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为主要发生于胃肠道、肠系膜及腹膜上的以梭形细胞为主,少量为上皮样细胞或两者细胞混合的间叶源性肿瘤,GIST和胃癌同时存在于同一患者中较为罕见。现将我院2002年8月—2006年8月中243例GIST中伴发胃癌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肠间质瘤临床病例解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在近年来特别是近4年来逐渐成熟的概念。它是一种胃肠道肌层的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起源于Cajal细胞,是由于c-kit原癌基因编码的c.kit蛋白发生变异而引起的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1%-3.0%,以往常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和对其深入研究,已证实GISTs为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大量研究表明,以往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及神经鞘瘤大多数都属于GISTs,近年来(我院)诊断GISTs的患者也因而有越发增多之趋势,但目前GISTs的术前误诊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于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大网膜的病例分别为65、25、2、2、1例;肿瘤直径1~10cm;其中恶性者47例,良性者48例;行根治性切除62例,行切除术31例,2例广泛转移者行肝结节活检。17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免疫组化指标:CD117、CD34、CK、EMA、S-100及Desmin阳性率分别为89.5%、86.3%、5.3%、0、9.5%及8.4%。随访80例,2例胃间质瘤广泛转移者分别于术后4月、6月死亡,17例术后5~25月死于其他疾病,余者均无瘤生存,5年生存率43.7%。结论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强化术中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确定良恶性及恶性程度,采取合理规范的手术方式,对预后及防止复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MGI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0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22例为潜在MGIST,38例为MGIST。病理检查,潜在MGIST患者肿瘤直径3.2~7.2(平均5.3)cm,瘤组织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性或有出血囊性变;MGIST患者肿瘤直径3,0~25.0(平均9.2)cm,瘤组织呈鱼肉样,肿瘤细胞丰富,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坏死,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测定:54例CD117阳性,53例CD34阳性,48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7例S100阳性,16例SMA阳性。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003年7月后有19例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4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2年内有80,5%的患者出现转移复发,而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仅有21.1%的转移复发率(P〈0.05)。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MGIST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确诊靠肿瘤病理切片。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7.
直肠间质瘤是一种起于直肠间质细胞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细胞组成。临床少见,约占胃肠间质瘤的5%。直肠间质瘤早期临床症状较为隐匿,对其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的共识。近年来文献报道越来越多,自2001年9月~2008年3月,鲁西南十个医院共收治直肠间质瘤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为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表达,对24例GISTs进行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24例GISTs发生部位包括小肠、结肠、直肠、肛门。其中梭形细胞为主型16例,上皮细胞为主型3例,混合细胞型5例。免疫组化Dog-1、CD117、CD34、Vimentin(+)、SMA、S-100部分(+)、Desmin(-)。结果表明,GISTs的病理诊断必须依据肿瘤大体形态、组织学、免疫组化结果综合判断;Dog-1、CD117及CD34在GISTs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诊治的22例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包括肿瘤局部切除12例,其中1例合并远端胃大部切除及右肾切除;十二指肠节段切除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其中1例合并右半结肠切除。结果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组4例,低危组5例,中危组8例,高危组5例。CD117阳性率95.5%(21/22),CD34阳性率86.4%(19/22),SMA阳性率54.5%(12/22),S-100阳性率9.1%(2/22)。术后随访10—66个月,平均随访30.9个月,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2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余均无瘤生存。结论内镜超声和CT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有效方法,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仍是当前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需依据肿瘤的大小及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高危患者术后联合靶向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CIST) 是消化道原发性非上皮肿瘤,易于误诊,预后较差。今将收治15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9例,女10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56.2岁,其中45岁以上12例(80%)。主要表现:呕血6 例(40%),黑便10例(66.7%),贫血12例(80%),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组织学上该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组成,呈束状或弥漫性排列;在遗传学上由于GIST存在频发的c—kit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CD117在免疫表型上的过度表达;在临床上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有10%-30%的病例表现为不良的生物学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胃肠间质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2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手术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经病理检查确诊,随访24例,4例复发,3例再次手术后经格列卫治疗效果良好,1例因广泛转移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术后给与格列卫治疗,可改善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巨大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3月至2008年4月期间收治的31例巨大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资料。结果31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48.3%和25.0%。肿瘤形态为葡萄状、核分裂象大于10/50HP、转移、包膜破裂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P〈0.05)。结论巨大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高.外科手术是其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6.
胃肠恶性间质瘤17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胃肠恶性间质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与平滑肌肿瘤和间皮瘤不同,其基本肿瘤细胞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间叶样细胞,其中胃间质瘤最为常见,诊断困难,手术后易复发,预后不良。现将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9月收治的恶性间质瘤17例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7例中男8例,女9例,年龄36~65岁。肿瘤部位:胃恶性间质瘤8例(胃底6例,胃体2例),空肠5例,回肠2例,横结肠1例,降结肠1例。就诊原因:上腹不适6例、腹痛10例、腹胀3例、黑便3例、贫血7例、腹部包块8例、血尿及肾积水1例,无任何不适于查体时才发现者1例。肿…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 DS Wu XJ Ding PR Pan ZZ Zhou ZW Chen G Li LR Lu ZH Kong LH Liang XM Luo RZ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37-104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53例GIST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化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着重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 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83.3%、73.3%、70.5%和64.3%。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0),后者仅2例生存期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局部切除或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 GIST仍应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证实了以往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肉瘤、神经鞘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光镜)是不全面的,它们属于一类间叶性肿瘤,是一个从良性到高度恶性都有的概念,现统称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1].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诊断和治疗GIST较为困难.我们回顾性分析了31例GIST,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比较胃肠外间质瘤(EGIST)与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8月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33例EGIST和315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 33例EGIST中男性11例(33.3%),女性22例(66.7%),发病年龄(53.2±13.1)岁;315例GIST中男性141例(44.8%),女性174例(55.2%),发病年龄(56.3±11.8)岁。与GIST病人相比,EGIST病人肿瘤直径更大(χ2=24.644,P<0.001)、肿瘤易破裂(χ2=5.534,P=0.019)、肿瘤易发生囊性变(χ2=15.375,P=0.002)、核分裂象计数>5个/50HPF者更多(χ2=24.867,P<0.001),NIH危险度分级更高(χ2=39.583,P<0.001)。接受肿瘤切除术后,EGIST与GIST病人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3%、81.2%,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3.1%、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EGIST病人的预后更差,并且更易复发转移(χ2=11.418,P=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是影响EGIST组病人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28)。结论 与GIST病人相比,EGIST病人的肿瘤体积更大,更易发生破裂,核分裂象计数更高,高危险度者更多,预后更差,更易发生复发转移,而肿瘤直径是影响EGIST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胃肠间质瘤135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与胃肠间质瘤(GIST)的关系及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重新调出1993-2003年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86例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患者的病理组织重新病理复检,结合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确诊GIST的71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完成随访。结果86例原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患者共有78例完成免疫组化检测,有64例(82.1%)被纠正诊断为GIST。共计135例GIST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70例;平均发病年龄53岁。均接受手术治疗,130例(96.3%)为完全切除;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79.7%。完全切除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与首诊转移、肿瘤大小、核分裂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P<0.01);无病生存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完全切除术后无病生存率与首诊已有转移和核分裂数有关(P<0.01)。结论既往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大部分应纠正诊断为GIST。GIST以外科治疗为主。完全切除很重要。首诊肿瘤转移和核分裂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