000);LSD法显示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和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之间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此2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轮廓察觉阈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为0.9±0.2,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为1.1±0.1,对照组为0.7±0.1,方差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81.344,P=0.000),3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平均双眼轮廓察觉阈值差异: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为0.10±0.10,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为0.04±0.08,对照组为0.04±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7,P=0.022);LSD法两两比较显示:对照组与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分别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轮廓察觉缺陷率: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为50%(10/20)、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为20%(4/20)、对照组为35%(7/20),卡方检验显示:3组间的轮廓察觉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56,P=0.138)。结论未经治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较普遍存在着轮廓察觉功能发育异常和轮廓察觉缺陷。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弱视的综合治疗效果以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弱视治疗后治愈、好转、无效的分布情况。方法把206眼经过1-2年弱视综合治疗儿童分成3—6岁组、6—9岁组、9—12岁组及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3种类型进行疗效分析并了解各组治愈、好转、无效分布情况。结果3—6岁组、6—9岁组好转明显(好转率87%、68%),但基本治愈率不高(25%、13%),9—12岁组欠佳(好转率18%、治愈率3%);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3种类型均有不错的好转率(65%、86%、59%)而治愈率亦不高(15%、26%、15%)。结论各种弱视只要及时治疗都能获得良好效果,治疗的最佳年龄为2—5岁,已被大家所公认,年龄偏大亦不可放弃。目前弱视治疗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组织、指导患儿进行治疗,加强患儿及家长同医院的配合以提高治愈率,使更多的患儿恢复正常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对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方法:招募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8例(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18例36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30例30眼),所有患者排除其他眼病,在屈光矫正、合理遮盖的基础上接受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的训练。初期训练以提高视力为主,视力达0.6以上者加上脱抑制训练及双眼视功能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视力及双眼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共18例36眼,其中轻度弱视组13眼,中度弱视组19眼,重度弱视组4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共30例30眼,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弱视组5眼,中度弱视组13眼,重度弱视组12眼。治疗60次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60次后立体视有明显提高,且与屈光度无关(P>0.05),与初始视力及治疗后视力均呈正相关(P<0.05),与屈光参差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联合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并改善其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屈光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对比敏感度改变的差异性。方法:对30例(56只眼)屈光不正性和26例(26只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对比敏感度(CS)进行测定。结果:在明视状态下中、重屈光参差性弱视在中频(6c/d)区CS下降幅度大于屈光不正性弱视(P<0.05);夜视条件下,两弱视组所有空间频率的CS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重度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质量比屈光不正性弱视低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求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脑白质容积的改变.方法 对14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及20例正常对照儿童行磁共振(MRI)扫描,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和SPM8软件对采集的MRI图像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比较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和对照组每两组之间的白质容积差异.结果 屈光参差性弱视组较对照组左侧距状沟下白质和左侧顶上小叶白质容积减小,右侧楔叶白质容积增大;屈光不正性弱视组较对照组右侧枕中回下白质和右侧额中回下白质容积减小.结论 在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中,与视觉相关的脑区白质均存在形态学改变,表明与视觉相关脑区的灰、白质形态学变化同为弱视儿童视皮层功能损伤的形态学基础,且与弱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的类型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对1018例2.5~14岁弱视儿童按年龄、类型及屈光状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学龄前与学龄期弱视患儿之比为1∶1.1;斜视性弱视占65.5%,屈光不正性弱视占22.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12.0%;内、外斜视性弱视之比为2.3∶1,屈光不正性与屈光参差性弱视之比为1.9∶1;各类弱视的屈光状态为,远视及远视散光占79.1%.近视及近视散光占16.1%,混合性散光占4.1%,正视眼占0.69%。结论儿童弱视的类型、年龄分布及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弱视的疗效与弱视的程度和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161例弱视儿童采取综合治疗法,包括戴矫正镜,遮盖健眼,视觉刺激仪,精细目力作业训练,追踪观察6个月~1年,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总治愈率为73.83%,轻度弱视的治愈率为90.38%,中度78.57%,重度17.50%;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率为83.33%,屈光参差性67.69%,斜视性34.48%。结论弱视的疗效与弱视的程度和类型关系密切,即程度越轻疗效越好,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儿童弱视与立体视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视觉是人的一种高级视功能。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要求具有良好立体视功能的工作种类日益增多。立体视觉的形成与出生后眼的发育过程有关 ,视觉发育过程中任何不利因素均可造成立体视觉发育不良。现将我们对 3 46例正常及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 一般资料 :3 46例儿童年龄为 4~ 1 2岁 ,平均8岁。弱视组 1 78例 ,为随机抽取的 2 0 0 0年门诊弱视患者。其中男 83例 ,女 95例 ;屈光不正性弱视 1 0 8例 ,斜视性弱视 2 7例 ,屈光参差性弱视 41例 ,形觉剥夺性弱视 2例 ;轻度弱视 94例 ,中度弱视 81例 ,重度…  相似文献   

12.
综合法治疗儿童弱视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弱视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眼病 ,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屈光不正和斜视是引起儿童弱视的主要的原因。采用遮盖法为主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 ,样本量较大并随诊观察 1 0年以上者报道较少 ,作者将 1 987年 7月~ 2 0 0 0年 4月之间在我院门诊治疗基本治愈后并坚持随诊 2~ 1 4年 344例 573眼儿童弱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 ,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1 一般资料儿童弱视 344例 573眼 ,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 1 1 4例 ,屈光参差性弱视 76例 ,斜视性弱视 1 54例。男 1 6 9例 ,女 1 75例。初诊年龄3~ 1 1岁 ,平均 6 5岁…  相似文献   

13.
位置噪声在弱视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使用位置噪声来表现弱视患者的位置辨别功能特点.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10月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90例(180眼)患者,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屈光不正组,每组各30例(60眼)患者.一种加入了位置噪声的位置辨别任务被分别用于这3组对象的位置辨别检测.该任务需要受试者判断3对线段中未对齐的是哪一时线段(每对线段由2组构成,每组各含8个Gabor斑).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比较3组患者年龄、最佳矫正视力、位置辨别功能的差异.结果 (1)年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的年龄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佳矫正视力: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15±0.152)logMAR、(0.270±0.248)logMAR,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此二者与屈光不正组的最佳矫正视力(0.003±0.037)logMAR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3)位置辨别功能:X2检验显示3组间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X2分割显示: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与屈光不正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但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不正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9),即屈光不正性弱视组的位置辨别功能明显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和屈光不正组,而后二者之间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屈光参差性弱视不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存在位置辨别功能的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113例3~10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给予综合疗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年龄、治疗依从性、弱视程度、屈光参差程度及类型等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77只眼(68.1%).进步24只眼(21.2%),无效12只眼(10.6%).其中不同治疗依从性、弱视程度及屈光参差程度各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及屈光参差类型各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较好,其疗效与治疗的依从性、弱视的程度、屈光参差的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患儿的年龄、屈光参差的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全矫配镜加遮盖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弱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占很大比例。De Buffon174 6提倡遮闭健眼治疗弱视以来 ,一直为眼科所用。目前虽已有几种治疗弱视的方法 ,但遮闭法仍是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1〕。我科近年来对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采用全矫配镜联合传统遮盖进行治疗 ,收到良好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选 (非近视 )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91例 161眼 ,男 35例 63眼 ,女 56例 98眼。年龄在3~ 11岁 ,平均 5.9岁 ,治疗时间 6月~ 2 .5年 ,平均1.4年。其中完全调节性内斜视 19例 ,屈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行为视觉训练对弱视儿童视力及视功能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弱视治疗的210例(335眼)患儿的病例资料。将所有患儿按训练方法不同分为2组,A组应用行为视觉训练方法(102例167眼),B组应用常规弱视治疗方法(108例168眼)。其中每组按年龄分为5岁≤年龄<8岁组、8岁≤年龄<11岁组、11岁≤年龄<14岁组;按弱视类型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和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按弱视程度分为轻中度弱视组和重度弱视组。收集各组患儿训练前后的眼轴长度(AL)、等效球镜度数(SE)、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立体视锐度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训练后1个月,A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训练后1个月、3个月,A组中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有效率高于同一时间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P1个月=0.024,P3个月=0.021)。B组中轻中度弱视组患儿有效率均高于同一时间点重度弱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相似文献   

17.
中药治疗弱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弱视疗效。方法:根据弱视中枢发生学说的机理,选用具有兴奋与营养神经的中药制成注射液作球后注射治疗弱视。结果:统计634 例932 眼( 年龄6~20 岁) ,总有效率90.1% ,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总有效率90.9% (542/596) ,屈光参差性弱视总有效率88 .7%(298/336)。结论:本疗法对弱视疗效明显,而且具有方法简便、见效快、疗程短,不受患者年龄限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1045眼疗效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文选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共570例1045眼,总治愈率为73.11%。轻度弱视治愈率为87.07%,中度弱视治愈率为81.14%,重度弱视治愈率为47.22%,中心注视治愈率为78.65%,旁中心注视为17.02%。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率为82.76%,屈光参差性为43.08%,斜视性为46.1%,形觉剥夺性为25%。本组治疗效果与弱视的类型、程度、注视性质及年龄均有着密切关系,弱视程度越轻效果越好。中心注视者疗效远高于旁中心者,各类型的弱视中以屈光不正性疗效最佳。并认为综合性治疗法优于其他单一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彭芬  刘万红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65-2366
目的:评价综合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01/2010-01确诊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儿童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24例,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24例,仅采用矫正屈光不正及传统的遮盖疗法进行治疗,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视力恢复情况、立体视觉情况等。结果:试验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P=0.00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显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P=0.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立体视觉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P=0.02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肯定、显效时间短且对立体视觉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各类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29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散瞳检影后配戴矫正眼镜,同时行遮盖、红闪治疗以及精细目力训练,3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根据视力提高情况调整遮盖比例和戴镜度数。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最差,近视性弱视次之,散光性弱视和远视性弱视疗效较好。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弱视的性质和弱视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