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抗结核抗体在老年肺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280例肺结核患者按不同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青年组(≤30岁),比较发热、咳痰、咳嗽、咳血、乏力、胸痛、盗汗等临床指标和抗结核抗体、涂片、PPD检出阳性结果。结果老年组发热、咳血、盗汗等临床表现发生率低于青年组,咳痰、咳嗽、乏力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高于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抗结核抗体阳性率高于涂片和PPD试验阳性率,但低于青年组抗结核抗体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肺结核症状不明显,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率虽不及年轻患者,但优于其他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抗Sm抗体对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130例狼疮性肾炎(LN)分为两组,组A抗Sm及抗ds-DNA抗体均阳性,组B仅抗ds-DNA抗体阳性。通过对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血液学及免疫学预后的比较,分析抗Sm抗体在LN的临床意义,结果发现:①抗Sm抗体与疾病活跃程度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监测治疗的血清学指标;②抗Sm抗体阳性常伴内脏病变发生率高以及皮肤损害严重,易脱发;③抗Sm抗体为标记性抗体,对SLE诊断特异性很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自身抗体在小儿狼疮性肾炎(LN)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本文对16例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16例诊断为小儿LN患者在入院时常规检测了ANA,抗Sm抗体及抗RNP,并在治疗后随访2月-4年再次检测了上述自身抗体。结论:自身抗体特别是抗dsDNA抗体和Sm抗体的测定是随辅助诊断小儿LN的重要依据,而ANA,抗dsDNA抗体在判断LN病情的活动性,治疗效果,疾病的转归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在老年人群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阳性在老年人群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度进行抗TP抗体检查的患者5723例;按年龄分组,统计各组抗TP抗体的阳性率。结果:50岁以下阳性率为1.2%,50岁以上阳性率为3.54%,70岁以上阳性率为5.6%。结论:老年人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只提示其体内有抗类脂抗体或抗TP抗体存在,不能作为感染梅毒螺旋体的绝对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Sm抗体对狼疮性肾炎(LN)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60例LN分为两组。A组为抗-Sm及抗ds-DNA抗体均阳性;B组为抗ds-DNA抗体阳性。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血液学、免疫学及预后的差别。结果(1)抗Sm抗体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2)常伴内脏病变发生率高以及皮肤损害严重;(3)标记性抗体可作为回顾性诊断指标。结论抗-Sm抗体阳性可作为判断LN病情活动程度及内脏病变发生率高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众多研究证实,肾移植前患者体内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存在与否及该抗体的致敏程度对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移植后器官功能的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目的:对比分析老年和青年尿毒症患者移植前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的频率。方法:选择402例待做肾移植的尿毒症患者,其中青年组尿毒症患者226例,男179例,女47例;高龄组尿毒症患者176例,男88例,女88例。凡是年龄小于35岁以下和大于50岁以上的尿毒症患者均在统计之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筛查受者移植前血清中HLA-IgG抗体。结果与结论:青年组尿毒症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4例;老年组尿毒症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3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青年组中男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0例,女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4例,男女间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老年组中男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0例,女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22例,男女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老年尿毒症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的频率高于青年尿毒症患者,并且老年女性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的频率高于老年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及梅毒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抗β2糖蛋白I(β2GPI)抗体水平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采集35例SLE活动期患者血液标本及70例梅毒患者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ACA及抗β2GPI抗体水平。结果:SLE患者ACA及抗β2GPI抗体水平均明显升高,ACA阳性率为57.1%(20/35),抗β2GPI抗体阳性率为94.3%(33/35)。梅素患者ACA水平明显升高,抗β2GPI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ACA阳性率为88.6%(62/70),抗β2GPI抗体阳性率为4.3%(3/70)。结论:抗β2GPI抗体有助于区分自身免疫型ACA和非自身免疫型ACA,可能成为SLE诊断及研究分析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间的关系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间接免疫法测定抗角质蛋白抗体、乳胶凝集法测类风湿因子。共检测82例类风湿患者,80例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结果:82例类风湿患者中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分别为47.6%(39/82),32.9%(27/82),75.6%(62/82),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分别为3.75%(3/80),2.5%(2/80),15%(12/80),正常对照仅有1例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弱阳性及1例抗角蛋白抗体低滴度阳性。结论:抗环氨酸多肽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均是类风湿特异性诊断指标,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敏感性高于抗角蛋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相结合有助于提高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123例青年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组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表现与青年组有明显不同,老年组并存症明显高于青年组。PPD试验阳性率老年组明显低于青年组(P〈0.05),血性胸水老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老年组治愈32例(36.4%),明显低于青年组(96例,78.0%)(P〈0,05)。老年组药物副作用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 老年结核性胸膜炎病情复杂多变,应及早诊断,及早治疗,积极处理并发症,以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男性狼疮肾炎(LN)临床、病理表现、免疫学异常及治疗和愈后的情况,并与女性患者比较,以提高对男性LN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3例男性LN临床、病理及免疫学资料并与女性LN作比较,结果:男性在浆膜炎、皮疹和血尿发生率及蛋白尿程度明显高于女性,病理Ⅳ型多见,血管炎及间质损害较明显,女性在抗核抗体(ANA)滴度及γ-球蛋白水平较男性明显为高,男性对强的松(Pred)、环磷酰胺(CTX)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脑梗死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表现特点,探讨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49例青年急性脑梗死及187例中老年急性脑梗死的MRA表现。结果青年脑梗死MRA表现正常率高于中老年组,局限性靶血管异常高于中老年组,动脉硬化性靶血管异常低于中老年组,靶血管阳性患者预后好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与中老年脑梗死的MRA表现差异性很大,应及时分析病因及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好治疗及防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急腹症216例(老年组)和中青年156例(中青年组)的临床资料,对其病情、症状、伴随疾病、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与治疗、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组以腹胀、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腹腔积液居多(P〈0.01),中青年组则以体温升高、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多见(P〈0.01);老年组伴随疾病发生率为92.1%,中青年组为2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手术治疗161例,非手术治疗55例,治愈或好转209例,死亡7例;中青年组手术治疗149例,非手术治疗7例,均治愈出院。老年组平均住院时间(25.5±2.5)d,中青年组(16.5±1.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组急腹症临床表现不典型、伴随疾病多、病情变化快,应重视各种辅助检查,及时早期诊断,合理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提高老年急腹症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SLE患者60例。其中狼疮性肾炎(LN)36例,SLE非肾炎者24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LE患者组的血清AnuA,同时进行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的检测。结果 AnuA对SLE诊断的特异性为98.6%,敏感性为55.0%,显著高于抗-Sm抗体(P〈0.01),但与抗-dsDNA抗体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患者组AnuA与抗-Sm抗体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与抗-dsDNA抗体显著相关(P〈0.01),联合检测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诊断SLE的敏感性达76.7%;LN组的AnuA和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5.0%和63.9%,均显著高于SLE非肾炎组(P〈0.01)。结论 AnuA对SLE具有高度特异性和较高敏感性,是SLE的另一标志性抗体,联合检测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能有效提高SLE的实验诊断率;血清AnuA的检测有助于LN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抗体在狼疮性肾炎(LN)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40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LN 122例)和12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NA,应用欧蒙印迹法测定抗双链DNA抗体.结果 406例SLE患者,ANA阳性率平均为94.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NA阳性者核型,LN组核均质型和核颗粒型占84.35%,不伴肾炎组占72.12%(P<0.05).ANA滴度:LN组较不伴肾炎组,低滴度结果低,而高滴度结果高(P<0.05).ANA阳性者检测抗双链DNA抗体,其阳性率为:LN组65.22%;不伴肾炎组51.67%(P<0.05).抗双链DNA抗体滴度,低滴度结果LN组64.00%,不伴肾炎组81.30%;高滴度结果LN组36.00%,不伴肾炎组18.70%(P<0.05).两组抗双链DNA抗体高滴度时,其相应的ANA滴度:LN组高滴度结果占绝大多数,不伴肾炎组结果分布较均匀,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ANA及抗双链DNA抗体,并综合分析判断,对提高LN的诊断率及疗效观察、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提高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程度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确诊为高血压病的85例中青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发放高血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指导,实验组采取举办高血压病知识讲座、发放高血压健康教育小册子等形式进行系统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及医嘱遵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健康教育不仅对提高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认知程度,还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老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老年患者240例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SIRS组190例再分为MODS组与非MODS组,常规测定各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分别用ELISA法测定血清D-二聚体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结果 发病后24h内SIRS组D-二聚体和CRP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MODS组患者血D-二聚体和CRP水平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5)。D-二聚体与预后呈负相关(r=-0.2879,P〈0.01)。结论 检测SIRS患者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MODS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老年脑梗死组88例及对照组80例外周血CpnIgG抗体,同时测定血脂。结果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血清Cpn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5%及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脑梗死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pn感染者特异性抗体IgG滴度与血中TG、LDL—C及apoA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47、0.65和0.43),而与HDL—C成负相关(r=-0.81)(P〈0.01)。结论Cpn感染可能是老年患者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之一,Cpn可能通过影响脂质代谢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与非老年人出血性卒中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按照 1996年第三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分类方法 ,经CT证实为出血性卒中的 2 30例老年人和 10 0例非老年人的临床、CT和预后分析比较。结果 高血压是老年人和非老年人发生出血性卒中的共同病因 ,在老年人中尤为突出。特别是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者 ,发生出血性卒中的机会更多。老年组颅高压较非老年组明显低 (P <0 .0 1) ,破入脑室的较未入脑室的预后差 ,老年组出血量大于非老年组 ,而且死亡率高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从中青年起就要抓高血压的防治 ,以减少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丁晓旭  孙宝信  杜新生  薛承岩 《临床荟萃》2007,22(16):1151-1153
目的 了解腹腔化疗前后腹液中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的变化,探讨CEA mRNA作为腹腔转移癌诊断、腹腔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价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 腹腔转移癌患者68例,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腹液中CEA mRNA.结果 腹腔转移癌患者腹液中CEA mRNA的阳性率86.8%,明显高于非癌性腹水患者的9.1%(P<0.01),其阳性率亦明显高于常用的CEA检测的57.4%和细胞学检查的66.2%(P<0.01);化疗有效者的阳性率27.3%明显低于化疗无效者的90.3%(P<0.01),且化疗后CEA mRNA阳性者6~18个月的生存人数明显低于指标阴性者(P<0.01或P<0.05).结论 检测腹腔化疗前后腹液中CEA mRNA对诊断腹腔转移癌、评价腹腔化疗疗效及判断预后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